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先创优”在行动
去年11月,俞丽拿和家乡琴童开心合影。记者张培坚摄
在中国文化艺术界,从宁波走出的大家灿若星河,他们为人低调、务实,但在学术上又有着极高的成就。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知书达理、知恩图报,这些独特的精神气质,深深地烙刻在他们的身体中,闪闪发光……这就是宁波人的模样!今日起,本报推出《甬籍文化名家眼中的“宁波精神”》栏目,通过记者的独家连线,带读者走进文艺家们的内心世界,通过他们的视角,来解读宁波这座城市的精神文化内核。
人物名片
俞丽拿1940年出生,中国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宁波鄞州姜山镇人。生于上海,早年学习钢琴,就学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先后师从窦立勋、谭抒真,曾被选入外国专家班学习。现任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任小提琴、中提琴教研室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带头人)、南京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宁波经促会副会长、俞丽拿小提琴艺术基金董事长,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8年2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她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首演者;她让西洋乐器小提琴开口说了“中国话”;她是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泰斗俞丽拿祖籍鄞州姜山,虽然长期生活在上海,但她一直心系家乡。
近日,俞丽拿接受记者的独家专访,分享了很多成长往事。在谈起“四知”宁波精神时,耄耋之年的她动情地说:“这些精神品质是宁波人与生俱来的,自古至今,这种基因一直流淌在宁波人的血液之中。”
解读宁波精神“这是融入宁波人血液的精神品质”
“从祖父那辈起,我们全家迁居到了上海,但我的根在宁波,我是宁波人!”俞丽拿自小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儿时,她就常听父辈们说:宁波人敢闯敢拼,走出去要给家乡争气。这些话,深深地刻进了她的脑海里。
12岁那年,俞丽拿在学校被分配学习小提琴,起初的记忆并不美好。“当时大家听不懂这门西方艺术语言,何况十来岁的孩子。”俞丽拿不仅在练习过程中备受“折磨”,出去演出时也没什么人“捧场”。
“既然练了,就不能半途而废。”于是她咬紧牙关,拼命练习,一天中除了吃饭睡觉,几乎眼睛一睁开,就要抱起小提琴……《梁祝》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呢?俞丽拿回忆,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师生赴全国各地体验生活,管弦系“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来到了浙江。从温州到宁波的路上,大家一路都在讨论国庆十周年献礼,最终写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的想法被一致通过,《梁祝》曲目开始了创作……
1959年5月27日晚,19岁的俞丽拿正式首演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从此,这美妙的乐曲伴随着俞丽拿的琴声传遍了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民族交响乐的经典,俞丽拿的名字也与《梁祝》紧紧相连。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俞丽拿已是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的音乐泰斗。接受记者专访时,谈到宁波精神这个话题,她说,这十六个字,精准概括了宁波人的精气神,从古至今,无论饱学之士还是普通民众,这种特质,已经融入进了宁波人的血液。
在俞丽拿看来,知行合一,就是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知难而进,是一种不畏险阻、勇创大业的韧劲;知书达理,则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精神气质的体现;“一个城市的人,如果缺失了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很多事是做不好的,也做不成。”她接着说,知恩图报,其实是一种爱国报乡的情怀,也是支撑宁波人从事爱心公益活动的精神动力。
生活感悟不服输的韧劲成就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第一次回宁波是1987年前后,后面陆续回来过很多次。”近些年,只要家乡需要,她就会赶回来,“能为家乡做点事,是应该的。”俞丽拿说。
她最近一次回宁波,是去年11月底。连续两场演出后,她又参加了在姜山镇新张俞村举行的宁波小提琴音乐馆暨俞丽拿祖居开馆仪式,其间一组小学生的《梁祝》小提琴演出,得到俞丽拿连连称赞,她开心地拉着孩子们的手,用宁波话说:“小小年纪,小提琴拉得噶赞啦!”俞丽拿的眼眶有些湿润,她感到很欣慰。
“宁波人的精神中,让我体会最深刻的就是‘知难而进’。”俞丽拿回忆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小提琴是何物?为何要学?国人并不理解,也不太接受。“在《梁祝》创作之前,说实话,中国人并不太喜欢小提琴协奏曲和室内交响乐。”如此动听的音乐,为何我们不愿去欣赏呢?当时俞丽拿也挺懊恼的,后来在和市民的交流中,她才明白,原来大家“听不懂”。
如何让小提琴说上“中国话”,让室内交响协奏音乐走进百姓生活?俞丽拿暗下决心,一定要将这门艺术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应该就是宁波人骨子里迎难而上的那股劲。”《梁祝》创作期间,作为演奏者,俞丽拿又多次向曲作者何占豪、陈钢提出意见,“首演之前,练习成了百上千遍。”
上海首演后的第二年,俞丽拿和由她担任第一提琴的上海音乐学院女子四重奏组远赴德国,参加第二届舒曼国际弦乐四重奏比赛并获奖,这是中国音乐人首次在国际弦乐大赛中获得成功,在国际舞台上引起轰动。比赛结束后,四重奏组准备启程回国,当时带团领队的一句话让俞丽拿记忆犹新,“回去后,这个团可不能散了啊!”回到国内的俞丽拿时时警醒自己,要想让更多人接受、喜爱小提琴艺术,教育传承至关重要。于是,她继续每天刻苦练琴,1962年,她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这一干就是三四十年,“什么时候才能放手?等到我们的学生也能在国际上拿到大奖,我们后继有人的时候。”
“到我停下工作的那天,人才队伍也建立起来了。”如今,俞丽拿“封琴”已经10年,她感慨道,“迎难而上的不服输精神,成就了我,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也成就了《梁祝》。”
情系桑梓“宁波孩子要学琴,我很愿意教”
当年梳着短发的女生,如今已是音乐泰斗,俞丽拿的很多学生都成了国内音乐领域的名家。
在采访中,俞丽拿告诉记者,如今从上音附小、附中到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她都在带。宁波来的学生让她感到格外亲切,她也更愿意和宁波孩子交流。她透露,近几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的宁波学子不少,而且底子都不错。
2010年,俞丽拿宣布“封琴”,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她想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为祖国培养音乐人才,这才是她最看重的。她期待宁波可以走出更多高水平的小提琴选手,助力宁波“音乐之城”建设。“大家有需要,尽管来学校找我,我愿意教。”每次回到宁波,俞丽拿的内心总会泛起涟漪,“这个感觉是不一样的,你会愿意为家乡做更多事,这就是宁波人的桑梓情怀,也是宁波人报效家乡的内在动力源泉。 ”
除了教师身份,俞丽拿还是上海宁波经促会副会长,这个头衔,她一任就是20多年。“当时有人找到我,我说,我是宁波人,愿意挑起这个担子。”她不遗余力地协调在上海的各方资源,帮助家乡加快经济发展,“我只会拉小提琴,但是其他人,他们有力量,大家抱成一团,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梁祝》与俞丽拿,一曲一人相偕大半个世纪。采访尾声,这位音乐泰斗总结道:宁波人有着勇闯天下、迎难而上、包容四海、乐善好施的博大情怀。这是渗透在骨子里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精神会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宁波晚报记者施代伟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