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热点聚焦
中疾控周报:春节期间疫情未明显反弹 我国本轮疫情已近尾声
2023-01-30 10:00:00 稿源: 澎湃新闻  

“春节假期,疫情未出现明显反弹,在整个流行过程中,未发现新的变异株,我国本轮疫情已近尾声。”最新一期的《China CDC weekly》(《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周报》)刊登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和监测数据概述》(以下简称《概述》)如此总结。

该《概述》由中国疾控疾控中心1月25日发表。《概述》利用各省报告的监测数据,对2022年12月9日至2023年1月23日,全国新冠病毒感染诊疗和监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概述》显示,我国本轮疫情在2022年12月下旬达到高峰,其后不断下降,各省走势基本相近,城乡也基本同步,门(急)诊人数、在院重症人数、在院死亡人数均呈现下降趋势,至2023年1月下旬全国整体疫情已降低至较低水平,医疗救治压力进一步放缓。

具体而言,我国核酸检测阳性率在2022年12月25日达高峰(29.2%),抗原检测阳性率在12月22日达高峰(21.3%),并均于2023年1月下旬降至6%以下。同时,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也在2022年12月下旬达峰,单就城市情况来看,北京、天津、河北等省份达峰时间稍早;至2023年1月下旬,发热门诊城乡就诊人数较峰值均下降90%以上。

全国在院患者达峰比感染达峰稍晚,于1月5日达峰,达到162.5万人;其中阳性重症患者也在当日达到峰值,为12.8万人,其后在1月23日回落至3.6万人。在院死亡病例数于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人,1月23日回落至896人。

去年12月下旬全国感染达峰,各省达峰时间不一,城乡基本同步

《概述》报告了全国感染监测数据,既有核酸检测数据,也有抗原检测数据,还有哨点社区人群感染监测情况。其中,核酸检测阳性率在2022年12月25日达高峰(29.2%),抗原检测阳性率在12月22日达高峰(21.3%),并均于2023年1月下旬降至6%以下。

2022年12月8日以后,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实行愿检尽检,同时部分地区对重点人群开展定期核酸检测。受居民检测意愿影响,各省核酸检测量不断减少,如12月9日检测量达1.5亿,2023年1月1日降至754万,23日降至最低28万人。

2022年12月9日后,各省份报告人群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逐步下降,2023年1月23日降至最低1.5万;检测阳性率2022年12月25日(29.2%)达高峰后逐步下降,2023年1月23日降低到5.5%。

各省核酸检测阳性率达峰时间不一,其中北京和天津分别在2022年12月14日和19日达峰;四川、重庆、湖北等15省份在12月21-24日期间达峰;湖南、浙江、广西等15省份在12月26-28日期间达峰。各省达峰后下降速度不一,目前均已降至较低水平,超过七成省份降至10%以下。

本文图片均为《概述》附图。

就抗原检测情况来看。2022年12月以来,部分省份建立居民抗原检测信息收集应用程序(APP),居民可自愿上传抗原检测结果。各省份报告抗原检测量较低,并逐渐减少,从2022年12月19日的最高189万下降到2023年1月23日的最低10.5万。

报告省份的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年12月9日后快速上升,12月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2023年1月23日降至最低,分别为4773和4.5%。

近日少数省份核酸和抗原检测阳性率略有上升,可能受有症状人群、有暴露风险人群检测意愿更高,社区人群检测量不断降低有关,同时春节假期人群流动性增加,也可能造成部分未感染人群感染风险加大。

自2022年12月16日,在各省设立社区人群哨点开展感染情况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各省各选取省会城市、一个大城市和一个县,每个省会城市至少抽样2000户(不少于5000人),每个大城市至少抽样1500户(不少于3000人),每个县至少抽样1000户(不少于2500人)。最小抽样单位为家庭,所有选定家庭的家庭成员都作为监测对象,共约42万人,主要了解核酸和抗原检测情况。

从2022年12月16日至2023年1月12日,对哨点社区人群每周进行两次调查(共开展8轮),1月13日起,每周一次调查。日均新增阳性率(指本轮调查期间平均每日的新增核酸和抗原检测阳性率),从第一轮(2022年12月16日至19日)的4.13%下降到第9轮(2023年1月13日至20日)的0.13%,第二轮(2022年12月20日至22日)最高为6.30%。其中城市地区日均新增阳性率从第2轮最高的6.89%下降到第9轮的0.13%。农村地区日均新增阳性率从第2轮最高的4.79%下降到第9轮的0.12%。结果显示,目前全国疫情社区人群感染水平已降至较低水平,城乡疫情走势基本同步。

全国发热门诊去年12月下旬达到就诊高峰,次月下旬大幅回落

《概述》显示,全国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诊室)及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门诊(诊室)的就诊人数均在2022年12月下旬达峰,其后于2023年1月下旬大幅回落,较峰值下降90%以上。

全国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之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回落至11.0万人次,较峰值下降96.2%。

全国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其后波动下降。2023年1月23日回落至5.0万人次,较峰值下降94.6%。

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之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回落至5.9万人次,较峰值下降97.0%。各省城市发热门诊诊疗量趋势基本相近,除北京、天津、河北等省份达峰时间稍早外,其他省份均在2022年12月下旬达峰。

《概述》还提供了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检测数据,流感样病例在2022年12月19日-25日这一周达到高峰12.1%,其后在2023年1月16日-1月22日这一周回落至2.0%。

2022年12月12日起,在我国已建立的流感监测网络哨点医院(共824家哨点医院,包括国家级哨点医院546家、非国家级哨点医院278家)和国家级网络实验室(402家)开展了新冠病毒感染监测。

