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代表委员热议智造创新:奋力锻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硬实力
2022-04-10 08:18: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2022宁波两会

实体经济是宁波制胜未来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底气所在。今年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就产业集群建设、标志性产业链打造、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创新生态链打造等话题纷纷建言献策,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思路、理念以及方式方法的转变,奋力锻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硬实力。

李伟平代表

-抢滩新能源蓝海

实现宁波汽车产业能级大提升

李伟平

市人大代表、吉利汽车集团CGO(首席政府事务官)

当下,正是宁波顺势而为,抢滩新能源汽车新蓝海的绝佳时机。

2021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售352.1万辆,同比增长160%,占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的53%,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今年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45.2万辆,同比增长136%;2月,新能源汽车销售36.8万辆,同比增长198%……一组组数据充分说明,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迎来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

宁波是全国重要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基地,依托吉利、上汽大众等整车企业带动作用和汽车零部件产品齐全的先发优势,汽车产业已成为宁波支柱产业之一,整车产销占全省汽车产业的一半以上。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我市共有2家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去年生产新能源汽车2.6万辆。

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宁波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偏低,仍以传统汽车为主,产业发展存在短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关联企业数量仅千余家,远低于广州上万家规模;缺少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基础性研究机构,研发创新存在结构性短板,基础研发和协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前瞻性指导规划和跨部门、跨区域统筹调度整合资源能力有待提升,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大。

我认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宁波要紧紧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在保持传统汽车数量、规模的基础上,深入推动跨产业融合,打造新能源汽车及芯片半导体产业新动能,以创新引领、研发驱动,强化“三电”系统研发,聚焦补链强链延链“提质”,支持车规级芯片发展,推动跨产业融合“强芯”,夯实共性基础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夯基”,强化组织保障“聚力”,构建宁波汽车产业能级跃升新动能,将宁波打造成为驰名世界的汽车产业“龙湾”和“全球智造创新之都”。

莫鼎革代表

-打造标志性产业链

推动绿色石化产业迈上新台阶

莫鼎革

市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代表、党委书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作为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时,我感觉充满了干劲。在我看来,科技创新引领下的绿色石化产业,将成为宁波在202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万亿元目标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宁波绿色石化产业发展迅速。来自宁波市石油和化工行业协会的信息显示,2021年全市300余家规模以上石油和化工企业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达4145.9亿元。其中,新产品产值845.2亿元,宁波绿色石化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然而,在此基础上,如何继续做大做强做优绿色石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我认为,宁波需要继续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产业链。作为本地的龙头企业,我们将坚持“开放创新、合作共赢”,充分发挥“链长”作用,引领打造共建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形成集“产学研用”于一体、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上下游协同发展的石化全产业链,进一步激发石化产业潜能,实现有限资源价值最大化。

与此同时,我认为在宁波绿色石化产业经历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宁波还可以在土地资源、能耗指标等资源要素配置上,给予绿色石化产业更多的支持。对全市石化及综合配套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加快部署绿色石化综合配套服务单元、科创技术转化单元、产城融合示范单元等功能区,并进一步提升绿色石化产业的码头泊位能力,以便更好地助力宁波打造万亿级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推动我市“东方大港”与“绿色石化”两大优势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形成合力,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更多硬核支撑。

周瑾委员

-亮出宁波特色

让“零碳工厂”成为绿色化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周瑾

市政协委员、北仑区科技局局长

宁波是制造业大市、经济外向型城市,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市。在外向型企业推进“零碳工厂”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企业减少碳排放,为企业应对“碳关税”积累经验,降低产品出口风险。在现有条件下,“零碳工厂”对宁波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应对“双碳”背景下的市场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看来,国内“零碳工厂”建设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宁波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强化规划引领,用好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加速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零碳工厂”模式,为绿色制造向“零碳”制造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宁波方案。

首先,探索适合当地的“零碳工厂”模式,规划要先行。相关部门可提前规划“零碳工厂”创建路径,统筹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试点发展工业绿色微电网,推进环保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新技术集成应用,在提高综合管理水平的同时,鼓励企业不断创新,减少碳排放,用更少的原材料做出更多更好的产品。

其次,通过科技支撑,宁波可实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围绕绿色低碳规划设计、节能材料选择、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生产流程优化等方面进行综合集成研究示范,争取形成一批应用成果。

