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1月6日发布讣告,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福愉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5日20点4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杨福愉,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膜领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为我国膜生物学研究的开拓、发展、推动、创新以及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贡献。
杨福愉先生1927年10月30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宁波镇海。1946年毕业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56年-1960年留学苏联,师从莫斯科大学生物系谢韦林院士,获哲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从事“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研究工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顾问、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膜生物学分会名誉会长、《生物物理学报》主编等职。
逝者已逝,精神永存。在2023年开年之际,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愉先生离开了人世,回首老先生的一生,他将自己全部的心血与汗水都奉献给了中国生物膜领域研究,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和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1927年10月30日,杨福愉先生出生于上海市。镇海自古以商帮扬名,杨家亦曾是商人之家,据杨福愉之兄杨福耀回忆,早年间,他们的祖父杨志甫和当时的许多宁波人一样,为谋生需要,离开家乡,前往上海闯荡,并从此在上海扎根。
“我出生时,镇海老家还有几间房屋和几十亩地。”尽管从未在镇海长住过,对镇海的记忆多数也来源于父辈的口述,但杨福愉先生每每在填写需要籍贯的文件上,都会郑重地写下“原籍浙江宁波镇海骆驼镇河角村”。笔尖落下的一行字,承载着杨福愉先生对故乡的眷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局动荡,杨福愉先生在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经恩师王葆仁教授推荐前往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在贝时璋教授领导下从事生物学研究工作。这一入门,就是半个世纪。
“当时政治运动连续不断,很难安下心来从事科学研究。”杨福愉先生说。1955年,经中国科学院推荐,杨福愉先生参加全国选拔赴苏联学习的考试,成功被录取并获得在莫斯科大学动物生化教研室学习的机会,1960年被授予生物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国,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
“首先,我当时回来以后,我这个比较明确,我不但自己要搞生物膜,也一定要将我们国家生物膜给它推动起来。”彼时的中国,科技战线百废待兴,科技水平和条件与国际上相差甚远,为了推动我国生物膜研究工作起步,杨福愉先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研讨会,结合自身科研基础,对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开展研究。
197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考察小组前往联邦德国考察,由杨福愉先生担任组长。经考察,小组详细汇报了联邦德国近10年来在生物膜研究方面迅猛发展的概况,引起中国科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在这个前提下,杨福愉先生进一步从事线粒体膜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做出具有特色的创新成果。他一直立足于国内现状,重视研究积累,克服重重困难,致力于“生物膜膜脂——膜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主要源泉。回顾我们研究小组的工作,几项具有原始创新的研究成果都是通过长期艰苦工作的积累才获得的。”杨福愉先生在《情系生物膜:杨福愉传》一书序文中写道。他创新地使用“匀浆互补法”,代替“线性体互补法”,预测谷子等农作物的杂种优势。他提出“克山病是一种心肌线粒体病”的观点,对克山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自1979年恢复研究生制度起,杨福愉先生便承担起了培养青年人才的重任。“科学研究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课程不同的难度,因材施教。”杨福愉先生说,教书育人是他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在他的指导下,先后培养了博士29名,硕士34名,其中不乏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等奖或优秀奖、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称号、中国青年科技奖和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以及各类冠名奖等的获得者。
值得一提的是,杨福愉是核物理学家、教育家、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的三哥。杨家弟姊妹八人,杨福愉是老五、杨福家是老八,他们同在1991年北被评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一门双院士”成了中国学术界的佳话。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杨福愉先生生于不和平的年代,在战乱中成长,他在新中国最需要人才力量的时候挺身而出,奋斗一生。我们敬佩杨福愉先生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也敬佩他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更敬佩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杨福愉先生,一路走好!记者 俞家嘉 通讯员 周德敏
编辑: 崔燕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