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红旗渠工程:太行山上永不磨灭的丰碑
2021-04-01 12:24:00 稿源: 中新经纬客户端  

映象网记者 贾利超

初春时节,细雨蒙蒙。太行山深处云雾缭绕,苍山翠柏之间,一条人工天河蜿蜒起伏,那就是闻名天下的第八大奇迹——红旗渠。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  林县人民实施“引漳入林”

站在红旗渠纪念馆前,讲解员的介绍把我们拉回了那个艰苦的岁月——

林县曾十分贫穷,全县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十年九旱。“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昔日林县人民世代挣扎饥寒交迫之中。

林县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在三年自然灾害生死攸关的形势下,1960年2月10日,县委召开了“引漳入林”实施大会。11日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开赴太行山里漳水河畔。3700名农民组成的水利队伍进入各段工地,从此揭开了红旗渠工程的序幕。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斗十年铸成人工天河

按照县委部署,总指挥部将渠首到分水岭70多公里的干渠任务打桩立界,全部分配到15个公社。3.7万名民工挤在峡谷、山村,一是缺少住房,二是道路不畅,天气寒冷,困难重重,尽管山西省平顺县沿渠社队群众腾出230间房子,但队伍压境,房子远不够用。

在这种情况下,谁也毫无怨言,自己动手,战胜困难,几个布蓬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总营帐;三个石头支起来,就是烧锅煮饭的伙房。有的住山洞,睡席棚,有的住在山崖下,白天到山上割草,夜里铺在石板上便是“床”。有的村庄优先照顾妇女,搭起席棚先让她们栖身。

当时,曾有人赋诗:“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做绒毡。高山为咱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

工地上确实很艰苦,有人常常擦眼泪。一位带队的连长就说:“困难是暂时的,咱不吃点苦把漳河水引回去,能让子孙后代一直种旱地吃糠咽菜吗?谁愿意叫孩子打光棍娶不上媳妇呢?咱们受点潮挨点冻,为的日后有水喝,有粮吃,睡个暖和觉。”

一席话说得大家都笑了。泽下公社几个村的民工住在山沟里,啃着冷窝头,喝着山泉水,两天没吃上热饭,谁都没发牢骚,大家心里想的是修渠,为的是建设自己的新山区。

在建渠过程中,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自己建造了大部分材料。其中水泥自己制造了5170吨,占总量的77.1%;炸药自己制造了1215吨,占总量的44.3%;石灰自己烧制了14.5万吨,占总量的100%;所用的工具也是自己修的。

条件是艰苦的,任务是艰巨的,但林县人民正是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共产党的带领下,铸成了这条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成为林州人民的传家宝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当时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是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红旗渠通水50年来,共引水约125亿立方米,农业供水约70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644万亩次,增产粮食17亿公斤,发电近8亿千瓦时,有力促进了林州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

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如今,林州人都称自己是红旗渠的儿女,他们朴素、勤俭、大方、勇敢、热情,正投身于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到处唱响着红旗渠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勇敢、无私奉献。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红旗渠工程:太行山上永不磨灭的丰碑

稿源: 中新经纬客户端 2021-04-01 12:24:00

映象网记者 贾利超

初春时节,细雨蒙蒙。太行山深处云雾缭绕,苍山翠柏之间,一条人工天河蜿蜒起伏,那就是闻名天下的第八大奇迹——红旗渠。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  林县人民实施“引漳入林”

站在红旗渠纪念馆前,讲解员的介绍把我们拉回了那个艰苦的岁月——

林县曾十分贫穷,全县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十年九旱。“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昔日林县人民世代挣扎饥寒交迫之中。

林县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在三年自然灾害生死攸关的形势下,1960年2月10日,县委召开了“引漳入林”实施大会。11日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开赴太行山里漳水河畔。3700名农民组成的水利队伍进入各段工地,从此揭开了红旗渠工程的序幕。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斗十年铸成人工天河

按照县委部署,总指挥部将渠首到分水岭70多公里的干渠任务打桩立界,全部分配到15个公社。3.7万名民工挤在峡谷、山村,一是缺少住房,二是道路不畅,天气寒冷,困难重重,尽管山西省平顺县沿渠社队群众腾出230间房子,但队伍压境,房子远不够用。

在这种情况下,谁也毫无怨言,自己动手,战胜困难,几个布蓬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总营帐;三个石头支起来,就是烧锅煮饭的伙房。有的住山洞,睡席棚,有的住在山崖下,白天到山上割草,夜里铺在石板上便是“床”。有的村庄优先照顾妇女,搭起席棚先让她们栖身。

当时,曾有人赋诗:“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做绒毡。高山为咱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

工地上确实很艰苦,有人常常擦眼泪。一位带队的连长就说:“困难是暂时的,咱不吃点苦把漳河水引回去,能让子孙后代一直种旱地吃糠咽菜吗?谁愿意叫孩子打光棍娶不上媳妇呢?咱们受点潮挨点冻,为的日后有水喝,有粮吃,睡个暖和觉。”

一席话说得大家都笑了。泽下公社几个村的民工住在山沟里,啃着冷窝头,喝着山泉水,两天没吃上热饭,谁都没发牢骚,大家心里想的是修渠,为的是建设自己的新山区。

在建渠过程中,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自己建造了大部分材料。其中水泥自己制造了5170吨,占总量的77.1%;炸药自己制造了1215吨,占总量的44.3%;石灰自己烧制了14.5万吨,占总量的100%;所用的工具也是自己修的。

条件是艰苦的,任务是艰巨的,但林县人民正是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共产党的带领下,铸成了这条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成为林州人民的传家宝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当时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是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红旗渠通水50年来,共引水约125亿立方米,农业供水约70亿立方米,灌溉农田4644万亩次,增产粮食17亿公斤,发电近8亿千瓦时,有力促进了林州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

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如今,林州人都称自己是红旗渠的儿女,他们朴素、勤俭、大方、勇敢、热情,正投身于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到处唱响着红旗渠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勇敢、无私奉献。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