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奋力提升创新策源“硬实力” 代表委员热议创新驱动发展
2023-01-08 07:37:08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2023宁波两会

  夜幕降临,位于海曙区的甬水桥科创中心换上迷人的“晚装”。据悉,甬水桥科创中心由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投资建设,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浙江蓝卓等一众“大院大所”及优质数字经济企业人才“组团”入驻。(徐能张昊桦吴飞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宁波要突出科教人才支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市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展开热议,他们从规划引领、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主体赋能等方面建言献策,描摹心目中的创新宁波,为宁波全力建设全球智造创新之都注入动能。

  建立“一站式”科技服务体系

  加速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吴韬市人大代表,宁波诺丁汉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理工学院院长

  吴韬代表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

  近年来,宁波科技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一系列创新创业科技管理服务机构相继成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断兴起,知识产权、人才服务等新型科技服务业态也不断涌现。

  但在市人大代表,宁波诺丁汉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理工学院院长吴韬看来,我市科技服务业仍存在不少短板,例如供给侧、需求侧信息严重不对称,“产、学、研、用、金”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与能力不足等。

  为此,吴韬建议,我市应当在厘清“政、产、学、研、用、金、介”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基础上,充分整合和优化科技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加快建设一个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功能的“一站式”科技创新创业支撑服务平台,提高全社会科创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利用效率,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支持我市企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由政府主导整合现有资源,搭建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人才、资本、科创服务机构”等为一体的、面向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服务。所谓“一站式”,就是指覆盖了技术研发、技术孵化、专业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政策服务、人才招聘、资本金融等企业发展的全方位需求,以此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其次,要强化政府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突出资本在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和科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推进企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同时,我市还应聚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强化政府科技服务机构的设置与功能,强化财政支持科创平台的绩效考核,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与考核机制,不断提升各类科创服务机构与人员的服务能力,更好地助力我市企业科技水平的持续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科技创新赋能

  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

  王雪珍市政协委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党政办副主任、副研究员

  王雪珍委员

  蓬勃涌动的创新实力,是宁波这座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特质之一。站在新的起点,市政协委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党政办副主任、副研究员王雪珍认为,宁波应该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加快开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就要求科技创新要匹配我国的禀赋特征,要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实现普惠性、包容式发展。立足宁波,就要以先进制造、三大科创高地等为基础,积极推动甬江科创区建设,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群体,让优秀企业、高端人才成为宁波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王雪珍说。

  王雪珍建议,要进一步强化甬江科创区的创新资源聚集。当前,甬江科创区已经汇聚了全市43%的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35%的高等院校,未来,可以进一步推动宁波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等创新载体提升能级,加大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合作共建力度,打造世界一流科创策源中心。

  在科技领军企业培养方面,王雪珍建议,聚焦三大科创高地12个细分领域,通过构建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同时,应加大对本地“专精特新”企业的引导支持,招引世界级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在甬设立研发总部或组建创新联合体,出台专项激励政策,提升宁波未来产业能级。

  此外,王雪珍还建议,要加快落实人才新政30条,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一方面,通过赋予用人主体更大自主权,充分激活大平台、大企业的引才聚才活力,实现人才队伍顶峰高度、整体宽度、基础厚度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围绕重点领域开发顶尖华人专家数据库,并绘制“人才数据地图”,提高人才猎寻效率,筑起兴甬英才之“巢”。

  “技术+创新+人才”

  迈向“专精特新”的重要路径

  傅平均市人大代表,奉化区滕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傅平均代表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是这一群体的领头羊。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我市积极引导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101家。

  “不难看出,迈向‘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突出重围、做强自身的一条重要路径,如今更是大势所趋。在我看来,宁波想要强创新、增动能,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扶持中小企业迈向‘专精特新’至关重要。”傅平均说。

