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波文化界追忆杨古城:人品如其名 有古心又古道热肠
2023-01-14 19:46: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杨古城和弟子周东旭。

  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银凤

  “杨老先生是一个有古心又古道热肠的人。他的名字就是他一生为人的最好诠释,他是宁波文化的活地图,对宁波文物保护和工艺美术事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昨晚(1月13日),宁波“文保狂人”杨古城先生走了。宁波文化界人士纷纷缅怀。一提起杨老,大家心头满是回忆。

  他的离去令无数人泪目

  今天,记者的朋友圈因为一个人而刷屏,满屏都是悼念他的文字,他的离去令无数人泪目。

  “听闻噩耗我很难过,杨古城先生是我工作初带我最多的老先生,平时有什么问题,都是一问就知的,他做事非常仔细认真,保护下来的文物不计其数。我作为他一手带大的学生,高山仰止。”杨古城的学生、跟随杨老搞宁波地方文化研究多年的宁波文化研究会理事周东旭沉痛地说道。

杨古城在做讲座。

  “这样一位带着光和热的老先生,如今驾鹤西去,心里太难过了!本来我们打算在元旦前拍他的人物视频,因疫情延期,现在是人走无期了。”

  海曙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俞岚悲痛得不能自抑,她说,“城隍庙塑像工程结束后,计划开展的“古城说古城”抖音项目最后也没启动。杨老师,我们对不起您!事在人为,您就是为了文保和传统文化事事努力争分夺秒的那个人!如今一朝永别,怎不让人痛彻心扉!”

  “2022年非遗协会换届,我打电话给杨老师担任协会的特聘专家,杨老师欣然同意,说话还中气十足,没想到一年不到,竟然驾鹤西去!”忆及和非遗保护专家杨老打交道的日子,宁波市文化馆非遗部主任痛惜不已。

  杨古城。

  “再也听不到您浓重口音的铿锵声音,看不到您挥舞手臂、疾步如飞奔走着抢救文物古迹的身影……”海曙区文联陈建东为文保“领头杨”的离去深感遗憾。

  出本书跑300个古戏台,他说“不是想获奖才写书”

  周东旭回忆说,自己初出茅庐正好在海曙区文物管理所工作,当时已近晚年的杨古城也一直为老城区的文物保护奔走,还经常策划一些文化纪念活动。一来二去,周东旭就认识了杨古城,并向他拜师学艺,时常帮老师跑跑腿。

  “杨老师性格直爽,做事情非常严谨,我跟着他一起策划活动,我经常看他写方案到深夜,非常仔细地把所有细节都考虑好。”

  前几年,周东旭和杨古城老师一起出过一本书,书名叫《浙东古戏台》(宁波卷),获第八届浙江省民间文艺映山红奖。

  宁波历来具有浓厚的戏曲情缘,是中国古戏台之乡,为了摸清宁波古戏台的家底,年逾八旬的杨古城,自觉地率先担负起宁波戏曲的保护研究重任。

  “我和老师几乎走遍了宁波各个乡镇,实地调研了约三百个戏台,通常是我帮着做测量,杨老师自己亲自走村串户访问村民,那真是一段辛苦却难忘的美好的时光。”周东旭说道。

  杨古城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在寻古访古路上。

  但是,得了山花奖后,杨老却语重心长地告诫周东旭,“我们不是想获奖才写书。”对外界他当时也只是谦虚地说,“这(出书)是本着文化人对文化传承的初心。物质文化、无形文化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或消失。而文图著作才能长久保存和传承,社会会作出公正的评价。”

  师徒俩还以几十年艰辛挖掘、整理、考察的研究成果,共同合作创编了《宁波戏曲与古戏台》这部厚重的学术著作。作品系统阐述了宁波地方戏曲发展脉络,全面展示了宁波古戏台的历史风貌,是奉献给新时代宁波文化的一部传世之作,为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戏曲、保护利用珍贵的古戏台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寻800里四明踪迹,续七千年东浙文明”

  其实,周东旭只是杨古城众多弟子中的一个。2002年在杨古城与曹厚德合著出版的《四明寻踪》一书的后记中,杨老欣慰地提笔写道,“已经大约有1400多位活跃在四明山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志愿者,他们都是我们的同道者。”

  而古戏台也只是杨老众多文化遗产保护事迹中的一个例子。

  “杨老师的研究面也非常广,他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从工艺美术、佛像艺术、地方文物到民俗风物等各种领域他都有涉猎。”周旭东敬仰地说道。

  杨古城曾说过:“我和曹厚德从事工艺美术研究50多年后,快退休时开始寻找地域文明,一晃又三十多年了,是什么魅力把我们紧紧联结在一起——崇拜伟大的华夏文明!”

