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文旅界看好河姆渡大遗址开发价值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6-17 06:43: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改写宁波历史 距今8000多年余姚井头山遗址面世

  河姆渡遗址。

  这几天,《宁波晚报》关于河姆渡文化与井头山遗址的报告文学《远古江南》引发的讨论和思考源源不断。我们刊发此文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的过往,唤醒植根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乡愁。从读者的反馈来看,这点已经做到了。

  与此同时,我们也收到了一些文博界、文旅界专家的意见。他们说,之前的研究都是追溯,如今不妨向前看一看,想想如何在怀古忆昔的同时,将远古的故乡和那些被唤醒的乡愁变成这座城市更深远的文化影响力,变成“东方文明之都”的另一张新名片,变成激励我们每个人砥砺前行的精神财富。

  “见证前人筚路蓝缕的沧桑,并引发无限遐想!”

  非常感激这么多读者能认真地看完这篇近8000字的长文,并通过各种渠道留言。我们在这里摘取了部分:

  慈江竹水:我是三七市人,今年整八十岁。继田螺山遗址后,又发现了井头山遗址,真是振奋人心。幼时听外公说三七市往南有一小山丘,名曰蒋山头,疑似鲞山头谐音,古时先民曾在此晒鱼鲞,山脚下还掘出过海船桅杆。咱余姚土地下真是个历史宝库!爱我余姚,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得閒且讀書:白天带娃没时间看,我是早上以悬浮窗的形式收藏着,怕忘记,到此刻刚静心阅读完全文。近8000字,一点也不枯燥,一口气看完不费劲。作为慈溪人,从读书时期就知道,距今7000年历史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耒耜、碳化的水稻,还有一块双凤朝阳骨雕(在浙江省博物馆我曾驻足许久不肯离去)。如今看到井头山遗址出土文物如此丰富,还将历史往前推了1000年,真是由衷地感到高兴!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是蜉蝣一生,沧海一粟,唯有文物流传,让后人得以见证前人筚路蓝缕的沧桑,并引发无限的遐想!

  我市资深文旅专家陈民宪也对文章给予较高评价,他转发朋友圈表示:“晚报两位记者历时半个月采访,写成的报告文学有历史的纵深感,有对这片土地的滚烫的眷恋之情,更有对文物考古工作者人性之美的热切讴歌。期望能常读到此类心血之作!”

  城乡规划专家、宁波中经科技数据资源研究院院长朱友君评价说,生动豁然的《远古江南》,会让许多海内外华人不仅仅赞叹于中华历史的客观悠久,更增添了对自身文化渊源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河姆渡遗址中的干栏式建筑。   

  “‘8000年的宁波’是很有底气的口号啊!”

  《远古江南》的推出也引发文博界多位人士的关注。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转发了此文,他在朋友圈里说:“当你成为一个文物工作者,逐渐地,悄无声息地,你就会不愿离开。你就如同穿梭在时空之中,你寻找什么,你保留什么,仿佛为了前生,也许为了来世。”

  “最深的感悟就是,宁波真的是一个向海而生的城市,生存、生产和生活8000年来一直未曾离开过海洋。”冯毅接受采访时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宁波,尤其要重视这样重大的考古发现。这是宁波基因的溯源,宁波人身上承载着宁波的文明符号和地缘基因。这些8000年来传承至今的‘宁波腔调’和‘海洋气质’,会让宁波人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和将往哪里去。”

  关于刚刚进入公众视野的井头山,冯毅认为,它目前还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也许还会有惊喜,还需要对已有发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旅游角度,他觉得暂时还不到切入的时机。但可以从宣传的角度去融合,“‘8000年的宁波’是很有底气的口号啊!”

  此外,冯毅还觉得,井头山应该从余姚市的层面上升到宁波市级层面开展保护和利用,其意义应该上升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探索层面,当然,也是中国沿海地区文明探索的层面。

  “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应该什么样?