  傅平均认为,中小企业要真正成为“专精特新”,技术、创新、人才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他建议,中小企业在发展目标上,要以成为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为目标,专注并深耕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在发展路径上,要发挥中小企业优势,进一步强化创新,始终坚持从创新找出路、想办法、谋发展;而从发展结果看,中小企业要实现从相对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质量、弱品牌走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质量、强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滕头村下属企业美源新材料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长时间专注于PBT工程塑料生产,始终把创新当作企业的灵魂,如今美源新材料已经成为国内首屈一指、国际上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生产厂家,并且拥有相关专利,为企业下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傅平均介绍。

  此外,傅平均还建议,企业在引进人才时应做到全方位思考,在股权、薪酬、职业规划、研发氛围等方面为人才提供宽松、宽容的环境。除了引进人才,企业还应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为科技成果转化扫清障碍,让科技成果尽快走出实验室,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平台赋能

  锻造“单项冠军”“小巨人”铁军

  王建平市政协委员、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推广研究员

王建平委员

  “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也是近年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家各部委政策支持的方向和重点。

  作为“全国单项冠军之城”,宁波市“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连年居全国城市首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也持续领先。但不能忽略的是,重庆、杭州等城市紧追不舍,在宁波企业创新投入偏低、高质量专利薄弱的当下,凭借科技产业积淀优势,以及“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载体等平台的打造,一跃成为宁波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宁波如何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对此,王建平委员建议,除了鼓励企业加强创新之外,宁波还应借鉴深圳、青岛、杭州等地做法,搭建宁波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宁波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平台,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服务,强化对接和监测分析,对企业运行、发展态势、意见诉求、培育成效等进行跟踪,推动涉企数据互通共享,集平台之力,充实“单项冠军”“小巨人”这支硬核铁军。

  一是提供多元服务功能。系统集成金融、技术、人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上市辅导等功能板块,实现“一站式”服务,充分解读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评价体系,持续协助优质中小企业提质进阶。

  二是创新高效服务方式。探索市场化服务、公益性服务协同方式,汇聚专家资源智力支持,为中小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通过普惠服务与精准服务相结合,着力提升服务的广度、深度、精准度和响应速度,增强企业获得感。

  三是优化持续服务模式。探索自收自支商业运作模式,结合平台筹建方案吸取社会资源,吸引高水平服务人才团队,深入企业开展服务,促进企业提升创新驱动、公司治理、精细管理和合规管理水平,防范各类风险,推动持续健康发展,切实发挥平台服务作用。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

  筑牢创新宁波强盛之基

  张向飞市人大代表,宁波市鄞州盛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所长、专利代理师

  张向飞代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尊重、保护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强大共识。宁波市委市政府也多次研究部署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以法治保护创新激励创新,高水平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市人大代表张向飞认为,尽管当前宁波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稀缺、知识产权服务业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等短板。

  “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专业性强,对相关从业人员有相对高的知识储备要求,但宁波的诸多高校并未设立相应的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储备薄弱;另一方面,我市的专利申请数量近年来逐年攀升,但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却无法满足本地企业对高价值专利的需求,想要实现知识产权服务业与区域产业本地化融合发展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张向飞说。为此他建议,宁波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更好地为创新赋能。

  首先,要将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纳入宁波市高层次人才类目中,建议将在本市工作的、执业年限5年以上的知识产权“双证”(即同时具有专利代理师资格证书和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人才,纳入《宁波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条目》中,稳定知识产权行业高层次人才队伍。

  其次,要强化人才激励制度,鼓励本地机构多方面引进人才,尤其是具有丰富经验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对于在本地连续工作服务一定年限的行业人才,应进行一定的资助,并纳入《宁波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条目》中,引导宁波知识产权服务工作专业化和高水平发展。

  最后,要加快知识产权学科建设,提升宁波知识产权保护的“造血能力”。推动本地区具有相关条件的单位设置知识产权学科点,支持有条件的理工科高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专业和课程,设立一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做好本地区的人才梯队建设工作。记者张凯凯 徐庭娴 严世君

