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王安石与《新刻漏铭》 一则关于宁波鼓楼的冷知识
2021-12-02 07:08:34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宁波鼓楼恢复的刻漏景观。记者杨辉摄

  宋代,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比如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成书于北宋,里面记载了不少世界领先的创造发明。当时在宁波鼓楼,也有一件科技含量很高的装置,这就是“铜壶刻漏”。

  “铜壶刻漏”,也叫“铜壶滴漏”“漏刻”“漏壶”,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计时器。即用一种特别的方法控制水滴的流速,来确保计时的稳定。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套漏壶是元延祐三年(1316)铸造的铜漏壶,现藏国家博物馆。

宁波鼓楼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记者杨辉摄

  “铜壶刻漏”,宋代的宁波城也有一套。据南宋《乾道四明图经》记载,宁波子城“奉国军楼中有刻漏”,王安石为“鄞宰”时曾“铭之”,并详录了王安石所写《新刻漏铭》全文。

  “奉国军楼”是宁波鼓楼在宋代的曾用名。更早之前,鼓楼叫“望海军楼”,因为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朝廷在这里设置过一支明州望海军。宋代开国后,明州望海军改称明州奉国军,鼓楼也就跟着改成了“奉国军楼”。据载,城楼之上还藏有节度使的符节与斧钺,这里是兼具军事作用和统治象征的所在。

  1047年,26岁的王安石来宁波当知县,没过多久,他就爬了一趟鼓楼,去研究那套叫“刻漏”的装置。

  《新刻漏铭》全文如下:戊子王公,始治于明。丁亥孟冬,刻漏具成。追谓属人,嗟汝予铭。自古在昔,挈壶有职。匪器则弊,人亡政息。其政谓何,弗棘弗迟。君子小人,兴息维时。东方未明,自公召之。彼宁不勤,得罪于时?厥荒懈废,乃政之疵。呜呼有州,谨哉惟兹。兹惟其中,俾我后思。

  王安石在《新刻漏铭》中自述,他从1048年(戊子)开始正式在明州任职,不过人是1047年(丁亥)年底来的,先做了一些基础的考察和准备工作,其中就包括调试鼓楼上的刻漏。

王安石像

  文章大意是说:我在这里当官的时候,特地把计时器调试好,大家叫我写一篇文章来纪念一下。自古以来,“挈壶”(管理滴漏)都是一个重要的岗位,如果管理的人出了问题,那么世界就会乱套。理政就像这套计时系统一样,不能快也不能慢;一定要勤奋,不能偷懒,不然政务也会荒废。

  这是一份非常朴素的心得,记录了青年王安石甫入政坛的“初心”。文字曰“铭”,大概率是以金石文字镌刻在铜壶上,有些永垂不朽的寄意。然而刻漏也是“易耗品”,替换了几次之后,镌刻王安石文字的这套铜壶刻漏,也就不知所踪了。

  核准时间是大事,历代地方官都重视。1161年,明州地方长官韩仲通曾特地向一个叫祝岷的人请教“莲花漏”的造法。

  “莲花漏”是铜壶滴漏的升级版,计时更准。韩仲通请签判许克昌捉刀,写了一篇《明州新造莲花刻漏记》刻在石头上,惜原石亦不存。

  幸运的是,南宋末期,明州又来了一个地方官叫颜颐仲,他把前面这些材料全部汇编成书,叫《铜壶漏箭制度》。该书有清抄本,为孤本,现藏国家图书馆。据了解,这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刻漏发展史的重要资料,直接表明宋代是我国刻漏发展史上的最高峰。

  鼓楼是宁波的谯楼。“谯”原义通“瞧”,有瞭望之意。谯楼平时有报时的作用,战时报警。传说以前楼上还有更鼓,“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所谓晨钟暮鼓便来自于此。

  约在1916年,当时的宁波警察厅因为这里可以登高望远,就在鼓楼上置警钟一口。加上瞭望台上还有西洋风格的标准时钟一座,直接使鼓楼成为宁波城内古今相映、中西合璧的地标建筑。直到现在,每天白天一到整点,鼓楼钟声还会按时响起……宁波晚报记者顾嘉懿

