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探寻“英雄之城”武汉的伟大抗疫精神
2021-06-06 20:18:00 稿源: 贵阳日报  

打开记忆的闸门,不知何时泪眼纷纷……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人们的生活节奏打乱。危急时刻,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用最短的时间,取得了最大的胜利。

时隔一年,相隔千里,这份深厚的情谊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历久弥新。

5月19日,由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贵阳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记者,以及党史专家组成的“修好共产党人心学——丰碑与实践”大型主题采访团,到湖北武汉去探寻“英雄之城”的伟大抗疫精神。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请查收,这是一份来自贵州援鄂医疗队的礼物

“孙书记,您好。我是贵阳广播电视台的记者,这次来武汉前,贵州援鄂医疗队的陈庭媛委托我们给您带来一份礼物。”“谢谢,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这三本书,送给你们作为纪念。这里面有贵州队的足迹和身影……”

当天13时50分,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院史馆里,采访团成员韩珊作为代表,将贵州特产“贵州三宝”送到原江汉方舱医院院长、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手里。

△采访团成员韩珊作为代表,将贵州特产“贵州三宝”送到原江汉方舱医院院长、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手里

孙晖双手接过礼物,连声道谢,并将一套抗疫主题的书籍和明信片回赠给采访团留作纪念。他赠送的三本书里,记录着贵州援鄂医疗队与全国各地援鄂医疗队在江汉方舱医院里奋力救治的日日夜夜。

2021年初,孙晖向贵州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寄去了一张他亲手写的明信片;3月25日,贵州第二批和第五批援鄂医疗队代表受武汉协和医院邀请,重返曾经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主战场——武汉。为表示感谢,贵州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委托采访团,将贵州的特产“贵州三宝”赠予孙晖。

为何向贵州援鄂医疗队,寄去一张亲手写的明信片?“疫情结束后,我在想该留下点什么呢?由于我本身喜欢集邮,想到把江汉方舱医院作为一个痕迹留下,所以设计这一套明信片。”孙晖说,该明信片一张反映了当时江汉方舱医院所在的展览馆,另一张反映了抗疫精神里的举国同心、舍生忘死。“我把其中一张寄给了贵州援鄂医疗队,希望给他们留下永远的记忆。”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按照中央部署,贵州共选派了9批共1443名医疗队员全力支援鄂州和武汉。其中,贵州援助武汉的581名队员,共收治患者4900多人,治愈患者近1000人。

孙晖告诉记者,在武汉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贵州援鄂医疗队不惜一切代价,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救治患者,无论从医疗质量,还是从医疗的效果来说,都是相当的棒。很好地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

“小小明信片,传递浓浓情。”一场战役、两颗红心……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贵州人民同武汉人民同甘共苦、守望相助,将相隔千里的武汉人民和贵州人民的心,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患者到志愿者 我在方舱医院写日记

5月,千里之外的湖北,浴火重生,车水马龙,生机勃勃……

“我与贵州有缘,去年还到贵州‘寻亲访友’。”记者在协和医院门口见到王金龙时,64岁的他显得格外激动。在雨中,他没有打伞,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手里拿着的文件袋。文件袋里装着的,是他在疫情期间写下的《一名新冠肺炎患者的心路历程和他的方舱日记》《江汉方舱医院日记》,虽是两份复印件,却代表着他对贵州援鄂医疗队满满的感激之情。

△王金龙所写的《江汉方舱医院日记》

△王金龙所写的《一名新冠肺炎患者的心路历程和他的方舱日记》

王金龙是江汉方舱医院第999名康复者,他在江汉方舱医院西区的23天,得到了贵州医疗队员不分昼夜的悉心照护。在方舱治疗期间,他写下不止1.7万字日记,记录他和病友们治愈出院的点点滴滴,日记里的一字一句,饱含了他对贵州援鄂医疗队感情。

2020年1月下旬,王金龙在武汉协和医院被确诊为新冠肺炎。2020年2月6日,贵州第二批援鄂医疗队进驻武展方舱,接管了西厅15个仓房、共356个床位的护理任务。2020年2月8日,王金龙被收入了江汉方舱医院。