  余姚一带浙东史前文明的发掘,既是地方骄傲,也是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随着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的发布,如何保护好、利用好河姆渡文化及其周边遗址的遗产价值,再次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宁波余姚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是浙江省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目前正在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该遗址公园的创建已陆续展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5月30日,余姚特召集专家开了一场河姆渡文化遗产价值研讨会,就进一步开展河姆渡文化核心分布区大遗址考古工作和公园建设展开讨论。

  冯毅认为,建设这个遗址公园意义重大,既是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也能搭建一个深入研究的平台,更是一种机制的保障。

  朱友君则提出,宜深度挖掘遗址公园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目前发现的河姆渡文化,呈现着农业、建筑、艺术、手工业、饮食、作物交换等不同行业文明领域的源起印迹。而井头山出土的木桨,也承载着宁波人“向东是大海”开拓历程的精神渊源。河姆渡遗址建设、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涵盖了河姆渡、田螺山、井头山等,既要保存远古生态,更要展现对我们思想和生活行为的影响变迁,激发海内外华人的文化自信和历史共鸣。这将为宁波再增添一座具有世界文化影响力的新地标,也为余姚参与宁波做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谱写瑰丽篇章。

  当然,遗址公园的灵魂并不只是漂亮的建筑和丰富的展品,朱友君认为,更重要的是积极发展遗址公园的文旅融合和高效传播,可以参考国内外的国家级遗址公园案例。“河姆渡遗址有着上述独特的文明起源优势,可以走好世界水准的差异化路线和高质量发展模式。”

  一方面,基于“新基建”的科技趋势,可布局使用大数据云平台,游客招揽系统、5G、虚拟现实等互联网技术,将河姆渡率先打造为首个“智慧遗址公园”。既结合自媒体短视频、网红直播等时尚传播渠道,也要充分举办高层次的流量活动,例如“河姆渡杯”全国考古学界年度奖项、全国国家遗址公园联盟会址等。

  另一方面,可扩展“全城历史大IP”的集群思路与外衍空间,将远古文明与东汉初严子陵、唐初虞世南、明中王阳明、清初朱舜水等,有机形成余姚地区文商旅消费的生态闭环,设计相应的地理标志以及服务供应链,满足不同背景参观者的体验感、参与感。

  “给我一日,还你八千年!”朱友君充满期待地说。

  宁波晚报记者樊卓婧顾嘉懿/文

  记者杨辉/摄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文旅界看好河姆渡大遗址开发价值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6-17 06:43:00

  河姆渡遗址。

  这几天,《宁波晚报》关于河姆渡文化与井头山遗址的报告文学《远古江南》引发的讨论和思考源源不断。我们刊发此文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的过往,唤醒植根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乡愁。从读者的反馈来看,这点已经做到了。

  与此同时,我们也收到了一些文博界、文旅界专家的意见。他们说,之前的研究都是追溯,如今不妨向前看一看,想想如何在怀古忆昔的同时,将远古的故乡和那些被唤醒的乡愁变成这座城市更深远的文化影响力,变成“东方文明之都”的另一张新名片,变成激励我们每个人砥砺前行的精神财富。

  “见证前人筚路蓝缕的沧桑,并引发无限遐想!”

  非常感激这么多读者能认真地看完这篇近8000字的长文,并通过各种渠道留言。我们在这里摘取了部分:

  慈江竹水:我是三七市人,今年整八十岁。继田螺山遗址后,又发现了井头山遗址,真是振奋人心。幼时听外公说三七市往南有一小山丘,名曰蒋山头,疑似鲞山头谐音,古时先民曾在此晒鱼鲞,山脚下还掘出过海船桅杆。咱余姚土地下真是个历史宝库!爱我余姚,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得閒且讀書:白天带娃没时间看,我是早上以悬浮窗的形式收藏着,怕忘记,到此刻刚静心阅读完全文。近8000字,一点也不枯燥,一口气看完不费劲。作为慈溪人,从读书时期就知道,距今7000年历史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耒耜、碳化的水稻,还有一块双凤朝阳骨雕(在浙江省博物馆我曾驻足许久不肯离去)。如今看到井头山遗址出土文物如此丰富,还将历史往前推了1000年,真是由衷地感到高兴!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是蜉蝣一生,沧海一粟,唯有文物流传,让后人得以见证前人筚路蓝缕的沧桑,并引发无限的遐想!

