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垃圾分类”条例实施一周年 “全民分类”渐成甬城新风
2020-10-02 07:10:3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编者按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今年10月1日,《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迎来实施一周年。全民分类的“新时尚”,如今已在甬城大地上蔚然成风。中国宁波网今起推出“垃圾分类一年间”系列报道,记者带您寻访一年间宁波垃圾分类前行路上的点点“足迹”。

  今年10月1日,《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满一周年。记者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获悉,“强制分类”一年来,我市累计开展各类执法检查19.2万次,厨余垃圾有机质含量由一年前的36%上升至62.9%,垃圾分类合格小区由30%增至69.6%,“全民分类”渐成甬城新风。

  作为垃圾分类过程中市民“体感”最为真切的环节,投放时的“撤、定、督”,是改变居民分类习惯的关键举措。

  “我们社区是最先开展撤桶并点的社区。”回想起去年撤桶并点刚开始的那段时间,鄞州区东海社区书记邵飞直言“不堪回首”。不少居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还时不时耍点“小花招”。“这表明我们的宣传劝导工作不到位。”邵飞说。为此,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开展入户指导工作,一户户上门解释,一位位耐心劝说。“这些方法虽然耗时耗力,但效果很好。其实居民知道垃圾分类是一件好事,只是在习惯上,需要时间适应。”

  如今,对绝大多数居民而言,撤桶并点、定时定点的“阵痛期”已经过去。从开始的“很不适应”到现在的“随手为之”,很多居民的投放习惯已经改变,开始向“精准分类”迈进。

  “源头分类提质,是我们一直努力推进的重点工作之一。”市分类办专职副主任、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余宁说,条例实施一周年,市民观念能有如此明显的转变,分类成效能够得到多方面的数据支撑,令人意想不到。

  如今,我市近2500个小区中,有2077个开展了撤桶并点工作,共撤桶3.9万余只,3200名督导员持证上岗。中心城区1000多条道路完成“消桶”工作,沿街店铺垃圾桶精准分类率达95.6%。一年来,全市2.5万名社区工作人员和近10万居民志愿者共“敲门”24.5万次,开展桶边督导90多万次。全市累计开展各类执法检查19.2万次,处罚个人3000多起、处罚单位1400多起,处罚金额79.2万元。

  数字时代,科技为垃圾分类注入“新动能”。目前,我市已累计建成“搭把手”回收网点2100多个,基本实现小区和学校全覆盖,累计回收量10万吨,实现垃圾减量5.5万吨。同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建立并完善生活垃圾分类信息管理平台,以可视化监管杜绝“混收混运”现象。记者张凯凯 通讯员范奕齐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0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垃圾分类”条例实施一周年 “全民分类”渐成甬城新风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10-02 07:10:30

  编者按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今年10月1日,《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迎来实施一周年。全民分类的“新时尚”,如今已在甬城大地上蔚然成风。中国宁波网今起推出“垃圾分类一年间”系列报道,记者带您寻访一年间宁波垃圾分类前行路上的点点“足迹”。

  今年10月1日,《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满一周年。记者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获悉,“强制分类”一年来,我市累计开展各类执法检查19.2万次,厨余垃圾有机质含量由一年前的36%上升至62.9%,垃圾分类合格小区由30%增至69.6%,“全民分类”渐成甬城新风。

  作为垃圾分类过程中市民“体感”最为真切的环节,投放时的“撤、定、督”,是改变居民分类习惯的关键举措。

  “我们社区是最先开展撤桶并点的社区。”回想起去年撤桶并点刚开始的那段时间,鄞州区东海社区书记邵飞直言“不堪回首”。不少居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还时不时耍点“小花招”。“这表明我们的宣传劝导工作不到位。”邵飞说。为此,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开展入户指导工作,一户户上门解释,一位位耐心劝说。“这些方法虽然耗时耗力,但效果很好。其实居民知道垃圾分类是一件好事,只是在习惯上,需要时间适应。”

  如今,对绝大多数居民而言,撤桶并点、定时定点的“阵痛期”已经过去。从开始的“很不适应”到现在的“随手为之”,很多居民的投放习惯已经改变,开始向“精准分类”迈进。

  “源头分类提质,是我们一直努力推进的重点工作之一。”市分类办专职副主任、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余宁说,条例实施一周年,市民观念能有如此明显的转变,分类成效能够得到多方面的数据支撑,令人意想不到。

  如今,我市近2500个小区中,有2077个开展了撤桶并点工作,共撤桶3.9万余只,3200名督导员持证上岗。中心城区1000多条道路完成“消桶”工作,沿街店铺垃圾桶精准分类率达95.6%。一年来,全市2.5万名社区工作人员和近10万居民志愿者共“敲门”24.5万次,开展桶边督导90多万次。全市累计开展各类执法检查19.2万次,处罚个人3000多起、处罚单位1400多起,处罚金额79.2万元。

  数字时代,科技为垃圾分类注入“新动能”。目前,我市已累计建成“搭把手”回收网点2100多个,基本实现小区和学校全覆盖,累计回收量10万吨,实现垃圾减量5.5万吨。同时,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建立并完善生活垃圾分类信息管理平台,以可视化监管杜绝“混收混运”现象。记者张凯凯 通讯员范奕齐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