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如何传承古镇遗产 重焕文明光彩?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9-07 07:38:26报料热线:81850000

  9月3日上午,由宁波市城科会、宁波市住建局、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宁波晚报联合举办的“传承古镇遗产 重焕文明光彩”——2020年第二期“宁波城市建设”古镇保护与利用主题沙龙,在慈城古镇的布政房举行。

  宁波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史济权表示:“我市是省内拥有国家级名镇数量最多的城市。一直以来,古镇保护都是宁波‘名城’保护的重中之重,此次沙龙对古镇保护工作进行回顾,分享经验、分析问题,探寻我市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新思路。”

  我市8个历史文化名镇各具特色

  古镇开发利用未出现过度商业化现象

  截至2019年底,我市共有历史文化名镇8处,其中国家级名镇4处,省级名镇4处。其中,北部余姚慈溪3处,中心城区3处,南部宁海象山2处,空间分布较为均衡,与我市的区域文化分布相匹配。

  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蓉说:“宁波山、河、湖、海相生相连,构成了宁波的山水生态基底,古镇也少不了这样的自然要素,自然环境十分优越。”

  人文环境上,8个古镇各具特色:慈城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县城之一,是典型的江南千年古县城;石浦是国内屈指可数的渔文化兼海防文化古镇;前童是浙东宗族文化古镇,更以其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誉满浙东;宁波最具江南水乡气质的鸣鹤古镇,也是中国国药业的发祥地;溪口古镇以蒋氏文化、弥勒文化享誉全国;鄞江古镇被誉为“四明首镇”;还有浙东红色文化中心梁弄及宁波明清四大海防卫城之一的临山。

  目前,我市对古镇的保护工作主要聚焦于保护性建筑修缮、重要街巷水系环境整治、风貌改善、基础设施改善、公共设施配建等方面,业态上以旅游观光为主,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古镇游览区域,总体规模不到古镇保护区的三分之一,后续还有很大的实施空间。“最难能可贵的是,宁波的古镇没有出现过度商业化现象。”陈蓉说。

  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中重振千年古镇?

  慈城镇负责人阐释三大成功经验

  “慈城历史源远流长,拥有7000年的文化史、2500年的建城史以及1200余年的县城史,是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县城,保留了超过60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对于古城历史文化,慈城镇党委副书记陈海源如数家珍。

  陈海源说:“在多年的发展实践中,我们围绕‘古城复兴、古城更新、古城幸福’三大主题,开展古镇的保护与开发。”

  “古城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陈海源说。慈城古县城以“创建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为目标,以5A景区建设为载体,打造国内著名旅游目的地,同时做好建筑风貌的再现和传承,慈城古镇粉墙黛瓦的精美建筑群在“大拆大建”的浪潮中得以较完整保存和延续。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古城搬迁34万平方米、宅院修缮18.6万平方米、遗址重建9.1万平方米,初步呈现出明清古县城风貌实景。

  “古城的更新,是产业的更新,我们一方面做实文旅产业,另一方面做大健康产业。”例如,民权路区块新引进与慈城文化旅游特色相融合的各类商铺47家,民宿类10家。2019年实现游客接待量86.1万人次,同比增长18.76%。慈城镇以药商博物馆投用为契机,引进中医健康产业,将慈城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中医药产业基地和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

  “古城的幸福,是居民的幸福。我们着力破解‘交通出行难’缓解‘用水内涝难’,改善‘居住条件难’。”3年内,慈城古镇新增停车位近1400个;实施惠及6个村2200多户群众的山区供水管网工程,力争9月底实现北部山区6村通水;投入5300多万元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2400余户。

  “活着的千年古镇”

  宁海前童打造别样的乡愁小镇

  前童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独特的八卦水系贯穿全镇,形成“家家有雕梁,户户有活水”的独特景观,是一座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亲情的江南文化古镇。

  前童镇镇长陈海涛表示,近年来,前童坚持“保护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维持生活延续性”的原则,倾力做好保护、开发、活化3篇文章。

