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万年前浦江上山的一粒稻米,八千年前跨湖桥的一叶扁舟,七千年前河姆渡的一个榫卯,五千年前良渚古城的一块玉琮,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基因在这片热土上,交融汇聚成如同浩荡澎湃钱江潮一般的力量,一路向前,不可阻挡。
打开文化轴线,钟灵毓秀群星璀璨。大禹治水的因势利导,浙东学派的义利双行,阳明心学的批判精神,漫入江南烟雨,凝结成“两浙人文天下冠”的深邃与豪迈。
进入新世纪,“八八战略”开篇破题,“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由此启幕。文润浙江,成为发展蓝图上那抹最深沉的底色;
迈步新时代,“文化强省”赓续接力,加快打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地,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人民正昂首阔步,谱写新篇。
成文的历史总是线条简洁。
时光回溯,盛夏钱塘。2003年7月1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首次系统提出“八八战略”。其中,“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作为浙江实施“八八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两年之后,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提出重点实施“八项工程”。不仅科学架构了浙江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更是从省域层面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富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实践探索。
钱塘潮涌,江河奔腾。
从此,历届省委省政府以“八八战略”为总纲,相继出台《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关于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省委提出“文化强省、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树人、引领社会新风尚”的总体目标,作出了延续升华、不断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着力抓好“八项举措”的全面部署。(字幕:理论立魂、精神立德、人文立身、四治立信、精品立世、数智立新、融合立业、改革立制),实施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推进文化建设“186”行动,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
“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
沪昆高速义乌段,有一个特殊出口,名叫“望道互通”。沿着这个出口往前开十几公里,就是义乌市分水塘村,这里是《共产党宣言》中文版首译者陈望道的故乡。“望道互通”,既望“所来之道”,也望“初心之道”。
鉴往者以通古今,循精神以谋事业。踏入新时代,浙江守护红色根脉,坚持理论立魂、精神立德,实施铸魂工程、溯源工程、走心工程,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场特殊的比赛。没有胜负输赢,只有精神烛照。一个是白衣执甲、逆行武汉的医生,一个是支援那曲、奉献韶华的老师,当个人经历与时代命题相遇,习总书记的金句典语所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感染着现场观众。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ICU副主任 李志会:
“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是: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杭州市夏衍初级中学团委书记 潘宁宁:
“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是: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这是两个特殊的宣讲人。一个是衢州龙游“8090宣讲团”的成员王琳,擅长打着快板,在直播间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理论。一个是80岁的“80后”倪吾全,靠着一根扁担一个锣走村入户。哪里有锣响,哪里就有他带着乡音的宣讲。
杭州临安区潜川镇老党员 倪吾全:
“环境好了,收入高了,乡村振兴了,老百姓就幸福了。我们还可以站得更高一点。从国家强大、民族复兴角度上来看初心。”
通过践行理论来宣传理论,用现实成效来彰显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如今,浙江全省上下掀起“跟着总书记学思维”“重温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活动热潮。“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重大课题成果,全网点击量超16亿人次。《学习时报》连续刊载39篇“习近平在浙江”采访实录,引发全省各界热烈反响。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精神永恒。
习近平历来十分重视精神文化的引领。2005年6月21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首次提出“红船精神”的概念。“红船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源起和集中体现。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红船精神,深刻影响浙江乃至中国的发展。2006年2月5日,习近平在《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一文中,深刻阐述了“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12个字的精神价值和现实要求。短短12字,把浙江人的文化基因提炼得极具穿透力、引领力,贯穿了浙江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成为浙江人的精神名片。
精神的传承需要在实践中完成。近年来,浙江上下广泛开展红船精神研究、阐释、宣传,把浙江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守牢浙江人民的“根”与“魂”。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李景源:
“要想总结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特别是从文化入手,首先你就要抓住浙江精神,蕴藏于老百姓民间的这种草根的文化创业精神,实际上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精神。”
文以润心,德以化人。迈向新征程,浙江坚持人文立身、四治立信,接续文明素质工程、文化阵地工程,努力让每个浙江人都成为文明的代言人。
诸暨市陶朱街道,每天上下班高峰期总会出现一支穿着“小区车管家”蓝马甲的志愿者队伍。这些志愿者平均年龄61岁,热情却丝毫不比年轻人少。在诸暨,每5人中就有一名注册志愿者。从全省层面看,通过数字化改革打造“志愿浙江”数智应用,自4月20日在“浙里办”上线以来,入驻志愿者1726万,志愿组织16万,日活用户7万人次。
而在乐清市南岳镇杏湾文化礼堂内,民乐演奏、越剧、方言小品等节目轮番上演,大伙的掌声也格外热烈。这些精彩纷呈的演出都是村民通过“礼堂家”云平台“点”来的。实现了供需高效对接、精准智达。
