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听听三位抗疫人物讲述过去一年的坚守与感悟
2022-12-30 08:48: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文明宁波

陈奕在工作中。

2022年末,随着防控政策的调整,疫情再次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关键词。从元旦当天北仑拉响疫情警报开始,到岁末医护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合力奋斗在“保健康 防重症”的新战场,抗疫成了这一年里很多人最难忘的记忆。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记者分头采访了三位过去一年都在枕戈待旦的抗疫人物,他们有的是不眠不休追寻新冠踪迹的病毒专家,有的是在重要关口默默守候三年的基层医护人员,有的是转战隔离病房、发热门诊的抗疫主力,听听他们讲述过去一年的坚守与感悟。

1

虽然不再日夜“追阳”

她的职责和使命始终不变

从抗疫开始,在抗疫中结束,疾控专家陈奕的2022记忆和疫情密不可分。12月23日,陈奕在新冠疫情发布会上向市民介绍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该如何做好自我防护的知识。对于新冠病毒这个狡猾的对手,3年来她和同事曾不眠不休地流调溯源,和病毒“赛跑”,追踪它的轨迹,阻断它的传播。虽然如今疫情形势发生了变化,但陈奕说,作为疾控人,做好传染病疫情防控始终是她的职责和使命。

一有疫情就出发

过去一年她和病毒“赛跑”马不停蹄

“2021年12月底在镇海抗疫,2022年1月初转战北仑,3月和4月应对了30余起外地输入疫情,6月算是这一年里疫情相对缓和的一个月,抓住这个空当期,抓紧开展了一系列流调队伍培训。8月下旬开始,防控形势又紧张起来,就这样一直忙到年底……”对于2022年,陈奕用“马不停蹄”“争分夺秒”来形容自己和团队成员的工作状态。

一接到阳性信息,立刻出发,确保第一时间进驻现场,15分钟内锁定阳性人员,45分钟内掌握核心信息,2小时内推送密接名单,4小时内完成初步的流调报告……陈奕深知,要想和新冠病毒尤其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速度赛跑,必须快,只有快一点、更快一点,才能把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过去一年,每当有疫情发生,她就拎着行李箱出发到现场,家人也习惯了她一走就是大半个月不着家的状态。

去年底镇海疫情期间,已经连续高强度工作10天、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的陈奕在赶往现场的时候,因为着急一边接电话一边下楼,不小心从台阶上重重摔下,挂了彩。不顾医生“建议休息”的医嘱,陈奕简单包扎后,坚持赶到了疫情现场。

今年6月,陈奕代表宁波白衣战士亮相“浙江好人·疫线面孔”专场新闻发布会,她的讲述,让现场所有人印象深刻。流调溯源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对速度、精度要求更高。2022年,陈奕和流调溯源专班成员一起先后处置了输入和本土疫情300余起,排摸到密接和次密接人员达数万人。

事非经过不知难。正是陈奕和同事们经过一次次艰苦的流调工作,梳理了清晰的传播链,提供了精准的疫情数据,确保了2022年每次疫情都被控制在局限范围内,最大程度阻断了疫情的传播,换来了更多百姓的健康。

对病毒的关注远未结束

接下来少不了和新冠病毒短兵相接

随着防控政策的调整,陈奕和同事们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转移,从“追阳”的任务转移到了疫情的监测预警。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

“3年的疫情防控经历,让我们对新冠病毒不再陌生,但面对这个狡黠又多变的对手,我们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陈奕说,接下来,新冠病毒毒株有怎样的变化,在宁波流行的毒株情况如何?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会不会有新的毒株进入宁波,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都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疾控人要关注的事情。

“病毒的变化不会停止,我们对新冠病毒的关注也远没有结束。”陈奕说,他们已经开始通过之前建立起来的监测哨点,对新冠病毒的感染情况和变异进行监测和跟踪,一方面及时掌握新冠感染情况,预测感染高峰到来的时间,同时监测病毒变异情况,为群众防疫提供参考。

