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合 通讯员 孙勇 胡家骏 文/视频
“我现在已经是名熟练的‘扫码员’了。做核酸检测点的志愿者,也是为这场战‘疫’做些微薄贡献。”许久没联系,首先传入耳中的依旧是海曙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孙嘉怿爽朗的笑声。
两年前,第一次见到孙嘉怿是在首届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台上,梳着高马尾的80后女孩将“我为烈士来寻亲·让客葬异乡英烈回家”志愿服务项目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台下,观众们被烈士们的故事和志愿者的付出所感动,不由眼角泛酸。
“对我来说,帮烈士及其家属完成心愿的幸福感,肯定要大于各种荣誉。”出生在军人家庭的孙嘉怿,从小就对老兵有着深厚的情感。因为这段缘分,她主动参与到关爱老兵志愿服务中,后来又成了“我为烈士寻亲”公益项目的发起者。
几乎每一天,她都会通过网络收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求助信息,有的是一张破损的烈士证,有的只是一些只言片语,有的则是一封遗书和半张合照——这些烈属往往有着同样的诉求,希望能够找到亲人的消息甚至遗骸,完成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共同心愿。
10年来,孙嘉怿和团队成员走访了国内25个省份和地区,还远赴朝鲜、越南、老挝等7个国家收集烈士资料,足迹遍布712座革命烈士陵园,建立起近4万条革命烈士数据的信息库和遍布全国的志愿者网络,帮助1105位客葬异乡的英烈寻找到亲属……
同时,在她的影响下,一批90后、00后也接过接力棒,踏上了志愿服务之旅。疫情期间,孙嘉怿发动全国各地200余名志愿者帮助烈士家属开展代祭扫志愿服务;去年暑假,她又联合宁波财经学院共同发起“我为烈士修遗物”活动,动员文物保护专业的大学生参与烈士遗物修复,为更多烈属减少遗憾。
“目前,我们手上共有待修复的物件121件,其中已修复的纸质文件39件,照片24幅,80%已经修复的遗物已经送到了烈属们的手中。”孙嘉怿说。她本人也一次次走进校园,把这些背后的故事说给孩子们听,让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去年年初,“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这也让孙嘉怿倍感欣慰。她说,不是每一位牺牲的烈士都能被找到,也不是每一个烈士墓都一定会有亲属来祭扫,但是为烈士、为烈属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是我们青年一代满怀感恩之心的表达方式。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