  前童保留古镇形态,以明清民居为基础,运用“修旧如旧”手法,对古镇核心区内群峰簪笏、职思其居等12处重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并向游客开放。“保护修缮的同时,我们积极引入文创、文投、民宿、传媒以及互联网等现代元素,让游客在四合院中喝着咖啡聊着天,在雨中的青石小巷漫步畅想。”陈海涛说。

  目前,前童有1万余名原居民,是一个“活着的千年古镇”。近年来,前童引导原住民成为古镇保护开发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仅5年时间就培育了特色精品民宿30家,各类体验馆、手工制作坊等近30家。2019年,前童民宿产业经营性收入突破15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1.9亿元,游客达145万人次。

  此外,前童还延续古镇文态,将“家族文化”“耕读文化”“非遗文化”“名人文化”等渗透在古镇的角角落落,比如修缮童氏宗祠和石镜精舍,打造良好家风家训,弘扬崇学重教传统;布展民俗博物馆、古亭馆和泥金彩漆展览馆等,集中展示泥金彩漆、宁海平调、元宵行会、十里红妆婚俗等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如何让古镇保护利用少走弯路?

  规划专家给出5点建议

  全市现有各级历史文化名村72个,880处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被确认为历史建筑。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赵艳莉从规划层面,给出了5点古镇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赵艳莉建议首先规划引领,明确古镇保护和发展目标,强化保护空间格局,实施精细化管控和治理。

  其次,完善保护规划评估机制,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委托具有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规范保护规划编制内容,落实专家评审制度。

  第三,保护规划、修缮方案的实施需要专业技术队伍,国内很多古镇通过聘请专业技术团队全程参与保护工作,把专业的事情交由专业人员来做,这也是我市古镇保护规划实施需要建立的理念。

  第四,创新多元参与机制。建议我市建立一个既能保护历史遗产,又有合理收益的社会投资体系,实行谁出资、谁受益、谁管理、谁负责的多元化投资的模式,为古镇的开发利用奠定物质基础。同时,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参与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

  第五,完善保护政策和法规,研究制定相关配套办法,集中破解保护性建筑活化利用中存在的产权、消防、审批等难题,建议加大对产权人、使用者自主修缮的奖励性补助。

  古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专家建议应当这样活化利用

  “近年来,我市古建筑修缮数量大且质量高,但亟需修缮甚至抢修的仍有近千座。”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徐炯明说。

  我市在古建筑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上有许多成功经验。例如,前童以农村型的一家一户与成片成区域的开发利用,对公共建筑与民居作了分类管理与利用;慈城运用县城型的城镇保护模式,既有规模式的成片开放,又有走街串巷的慢行街道,给人老城规模、小街肌理的深刻印象。

  徐炯明建议重视古建筑本身性质与业态的统一,依据其不同级别做出分级保护利用与活化项目。在保护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应重点考虑其原始性质为主的活化利用。

  其次,古建筑内部装修要考虑用材的可逆性且不得改变现状,按古建筑的实际结构进行合理的管线布设,既满足使用功能又能保护古建完整性。

  “从当前经验看,古建筑活化利用要解决修缮、开放、宣传问题,三者缺一不可。”徐炯明表示,修缮包括街面整修、建筑群大修,及住户包修;从开放上讲,街面要吸引眼球,房屋内部要有休闲娱乐、游购体验等配套设施;宣传上,要利用现代媒体与网络技术,来扩大影响面。

  历史文化名镇如何做到保护利用并举?

  专家提出三条建议

  当前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利用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做到保护利用并举?宁波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副会长陈鸣达说:“历史文化名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物质遗产和宝贵财富,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名镇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

  陈鸣达表示,当前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主要存在四种情形:一是既不保护又不利用,把保护视为累赘、负担;二是只保护不利用,为保护而保护;三是只利用不保护,以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作招牌,过度开发利用,建造新楼和各种假古董;四是既保护又利用。

  如何做到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利用并举?陈鸣达建议,首先规划编制时就应考虑如何利用,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且要细化考虑每幢建筑的用途。

  其次,规划实施上坚持保护和利用同步部署,及早开展招商引资。古建筑的修缮特别是内部装修,需提前征求经营者意见,让经营者参与其中,避免事后重复施工。

  此外,在投资主体上,坚持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原住民参与保护与利用的投资,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记者周科娜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如何传承古镇遗产 重焕文明光彩?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9-07 07:38:26