陈奕的新年愿望是:2023年,愿天下无疫。宁波晚报记者 孙美星

朱林虎(左)和同事在抗疫岗位上。

扛了1046夜

如今他转战另一个抗疫战场

12月26日下午5点30分,朱林虎结束了当天的发热门诊,取下防护面罩,脱下防护服和手套时,双手已红肿得像长满了冻疮。

在接手发热门诊前,他和同事们刚刚完成铁路宁波站疫情防控的值守,坚持了1046个日夜。如今他又带领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科团队,转战新的抗疫岗位。

1046夜的坚守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做好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成为全社会的头等大事。

疫情一发生,海曙区卫健系统就与铁路宁波站区域防疫指挥部协调,抽调多名医务人员长期值守,防止疫情输入,守护好这个陆上交通门户。

朱林虎是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骨科主任,面对这份额外增加的“临时工作”,他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带领骨科团队奔赴宁波站区域。

当时他们实行8小时值班制,主要负责中高风险地区出站旅客登记、核验健康码、核酸检测等工作,如发现红、黄码人员,做好信息登记,根据最终研判结果,再闭环转移至集中隔离点进行观察。

白天,朱林虎在单位接诊络绎不绝的患者,下了班急匆匆扒两口饭,然后迅速赶到火车站“无缝对接”。工作中他和同事常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旅客,有的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有的没及时申领返甬码,需要他们耐心地解释、指导、帮忙操作……有的旅客不理解,因此他们受到的委屈不少。

今年年初的一天,一对夫妇带着襁褓里的婴儿,早上自西安到达宁波后准备转车去舟山。落地宁波时一家人体温正常,健康码都是绿码,可当从舟山返宁波准备回西安时,工作人员发现婴儿有发热症状,体温39.6℃。因当时的疫情防控工作流程,发热病人需要闭环转运,待核酸检测阴性后方能放行。夫妇俩非常焦急却又束手无策。

朱林虎和火车站工作人员经过多方研判和流调核实,联系防疫专班,冒着雨雪陪伴他们等候120救护车的到来。上车那一刻,夫妇俩感激地说,突发情况让他们很无奈,却因此感知了宁波这座城市的温暖和宁波人的热心。那一刻,朱林虎觉得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了。

今年12月6日,是朱林虎值守宁波站的最后一天,他没有丝毫松懈,依旧按时站好最后一班岗。

1046夜,他带领团队就像一颗颗“螺丝钉”,牢牢守在这座城市的重要关口。

转战发热门诊

从火车站撤下来的朱林虎才休整了几天,又带领骨科团队投入到新的抗疫岗位。

12月初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病毒感染人数逐渐增加,基层医院的发热门诊也相继推出。朱林虎压缩了骨科工作时间,主动承担了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的门诊日常工作。

刚开始发热门诊的就诊量不多,他们还能喘口气。自12月中旬开始,发热患者逐渐增加,达到了日均100人次的峰值。为不影响患者就诊,又不影响正常人群的健康安全,他给就诊患者提供了挂号、诊疗、收费结算的一条龙服务。

几天前,一位患者前来就诊,指着手机照片对朱林虎说,其96岁的父亲发热躺在床上,无法来医院,希望医生能开些退烧等药物。朱林虎知道医保就诊要人证相符,为了尽可能方便患者,他让老人的家属帮忙,通过微信视频进行了核实,并通过问诊详细了解了老人的情况,根据病情开具了处方。听着电话那头老先生的道谢,朱林虎对“自己多做一点,群众就方便一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随着疫情进展,单位很多同事一个个倒下,可朱林虎依然顽强地坚守着,成了一名到处救火的“消防队员”。坐诊发热门诊后,他又带领科室成员主动参与到药剂科的工作,拆箱、拆零、摆药……

朱林虎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医务人员,他随时都准备着冲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他相信,只要大家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疫情定将被战胜,胜利也将很快到来。宁波晚报记者 程鑫