编辑: 蔡嘉妮纠错:171964650@qq.com/13736009897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王安石与《新刻漏铭》 一则关于宁波鼓楼的冷知识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12-02 07:08:34

宁波鼓楼恢复的刻漏景观。记者杨辉摄

  宋代,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比如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成书于北宋,里面记载了不少世界领先的创造发明。当时在宁波鼓楼,也有一件科技含量很高的装置,这就是“铜壶刻漏”。

  “铜壶刻漏”,也叫“铜壶滴漏”“漏刻”“漏壶”,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计时器。即用一种特别的方法控制水滴的流速,来确保计时的稳定。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套漏壶是元延祐三年(1316)铸造的铜漏壶,现藏国家博物馆。

宁波鼓楼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记者杨辉摄

  “铜壶刻漏”,宋代的宁波城也有一套。据南宋《乾道四明图经》记载,宁波子城“奉国军楼中有刻漏”,王安石为“鄞宰”时曾“铭之”,并详录了王安石所写《新刻漏铭》全文。

  “奉国军楼”是宁波鼓楼在宋代的曾用名。更早之前,鼓楼叫“望海军楼”,因为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朝廷在这里设置过一支明州望海军。宋代开国后,明州望海军改称明州奉国军,鼓楼也就跟着改成了“奉国军楼”。据载,城楼之上还藏有节度使的符节与斧钺,这里是兼具军事作用和统治象征的所在。

  1047年,26岁的王安石来宁波当知县,没过多久,他就爬了一趟鼓楼,去研究那套叫“刻漏”的装置。

  《新刻漏铭》全文如下:戊子王公,始治于明。丁亥孟冬,刻漏具成。追谓属人,嗟汝予铭。自古在昔,挈壶有职。匪器则弊,人亡政息。其政谓何,弗棘弗迟。君子小人,兴息维时。东方未明,自公召之。彼宁不勤,得罪于时?厥荒懈废,乃政之疵。呜呼有州,谨哉惟兹。兹惟其中,俾我后思。

  王安石在《新刻漏铭》中自述,他从1048年(戊子)开始正式在明州任职,不过人是1047年(丁亥)年底来的,先做了一些基础的考察和准备工作,其中就包括调试鼓楼上的刻漏。

王安石像

  文章大意是说:我在这里当官的时候,特地把计时器调试好,大家叫我写一篇文章来纪念一下。自古以来,“挈壶”(管理滴漏)都是一个重要的岗位,如果管理的人出了问题,那么世界就会乱套。理政就像这套计时系统一样,不能快也不能慢;一定要勤奋,不能偷懒,不然政务也会荒废。

  这是一份非常朴素的心得,记录了青年王安石甫入政坛的“初心”。文字曰“铭”,大概率是以金石文字镌刻在铜壶上,有些永垂不朽的寄意。然而刻漏也是“易耗品”,替换了几次之后,镌刻王安石文字的这套铜壶刻漏,也就不知所踪了。

  核准时间是大事,历代地方官都重视。1161年,明州地方长官韩仲通曾特地向一个叫祝岷的人请教“莲花漏”的造法。

  “莲花漏”是铜壶滴漏的升级版,计时更准。韩仲通请签判许克昌捉刀,写了一篇《明州新造莲花刻漏记》刻在石头上,惜原石亦不存。

  幸运的是,南宋末期,明州又来了一个地方官叫颜颐仲,他把前面这些材料全部汇编成书,叫《铜壶漏箭制度》。该书有清抄本,为孤本,现藏国家图书馆。据了解,这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刻漏发展史的重要资料,直接表明宋代是我国刻漏发展史上的最高峰。

  鼓楼是宁波的谯楼。“谯”原义通“瞧”,有瞭望之意。谯楼平时有报时的作用,战时报警。传说以前楼上还有更鼓,“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所谓晨钟暮鼓便来自于此。

  约在1916年,当时的宁波警察厅因为这里可以登高望远,就在鼓楼上置警钟一口。加上瞭望台上还有西洋风格的标准时钟一座,直接使鼓楼成为宁波城内古今相映、中西合璧的地标建筑。直到现在,每天白天一到整点,鼓楼钟声还会按时响起……宁波晚报记者顾嘉懿

编辑: 蔡嘉妮

纠错:171964650@qq.com/1373600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