编辑: 蔡嘉妮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奋力提升创新策源“硬实力” 代表委员热议创新驱动发展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3-01-08 07:37:08

  夜幕降临,位于海曙区的甬水桥科创中心换上迷人的“晚装”。据悉,甬水桥科创中心由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投资建设,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浙江蓝卓等一众“大院大所”及优质数字经济企业人才“组团”入驻。(徐能张昊桦吴飞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宁波要突出科教人才支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市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展开热议,他们从规划引领、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主体赋能等方面建言献策,描摹心目中的创新宁波,为宁波全力建设全球智造创新之都注入动能。

  建立“一站式”科技服务体系

  加速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吴韬市人大代表,宁波诺丁汉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理工学院院长

  吴韬代表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

  近年来,宁波科技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一系列创新创业科技管理服务机构相继成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断兴起,知识产权、人才服务等新型科技服务业态也不断涌现。

  但在市人大代表,宁波诺丁汉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理工学院院长吴韬看来,我市科技服务业仍存在不少短板,例如供给侧、需求侧信息严重不对称,“产、学、研、用、金”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与能力不足等。

  为此,吴韬建议,我市应当在厘清“政、产、学、研、用、金、介”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基础上,充分整合和优化科技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加快建设一个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功能的“一站式”科技创新创业支撑服务平台,提高全社会科创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利用效率,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支持我市企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由政府主导整合现有资源,搭建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人才、资本、科创服务机构”等为一体的、面向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服务。所谓“一站式”,就是指覆盖了技术研发、技术孵化、专业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政策服务、人才招聘、资本金融等企业发展的全方位需求,以此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其次,要强化政府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突出资本在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和科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推进企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同时,我市还应聚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强化政府科技服务机构的设置与功能,强化财政支持科创平台的绩效考核,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与考核机制,不断提升各类科创服务机构与人员的服务能力,更好地助力我市企业科技水平的持续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科技创新赋能

  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

  王雪珍市政协委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党政办副主任、副研究员

  王雪珍委员

  蓬勃涌动的创新实力,是宁波这座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特质之一。站在新的起点,市政协委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党政办副主任、副研究员王雪珍认为,宁波应该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加快开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就要求科技创新要匹配我国的禀赋特征,要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实现普惠性、包容式发展。立足宁波,就要以先进制造、三大科创高地等为基础,积极推动甬江科创区建设,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群体,让优秀企业、高端人才成为宁波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王雪珍说。

  王雪珍建议,要进一步强化甬江科创区的创新资源聚集。当前,甬江科创区已经汇聚了全市43%的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35%的高等院校,未来,可以进一步推动宁波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等创新载体提升能级,加大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合作共建力度,打造世界一流科创策源中心。

  在科技领军企业培养方面,王雪珍建议,聚焦三大科创高地12个细分领域,通过构建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同时,应加大对本地“专精特新”企业的引导支持,招引世界级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在甬设立研发总部或组建创新联合体,出台专项激励政策,提升宁波未来产业能级。

  此外,王雪珍还建议,要加快落实人才新政30条,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一方面,通过赋予用人主体更大自主权,充分激活大平台、大企业的引才聚才活力,实现人才队伍顶峰高度、整体宽度、基础厚度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围绕重点领域开发顶尖华人专家数据库,并绘制“人才数据地图”,提高人才猎寻效率,筑起兴甬英才之“巢”。

  “技术+创新+人才”

  迈向“专精特新”的重要路径

  傅平均市人大代表,奉化区滕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傅平均代表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是这一群体的领头羊。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我市积极引导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101家。

  “不难看出,迈向‘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突出重围、做强自身的一条重要路径,如今更是大势所趋。在我看来,宁波想要强创新、增动能,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扶持中小企业迈向‘专精特新’至关重要。”傅平均说。