杨古城在“雪舟行迹”揭幕仪式上。

  今天,甬上好几位文化记者纷纷在朋友圈发文纪念杨老,他们表示,至今还能清晰地记起往昔跟着杨老寻古访古的情景:步履矫健的这个老人,总是穿一双旧旧的白球鞋,拎一架老式照相机,随意带着的黑色帆布背包总是装上出门四件宝:指南针、卷尺、地图、纸笔,翻过丛山峻岭,探访高山深处的一座古村落;走过人迹罕至的山谷谷底,只为求证一座荒废已久的古桥……

杨古城保护日湖遗址。

  他还常率领一支由摄影、民俗、历史、建筑专家以及文化热心者组成的庞大采访队伍,为钱湖石刻、镇海十七房、黄坛前童古镇、天一广场药皇殿、月湖古湖心寺奔走呼号......

  杨古城曾在文章中回忆,在《中国佛像艺术》脱稿之后,就着手寻找半埋荒草中的东钱湖南宋石刻,从城内闹市至湖畔山野,花了十来年往返数十次,逐步衍理出填补历史空白的浙东石刻文化和辉煌千年的史氏家族文化。接踵又探寻宁海古村黄坛和前童,数十次寻根究源,多少石板路上留下他们的印痕。

杨古城参与组织研讨会。

  杨老数十年以来寻踪过的旧地和往事,如今多地已开花结果。城内的月湖、药皇殿,城外的东钱湖和五龙潭,以及远离城厢的宁海前童和黄坛、象山石浦或灵岩,在鄮山之麓和姚江之源,有的已经列为文化遗产保护或自然生态保护,有的开拓文化旅游景观,或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寻800里四明踪迹,续七千年东浙文明”。杨老当年的话言犹在耳,而他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激励我们,沿着杨老的足迹,继续寻绎四明历史遗迹,共同走在传播和感受伟大的华夏文明的大道上!

  (注:本文所配照片均由受访者周东旭提供)

  相关新闻:宁波知名文保专家杨古城逝世 生前被誉为“文保狂人”

编辑: 蔡嘉妮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文化界追忆杨古城:人品如其名 有古心又古道热肠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3-01-14 19:46:00

杨古城和弟子周东旭。

  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银凤

  “杨老先生是一个有古心又古道热肠的人。他的名字就是他一生为人的最好诠释,他是宁波文化的活地图,对宁波文物保护和工艺美术事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昨晚(1月13日),宁波“文保狂人”杨古城先生走了。宁波文化界人士纷纷缅怀。一提起杨老,大家心头满是回忆。

  他的离去令无数人泪目

  今天,记者的朋友圈因为一个人而刷屏,满屏都是悼念他的文字,他的离去令无数人泪目。

  “听闻噩耗我很难过,杨古城先生是我工作初带我最多的老先生,平时有什么问题,都是一问就知的,他做事非常仔细认真,保护下来的文物不计其数。我作为他一手带大的学生,高山仰止。”杨古城的学生、跟随杨老搞宁波地方文化研究多年的宁波文化研究会理事周东旭沉痛地说道。

杨古城在做讲座。

  “这样一位带着光和热的老先生,如今驾鹤西去,心里太难过了!本来我们打算在元旦前拍他的人物视频,因疫情延期,现在是人走无期了。”

  海曙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俞岚悲痛得不能自抑,她说,“城隍庙塑像工程结束后,计划开展的“古城说古城”抖音项目最后也没启动。杨老师,我们对不起您!事在人为,您就是为了文保和传统文化事事努力争分夺秒的那个人!如今一朝永别,怎不让人痛彻心扉!”

  “2022年非遗协会换届,我打电话给杨老师担任协会的特聘专家,杨老师欣然同意,说话还中气十足,没想到一年不到,竟然驾鹤西去!”忆及和非遗保护专家杨老打交道的日子,宁波市文化馆非遗部主任痛惜不已。

  杨古城。

  “再也听不到您浓重口音的铿锵声音,看不到您挥舞手臂、疾步如飞奔走着抢救文物古迹的身影……”海曙区文联陈建东为文保“领头杨”的离去深感遗憾。

  出本书跑300个古戏台,他说“不是想获奖才写书”

