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未来五年 宁波GDP要达到2.2万亿元!怎么做?
2022-04-09 14:11:00 稿源: 东南财金  

  在刚刚过去的五年,宁波的综合实力迎来跨越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由8973亿元增加到14595亿元,从全国城市第16位跃居第1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2万元增加到7.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9万元增加到4.3万元,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第6座“外贸万亿之城”……

  未来五年的宁波,将是怎样一座城?根据4月9日宁波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一张蓝图呼之欲出。

  今后五年,宁波要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创新驱动力、文化软实力、环境舒适度、人民富裕度、城市美誉度。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10万元和6万元。

  要实现这一目标,宁波将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奋力开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新局面,具体要开展如下工作:

  (一)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锻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硬实力

  1 高标准建设甬江科创区、甬江实验室,初步建成三大科创高地,实现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倍增,力争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75%。

  2 加快制造业“大优强、绿新高”发展,着力打造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建成国家级产业集群5个以上,抢先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全国领先。

  3 超常规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壮大四大千亿级数智化制造业、四大千亿级数智化服务业,迭代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3500亿元。

  4 跨越式发展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总部企业突破1000家。

  5 积极推动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市场主体突破160万户,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上市公司数量、市值实现“双倍增”。

  (二)扩大高水平开放,奋力构建“国际开放枢纽之都”大格局

  1 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深化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

  2 巩固提升全球航运中心城市地位,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超过13.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600万标箱。

  3 全力推动宁波西枢纽、通苏嘉甬铁路、甬舟铁路建设,加快沪甬跨海通道、甬台温福高铁前期,建成金甬铁路、杭甬高速复线一期二期。

  4 全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宁波都市圈。

  5 打造新型国际贸易中心、高质量外资集聚地,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60亿美元。

  6 主动融入内循环,超前布局“新基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6200亿元。

  (三)建设高能级城市,奋力提升“东方滨海时尚之都”美誉度

  1 增强城市极核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优化“港产城文”功能布局,基本形成“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空间格局。

  2 加快打通中心城区与县市的快速通道,完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城市快速路超过200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300公里。

  3 提升都市形象品质,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国际博览中心、宁波中心等地标性项目。

  4 聚力城乡发展大融合,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

  (四)打造高辨识度文化,奋力增强“全国文明典范之都”支撑力

  1 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大提升。打响“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品牌,推动宁波成为文明典范。

  2 精心打造百里三江文化长廊、千里滨海生态走廊,建设天一阁博物院南馆、河海博物馆。

  3 积极打造全球文化智造中心、全国一流影视产业基地、全国数字文化产业新兴集聚区和长三角文旅融合先行区。

  4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普及“一人一艺”,推动全民阅读。

  (五)共创高品质生活,奋力绘就“城乡幸福共富之都”新图景

  1 深化打造“浙里甬有”幸福民生品牌。

  2 实施“扩中提低”行动,推动居民收入、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优化教育基础设施布局,加快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提升综合型大学办学水平。

  3 对标一流打造宁波大学医学部,加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4 推动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建设国际滨海运动中心。

  5 打造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6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新市民、青年人阶段性住房问题。

  (六)强化高效能治理,奋力塑造“一流智慧善治之都”金名片

  1 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2 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3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基本建成“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未来五年 宁波GDP要达到2.2万亿元!怎么做?

稿源: 东南财金 2022-04-09 14:11:00

  在刚刚过去的五年,宁波的综合实力迎来跨越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由8973亿元增加到14595亿元,从全国城市第16位跃居第1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2万元增加到7.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9万元增加到4.3万元,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第6座“外贸万亿之城”……

  未来五年的宁波,将是怎样一座城?根据4月9日宁波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一张蓝图呼之欲出。

  今后五年,宁波要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创新驱动力、文化软实力、环境舒适度、人民富裕度、城市美誉度。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10万元和6万元。

  要实现这一目标,宁波将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奋力开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新局面,具体要开展如下工作:

  (一)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锻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硬实力

  1 高标准建设甬江科创区、甬江实验室,初步建成三大科创高地,实现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倍增,力争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75%。

  2 加快制造业“大优强、绿新高”发展,着力打造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建成国家级产业集群5个以上,抢先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全国领先。

  3 超常规发展数字经济,培育壮大四大千亿级数智化制造业、四大千亿级数智化服务业,迭代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3500亿元。

  4 跨越式发展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总部企业突破1000家。

  5 积极推动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市场主体突破160万户,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上市公司数量、市值实现“双倍增”。

  (二)扩大高水平开放,奋力构建“国际开放枢纽之都”大格局

  1 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深化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

  2 巩固提升全球航运中心城市地位,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超过13.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600万标箱。

  3 全力推动宁波西枢纽、通苏嘉甬铁路、甬舟铁路建设,加快沪甬跨海通道、甬台温福高铁前期,建成金甬铁路、杭甬高速复线一期二期。

  4 全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宁波都市圈。

  5 打造新型国际贸易中心、高质量外资集聚地,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60亿美元。

  6 主动融入内循环,超前布局“新基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6200亿元。

  (三)建设高能级城市,奋力提升“东方滨海时尚之都”美誉度

  1 增强城市极核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优化“港产城文”功能布局,基本形成“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空间格局。

  2 加快打通中心城区与县市的快速通道,完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城市快速路超过200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300公里。

  3 提升都市形象品质,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国际博览中心、宁波中心等地标性项目。

  4 聚力城乡发展大融合,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

  (四)打造高辨识度文化,奋力增强“全国文明典范之都”支撑力

  1 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大提升。打响“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品牌,推动宁波成为文明典范。

  2 精心打造百里三江文化长廊、千里滨海生态走廊,建设天一阁博物院南馆、河海博物馆。

  3 积极打造全球文化智造中心、全国一流影视产业基地、全国数字文化产业新兴集聚区和长三角文旅融合先行区。

  4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普及“一人一艺”,推动全民阅读。

  (五)共创高品质生活,奋力绘就“城乡幸福共富之都”新图景

  1 深化打造“浙里甬有”幸福民生品牌。

  2 实施“扩中提低”行动,推动居民收入、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优化教育基础设施布局,加快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提升综合型大学办学水平。

  3 对标一流打造宁波大学医学部,加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4 推动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建设国际滨海运动中心。

  5 打造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6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新市民、青年人阶段性住房问题。

  (六)强化高效能治理,奋力塑造“一流智慧善治之都”金名片

  1 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2 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3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基本建成“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