  傅平均认为,中小企业要真正成为“专精特新”,技术、创新、人才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他建议,中小企业在发展目标上,要以成为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为目标,专注并深耕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在发展路径上,要发挥中小企业优势,进一步强化创新,始终坚持从创新找出路、想办法、谋发展;而从发展结果看,中小企业要实现从相对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质量、弱品牌走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质量、强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滕头村下属企业美源新材料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长时间专注于PBT工程塑料生产,始终把创新当作企业的灵魂,如今美源新材料已经成为国内首屈一指、国际上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生产厂家,并且拥有相关专利,为企业下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傅平均介绍。

  此外,傅平均还建议,企业在引进人才时应做到全方位思考,在股权、薪酬、职业规划、研发氛围等方面为人才提供宽松、宽容的环境。除了引进人才,企业还应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为科技成果转化扫清障碍,让科技成果尽快走出实验室,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平台赋能

  锻造“单项冠军”“小巨人”铁军

  王建平市政协委员、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推广研究员

王建平委员

  “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也是近年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家各部委政策支持的方向和重点。

  作为“全国单项冠军之城”,宁波市“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连年居全国城市首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也持续领先。但不能忽略的是,重庆、杭州等城市紧追不舍,在宁波企业创新投入偏低、高质量专利薄弱的当下,凭借科技产业积淀优势,以及“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载体等平台的打造,一跃成为宁波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宁波如何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对此,王建平委员建议,除了鼓励企业加强创新之外,宁波还应借鉴深圳、青岛、杭州等地做法,搭建宁波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宁波市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平台,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服务,强化对接和监测分析,对企业运行、发展态势、意见诉求、培育成效等进行跟踪,推动涉企数据互通共享,集平台之力,充实“单项冠军”“小巨人”这支硬核铁军。

  一是提供多元服务功能。系统集成金融、技术、人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上市辅导等功能板块,实现“一站式”服务,充分解读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评价体系,持续协助优质中小企业提质进阶。

  二是创新高效服务方式。探索市场化服务、公益性服务协同方式,汇聚专家资源智力支持,为中小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通过普惠服务与精准服务相结合,着力提升服务的广度、深度、精准度和响应速度,增强企业获得感。

  三是优化持续服务模式。探索自收自支商业运作模式,结合平台筹建方案吸取社会资源,吸引高水平服务人才团队,深入企业开展服务,促进企业提升创新驱动、公司治理、精细管理和合规管理水平,防范各类风险,推动持续健康发展,切实发挥平台服务作用。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

  筑牢创新宁波强盛之基

  张向飞市人大代表,宁波市鄞州盛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所长、专利代理师

  张向飞代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尊重、保护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强大共识。宁波市委市政府也多次研究部署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以法治保护创新激励创新,高水平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市人大代表张向飞认为,尽管当前宁波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稀缺、知识产权服务业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等短板。

  “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专业性强,对相关从业人员有相对高的知识储备要求,但宁波的诸多高校并未设立相应的知识产权学科,人才储备薄弱;另一方面,我市的专利申请数量近年来逐年攀升,但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却无法满足本地企业对高价值专利的需求,想要实现知识产权服务业与区域产业本地化融合发展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张向飞说。为此他建议,宁波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更好地为创新赋能。

  首先,要将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纳入宁波市高层次人才类目中,建议将在本市工作的、执业年限5年以上的知识产权“双证”(即同时具有专利代理师资格证书和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人才,纳入《宁波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条目》中,稳定知识产权行业高层次人才队伍。

  其次,要强化人才激励制度,鼓励本地机构多方面引进人才,尤其是具有丰富经验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对于在本地连续工作服务一定年限的行业人才,应进行一定的资助,并纳入《宁波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条目》中,引导宁波知识产权服务工作专业化和高水平发展。

  最后,要加快知识产权学科建设,提升宁波知识产权保护的“造血能力”。推动本地区具有相关条件的单位设置知识产权学科点,支持有条件的理工科高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专业和课程,设立一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做好本地区的人才梯队建设工作。记者张凯凯 徐庭娴 严世君

编辑: 蔡嘉妮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