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秦波代表
项乐宏委员
龚利红代表
鞠芳辉委员
徐鹏代表
王雪珍委员
宁波梅山湾。(记者唐严摄)
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宁波将扩大高水平开放,奋力构建“国际开放枢纽之都”大格局。围绕这一主题,今年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就锻造港口“硬核”力量、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化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等方面提出了见解和建议,共同推动宁波扛起“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打造“国际开放枢纽之都”
黄秦波 市人大代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局局长、党组书记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我市将扩大高水平开放,奋力构建“国际开放枢纽之都”大格局,令人心潮澎湃。
打造“国际开放枢纽之都”需要多方面协同发力,北仑具备一流强港的资源优势,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临港产业的规模优势,自贸片区的体制机制优势,有条件、有能力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高能门户,也有责任、有义务肩负起打造这一高能级战略平台的历史使命。其中,营商环境作为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更将发挥关键作用。
因此我认为,宁波应进一步以特色港航服务业为突破口,强化港城融合、政企联动,坚持“融合、联动、筑链”,持续迭代优化营商环境,为打造“国际开放枢纽之都”提供强大支撑。
坚持“融合”,促进港口资源优势与城市高端要素优势融合、双向提升。北仑和宁波主城区融合度不高,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港口和城市的融合提升。为此我建议,市区联动谋划“全市一张图”,推动滨江新城(小港片区)融入主城区,将梅山湾纳入“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大都市空间格局,同时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快速路等项目建设,为区域联通架起桥梁。
坚持“联动”,促进区港功能一体联动,纵深推进一流强港建设。由市级部门牵头建设监管、港区、园区、企业一体化公共数据平台,加快建设海铁联运场站、码头、港区间专用通道等基础设施,完善集疏运体系,充分化解港区周边交通、环境压力,提升转运、仓储效率。
坚持“筑链”,全方位推进制度创新、精准服务。以国际化特色供应链为突破口,促进贸易、金融保险、航运、船舶管理、检验、法律服务等高附加值港航服务业集聚,充分发挥自贸区体制机制优势,为港航服务业集聚发展创造一流政策环境。
-提升城市能级
打造“全国跨境电商第一城”
项乐宏 市政协委员、乐歌人体工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坐拥世界第一大港,且具备单项冠军之城、外贸大市等多个“硬核”荣誉的宁波,在我看来,拥有奋力打造“全国跨境电商第一城”的实力与底气。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贴牌出口业务保持快速发展,核心是得益于当时的人口结构中巨量的初级劳动力供给。现在,人口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土地等资源要素越来越稀缺,以贴牌出口为主的传统外贸投入产出低、资源消耗大,无法支撑地方和国家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较于传统的制造业贴牌出口,跨境电商牢牢占据了“微笑曲线”品牌营销和研发的两端,价值链更长,附加值更高。此时,结合大量的大学生劳动力供给,大力发展全价值链的跨境电商自主品牌模式成为可能。宁波有超过1万家的规上外贸企业,如果完成向跨境电商自主品牌的转型,宁波将有望新增100万至300万的大学生人口。由此带来的人才集聚和销售收入倍级提升,将大幅提升宁波的城市能级。
为此,我建议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推动宁波向跨境电商第一城的目标迈进: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积极引导传统外贸企业发展自主品牌,转型跨境电商,鼓励支持产业集群内的龙头企业、贴牌出口加工企业等向“B2B”“B2B2C”模式转型。同时要加快全市跨境电商主体培育,提升电子商务发展应用水平,带动物流快递业发展。
二是加大对跨境电商头部企业的扶持和引进力度。跨境电商头部企业往往具有平台型和引领性功能,可以孵化更多的跨境电商市场主体,同时吸引全国跨境电商企业。
三是加快建设公共海外仓、独立站和海外品牌体验中心。公共海外仓是宁波港口硬核力量的延伸,独立站是品牌出海的自主销售渠道,海外品牌体验中心是线下销售的渠道,这些将是未来线上线下融合趋势下,品牌出海的重要支撑。
-厚植开放优势
做透做深跨境贸易总成本最低贸易区
龚利红 市人大代表、宁波亚虎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2021年,全球疫情时有反复,经济复苏尚未稳定,在宁波这座东方港城,跨境电商成为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新生力量。
然而,尽管拥有发达的港口物流、雄厚的传统外贸实力和良好营商环境,宁波跨境电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部分短板:一方面,与杭州等城市相比,宁波在互联网经济、现代物流等方面规模偏小,传统外贸对跨境电商的认知水平不够全面,跨境贸易生态不够完善;另一方面,面对中美贸易战、全球疫情反复等因素,外贸企业发展信心受挫,宁波在制度创新上有待加强。
困难当前,宁波更应厚植开放优势,以打造跨境贸易总成本最低贸易区为抓手,建设跨境贸易良性生态圈,推动外贸行业持续做大做强。
首先,宁波应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商服务体系,依托口岸、开放、产业、物流等优势,扶持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同时还应完善品牌一站式服务,不仅推动宁波本地跨境电商品牌在技术、质量上形成竞争优势,更要以点带面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与其他城市拉开赛道,打造“宁波制造”出海品牌。
其次,宁波应进一步加大对海外仓建设的支持,强化定制化功能服务开发,加大对智能设备的补贴力度,推动跨境电商企业有效提升仓配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实现企业减负。
此外,还建议宁波加强对“新手出海卖家”和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扩大补贴受众对象,强化精准扶持,进一步缓解“出海卖家”的仓储费、快递费压力,降低企业试错成本。
应对特殊时期,宁波还可以出台供应链的创新服务机制,以确保行业平稳发展:例如在疫情等特殊时期,通过宏观调控优先保障市内企业订舱、海运等服务,缓解海运费暴涨压力;在特殊情况下设立航运专线,采取专项通关政策,缓解订舱难、船期不稳、运力不足等问题,保障货物快速通关交付。
-推动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
与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联动发展
