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各位家长 学生已成电诈高风险受害人群 暑假这几类骗局多发
2022-08-05 18:17: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市反诈中心。本文图片及视频由市反诈中心提供

中国宁波网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叶倩 黄海岳

暑假开启后,学生有更多机会长时间接触或使用手机和网络。骗子也是知道这一点,为其“量身定制”各类骗局:免费领游戏皮肤、买东西抽奖、刷单……这些骗局专“坑”学生,并且经常是一“坑”一个准。

小张同学介绍自己被骗经过,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不要再上骗子的当了。

今天下午,市反诈中心发布了一则暑期涉学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小张同学看中了小红书APP上的精美壁纸,于是加了发布者为好友,向其索要。

一周后,她的这名“好友”在朋友圈发布抽奖活动,称只要在他那边报名就可以参与,限额五名。小张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与了一把。

没多久,对方就私聊她,称她是第四个中奖的。奖品可以折现,但必须在他那边先购买东西。于是,小张先行支付了400元买了一双鞋,却被告知需要买两样东西才行。小张又支付298元购买了一支口红。这次对方称自己的账户被冻结了,需要让她帮忙解冻,按照他的提示操作就行了。

小张往自己的账户里面充值了500元,接着一顿操作,成功把钱“送”到了对方手里。小张找他要求退款,对方称小张操作有误,暂时退不了,要晚一点才行。就这样,“拖”字诀一出,最后就没下文了……

“暑假开启后,各种涉及学生的诈骗瞬间多了起来。有些骗局很粗糙,比如这种抽奖返现的,但架不住学生社会阅历浅,一个不小心就中招了。”市反诈中心民警告诉记者,类似的案例近期不少,尤以游戏交易诈骗居多。

比如,前不久,四年级学生小李拿着家长的手机玩游戏。后来,有陌生人给他发来消息,称可以免费领取游戏皮肤。好奇的小李便添加了对方预留的QQ进行联系。随后,小李按对方的提示操作自己母亲的微信。

不一会儿,小李就发现自己母亲的微信钱包里竟多出1万余元。当小李还在疑虑这个钱到底哪来的时候,对方告知他,这个钱是他的,转错了,现在必须转还给他,否则就报警。一听是转错了,小李立马将这1万余元分多次转给对方。其实,这钱是小李在对方的引导下从母亲微信绑定的银行卡中转出来的……

市反诈中心在其微信公众号上的通报。

据悉,我市目前发案较多的案件类型有刷单诈骗(占40.3%)、冒充客服诈骗(占17.7%)、投资诈骗(占9.5%)、购物诈骗(占9.4%)、贷款诈骗(占6.0%)、游戏交易诈骗(占5.8%)。此6类诈骗案件合计占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88.7%。

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涉及学生的诈骗案件,最多的就是游戏交易诈骗,其他较为常见的就是刷单诈骗、抽奖诈骗、购物诈骗,还有冒充熟人诈骗。以最新一周统计为例,受害人以年龄段划分,18岁及以下的,占比达到了8.8%,且以非本地户籍为主,占到78.9%。

日前,奉化公安破获一帮信犯罪团伙。

“从具体案件来说,中小学生被骗的,通常与游戏装备、游戏皮肤等有关,还有抽奖返利什么的。而大学生主要栽在刷单诈骗上面,因为大学生通常会有兼职需求,然后就入坑了。当然,购物诈骗特殊时间节点也常见。”市反诈中心民警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移动支付的便捷,孩子的“小金库”也转移到了网上。并且他们中不少人还知道爸妈的支付密码,加之社会阅历浅,在骗子眼里就是“好欺负”的代名词,自然而然成为了高风险受害人群。因而,每年寒暑假、春节期间,就是针对学生骗局的高发期。

有鉴于此,民警提醒广大家长:在加强对孩子的反诈教育同时,对孩子使用手机和网络的监管不到位,放任自流的后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家长缺乏保护手机支付密码信息的警惕意识,致使孩子能轻松使用父母的网银。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各位家长 学生已成电诈高风险受害人群 暑假这几类骗局多发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08-05 18:17:00