△老党员王金龙是江汉方舱医院第999名康复者,看着自己去年在方舱医院写下的日记,若有所思

“我是个乐天派,我认定国家肯定会管我的。”王金龙是退伍军人,性格坚韧。因为平时有写日记的习惯,进入方舱时,他带了一个本子一支笔,准备记录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

“我要去贵州,感谢曾经在方舱照顾过43号房的援鄂医疗队员。”痊愈出舱后,王金龙曾许下愿望。

2020年8月22日,王金龙带着家人专程从武汉飞来贵阳,进行一场特殊的“寻亲”之旅。他要找的“亲人”,正是曾经在武汉江汉方舱医院与自己并肩抗疫的贵州援鄂医疗队员。

王金龙的方舱日记里,除了“贵州援鄂医疗队”,还有一个“高频词”——“临时党支部”。

2020年2月20日,贵州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在驻地酒店,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多名医疗队员向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王金龙“进舱”后发现,江汉方舱医院设有临时党支部,临时党支部由党员牵头,招收志愿者协助医护人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维护好方舱医院的秩序,缓解患者们的心理压力。

“我是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作为党员,我理应冲锋在前。”王金龙十分自豪,他告诉记者,志愿者原本只招收50岁以下人员,但在他的坚持下,他成了临时党支部年纪最大、党龄最长的志愿者。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43舱又加入了2名志愿者,成为整个江汉方舱医院72个方舱中,志愿者最多的一个舱。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特殊时期,方舱医院临时党支部让我们患者、医护和家属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关系和感情。”王金龙告诉记者,江汉方舱是短时间内建起的,医疗设施等方面刚开始有很多不足,但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才能这么快发挥作用、解决问题。

△王金龙在协和医院接受采访团的采访

协和医院护士长周琼:作为一名党员,我有义务站出来

△协和医院护士长周琼日常工作一隅

“作为一名老党员,在这种危急关头,我有义务站出来,为我的城市尽自己的一份心。”原江汉方舱医院管理组人员、协和医院护士长周琼,向记者分享了她的抗疫故事。

“孙院长,我能不能报个名,我想去方舱医院。”“好,那你来。”筹建江汉方舱医院初期,周琼在协和医院的电梯口碰到孙晖,内心十分激动,迫不及待地向孙晖报名,“我既有临床背景,又有管理协调经验,你把我安排在哪里都可以,我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有责任站出来。”

半小时后,周琼跟随孙晖来到江汉方舱医院开协调会。她主要的任务是负责医疗队和指挥部、协和医院之间的联系。

“没有什么原因,也没有什么动机,我觉得就是应该站出来。”作为一名老党员、医务人员、武汉人,在武汉危急关头,周琼没有丝毫犹豫,站到了战疫一线,与所有抗疫人员一起抗击疫情。

那时,所有人只有一个心愿,希望疫情能够早日消退,病人可以早点好起来。“私欲很少,公心很多,国很重,家很小。”说这句话时,周琼的声音有些轻微地颤抖。在她的记忆里,为把武汉疫情快点给控制住,很多人放下了自己的小家。

△协和医院护士长周琼接受采访团的采访

“贵州援鄂医疗队不管是从领导层,还是联络员都表现得非常有礼貌,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回忆当时,周琼告诉采访团,贵州第五批医疗队住的地方比较远,每天都要横跨过长江来到方舱医院,但他们从来没有一声抱怨。“我也看得出来,他们都克服了很多困难。”

“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一定要有某种精神支撑,这种精神在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这是武汉疫情结束后,周琼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红船精神、抗战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以及抗疫精神,周琼认为,只有把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脉里面,才会活得更有意义和追求。

“人活着一定要有信仰,这次疫情取得胜利,离不开党的领导。”周琼说,这也是她感到很骄傲的事,正因为有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的支持,武汉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孙晖:我眼中的伟大抗疫精神

△原江汉方舱医院院长、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

2020年2月3日晚上11点,孙晖接到通知,要求他尽快赶往武汉国际会展中心,负责参与设计、规划、修建一个相对适合于医疗、传染病、医疗需求的空间。时间紧,任务重。2020年2月5号晚上9点,原江汉方舱医院开始收治第一个病人。