此外,宁波可发挥179家市级绿色工厂、5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的示范引领作用,选择绿色低碳发展意愿强烈、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开展“零碳工厂”的先行先试,以更优质的创新成果、更前沿的先进科技,为宁波早日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励佩珍委员

-加快创新生态链破题

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

励佩珍

市政协委员、鄞州区审计局副局长

创新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看来,宁波需要加快创新生态链的培育与建设,走生态化发展之路,让科创环境愈加优越,通过创新生态链的破题,助力宁波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宁波加快了对创新要素、组织结构、人才政策方面的体制机制的创新,大幅度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但与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宁波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例如,深圳已建立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正是这条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深圳赢得创新之都的美誉,支撑起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宁波在原始创新能力、科创平台能级、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上仍存在短板。以原始创新能力为例,2020年R&D投入全国排名中,宁波仅列第26位。而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深圳是宁波的近3倍、杭州也是宁波的近1.5倍。

我认为,宁波可进一步完善生态链各类要素。在学习借鉴深圳经验,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同时,宁波可发挥甬江科创区的综合牵引作用,为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的引进落户提供充足空间。围绕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宁波可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融合。

与此同时,宁波要进一步强化动能培育,优化配置资源。支持高校、研究院所、行业龙头企业,高起点建设一批实验室。依托宁波制造业扎实的基础,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培育壮大“科创企业森林”。鼓励企业主动吸纳研发资源,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人才服务体系。

张霁明代表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激发新型产业工人技术创新活力

张霁明

市人大代表、国家电网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供电有限公司调控中心自动化运维班长

作为一线工人的代表,我时刻关注着产业工人的成长。在今年的两会上,我带来的便是关于增强新型产业工人技术创新活力的建议。

长期以来,我国有着鼓励产业工人创新的良好传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驱动下,涌现出大量基础创新成果,体现了新时期产业工人“懂技术会创新”的精神与作为。

宁波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新时代宁波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政策,培养了一大批技艺精湛、业绩突出的工匠型产业工人。截至去年底,全市产业工人总量已达到330万人。

但这330万人中,进行职工创新活动的占比并不高。2020年我市职工创新取得了300多项技术改进成果和1100项专利,这与庞大的产业工人基数并不匹配,广大产业工人的技艺改进和质量创新的潜力尚未激发出来。

如何补上短板?我认为,宁波可设立市级工人科技创新项目,扶持一线产业工人“五小创新”。比如,政府部门可针对一线新型产业工人“五小创新”需求,进行财政资金资助,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市级重大科技任务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中设立工人创新项目,全市有创新需求的产业工人、各级劳模工匠工作室、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以所在企业名义或所属工会、人力资源局等名义申报,并纳入相关科技项目评审、管理与考核流程。

与此同时,我市可设立市级工人技术创新奖,鼓励产业工人在技术创新领域建功立业。在市级科学技术奖、技术创新奖中设立宁波市工人技术创新奖,评选出一批可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瓶颈技术问题、具有技术先进性和产业化推广性的工人创新成果,予以奖励。以此鼓励广大产业工人加码创新,实现由技能蓝领向工匠型人才的转变。

汪海明代表

-加码智能制造

让智造创新成为宁波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

汪海明

市人大代表、宁波秉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制造业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近年来,宁波不断加快全国制造强国战略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制造业发展稳中有升。数据显示,去年规上工业总产值成功突破2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7.9%,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接近1万家。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宁波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协同,通过制造强市建设,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成果。但不容忽视的是,对照“建成国际领先国内一流制造强市”的目标,宁波还需要在智造创新上下足功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奋力锻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硬实力”的目标。这个定位让我们企业备受鼓舞。在我看来,宁波制造的未来就在智造创新。

如何加快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宁波可探索构建工业大脑新平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融合,工业大脑作为人类智慧与机器智慧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成为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宁波可抢抓工业大脑发展先机,探索面向企业、产业、政府的智能科学决策支撑体系,为宁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与此同时,由于制造装备类型繁多、系统庞杂,互联互通难度大、成本高,“数据孤岛”较为普遍。宁波可针对这一问题,加快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力争在工业软件、智能制造系统方面取得更大突破。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联合培育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破除装备与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提供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为一体的智能制造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殷聪金鑫星房晓暾徐庭娴黄成峰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代表委员热议智造创新:奋力锻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硬实力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04-10 08:18:00