袁刚(右)和同事在隔离病房。

3

这一年,他的手机里

多了200多个抗疫工作群

从“德尔塔”到“奥密克戎”,从定点医院隔离病房到发热门诊,从2021年12月7日镇海疫情暴发到2022年12月14日院内发热门诊接诊量激增,宁波市第二医院急性感染科副主任兼发热与肠道门诊副主任袁刚的2022年,是200多个新建的抗疫工作群,也是无数个坚守在抗疫一线的日日夜夜。

德尔塔·定点医院·隔离病房

2021年12月7日,一则来自镇海的新冠疫情通报让平静的氛围戛然而止。一天晚上11点多,已在家中睡下的袁刚突然被一通电话惊醒:“明天早上5点医院集合,进隔离病房。”

隔离病房对袁刚来说并不陌生。早在2020年初疫情暴发后,袁刚已先后5次进入隔离病房。镇海疫情时新冠肺炎的主流毒株是德尔塔,病毒载量很高,转阴很难,有不少患者反复复阳。

“当时市卫健委和院领导给我们下达的任务目标是‘病患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我们在尽全力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更像一场心理战。”袁刚说。

一位轻症患者李先生让袁刚印象深刻。李先生是在甬的一位打工人,“阳”了后住进隔离病房,密接的妻子住进了隔离点,这相当于家里老人孩子的生活费都断了。因此,李先生十分崩溃,一直非常不配合治疗,甚至一度试图闯出隔离病房,歇斯底里地要求回家,在场几位女性医护人员差点招架不住。

为了让李先生安心隔离,袁刚先是联系了李先生的妻子,试图让她安抚李先生,但效果并不好。他又辗转找到了患者的父亲,请他来安抚儿子,在电话里袁刚问清了患者家里的实际困难后,又和同事们联系了李先生的老板,沟通能否先预支一笔钱让李先生寄回家。之后定点医院又发动员工为李先生的孩子捐了不少书籍、文具和日用品,全部寄到李先生老家。看着医护人员为自己忙前忙后,李先生终于慢慢平静下来并且开始配合。

作为定点医院隔离病房的医疗组组长,袁刚时常要忙到凌晨五六点,一度连续五六天没睡过觉。他记得,在2022年除夕当天,他终于结束了40天隔离病房的工作和14天的自我隔离回到家中,那一顿年夜饭,让他至今回味。

奥密克戎·宁波二院·发热门诊

离开定点医院隔离病房,袁刚回到院内发热门诊的岗位上。2022年,疫情常态化防控还在继续,他的手机上陆陆续续新建了200多个和抗疫相关的工作群,国内的主流毒株从德尔塔变成了奥密克戎,致病力下降了不少,传染性却特别强。

12月初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不到两周,市第二医院发热门诊的日接诊量一路飙升。

“我们想到了会有那么多病人,也预料过很多可能发生的情况,唯一没想到的是,会有那么多医护人员倒下。”袁刚说,“原先发热门诊的班一周排一次,现在天天排、时时调,我们不停地在向医务科申请派人,医院也强制缩减了各科室的医疗组,腾出人力支援发热门诊和其他困难科室,但医护人员倒下的速度实在太快了,有时医务科前一天刚派的人,还没到岗又倒下了。”

12月18日,袁刚自己也“阳”了,症状持续了多日。

医院发热门诊日接诊量突破500人次的那天,也是袁刚“阳”后症状刚有好转的时候。当天,他接了100多个电话,发了2000多条信息。从早上7点半干到晚上10点多。

袁刚说在最忙的时候,妈妈打来电话关心他的身体,50秒的通话时间里有信息进来的提示音就响了18次,老人根本没听明白儿子的身体到底怎样了。

最近,袁刚的身体好转了,发热门诊的运行也比原先顺畅多了。这几天,院内发热门诊的日接诊量稳定在400人次左右,袁刚每天要接的电话也减少了一些。但他估计,这一仗可能还要再打一段时间,今年过年就不一定能回家吃上年夜饭了。宁波晚报记者 徐露清 通讯员 郑轲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听听三位抗疫人物讲述过去一年的坚守与感悟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12-30 08:48:00