“我们要时刻准备,情愿备而不用,而不能用而不备,这是现在要考虑的问题。”孙晖告诉记者,如今,他们并没有结束对方舱医院的关注,而是时刻关注着,做到有备无患。

“这绝不是协和医院一家的功劳,也绝不是某一些人的功劳,而是全国27支医疗队和全国人民共同的功劳。”对抗疫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孙晖表示,功劳是大家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就是在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以及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孕育形成的。

△原江汉方舱医院院长、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

面对每一个生命,只要有一线希望,医护人员都要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救治,难道这不是生命至上吗?孙晖反问,除此之外,全国各地在第一时间,通过不同的方法驰援武汉,也体现着举国同心。

对于“舍生忘死”的理解,孙晖这样说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援鄂医疗队员、警察、工勤人员等,在危难时刻都不计生死,毅然决然地走进方舱、走进病房,为每一个要抢救的病人服务。”

“本次疫情,也反映出我国科技的发展和科技在疫情中的应用,无论是从它的追踪、诊疗、诊断、试剂的研制,还是治疗方案的研制,以及它的疫苗的研制等,都反映出我国科研发展到现在,对人民健康的作用。”孙晖说,“当疫情在不断蔓延时,武汉第一时间派出了医疗队,到北京、河北等地区分享抗疫经验,将好的物资贡献出去。”

△原江汉方舱医院院长、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将一套抗疫主题的书籍和明信片回赠给采访团留作纪念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孙晖认为,要有责任与担当,要践行医务人员的初心,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为人民的生命服务。疫情期间,孙晖在方舱里,曾数次看到墙上那面巨大的国旗和党旗。他说,“作为一名党员,我看到了党的力量,看到了党指引的方向。党旗所向,就是我们的前进方向。”

“我们要在这种精神、思想的引领下,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立足于岗位来为老百姓服务,为健康中国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开创新的美好局面。”接下来,孙晖将在总结去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领会、践行抗疫精神。

△原江汉方舱医院院长、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与采访团合影留念

来源 |贵阳广播电视台

贵阳日报传媒集团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探寻“英雄之城”武汉的伟大抗疫精神

稿源: 贵阳日报 2021-06-06 20:18:00

打开记忆的闸门,不知何时泪眼纷纷……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人们的生活节奏打乱。危急时刻,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用最短的时间,取得了最大的胜利。

时隔一年,相隔千里,这份深厚的情谊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历久弥新。

5月19日,由贵阳日报传媒集团、贵阳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记者,以及党史专家组成的“修好共产党人心学——丰碑与实践”大型主题采访团,到湖北武汉去探寻“英雄之城”的伟大抗疫精神。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请查收,这是一份来自贵州援鄂医疗队的礼物

“孙书记,您好。我是贵阳广播电视台的记者,这次来武汉前,贵州援鄂医疗队的陈庭媛委托我们给您带来一份礼物。”“谢谢,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这三本书,送给你们作为纪念。这里面有贵州队的足迹和身影……”

当天13时50分,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院史馆里,采访团成员韩珊作为代表,将贵州特产“贵州三宝”送到原江汉方舱医院院长、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手里。

△采访团成员韩珊作为代表,将贵州特产“贵州三宝”送到原江汉方舱医院院长、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手里

孙晖双手接过礼物,连声道谢,并将一套抗疫主题的书籍和明信片回赠给采访团留作纪念。他赠送的三本书里,记录着贵州援鄂医疗队与全国各地援鄂医疗队在江汉方舱医院里奋力救治的日日夜夜。

2021年初,孙晖向贵州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寄去了一张他亲手写的明信片;3月25日,贵州第二批和第五批援鄂医疗队代表受武汉协和医院邀请,重返曾经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主战场——武汉。为表示感谢,贵州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委托采访团,将贵州的特产“贵州三宝”赠予孙晖。

为何向贵州援鄂医疗队,寄去一张亲手写的明信片?“疫情结束后,我在想该留下点什么呢?由于我本身喜欢集邮,想到把江汉方舱医院作为一个痕迹留下,所以设计这一套明信片。”孙晖说,该明信片一张反映了当时江汉方舱医院所在的展览馆,另一张反映了抗疫精神里的举国同心、舍生忘死。“我把其中一张寄给了贵州援鄂医疗队,希望给他们留下永远的记忆。”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按照中央部署,贵州共选派了9批共1443名医疗队员全力支援鄂州和武汉。其中,贵州援助武汉的581名队员,共收治患者4900多人,治愈患者近1000人。

