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合
“锚定五年、谋准三年、扎实干好每一年!”今天上午,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来自各行各业的省人大代表齐聚省人民大会堂,认真聆听省长王浩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在这份干货满满的报告里,包含了哪些宁波元素?展现了怎样的宁波形象?释放出哪些事关宁波未来发展的信号?就让我们一起将目光投向政府工作报告,一起在奋进的鼓点中“找准”宁波的定位和坐标,“看见”宁波的责任和担当。
大担当、大贡献,成绩单里看宁波发展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纪疫情的巨大冲击、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回首过去五年,让人不由感慨万千。
五年开拓进取,五年春华秋实。在用汗水和奋斗写就的“浙”字号成绩单中,有宁波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声音,有宁波人民攻坚克难、笃行不怠的身影。
省政府工作报告多处直接或间接提及宁波元素和宁波名片,充满了对宁波这座城市发展的关切和期待。
谈及有效发挥投资对稳进提质的支撑作用时,报告提及“甬舟铁路、通苏嘉甬铁路、宁波西枢纽等一批多年想干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重大项目承载着宁波打开发展格局的新希望。
谈及着力推动工业企稳回升、动能转换时,报告提到“宁波磁性材料和绿色石化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国字号”品牌、制造业重器,依旧是关键时刻稳经济的“压舱石”。
提及突出稳外贸稳外资促销费时,报告特别晒出宁波舟山港过去一年的数据——“货物吞吐量达1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3335万标箱,分别居全球第1和第3位”——荣获我省首个中国质量奖后,超级大港继续展现“硬核力量”。
提及全力推进数字化改革和科技创新,报告指出宁波石墨烯创新中心成为我省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这张去年年底落地宁波的国家级“名片”,再次展示出“宁波智造”的十足底气。
投资、制造、开放、创新……当这一串高质量发展关键词和宁波元素串联在一起,我们可以从闪光点滴的折射中,窥见宁波在推动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方面的大担当,看见宁波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中的大贡献。
“逐浪立潮头”的胆气、“靠实力说话”的底气、“向东是大海”的豪气,依旧是宁波破解一个个难题、攻克一道道难关、打赢一场场硬仗的密码,带领这座城市从胜利走向继续胜利。
挑大梁、打头阵,全省大局看宁波担当
今后五年,是我省奋力推进“两个先行”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特别是已经到来的2023年,是我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履职起始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聚焦未来五年、新的一年的发展,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十大工程、12方面重点工作,擘画了未来全省发展的宏伟蓝图。作为全省的“大块头”、浙江“双城记”的重要一极,宁波理应主动作为,挑大梁、打头阵。
“吃改革饭、打改革牌、走开放路”,是宁波一路走来所遵循的信念。对于吃开放饭长大的宁波,港口是最大资源,开放是最大优势。
报告明确,要建设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纵深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和各类开放区,全方位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同时,报告指出,2023年要拓市场抢订单引外资,进一步扩大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力争实现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12.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360万标箱”。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是宁波人奋勇争先、逆势突围的精气神。立足本土、着眼未来,人才和创新是第一资源、第一动力。
报告明确,要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中国宁波新材料高端创新平台等重大科技设施项目建设”。
同时,报告指出,要优化生产力布局,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提升四大都市区和中心城市能级;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深化甬舟温台临港产业带建设,谋划打造一批海洋产业平台,培育壮大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现代海洋产业。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那些历史长河里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宁波这座城市的根和魂。
报告明确,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和中华文明浙江标识行动,“深化河姆渡等文明之源大遗址群保护利用,深入研究挖掘阳明文化等浙江特色文化内涵”。
跳出宁波看宁波,站在全省看宁波。面对省政府工作报告擘画的美好蓝图,面对这些宁波元素背后的美好期待,宁波义不容辞,要为我省“推进两个先行”、精彩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多做贡献。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眼下,宁波已吹响了“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的冲锋号,向着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目标勇毅前行。
新的一年,让我们一起奔跑,一起奋斗,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