陈奕在工作中。

2022年末,随着防控政策的调整,疫情再次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关键词。从元旦当天北仑拉响疫情警报开始,到岁末医护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合力奋斗在“保健康 防重症”的新战场,抗疫成了这一年里很多人最难忘的记忆。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记者分头采访了三位过去一年都在枕戈待旦的抗疫人物,他们有的是不眠不休追寻新冠踪迹的病毒专家,有的是在重要关口默默守候三年的基层医护人员,有的是转战隔离病房、发热门诊的抗疫主力,听听他们讲述过去一年的坚守与感悟。

1

虽然不再日夜“追阳”

她的职责和使命始终不变

从抗疫开始,在抗疫中结束,疾控专家陈奕的2022记忆和疫情密不可分。12月23日,陈奕在新冠疫情发布会上向市民介绍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该如何做好自我防护的知识。对于新冠病毒这个狡猾的对手,3年来她和同事曾不眠不休地流调溯源,和病毒“赛跑”,追踪它的轨迹,阻断它的传播。虽然如今疫情形势发生了变化,但陈奕说,作为疾控人,做好传染病疫情防控始终是她的职责和使命。

一有疫情就出发

过去一年她和病毒“赛跑”马不停蹄

“2021年12月底在镇海抗疫,2022年1月初转战北仑,3月和4月应对了30余起外地输入疫情,6月算是这一年里疫情相对缓和的一个月,抓住这个空当期,抓紧开展了一系列流调队伍培训。8月下旬开始,防控形势又紧张起来,就这样一直忙到年底……”对于2022年,陈奕用“马不停蹄”“争分夺秒”来形容自己和团队成员的工作状态。

一接到阳性信息,立刻出发,确保第一时间进驻现场,15分钟内锁定阳性人员,45分钟内掌握核心信息,2小时内推送密接名单,4小时内完成初步的流调报告……陈奕深知,要想和新冠病毒尤其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速度赛跑,必须快,只有快一点、更快一点,才能把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过去一年,每当有疫情发生,她就拎着行李箱出发到现场,家人也习惯了她一走就是大半个月不着家的状态。

去年底镇海疫情期间,已经连续高强度工作10天、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的陈奕在赶往现场的时候,因为着急一边接电话一边下楼,不小心从台阶上重重摔下,挂了彩。不顾医生“建议休息”的医嘱,陈奕简单包扎后,坚持赶到了疫情现场。

今年6月,陈奕代表宁波白衣战士亮相“浙江好人·疫线面孔”专场新闻发布会,她的讲述,让现场所有人印象深刻。流调溯源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对速度、精度要求更高。2022年,陈奕和流调溯源专班成员一起先后处置了输入和本土疫情300余起,排摸到密接和次密接人员达数万人。

事非经过不知难。正是陈奕和同事们经过一次次艰苦的流调工作,梳理了清晰的传播链,提供了精准的疫情数据,确保了2022年每次疫情都被控制在局限范围内,最大程度阻断了疫情的传播,换来了更多百姓的健康。

对病毒的关注远未结束

接下来少不了和新冠病毒短兵相接

随着防控政策的调整,陈奕和同事们的工作重点也发生了转移,从“追阳”的任务转移到了疫情的监测预警。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

“3年的疫情防控经历,让我们对新冠病毒不再陌生,但面对这个狡黠又多变的对手,我们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陈奕说,接下来,新冠病毒毒株有怎样的变化,在宁波流行的毒株情况如何?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会不会有新的毒株进入宁波,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都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疾控人要关注的事情。

“病毒的变化不会停止,我们对新冠病毒的关注也远没有结束。”陈奕说,他们已经开始通过之前建立起来的监测哨点,对新冠病毒的感染情况和变异进行监测和跟踪,一方面及时掌握新冠感染情况,预测感染高峰到来的时间,同时监测病毒变异情况,为群众防疫提供参考。