  9月3日上午,由宁波市城科会、宁波市住建局、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宁波晚报联合举办的“传承古镇遗产 重焕文明光彩”——2020年第二期“宁波城市建设”古镇保护与利用主题沙龙,在慈城古镇的布政房举行。

  宁波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史济权表示:“我市是省内拥有国家级名镇数量最多的城市。一直以来,古镇保护都是宁波‘名城’保护的重中之重,此次沙龙对古镇保护工作进行回顾,分享经验、分析问题,探寻我市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新思路。”

  我市8个历史文化名镇各具特色

  古镇开发利用未出现过度商业化现象

  截至2019年底,我市共有历史文化名镇8处,其中国家级名镇4处,省级名镇4处。其中,北部余姚慈溪3处,中心城区3处,南部宁海象山2处,空间分布较为均衡,与我市的区域文化分布相匹配。

  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蓉说:“宁波山、河、湖、海相生相连,构成了宁波的山水生态基底,古镇也少不了这样的自然要素,自然环境十分优越。”

  人文环境上,8个古镇各具特色:慈城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县城之一,是典型的江南千年古县城;石浦是国内屈指可数的渔文化兼海防文化古镇;前童是浙东宗族文化古镇,更以其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誉满浙东;宁波最具江南水乡气质的鸣鹤古镇,也是中国国药业的发祥地;溪口古镇以蒋氏文化、弥勒文化享誉全国;鄞江古镇被誉为“四明首镇”;还有浙东红色文化中心梁弄及宁波明清四大海防卫城之一的临山。

  目前,我市对古镇的保护工作主要聚焦于保护性建筑修缮、重要街巷水系环境整治、风貌改善、基础设施改善、公共设施配建等方面,业态上以旅游观光为主,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古镇游览区域,总体规模不到古镇保护区的三分之一,后续还有很大的实施空间。“最难能可贵的是,宁波的古镇没有出现过度商业化现象。”陈蓉说。

  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中重振千年古镇?

  慈城镇负责人阐释三大成功经验

  “慈城历史源远流长,拥有7000年的文化史、2500年的建城史以及1200余年的县城史,是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县城,保留了超过60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对于古城历史文化,慈城镇党委副书记陈海源如数家珍。

  陈海源说:“在多年的发展实践中,我们围绕‘古城复兴、古城更新、古城幸福’三大主题,开展古镇的保护与开发。”

  “古城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陈海源说。慈城古县城以“创建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为目标,以5A景区建设为载体,打造国内著名旅游目的地,同时做好建筑风貌的再现和传承,慈城古镇粉墙黛瓦的精美建筑群在“大拆大建”的浪潮中得以较完整保存和延续。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古城搬迁34万平方米、宅院修缮18.6万平方米、遗址重建9.1万平方米,初步呈现出明清古县城风貌实景。

  “古城的更新,是产业的更新,我们一方面做实文旅产业,另一方面做大健康产业。”例如,民权路区块新引进与慈城文化旅游特色相融合的各类商铺47家,民宿类10家。2019年实现游客接待量86.1万人次,同比增长18.76%。慈城镇以药商博物馆投用为契机,引进中医健康产业,将慈城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中医药产业基地和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区。

  “古城的幸福,是居民的幸福。我们着力破解‘交通出行难’缓解‘用水内涝难’,改善‘居住条件难’。”3年内,慈城古镇新增停车位近1400个;实施惠及6个村2200多户群众的山区供水管网工程,力争9月底实现北部山区6村通水;投入5300多万元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2400余户。

  “活着的千年古镇”

  宁海前童打造别样的乡愁小镇

  前童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独特的八卦水系贯穿全镇,形成“家家有雕梁,户户有活水”的独特景观,是一座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亲情的江南文化古镇。

  前童镇镇长陈海涛表示,近年来,前童坚持“保护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维持生活延续性”的原则,倾力做好保护、开发、活化3篇文章。