  周东旭回忆说,自己初出茅庐正好在海曙区文物管理所工作,当时已近晚年的杨古城也一直为老城区的文物保护奔走,还经常策划一些文化纪念活动。一来二去,周东旭就认识了杨古城,并向他拜师学艺,时常帮老师跑跑腿。

  “杨老师性格直爽,做事情非常严谨,我跟着他一起策划活动,我经常看他写方案到深夜,非常仔细地把所有细节都考虑好。”

  前几年,周东旭和杨古城老师一起出过一本书,书名叫《浙东古戏台》(宁波卷),获第八届浙江省民间文艺映山红奖。

  宁波历来具有浓厚的戏曲情缘,是中国古戏台之乡,为了摸清宁波古戏台的家底,年逾八旬的杨古城,自觉地率先担负起宁波戏曲的保护研究重任。

  “我和老师几乎走遍了宁波各个乡镇,实地调研了约三百个戏台,通常是我帮着做测量,杨老师自己亲自走村串户访问村民,那真是一段辛苦却难忘的美好的时光。”周东旭说道。

  杨古城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在寻古访古路上。

  但是,得了山花奖后,杨老却语重心长地告诫周东旭,“我们不是想获奖才写书。”对外界他当时也只是谦虚地说,“这(出书)是本着文化人对文化传承的初心。物质文化、无形文化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或消失。而文图著作才能长久保存和传承,社会会作出公正的评价。”

  师徒俩还以几十年艰辛挖掘、整理、考察的研究成果,共同合作创编了《宁波戏曲与古戏台》这部厚重的学术著作。作品系统阐述了宁波地方戏曲发展脉络,全面展示了宁波古戏台的历史风貌,是奉献给新时代宁波文化的一部传世之作,为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戏曲、保护利用珍贵的古戏台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寻800里四明踪迹,续七千年东浙文明”

  其实,周东旭只是杨古城众多弟子中的一个。2002年在杨古城与曹厚德合著出版的《四明寻踪》一书的后记中,杨老欣慰地提笔写道,“已经大约有1400多位活跃在四明山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志愿者,他们都是我们的同道者。”

  而古戏台也只是杨老众多文化遗产保护事迹中的一个例子。

  “杨老师的研究面也非常广,他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从工艺美术、佛像艺术、地方文物到民俗风物等各种领域他都有涉猎。”周旭东敬仰地说道。

  杨古城曾说过:“我和曹厚德从事工艺美术研究50多年后,快退休时开始寻找地域文明,一晃又三十多年了,是什么魅力把我们紧紧联结在一起——崇拜伟大的华夏文明!”

杨古城在“雪舟行迹”揭幕仪式上。

  今天,甬上好几位文化记者纷纷在朋友圈发文纪念杨老,他们表示,至今还能清晰地记起往昔跟着杨老寻古访古的情景:步履矫健的这个老人,总是穿一双旧旧的白球鞋,拎一架老式照相机,随意带着的黑色帆布背包总是装上出门四件宝:指南针、卷尺、地图、纸笔,翻过丛山峻岭,探访高山深处的一座古村落;走过人迹罕至的山谷谷底,只为求证一座荒废已久的古桥……

杨古城保护日湖遗址。

  他还常率领一支由摄影、民俗、历史、建筑专家以及文化热心者组成的庞大采访队伍,为钱湖石刻、镇海十七房、黄坛前童古镇、天一广场药皇殿、月湖古湖心寺奔走呼号......

  杨古城曾在文章中回忆,在《中国佛像艺术》脱稿之后,就着手寻找半埋荒草中的东钱湖南宋石刻,从城内闹市至湖畔山野,花了十来年往返数十次,逐步衍理出填补历史空白的浙东石刻文化和辉煌千年的史氏家族文化。接踵又探寻宁海古村黄坛和前童,数十次寻根究源,多少石板路上留下他们的印痕。

杨古城参与组织研讨会。

  杨老数十年以来寻踪过的旧地和往事,如今多地已开花结果。城内的月湖、药皇殿,城外的东钱湖和五龙潭,以及远离城厢的宁海前童和黄坛、象山石浦或灵岩,在鄮山之麓和姚江之源,有的已经列为文化遗产保护或自然生态保护,有的开拓文化旅游景观,或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寻800里四明踪迹,续七千年东浙文明”。杨老当年的话言犹在耳,而他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激励我们,沿着杨老的足迹,继续寻绎四明历史遗迹,共同走在传播和感受伟大的华夏文明的大道上!

  (注:本文所配照片均由受访者周东旭提供)

  相关新闻:宁波知名文保专家杨古城逝世 生前被誉为“文保狂人”

编辑: 蔡嘉妮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