实体经济是宁波制胜未来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底气所在。今年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就产业集群建设、标志性产业链打造、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创新生态链打造等话题纷纷建言献策,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思路、理念以及方式方法的转变,奋力锻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硬实力。

李伟平代表

-抢滩新能源蓝海

实现宁波汽车产业能级大提升

李伟平

市人大代表、吉利汽车集团CGO(首席政府事务官)

当下,正是宁波顺势而为,抢滩新能源汽车新蓝海的绝佳时机。

2021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售352.1万辆,同比增长160%,占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的53%,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今年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45.2万辆,同比增长136%;2月,新能源汽车销售36.8万辆,同比增长198%……一组组数据充分说明,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迎来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

宁波是全国重要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基地,依托吉利、上汽大众等整车企业带动作用和汽车零部件产品齐全的先发优势,汽车产业已成为宁波支柱产业之一,整车产销占全省汽车产业的一半以上。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我市共有2家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去年生产新能源汽车2.6万辆。

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宁波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偏低,仍以传统汽车为主,产业发展存在短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关联企业数量仅千余家,远低于广州上万家规模;缺少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基础性研究机构,研发创新存在结构性短板,基础研发和协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前瞻性指导规划和跨部门、跨区域统筹调度整合资源能力有待提升,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大。

我认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宁波要紧紧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在保持传统汽车数量、规模的基础上,深入推动跨产业融合,打造新能源汽车及芯片半导体产业新动能,以创新引领、研发驱动,强化“三电”系统研发,聚焦补链强链延链“提质”,支持车规级芯片发展,推动跨产业融合“强芯”,夯实共性基础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夯基”,强化组织保障“聚力”,构建宁波汽车产业能级跃升新动能,将宁波打造成为驰名世界的汽车产业“龙湾”和“全球智造创新之都”。

莫鼎革代表

-打造标志性产业链

推动绿色石化产业迈上新台阶

莫鼎革

市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代表、党委书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作为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时,我感觉充满了干劲。在我看来,科技创新引领下的绿色石化产业,将成为宁波在202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万亿元目标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宁波绿色石化产业发展迅速。来自宁波市石油和化工行业协会的信息显示,2021年全市300余家规模以上石油和化工企业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达4145.9亿元。其中,新产品产值845.2亿元,宁波绿色石化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然而,在此基础上,如何继续做大做强做优绿色石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我认为,宁波需要继续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产业链。作为本地的龙头企业,我们将坚持“开放创新、合作共赢”,充分发挥“链长”作用,引领打造共建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形成集“产学研用”于一体、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上下游协同发展的石化全产业链,进一步激发石化产业潜能,实现有限资源价值最大化。

与此同时,我认为在宁波绿色石化产业经历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宁波还可以在土地资源、能耗指标等资源要素配置上,给予绿色石化产业更多的支持。对全市石化及综合配套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加快部署绿色石化综合配套服务单元、科创技术转化单元、产城融合示范单元等功能区,并进一步提升绿色石化产业的码头泊位能力,以便更好地助力宁波打造万亿级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推动我市“东方大港”与“绿色石化”两大优势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形成合力,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更多硬核支撑。

周瑾委员

-亮出宁波特色

让“零碳工厂”成为绿色化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周瑾

市政协委员、北仑区科技局局长

宁波是制造业大市、经济外向型城市,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市。在外向型企业推进“零碳工厂”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企业减少碳排放,为企业应对“碳关税”积累经验,降低产品出口风险。在现有条件下,“零碳工厂”对宁波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应对“双碳”背景下的市场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看来,国内“零碳工厂”建设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宁波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强化规划引领,用好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加速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零碳工厂”模式,为绿色制造向“零碳”制造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宁波方案。

首先,探索适合当地的“零碳工厂”模式,规划要先行。相关部门可提前规划“零碳工厂”创建路径,统筹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试点发展工业绿色微电网,推进环保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新技术集成应用,在提高综合管理水平的同时,鼓励企业不断创新,减少碳排放,用更少的原材料做出更多更好的产品。

其次,通过科技支撑,宁波可实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围绕绿色低碳规划设计、节能材料选择、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生产流程优化等方面进行综合集成研究示范,争取形成一批应用成果。