孙晖告诉记者,在武汉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贵州援鄂医疗队不惜一切代价,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救治患者,无论从医疗质量,还是从医疗的效果来说,都是相当的棒。很好地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

“小小明信片,传递浓浓情。”一场战役、两颗红心……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贵州人民同武汉人民同甘共苦、守望相助,将相隔千里的武汉人民和贵州人民的心,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患者到志愿者 我在方舱医院写日记

5月,千里之外的湖北,浴火重生,车水马龙,生机勃勃……

“我与贵州有缘,去年还到贵州‘寻亲访友’。”记者在协和医院门口见到王金龙时,64岁的他显得格外激动。在雨中,他没有打伞,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手里拿着的文件袋。文件袋里装着的,是他在疫情期间写下的《一名新冠肺炎患者的心路历程和他的方舱日记》《江汉方舱医院日记》,虽是两份复印件,却代表着他对贵州援鄂医疗队满满的感激之情。

△王金龙所写的《江汉方舱医院日记》

△王金龙所写的《一名新冠肺炎患者的心路历程和他的方舱日记》

王金龙是江汉方舱医院第999名康复者,他在江汉方舱医院西区的23天,得到了贵州医疗队员不分昼夜的悉心照护。在方舱治疗期间,他写下不止1.7万字日记,记录他和病友们治愈出院的点点滴滴,日记里的一字一句,饱含了他对贵州援鄂医疗队感情。

2020年1月下旬,王金龙在武汉协和医院被确诊为新冠肺炎。2020年2月6日,贵州第二批援鄂医疗队进驻武展方舱,接管了西厅15个仓房、共356个床位的护理任务。2020年2月8日,王金龙被收入了江汉方舱医院。

△老党员王金龙是江汉方舱医院第999名康复者,看着自己去年在方舱医院写下的日记,若有所思

“我是个乐天派,我认定国家肯定会管我的。”王金龙是退伍军人,性格坚韧。因为平时有写日记的习惯,进入方舱时,他带了一个本子一支笔,准备记录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

“我要去贵州,感谢曾经在方舱照顾过43号房的援鄂医疗队员。”痊愈出舱后,王金龙曾许下愿望。

2020年8月22日,王金龙带着家人专程从武汉飞来贵阳,进行一场特殊的“寻亲”之旅。他要找的“亲人”,正是曾经在武汉江汉方舱医院与自己并肩抗疫的贵州援鄂医疗队员。

王金龙的方舱日记里,除了“贵州援鄂医疗队”,还有一个“高频词”——“临时党支部”。

2020年2月20日,贵州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在驻地酒店,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多名医疗队员向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王金龙“进舱”后发现,江汉方舱医院设有临时党支部,临时党支部由党员牵头,招收志愿者协助医护人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维护好方舱医院的秩序,缓解患者们的心理压力。

“我是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作为党员,我理应冲锋在前。”王金龙十分自豪,他告诉记者,志愿者原本只招收50岁以下人员,但在他的坚持下,他成了临时党支部年纪最大、党龄最长的志愿者。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43舱又加入了2名志愿者,成为整个江汉方舱医院72个方舱中,志愿者最多的一个舱。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特殊时期,方舱医院临时党支部让我们患者、医护和家属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关系和感情。”王金龙告诉记者,江汉方舱是短时间内建起的,医疗设施等方面刚开始有很多不足,但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才能这么快发挥作用、解决问题。

△王金龙在协和医院接受采访团的采访

协和医院护士长周琼:作为一名党员,我有义务站出来

△协和医院护士长周琼日常工作一隅

“作为一名老党员,在这种危急关头,我有义务站出来,为我的城市尽自己的一份心。”原江汉方舱医院管理组人员、协和医院护士长周琼,向记者分享了她的抗疫故事。

“孙院长,我能不能报个名,我想去方舱医院。”“好,那你来。”筹建江汉方舱医院初期,周琼在协和医院的电梯口碰到孙晖,内心十分激动,迫不及待地向孙晖报名,“我既有临床背景,又有管理协调经验,你把我安排在哪里都可以,我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有责任站出来。”

