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夜景。 资料图片
日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起成立)与普华永道中国发布《机遇之城2022》(以下简称《报告》),从经济影响力、技术与创新、城市韧性、交通和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宜商环境等十大维度对47座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位居前4。紧随其后的是杭州、南京、成都、宁波、苏州、武汉。
宁波首次跻身全国“机遇之城”十强(第8位)。其中,宁波“可持续发展”指标位列全国第一,“交通和城市规划”排名第五,并在“技术与创新““宜商环境”等方面表现不俗。
经济“硬实力”基础雄厚
论及城市发展机遇,绕不开经济实力。根据《报告》,宁波的“经济影响力”综合得分排名全国第12位,与其GDP在全国的顺位旗鼓相当。其中,知名企业数量、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是宁波的加分项。这背后,有宁波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数字化水平作支撑。
目前,宁波拥有110家A股上市公司,2021年宁波人均GDP达15.39万元。居民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多了,“钱袋子”也越来越鼓。截至今年6月末,宁波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2.94万亿元,增速高出全国2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技术与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宁波在这一维度排名全国第8位,在专利授权、移动互联、数字城市等方面有优势。
宁波以制造业见长,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普遍重视研发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2021年,宁波专利授权量达7.239万件,同比增长19.5%。宁波还是全国首批“双千兆”(千兆5G、千兆光网)城市,搭建了智能制造、智慧生活的数字底座。
目前,宁波正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并吹响推进服务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号角。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下,宁波每3名常住人口中就有1人来自省外。越来越多新宁波人在此共享发展机遇。
宜居“软环境”魅力十足
宁波不仅“家底”雄厚,宜居宜业的“软环境”也魅力十足。
在“双碳”背景下,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是衡量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维度。根据《报告》,宁波拿下这一维度的全国冠军,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成果显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1年,宁波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25,去年12月的空气质量优良率更是达到100%。目前,全市已拥有5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不断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守护蓝天白云。
“交通和城市规划”也是宁波的一大亮点,排名全国第5位。《报告》指出,“宁波依靠轨道交通建立‘四车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有效缓解道路交通压力”。上班通勤、下班休闲事关市民生活体验,宁波恰是最不拥堵的“新一线”城市之一。
正因如此,宁波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油然而生。去年,宁波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第12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显示,宁波的“宜商环境”排名位居全国第6位。宁波人既能“安居”又能“乐业”。
《报告》指出,“宜商环境”反映一座城市吸引投资者、孵化创投企业的能力,体现了经济活力和潜力。
在创业活力、外贸依存度、快递物流、收支平衡、营商环境等五大分指标上,宁波均有不错表现——作为中国第6座“外贸万亿之城”,“港通天下”的宁波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剑指国际开放枢纽之都;宁波地处长三角“包邮区”,每年都有数以亿计的快递件在此集散,在“双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开放包容的环境,让“选择宁波就是选择未来”的口号实至名归。
“智力资本”短板有待补齐
不过,机遇总与挑战并存。作为“机遇之城”的宁波,在智力资本、区域重要城市、韧性城市、成本等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中,最显而易见的短板仍在科教资源、医疗资源、城市能级等老生常谈的领域。
通过“智力资本”维度,《报告》衡量了科教人才资源对城市长期发展的支撑作用,其中高等教育规模、国家重点实验室、文化程度均为重要的分指标。然而,与同等经济实力的兄弟城市相比,宁波在这些领域有着明显的薄弱环节——目前,宁波仅拥有14所高校,去年刚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宁波940.43万常住人口中仅有167.75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提升科教水平和人口素质任重道远。
从“区域重要城市”维度看,宁波的城市枢纽性也有待提升——飞机起降航班数量仅位列第30位左右;在“韧性城市”维度,仅拥有9家三甲医院的宁波,医疗资源也有待丰富。
可喜的是,宁波已下定直面挑战的决心。根据宁波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宁波力争累计建成各类产业技术研究院100家以上。此外,宁波还正在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晋级”为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宁波晚报记者严瑾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