陈奕的新年愿望是:2023年,愿天下无疫。宁波晚报记者 孙美星

朱林虎(左)和同事在抗疫岗位上。

扛了1046夜

如今他转战另一个抗疫战场

12月26日下午5点30分,朱林虎结束了当天的发热门诊,取下防护面罩,脱下防护服和手套时,双手已红肿得像长满了冻疮。

在接手发热门诊前,他和同事们刚刚完成铁路宁波站疫情防控的值守,坚持了1046个日夜。如今他又带领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科团队,转战新的抗疫岗位。

1046夜的坚守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做好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成为全社会的头等大事。

疫情一发生,海曙区卫健系统就与铁路宁波站区域防疫指挥部协调,抽调多名医务人员长期值守,防止疫情输入,守护好这个陆上交通门户。

朱林虎是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骨科主任,面对这份额外增加的“临时工作”,他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带领骨科团队奔赴宁波站区域。

当时他们实行8小时值班制,主要负责中高风险地区出站旅客登记、核验健康码、核酸检测等工作,如发现红、黄码人员,做好信息登记,根据最终研判结果,再闭环转移至集中隔离点进行观察。

白天,朱林虎在单位接诊络绎不绝的患者,下了班急匆匆扒两口饭,然后迅速赶到火车站“无缝对接”。工作中他和同事常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旅客,有的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有的没及时申领返甬码,需要他们耐心地解释、指导、帮忙操作……有的旅客不理解,因此他们受到的委屈不少。

今年年初的一天,一对夫妇带着襁褓里的婴儿,早上自西安到达宁波后准备转车去舟山。落地宁波时一家人体温正常,健康码都是绿码,可当从舟山返宁波准备回西安时,工作人员发现婴儿有发热症状,体温39.6℃。因当时的疫情防控工作流程,发热病人需要闭环转运,待核酸检测阴性后方能放行。夫妇俩非常焦急却又束手无策。

朱林虎和火车站工作人员经过多方研判和流调核实,联系防疫专班,冒着雨雪陪伴他们等候120救护车的到来。上车那一刻,夫妇俩感激地说,突发情况让他们很无奈,却因此感知了宁波这座城市的温暖和宁波人的热心。那一刻,朱林虎觉得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了。

今年12月6日,是朱林虎值守宁波站的最后一天,他没有丝毫松懈,依旧按时站好最后一班岗。

1046夜,他带领团队就像一颗颗“螺丝钉”,牢牢守在这座城市的重要关口。

转战发热门诊

从火车站撤下来的朱林虎才休整了几天,又带领骨科团队投入到新的抗疫岗位。

12月初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病毒感染人数逐渐增加,基层医院的发热门诊也相继推出。朱林虎压缩了骨科工作时间,主动承担了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的门诊日常工作。

刚开始发热门诊的就诊量不多,他们还能喘口气。自12月中旬开始,发热患者逐渐增加,达到了日均100人次的峰值。为不影响患者就诊,又不影响正常人群的健康安全,他给就诊患者提供了挂号、诊疗、收费结算的一条龙服务。

几天前,一位患者前来就诊,指着手机照片对朱林虎说,其96岁的父亲发热躺在床上,无法来医院,希望医生能开些退烧等药物。朱林虎知道医保就诊要人证相符,为了尽可能方便患者,他让老人的家属帮忙,通过微信视频进行了核实,并通过问诊详细了解了老人的情况,根据病情开具了处方。听着电话那头老先生的道谢,朱林虎对“自己多做一点,群众就方便一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随着疫情进展,单位很多同事一个个倒下,可朱林虎依然顽强地坚守着,成了一名到处救火的“消防队员”。坐诊发热门诊后,他又带领科室成员主动参与到药剂科的工作,拆箱、拆零、摆药……

朱林虎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医务人员,他随时都准备着冲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他相信,只要大家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疫情定将被战胜,胜利也将很快到来。宁波晚报记者 程鑫