半小时后,周琼跟随孙晖来到江汉方舱医院开协调会。她主要的任务是负责医疗队和指挥部、协和医院之间的联系。

“没有什么原因,也没有什么动机,我觉得就是应该站出来。”作为一名老党员、医务人员、武汉人,在武汉危急关头,周琼没有丝毫犹豫,站到了战疫一线,与所有抗疫人员一起抗击疫情。

那时,所有人只有一个心愿,希望疫情能够早日消退,病人可以早点好起来。“私欲很少,公心很多,国很重,家很小。”说这句话时,周琼的声音有些轻微地颤抖。在她的记忆里,为把武汉疫情快点给控制住,很多人放下了自己的小家。

△协和医院护士长周琼接受采访团的采访

“贵州援鄂医疗队不管是从领导层,还是联络员都表现得非常有礼貌,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回忆当时,周琼告诉采访团,贵州第五批医疗队住的地方比较远,每天都要横跨过长江来到方舱医院,但他们从来没有一声抱怨。“我也看得出来,他们都克服了很多困难。”

“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一定要有某种精神支撑,这种精神在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这是武汉疫情结束后,周琼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红船精神、抗战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以及抗疫精神,周琼认为,只有把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脉里面,才会活得更有意义和追求。

“人活着一定要有信仰,这次疫情取得胜利,离不开党的领导。”周琼说,这也是她感到很骄傲的事,正因为有党和国家,以及全国人民的支持,武汉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孙晖:我眼中的伟大抗疫精神

△原江汉方舱医院院长、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

2020年2月3日晚上11点,孙晖接到通知,要求他尽快赶往武汉国际会展中心,负责参与设计、规划、修建一个相对适合于医疗、传染病、医疗需求的空间。时间紧,任务重。2020年2月5号晚上9点,原江汉方舱医院开始收治第一个病人。

“我们要时刻准备,情愿备而不用,而不能用而不备,这是现在要考虑的问题。”孙晖告诉记者,如今,他们并没有结束对方舱医院的关注,而是时刻关注着,做到有备无患。

“这绝不是协和医院一家的功劳,也绝不是某一些人的功劳,而是全国27支医疗队和全国人民共同的功劳。”对抗疫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孙晖表示,功劳是大家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就是在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以及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孕育形成的。

△原江汉方舱医院院长、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

面对每一个生命,只要有一线希望,医护人员都要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救治,难道这不是生命至上吗?孙晖反问,除此之外,全国各地在第一时间,通过不同的方法驰援武汉,也体现着举国同心。

对于“舍生忘死”的理解,孙晖这样说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援鄂医疗队员、警察、工勤人员等,在危难时刻都不计生死,毅然决然地走进方舱、走进病房,为每一个要抢救的病人服务。”

“本次疫情,也反映出我国科技的发展和科技在疫情中的应用,无论是从它的追踪、诊疗、诊断、试剂的研制,还是治疗方案的研制,以及它的疫苗的研制等,都反映出我国科研发展到现在,对人民健康的作用。”孙晖说,“当疫情在不断蔓延时,武汉第一时间派出了医疗队,到北京、河北等地区分享抗疫经验,将好的物资贡献出去。”

△原江汉方舱医院院长、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将一套抗疫主题的书籍和明信片回赠给采访团留作纪念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孙晖认为,要有责任与担当,要践行医务人员的初心,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为人民的生命服务。疫情期间,孙晖在方舱里,曾数次看到墙上那面巨大的国旗和党旗。他说,“作为一名党员,我看到了党的力量,看到了党指引的方向。党旗所向,就是我们的前进方向。”

“我们要在这种精神、思想的引领下,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立足于岗位来为老百姓服务,为健康中国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开创新的美好局面。”接下来,孙晖将在总结去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领会、践行抗疫精神。

△原江汉方舱医院院长、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与采访团合影留念

来源 |贵阳广播电视台

贵阳日报传媒集团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