在浙江,百姓的“文化会客厅”选择越来越多。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8730个,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5万余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3670平方米,从省到村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日臻完善。
在浙江,百姓“文化新舞台”的标准越来越高。浙江自然博物院核心馆区、浙江音乐学院等文化场所相继建成。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正在抓紧建设,党的二十大前将开馆运行;之江文化中心呼之欲出,省级“四大馆”——浙江省博物馆新馆、浙江图书馆新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省文学馆组团入驻。未来将成为浙江全新的地标建筑和文化金名片。
从“地标建筑”长成“文化地标”,这是一种双向的力量。“种”下去的力和“长”出来的力,相生相长,让文化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
90岁的丽水老人陈金英以诚信回报诚信,哪怕卖厂卖房,也要用10年时间还清2077万欠债。
64岁的嘉兴盲人中医师朱丽华,为100多名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资助近600名贫困学生。靠自己的一双手,推拿出灿烂人生。
凡人善举不断擦亮“最美浙江人”金名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同频共振。
如今,这里有一座座“文明之城”。2020年,全省11个设区市全部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成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设区市“满堂红”的省份。全省共12名典型入选全国10个系列“最美人物”,成为入选人数最多的省份,“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品牌在全国不断叫响叫亮。
如今,这里有一道道最美的风景线。“礼让斑马线 云上看文明”直播全网观看量破亿次。聚餐用公筷、排队守秩序等文明好习惯在浙江遍地开花。
跨入新航道,浙江坚持精品立世,赓续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抓好文化人才工程,让文艺之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总是春”。
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办公室。密密麻麻的计划表,整齐码放的高清底片,设备行李箱上一层摞一层的安检标签,都是16年漫长岁月的见证。
作为全国人文社科领域首个省级大型学术研究工程,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系统地梳理了浙江文化的传承脉络、挖掘浙江文化的深厚底蕴。《宋画全集》《元画全集》填补了中国宋画、元画整理汇编的历史空白。2017年3月,第二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正式启动,聚集当代发展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浙学”文化阐述三方面内容。一项项工程,将散落在浙江历史长河中的珍宝采撷,串珠成链。
如果说文化研究工程是抓手,那么影视精品佳作迭现,则鼓起浙江文化产业的丰满羽翼。《鸡毛飞上天》《大浪淘沙》《在远方》《外交风云》、“温州家人”系列等精品影视剧一经面世就广受好评。《鸡毛飞上天》全网播放量突破42亿,入围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五项重要奖项提名。《外交风云》获得“金鹰奖”最佳电视剧奖和“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2020年,有19部浙产影视剧获“金鹰奖”“飞天奖”及提名,居全国首位。歌剧《红船》《呦呦鹿鸣》,电影《老师好》《送你一朵小红花》,原创主题歌曲《本色》《遇见未来》等作品广受好评。33幅文艺精品入选党史纪念馆,彰显浙江艺术家的深厚底蕴。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浙江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影响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文艺精品的大量涌现,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
窗外是2000平米的室外草坪,河网交叉,风光宜人;窗内是热火朝天的讨论场景,名家云集、观点碰撞。如今,位于西溪湿地的之江编剧村,已经汇集了一批国内著名编剧。提供了全新的物理空间和产业载体,也为国内一流编剧常驻浙江采风、指导浙江文艺精品创作,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而在白马湖边,中国网络作家村则成为了优质IP资源岛。随着文化名家打造计划、“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影视艺术人才“新光计划”等的实施,浙江筑巢引凤,不断吸引优秀人才扎根之江大地,“文艺浙军”的影响力和实力日益凸显。
打造新高地,浙江坚持数智立新、融合立业、改革立制,抓好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扎实推进文化保护工程,让文化的力量“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里是被称为“东方好莱坞”的横店影视城,中国三分之二影视作品出于此,累计接待剧组3200多个,是全球最大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在数字化改革的浪潮中,横店再次先行先试,打造“影视大脑”,实现对影视产业全生命周期的数字赋能。
如今浙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4300亿元,占GDP比重达6.8%,数字文化、出版发行等优势生态持续发展。浙江出版集团IPO上市,浙报集团借壳上市,浙江广电集团、浙江文投集团并购上市,构筑融资平台。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稳步推进。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培育一流文艺人才。文化的力量正全面融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黄金旅游带,有了诗意的加持——浙东唐诗之路让唐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大运河诗路以“流觞运河,诗画江南”为文化形象;钱塘江诗路彰显宋都遗风、南孔儒学;瓯江山水诗路挖掘永嘉之学、瓯越秘境。浙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正加速建设,成为深化文旅融合的大平台。
千年文脉,有了崭新的传承——“上山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授牌,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初稿完成,良渚古城郊区聚落转入全覆盖式勘探阶段。文明之源大遗址群建设,正助力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红色根脉”,有了夯实的规划——未来,浙江要实施100项重大革命文物保护维修项目,初步建立起革命类博物馆、展示馆、纪念馆等展馆体系。打造2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以改革为突破口,浙江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万亿级文化产业打造的“牛鼻子”。
