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银川7月26日电(记者刘昆、王建宏、张文攀)连日来,闽宁协作犹如入伏的天气,持续“高温”:宁 夏南部固原市,闽商投资2.4亿元、年屠宰加工10万头肉牛项目车间刚刚封顶;中部中卫市,闽宁“山海情”产业园启动建设;而在北部石嘴山,国家菌草中心 首席科学家林占熺主持的菌草科技产业园宝丰基地宣告揭牌……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闽宁协作继续发力,进入全方位合作新阶段。
位于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展示中心。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摄/光明图片
宁夏西海固,地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最低仅300毫米,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曾以“苦瘠甲天下”闻名。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由福建对口支援宁夏。
25年来,福建派出2000多名干部、专业人才倾情帮扶,宁夏380多名干部到福建挂职取经,5700多家福建企业落户宁夏,5万多西海固群众在闽实现稳定就业。经过闽宁两省区共同努力,当年的闽宁村发展为闽宁镇,“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
新发展阶段,闽宁协作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协作方式,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发力、单向援助转向双向互动、主攻扶贫转向全面协作。不久前召开的闽宁协作第25次联席会议期间,新签约37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12亿元。
企业是联通双方市场、融汇两地优势的重要一环。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福建企业+宁夏资源”“福建总部+宁夏基地”“福建市场+宁夏产品”等模式将遍地开花,在宁闽企将突破1万家。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长廊”,密密麻麻的果粒挂满枝头。这里3740亩葡萄园的“期酒”,已被20多家福建客商认购,为 宁夏葡萄酒探索“产业+市场”的融合发展模式;在吴忠市盐池县黄花菜集中种植区,福建的技术团队正顶着烈日开展土壤改良试验,以期解决黄花菜烂根难题。
“帮钱帮物不如帮个好思路。”闽宁双方人才交流力度也进一步加大。7月22日,第十二批23名福建援宁挂职干部接过接力棒。他们不仅奔向经济主 战场,还深入教育科技、卫生健康、文化旅游、生态环保、基层治理等各条战线。领队陈论生表示要“推动闽宁协作向更宽领域更广范围拓展”。
从“福建所能”补“宁夏所需”,到全方位双向互动,闽宁协作实现全面升级:你需要我,我需要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并肩携手奔富路的格局正在形成。
【短评】
“山海情”定有更精彩的续集
芦芽儿
西海固,曾是贫困的代名词。千百年来,这里的生民,累弯了脊梁,洒尽了汗水,却始终走不出贫困的循环。
是闽宁协作,让这里的群众解决了温饱,创下了亘古未有的奇迹。从这个意义上讲,闽宁协作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典范,用震古烁今来形容,绝不为过!
吃饱了肚子,喝上了甜水,住进新房子,并不意味着闽宁协作的历史任务已经完结。随着农村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移到乡村振兴上,乡村产业的升级、公共服务的完善、农民素质的提升、市场意识的培育……桩桩件件都在等着破题。一段新征程才刚刚开启!
可以断言,未来闽宁协作的工作深度、广度和难度,丝毫不会亚于脱贫攻坚。因此,新时期的闽宁协作,非但不能削弱,还应进一步加强!
如何进一步加强?协作方式的升级是题中之义。无偿给些资金(或是帮助建个项目)的模式,已经不完全适应乡村振兴的要求了。现在的协作,是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协作,必须遵循价值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协作机制,由单方面帮扶,变成全方位协作,实现互惠互利——这样的协作,才有生命力,才能长 久!
和东南沿海相比,尽管宁夏的发展基础还较为薄弱,但以其独特的资源禀赋,未尝不能换来资金、人才、技术、项目……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协作方式的升级,“山海情”,一定会有更加精彩的续集!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27日 01版)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