  前童保留古镇形态,以明清民居为基础,运用“修旧如旧”手法,对古镇核心区内群峰簪笏、职思其居等12处重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并向游客开放。“保护修缮的同时,我们积极引入文创、文投、民宿、传媒以及互联网等现代元素,让游客在四合院中喝着咖啡聊着天,在雨中的青石小巷漫步畅想。”陈海涛说。

  目前,前童有1万余名原居民,是一个“活着的千年古镇”。近年来,前童引导原住民成为古镇保护开发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仅5年时间就培育了特色精品民宿30家,各类体验馆、手工制作坊等近30家。2019年,前童民宿产业经营性收入突破15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1.9亿元,游客达145万人次。

  此外,前童还延续古镇文态,将“家族文化”“耕读文化”“非遗文化”“名人文化”等渗透在古镇的角角落落,比如修缮童氏宗祠和石镜精舍,打造良好家风家训,弘扬崇学重教传统;布展民俗博物馆、古亭馆和泥金彩漆展览馆等,集中展示泥金彩漆、宁海平调、元宵行会、十里红妆婚俗等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如何让古镇保护利用少走弯路?

  规划专家给出5点建议

  全市现有各级历史文化名村72个,880处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被确认为历史建筑。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赵艳莉从规划层面,给出了5点古镇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赵艳莉建议首先规划引领,明确古镇保护和发展目标,强化保护空间格局,实施精细化管控和治理。

  其次,完善保护规划评估机制,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委托具有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规范保护规划编制内容,落实专家评审制度。

  第三,保护规划、修缮方案的实施需要专业技术队伍,国内很多古镇通过聘请专业技术团队全程参与保护工作,把专业的事情交由专业人员来做,这也是我市古镇保护规划实施需要建立的理念。

  第四,创新多元参与机制。建议我市建立一个既能保护历史遗产,又有合理收益的社会投资体系,实行谁出资、谁受益、谁管理、谁负责的多元化投资的模式,为古镇的开发利用奠定物质基础。同时,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参与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

  第五,完善保护政策和法规,研究制定相关配套办法,集中破解保护性建筑活化利用中存在的产权、消防、审批等难题,建议加大对产权人、使用者自主修缮的奖励性补助。

  古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专家建议应当这样活化利用

  “近年来,我市古建筑修缮数量大且质量高,但亟需修缮甚至抢修的仍有近千座。”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徐炯明说。

  我市在古建筑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上有许多成功经验。例如,前童以农村型的一家一户与成片成区域的开发利用,对公共建筑与民居作了分类管理与利用;慈城运用县城型的城镇保护模式,既有规模式的成片开放,又有走街串巷的慢行街道,给人老城规模、小街肌理的深刻印象。

  徐炯明建议重视古建筑本身性质与业态的统一,依据其不同级别做出分级保护利用与活化项目。在保护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应重点考虑其原始性质为主的活化利用。

  其次,古建筑内部装修要考虑用材的可逆性且不得改变现状,按古建筑的实际结构进行合理的管线布设,既满足使用功能又能保护古建完整性。

  “从当前经验看,古建筑活化利用要解决修缮、开放、宣传问题,三者缺一不可。”徐炯明表示,修缮包括街面整修、建筑群大修,及住户包修;从开放上讲,街面要吸引眼球,房屋内部要有休闲娱乐、游购体验等配套设施;宣传上,要利用现代媒体与网络技术,来扩大影响面。

  历史文化名镇如何做到保护利用并举?

  专家提出三条建议

  当前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利用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做到保护利用并举?宁波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副会长陈鸣达说:“历史文化名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物质遗产和宝贵财富,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名镇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

  陈鸣达表示,当前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主要存在四种情形:一是既不保护又不利用,把保护视为累赘、负担;二是只保护不利用,为保护而保护;三是只利用不保护,以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作招牌,过度开发利用,建造新楼和各种假古董;四是既保护又利用。

  如何做到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利用并举?陈鸣达建议,首先规划编制时就应考虑如何利用,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且要细化考虑每幢建筑的用途。

  其次,规划实施上坚持保护和利用同步部署,及早开展招商引资。古建筑的修缮特别是内部装修,需提前征求经营者意见,让经营者参与其中,避免事后重复施工。

  此外,在投资主体上,坚持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原住民参与保护与利用的投资,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记者周科娜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