  我市资深文旅专家陈民宪也对文章给予较高评价,他转发朋友圈表示:“晚报两位记者历时半个月采访,写成的报告文学有历史的纵深感,有对这片土地的滚烫的眷恋之情,更有对文物考古工作者人性之美的热切讴歌。期望能常读到此类心血之作!”

  城乡规划专家、宁波中经科技数据资源研究院院长朱友君评价说,生动豁然的《远古江南》,会让许多海内外华人不仅仅赞叹于中华历史的客观悠久,更增添了对自身文化渊源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河姆渡遗址中的干栏式建筑。   

  “‘8000年的宁波’是很有底气的口号啊!”

  《远古江南》的推出也引发文博界多位人士的关注。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转发了此文,他在朋友圈里说:“当你成为一个文物工作者,逐渐地,悄无声息地,你就会不愿离开。你就如同穿梭在时空之中,你寻找什么,你保留什么,仿佛为了前生,也许为了来世。”

  “最深的感悟就是,宁波真的是一个向海而生的城市,生存、生产和生活8000年来一直未曾离开过海洋。”冯毅接受采访时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宁波,尤其要重视这样重大的考古发现。这是宁波基因的溯源,宁波人身上承载着宁波的文明符号和地缘基因。这些8000年来传承至今的‘宁波腔调’和‘海洋气质’,会让宁波人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和将往哪里去。”

  关于刚刚进入公众视野的井头山,冯毅认为,它目前还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也许还会有惊喜,还需要对已有发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旅游角度,他觉得暂时还不到切入的时机。但可以从宣传的角度去融合,“‘8000年的宁波’是很有底气的口号啊!”

  此外,冯毅还觉得,井头山应该从余姚市的层面上升到宁波市级层面开展保护和利用,其意义应该上升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探索层面,当然,也是中国沿海地区文明探索的层面。

  “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应该什么样?

  余姚一带浙东史前文明的发掘,既是地方骄傲,也是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随着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的发布,如何保护好、利用好河姆渡文化及其周边遗址的遗产价值,再次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宁波余姚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是浙江省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目前正在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该遗址公园的创建已陆续展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5月30日,余姚特召集专家开了一场河姆渡文化遗产价值研讨会,就进一步开展河姆渡文化核心分布区大遗址考古工作和公园建设展开讨论。

  冯毅认为,建设这个遗址公园意义重大,既是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也能搭建一个深入研究的平台,更是一种机制的保障。

  朱友君则提出,宜深度挖掘遗址公园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目前发现的河姆渡文化,呈现着农业、建筑、艺术、手工业、饮食、作物交换等不同行业文明领域的源起印迹。而井头山出土的木桨,也承载着宁波人“向东是大海”开拓历程的精神渊源。河姆渡遗址建设、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涵盖了河姆渡、田螺山、井头山等,既要保存远古生态,更要展现对我们思想和生活行为的影响变迁,激发海内外华人的文化自信和历史共鸣。这将为宁波再增添一座具有世界文化影响力的新地标,也为余姚参与宁波做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谱写瑰丽篇章。

  当然,遗址公园的灵魂并不只是漂亮的建筑和丰富的展品,朱友君认为,更重要的是积极发展遗址公园的文旅融合和高效传播,可以参考国内外的国家级遗址公园案例。“河姆渡遗址有着上述独特的文明起源优势,可以走好世界水准的差异化路线和高质量发展模式。”

  一方面,基于“新基建”的科技趋势,可布局使用大数据云平台,游客招揽系统、5G、虚拟现实等互联网技术,将河姆渡率先打造为首个“智慧遗址公园”。既结合自媒体短视频、网红直播等时尚传播渠道,也要充分举办高层次的流量活动,例如“河姆渡杯”全国考古学界年度奖项、全国国家遗址公园联盟会址等。

  另一方面,可扩展“全城历史大IP”的集群思路与外衍空间,将远古文明与东汉初严子陵、唐初虞世南、明中王阳明、清初朱舜水等,有机形成余姚地区文商旅消费的生态闭环,设计相应的地理标志以及服务供应链,满足不同背景参观者的体验感、参与感。

  “给我一日,还你八千年!”朱友君充满期待地说。

  宁波晚报记者樊卓婧顾嘉懿/文

  记者杨辉/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