鞠芳辉 市政协委员,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商学院副院长、致公党宁波市委会常委
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是我市最为重要的两大开放平台。打造“国际开放枢纽之都”,宁波不仅要提升“两区”核心竞争力,也要注重“两区”联动发展。我们建议,宁波应以“政策联动、产业联动、平台联动、创新联动、人才联动”为路径,推动“两区”在联动发展中取得新突破。
政策联动方面,研究“两区”政策突破的关联点和制度创新的交汇点,争取对自贸片区的“五大自由、一个便利”“政策从优、自动适用”等进行制度创新,率先在示范区复制推广实施,支持示范区各类平台企业适用自贸片区网购保税进口等政策,提高中东欧博览会市场效应。
产业联动方面,深化与中东欧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交流合作,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大产业项目,提升宁波产业合作国际化水平。培育壮大企业主体,引导“两区”企业互设子公司,扩大与中东欧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规模。
平台联动方面,围绕“两区”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人才交流、产业共建等需求,打造跨境贸易、跨境投资等协同服务平台,同时主动对接境外自由贸易平台,实现宁波自贸片区、海关特殊监管区与境外各类特殊经济功能区的联动合作发展。
创新联动方面,明确联动管理机制,优化创新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双创示范基地和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与中东欧国家开展合作,加快发展创新工场、专业化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模式,全面构建创业孵化链条,为“新鲜血液”提供全流程服务。
人才联动方面,支持“两区”用好用活自贸区人才自由便利流动、投资便利化优势,健全人才综合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作为激励手段和收入补充的津补贴制度、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等,确保吸引、留住更多人才。
-发挥邮路口岸强效能
深化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
徐鹏市 人大代表,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夸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宁波作为国家启动新审批标准后,获批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的首个城市,近年来,在邮路口岸制度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当前,跨境进出口业务迅猛发展,如何充分发挥邮路口岸效能和枢纽作用,将成为我市打造“国际开放枢纽之都”的“必答题”。
纵观我市邮路口岸发展现状,不难看出,宁波在这一领域起步扎实、基础较好:除了建立“邮政物流+第三方物流”双轨并行的承运体系,我市还打通了“9610”跨境电商零售出口、“9710”B2B直接出口、“9810”B2B出口海外仓等多种跨境电商通关模式,为跨境电商企业在邮路口岸集聚提供了契机。
成绩令人鼓舞,但我们仍发现,宁波邮路口岸存在税收环境有待优化、监管模式有待拓展等短板。
一方面,尽管“9710”“9810”等通关模式早已实施,但国家层面与之配套的税务政策尚未出台,导致企业不敢先行先试,直接影响跨境电商能级提升。另一方面,受邮局海关的职能限制,目前邮路口岸只能申报“9610”“9710”“9810”清单模式出口,业务模式过于单一,导致邮路口岸的跨境业务很难形成规模。
发挥邮路口岸功能,推动跨境电商集聚发展,是打造国际开放枢纽之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认为,宁波应采用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充分结合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建设优势,协调解决口岸监管、税收环境、政策配套等问题。
一是要拓宽监管模式,对邮局海关在编制扩充、人员配备等方面予以强化,加快拓展多元化监管模式,进一步畅通邮路、海运通关渠道,满足企业多样化的国际业务诉求。二是要优化税收环境,在加大向上呼吁力度的同时,采取“沙盒模式”,尽最大努力调动企业开展新业务的积极性。同时,希望有关部门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引进更多的跨境电商供应链企业、物流头部企业和优质跨境电商卖家,推动我市邮路口岸做大做强。
-港口+科创
加快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王雪珍 市政协委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党政办副主任、副研究员
“向海则兴,背海则衰”。海洋经济被公认为新的经济前沿和增长引擎,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技术迭代创新、区域竞争力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宁波作为海洋大市,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较好,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既有坚实根基,又有战略优势。
然而纵观我市海洋经济发展,不难发现存在海洋新兴初创产业规模小、发展动力不足、海洋创新能力薄弱等短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宁波要立足港口这一“最大资源”,厚植开放这一“最大优势”,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因此我建议,宁波应进一步发挥深水良港优势,加快建设高能级海洋科创平台,推进数字经济与港口深度融合,让海洋为城市永续发展夯实根基。
首先,宁波应着重发展临港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宁波的临港工业基础扎实,但纺织、石化、钢铁等传统工业占比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等产业产值比重过小,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引培全球海洋先进制造龙头企业,在海洋新材料研发、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强布局,建立完整的海洋产业创新体系。
其次,宁波应进一步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科创平台。建议宁波以海洋新材料的率先突破带动“海洋强省”战略,向上谋划布局以海洋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海洋能源开发、深海资源勘测等新型海工装备和海洋国防装备提供“硬核”材料保障。
最后,宁波应积极推动宁波舟山港港口数字化转型,全面深化数字技术在港口经济决策管控、生产运营、安全监管、高效物流等领域的融合应用,进一步实现“船、港、货”的全要素数字化管理,加快港口基础设施与运行模式的智能化升级,着力巩固提升宁波作为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的地位。 记者 张凯凯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