袁刚(右)和同事在隔离病房。

3

这一年,他的手机里

多了200多个抗疫工作群

从“德尔塔”到“奥密克戎”,从定点医院隔离病房到发热门诊,从2021年12月7日镇海疫情暴发到2022年12月14日院内发热门诊接诊量激增,宁波市第二医院急性感染科副主任兼发热与肠道门诊副主任袁刚的2022年,是200多个新建的抗疫工作群,也是无数个坚守在抗疫一线的日日夜夜。

德尔塔·定点医院·隔离病房

2021年12月7日,一则来自镇海的新冠疫情通报让平静的氛围戛然而止。一天晚上11点多,已在家中睡下的袁刚突然被一通电话惊醒:“明天早上5点医院集合,进隔离病房。”

隔离病房对袁刚来说并不陌生。早在2020年初疫情暴发后,袁刚已先后5次进入隔离病房。镇海疫情时新冠肺炎的主流毒株是德尔塔,病毒载量很高,转阴很难,有不少患者反复复阳。

“当时市卫健委和院领导给我们下达的任务目标是‘病患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我们在尽全力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更像一场心理战。”袁刚说。

一位轻症患者李先生让袁刚印象深刻。李先生是在甬的一位打工人,“阳”了后住进隔离病房,密接的妻子住进了隔离点,这相当于家里老人孩子的生活费都断了。因此,李先生十分崩溃,一直非常不配合治疗,甚至一度试图闯出隔离病房,歇斯底里地要求回家,在场几位女性医护人员差点招架不住。

为了让李先生安心隔离,袁刚先是联系了李先生的妻子,试图让她安抚李先生,但效果并不好。他又辗转找到了患者的父亲,请他来安抚儿子,在电话里袁刚问清了患者家里的实际困难后,又和同事们联系了李先生的老板,沟通能否先预支一笔钱让李先生寄回家。之后定点医院又发动员工为李先生的孩子捐了不少书籍、文具和日用品,全部寄到李先生老家。看着医护人员为自己忙前忙后,李先生终于慢慢平静下来并且开始配合。

作为定点医院隔离病房的医疗组组长,袁刚时常要忙到凌晨五六点,一度连续五六天没睡过觉。他记得,在2022年除夕当天,他终于结束了40天隔离病房的工作和14天的自我隔离回到家中,那一顿年夜饭,让他至今回味。

奥密克戎·宁波二院·发热门诊

离开定点医院隔离病房,袁刚回到院内发热门诊的岗位上。2022年,疫情常态化防控还在继续,他的手机上陆陆续续新建了200多个和抗疫相关的工作群,国内的主流毒株从德尔塔变成了奥密克戎,致病力下降了不少,传染性却特别强。

12月初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不到两周,市第二医院发热门诊的日接诊量一路飙升。

“我们想到了会有那么多病人,也预料过很多可能发生的情况,唯一没想到的是,会有那么多医护人员倒下。”袁刚说,“原先发热门诊的班一周排一次,现在天天排、时时调,我们不停地在向医务科申请派人,医院也强制缩减了各科室的医疗组,腾出人力支援发热门诊和其他困难科室,但医护人员倒下的速度实在太快了,有时医务科前一天刚派的人,还没到岗又倒下了。”

12月18日,袁刚自己也“阳”了,症状持续了多日。

医院发热门诊日接诊量突破500人次的那天,也是袁刚“阳”后症状刚有好转的时候。当天,他接了100多个电话,发了2000多条信息。从早上7点半干到晚上10点多。

袁刚说在最忙的时候,妈妈打来电话关心他的身体,50秒的通话时间里有信息进来的提示音就响了18次,老人根本没听明白儿子的身体到底怎样了。

最近,袁刚的身体好转了,发热门诊的运行也比原先顺畅多了。这几天,院内发热门诊的日接诊量稳定在400人次左右,袁刚每天要接的电话也减少了一些。但他估计,这一仗可能还要再打一段时间,今年过年就不一定能回家吃上年夜饭了。宁波晚报记者 徐露清 通讯员 郑轲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