这里是中国婺剧院。它是一个集歌剧、舞剧、音乐会于一体的综合性演艺中心,剧院每年演出场次达300余场。从人才青黄不接、剧目匮乏的困境中走出,得益于婺剧院“一边跑市长,一边跑市场”的改革经验。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院长 王晓平:
“这些年来,浙婺顺应文化体制改革大潮,用足用活政策资源,把‘惠民账’和‘经济账’合在一起算,将市场化运作和公益性目标相结合。多面出击下,浙婺发展态势日渐红火。”
婺剧院的变化,是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当今之浙江,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相关领域的深度融合,发挥出了“1+1>2”的规模效应。
在长兴传媒大厦,三个电视频道,两个广播频率,一份报纸,两个网站,如今都是“一家人”。全媒体集约式采编播平台,多元化传播矩阵,“新闻+”全产业链,县级融媒体探索自有“七十二变”。
这是钱塘江诗路上首个数字诗路文化体验馆。《富春山居图》长卷化为由0和1组成的数字山水,铺陈馆内。“‘人地时物诗’数据图卷”“数字诗人行迹图”等展项,以数据为媒,在文化和景点之间建立起映射。
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之江大地,数字化改革正成为牵引撬动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的强劲引擎。
在社区,立足未来社区这一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打造“家头条”“邻里帮”“文E家”应用场景,相关资源、数据、服务直接穿透到社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米”问题。
数字化加速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迭代升级。全省数字文化产业占到文化产业总规模的50%以上,涌现出咪咕数媒、网易云音乐、微念科技等一批数字文化领军企业。国家网络视听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国家短视频基地等“国字头”数字产业基地落户浙江。“浙里好玩”除了旅游资源一屏集成外,还能为游客AI订制旅游路线。
以数字化改革推动文化领域服务能力、手段与体制机制重塑,谋划开发“浙文创”服务应用,激发数据生产要素对文化产业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浙影通”应用为影视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版权桥”打通版权保护和监管的痛点难点问题。数字化改革正引领浙江朝着文化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迈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 高翔:
“可以预见,浙江会率先形成与数字化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治理方式,推进文化领域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改革,打造面向未来发展的数字文化生态体系。”
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传递“浙江好声音”。《之江新语》西文版、德文版、英文版在海外成功首发。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浙江专题宣介会成功举办,向来自70余个国家外交使节和政要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生动故事。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安吉余村成为全国五个分会场之一。“1+11”省市英文网站集群形成传播矩阵。以2022年亚运会举办为契机,“中国故事,浙江表达”逐渐成为国际舆论场上的一缕新风。构建新型主流传播平台矩阵,省市县媒体融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天目新闻客户端下载量超1500万,中国蓝新闻客户端下载量超1000万,“美丽浙江”“浙里最美”抖音号播放量累计超80亿人次。全省各级媒体共有120余种新闻客户端,覆盖用户13亿人次。随着改革的深入,浙江正打造全省一体化的新闻宣传舆情引导集成平台,构建“正面宣传+舆情导控+融合传播+媒体管理+新闻发布”五大应用场景。
在浙江,有一道为了保护而画的“文化弧线”。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为了使良渚外围水坝遗址不被破坏,工程建设指挥部专门向西移位6公里。还有一座为了保护而建的“文化公园”。浙江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总投资约200亿,谋划的6个标志性项目列入国家方案。
薪火相传,弦歌不绝。新时代新征程上,浙江文化强省的蓝图大幕翻开新的篇章。
这是一条人文荟萃的“艺术带”。正在规划建设的之江艺术长廊,是新时代新征程对浙江的召唤。它把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串珠成链,建设具有世界影响、中国气派的艺术创作高地、艺术教育中心、艺术生活社区、艺术交流平台、历史文化集群,与四条诗路文化带,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交相辉映,呈现一幅科学与艺术重逢的生动画卷。
这是一条运济天下的“遗产带”,运河为线,遗产为珠,大运河(浙江)文化带以线串珠,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等工作重点,铺开“活化”的文化地图,守护这条承载着密集文化基因的大动脉。未来,浙江还将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以传承中华文脉的壮志雄心,打造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中心,塑造宋韵文化品牌,让这张浙江金名片更加深入人心、走向世界。
风生水起,新意盎然。
翻开《浙江省文化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我们看到了一艘铿锵前行的“文化浙江号”。
未来,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的先进文化、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浙江历史为依托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浙江精神为底色的创新文化、以数字经济为支撑的数字文化将全面繁荣发展;
未来,浙江的文化自信充分彰显,文化形象更加鲜明,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未来,浙江将呈现中国气派、古今辉映、诗画交融的恢弘气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充实。
对照打造“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浙江正以全球眼光和全局视野进行文化布局、提升软实力,让文化成为“重要窗口”中最具魅力、最吸引人、最为靓丽的亮点,努力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塑形铸魂赋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展现浙江作为!
编辑: 蔡嘉妮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