市反诈中心。本文图片及视频由市反诈中心提供

中国宁波网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叶倩 黄海岳

暑假开启后,学生有更多机会长时间接触或使用手机和网络。骗子也是知道这一点,为其“量身定制”各类骗局:免费领游戏皮肤、买东西抽奖、刷单……这些骗局专“坑”学生,并且经常是一“坑”一个准。

小张同学介绍自己被骗经过,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不要再上骗子的当了。

今天下午,市反诈中心发布了一则暑期涉学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小张同学看中了小红书APP上的精美壁纸,于是加了发布者为好友,向其索要。

一周后,她的这名“好友”在朋友圈发布抽奖活动,称只要在他那边报名就可以参与,限额五名。小张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与了一把。

没多久,对方就私聊她,称她是第四个中奖的。奖品可以折现,但必须在他那边先购买东西。于是,小张先行支付了400元买了一双鞋,却被告知需要买两样东西才行。小张又支付298元购买了一支口红。这次对方称自己的账户被冻结了,需要让她帮忙解冻,按照他的提示操作就行了。

小张往自己的账户里面充值了500元,接着一顿操作,成功把钱“送”到了对方手里。小张找他要求退款,对方称小张操作有误,暂时退不了,要晚一点才行。就这样,“拖”字诀一出,最后就没下文了……

“暑假开启后,各种涉及学生的诈骗瞬间多了起来。有些骗局很粗糙,比如这种抽奖返现的,但架不住学生社会阅历浅,一个不小心就中招了。”市反诈中心民警告诉记者,类似的案例近期不少,尤以游戏交易诈骗居多。

比如,前不久,四年级学生小李拿着家长的手机玩游戏。后来,有陌生人给他发来消息,称可以免费领取游戏皮肤。好奇的小李便添加了对方预留的QQ进行联系。随后,小李按对方的提示操作自己母亲的微信。

不一会儿,小李就发现自己母亲的微信钱包里竟多出1万余元。当小李还在疑虑这个钱到底哪来的时候,对方告知他,这个钱是他的,转错了,现在必须转还给他,否则就报警。一听是转错了,小李立马将这1万余元分多次转给对方。其实,这钱是小李在对方的引导下从母亲微信绑定的银行卡中转出来的……

市反诈中心在其微信公众号上的通报。

据悉,我市目前发案较多的案件类型有刷单诈骗(占40.3%)、冒充客服诈骗(占17.7%)、投资诈骗(占9.5%)、购物诈骗(占9.4%)、贷款诈骗(占6.0%)、游戏交易诈骗(占5.8%)。此6类诈骗案件合计占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88.7%。

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涉及学生的诈骗案件,最多的就是游戏交易诈骗,其他较为常见的就是刷单诈骗、抽奖诈骗、购物诈骗,还有冒充熟人诈骗。以最新一周统计为例,受害人以年龄段划分,18岁及以下的,占比达到了8.8%,且以非本地户籍为主,占到78.9%。

日前,奉化公安破获一帮信犯罪团伙。

“从具体案件来说,中小学生被骗的,通常与游戏装备、游戏皮肤等有关,还有抽奖返利什么的。而大学生主要栽在刷单诈骗上面,因为大学生通常会有兼职需求,然后就入坑了。当然,购物诈骗特殊时间节点也常见。”市反诈中心民警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移动支付的便捷,孩子的“小金库”也转移到了网上。并且他们中不少人还知道爸妈的支付密码,加之社会阅历浅,在骗子眼里就是“好欺负”的代名词,自然而然成为了高风险受害人群。因而,每年寒暑假、春节期间,就是针对学生骗局的高发期。

有鉴于此,民警提醒广大家长:在加强对孩子的反诈教育同时,对孩子使用手机和网络的监管不到位,放任自流的后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家长缺乏保护手机支付密码信息的警惕意识,致使孩子能轻松使用父母的网银。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