此外,宁波可发挥179家市级绿色工厂、5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的示范引领作用,选择绿色低碳发展意愿强烈、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开展“零碳工厂”的先行先试,以更优质的创新成果、更前沿的先进科技,为宁波早日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励佩珍委员

-加快创新生态链破题

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

励佩珍

市政协委员、鄞州区审计局副局长

创新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看来,宁波需要加快创新生态链的培育与建设,走生态化发展之路,让科创环境愈加优越,通过创新生态链的破题,助力宁波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宁波加快了对创新要素、组织结构、人才政策方面的体制机制的创新,大幅度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但与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宁波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例如,深圳已建立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正是这条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深圳赢得创新之都的美誉,支撑起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宁波在原始创新能力、科创平台能级、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上仍存在短板。以原始创新能力为例,2020年R&D投入全国排名中,宁波仅列第26位。而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深圳是宁波的近3倍、杭州也是宁波的近1.5倍。

我认为,宁波可进一步完善生态链各类要素。在学习借鉴深圳经验,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同时,宁波可发挥甬江科创区的综合牵引作用,为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的引进落户提供充足空间。围绕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宁波可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融合。

与此同时,宁波要进一步强化动能培育,优化配置资源。支持高校、研究院所、行业龙头企业,高起点建设一批实验室。依托宁波制造业扎实的基础,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培育壮大“科创企业森林”。鼓励企业主动吸纳研发资源,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人才服务体系。

张霁明代表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激发新型产业工人技术创新活力

张霁明

市人大代表、国家电网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供电有限公司调控中心自动化运维班长

作为一线工人的代表,我时刻关注着产业工人的成长。在今年的两会上,我带来的便是关于增强新型产业工人技术创新活力的建议。

长期以来,我国有着鼓励产业工人创新的良好传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驱动下,涌现出大量基础创新成果,体现了新时期产业工人“懂技术会创新”的精神与作为。

宁波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新时代宁波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政策,培养了一大批技艺精湛、业绩突出的工匠型产业工人。截至去年底,全市产业工人总量已达到330万人。

但这330万人中,进行职工创新活动的占比并不高。2020年我市职工创新取得了300多项技术改进成果和1100项专利,这与庞大的产业工人基数并不匹配,广大产业工人的技艺改进和质量创新的潜力尚未激发出来。

如何补上短板?我认为,宁波可设立市级工人科技创新项目,扶持一线产业工人“五小创新”。比如,政府部门可针对一线新型产业工人“五小创新”需求,进行财政资金资助,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市级重大科技任务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中设立工人创新项目,全市有创新需求的产业工人、各级劳模工匠工作室、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以所在企业名义或所属工会、人力资源局等名义申报,并纳入相关科技项目评审、管理与考核流程。

与此同时,我市可设立市级工人技术创新奖,鼓励产业工人在技术创新领域建功立业。在市级科学技术奖、技术创新奖中设立宁波市工人技术创新奖,评选出一批可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瓶颈技术问题、具有技术先进性和产业化推广性的工人创新成果,予以奖励。以此鼓励广大产业工人加码创新,实现由技能蓝领向工匠型人才的转变。

汪海明代表

-加码智能制造

让智造创新成为宁波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

汪海明

市人大代表、宁波秉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制造业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近年来,宁波不断加快全国制造强国战略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制造业发展稳中有升。数据显示,去年规上工业总产值成功突破2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7.9%,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接近1万家。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宁波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协同,通过制造强市建设,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成果。但不容忽视的是,对照“建成国际领先国内一流制造强市”的目标,宁波还需要在智造创新上下足功夫。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奋力锻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硬实力”的目标。这个定位让我们企业备受鼓舞。在我看来,宁波制造的未来就在智造创新。

如何加快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宁波可探索构建工业大脑新平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融合,工业大脑作为人类智慧与机器智慧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成为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宁波可抢抓工业大脑发展先机,探索面向企业、产业、政府的智能科学决策支撑体系,为宁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与此同时,由于制造装备类型繁多、系统庞杂,互联互通难度大、成本高,“数据孤岛”较为普遍。宁波可针对这一问题,加快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力争在工业软件、智能制造系统方面取得更大突破。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联合培育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破除装备与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提供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为一体的智能制造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殷聪金鑫星房晓暾徐庭娴黄成峰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