2022年9月-12月上旬,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ILI,Influenza-like Illness,体温≥38°C,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稳定在10万左右,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ILI%)在2.7%~3.6%区间波动。ILI第50周快速上升,第51周(12月19日-25日)ILI达到最高60万。

ILI%从50周开始快速上升(8.5%),51周达到最高12.1%,从52周起快速下降,至2023年第3周(1月16日-1月22日),已回落至2.0%(图2-5)。

从不同片区看,各片区ILI%到达峰值的时间接近,其中西南和华中地区在2022年第50周达到高峰(分别为 11.8%,9.2%);西北、华南、华东、华北地区和东北在51周达到高峰(分别为11.3%,15.3%,13.7%,5.6%,11.2%),随后持续下降(图2-6)。目前各地ILI%均回落至本轮疫情之前水平,甚至更低。

网络实验室对流感样病例标本同时进行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检测,从2022年第49周(12月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全国整体在第51和52周期间到达高峰后开始波动下降;同期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至12月下旬降至极低水平(图2-7)。从不同地区来看,各地区流感样病例标本中新冠病毒阳性率达峰时间接近,其中华中、西南、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在51周达到高峰(分别为:73.2%、72.5%、58.3%、44.4%、38.4%);华东、华南地区在52周达到高峰(分别为:73.0%、68.4%),随后下降(图2-8)。

全国在院患者1月5日达峰,当月下旬明显回落

《概述》显示,全国在院新冠患者于2023年1月5日达峰,达到162.5万人;其中阳性重症患者也在当日达到峰值,为12.8万人,1月23日回落至3.6万人。在院死亡病例数于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人,1月23日回落至896人。

全国在院新冠感染者于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之后持续下降,1月23日回落至24.8万人,较峰值数量减少84.8%。

全国在院阳性重症患者数于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3日期间每日增量接近1万,1月4日增量明显下降,1月5日达到峰值12.8万人,之后持续下降,1月23日回落至3.6万人,较峰值下降72.0%。

目前,各省在院新冠感染者和阳性重症患者均仍处于持续下降过程。在院阳性重症数,除广东、山东、广西、福建4个省份略超2000例以外,其余28个省份均已下降至2000例以下。

在院死亡病例数于2023年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人,之后持续下降,1月23日回落至896人,较峰值下降79.0%。

此轮流行株为BF.7和BA.5.2,未发现新变异株

《概述》显示,我国持续开展新冠病毒变异监测,就病毒变异监测情况来看,2022年12月12日后,各省又在3个不同地区各选择一家医院作为病毒变异监测哨点医院,采集门诊和在院病例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并进行序列测定。同时,在全国陆路、水路和空港口岸开展入境人员病毒变异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此轮疫情流行株为BF.7和BA.5.2,未发现新的变异株。

监测显示,我国本土病例中,BF.7.14占BF.7的96.7%;BA.5.2.48占BA.5.2的60%。《概述》总结了BF.7.14及BA.5.2.48变异株的流行情况。

2022年9月26日至2023年1月23日,全国共报送18906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69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70.8%)和BF.7(23.4%),BA.2.76等13种进化分支构成比在0.1%~1.3%之间,54种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共占1.1%)。

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23日,全国共报送10165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2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BA.5.2(70.2%)和BF.7(28.3%)。共发现重点关注变异株11例,其中,1例XBB.1,1例 BQ.1.1.17,4例BQ.1.1,3例BQ.1.2,2例BQ.1.8。

就各省份情况而言,总体来看,北京和天津以BF.7为优势株;江苏和内蒙古BF.7和BA.5.2基本持平;其他省份均以BA.5.2为优势株。

《概述》还总结了BF.7.14及BA.5.2.48变异株的流行情况。

根据Pango命名法的最新数据,BF.7含有4个特征氨基酸突变位点:ORF7a:H47Y、ORF1b:L238F、S:C1243F、ORF1a:V274L和一个特征核苷酸突变位点C29632T被命名为BF.7.14。测序结果表明,输入病例中,BF.7.14占BF.7的37.4%,主要集中在2022年12月,最早报告时间为2022年9月25日。本土病例中,BF.7.14占BF.7的96.7%,最早报告时间为2022年9月27日。

根据Pango命名法最新数据,BA.5.2含有4个特征性核苷酸突变位点:C2710T、C8626T、C16887T和T17208C的变异株被命名为BA.5.2.48。测序结果表明,输入病例中,BA.5.2.48占BA.5.2的6.2%,最早报告时间为2022年8月15日。本土病例中,BA.5.2.48占BA.5.2的60%,最早报告时间为2022年7月13日。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中疾控周报:春节期间疫情未明显反弹 我国本轮疫情已近尾声

稿源: 澎湃新闻 2023-01-30 10:00:00

“春节假期,疫情未出现明显反弹,在整个流行过程中,未发现新的变异株,我国本轮疫情已近尾声。”最新一期的《China CDC weekly》(《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周报》)刊登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和监测数据概述》(以下简称《概述》)如此总结。

该《概述》由中国疾控疾控中心1月25日发表。《概述》利用各省报告的监测数据,对2022年12月9日至2023年1月23日,全国新冠病毒感染诊疗和监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概述》显示,我国本轮疫情在2022年12月下旬达到高峰,其后不断下降,各省走势基本相近,城乡也基本同步,门(急)诊人数、在院重症人数、在院死亡人数均呈现下降趋势,至2023年1月下旬全国整体疫情已降低至较低水平,医疗救治压力进一步放缓。

具体而言,我国核酸检测阳性率在2022年12月25日达高峰(29.2%),抗原检测阳性率在12月22日达高峰(21.3%),并均于2023年1月下旬降至6%以下。同时,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也在2022年12月下旬达峰,单就城市情况来看,北京、天津、河北等省份达峰时间稍早;至2023年1月下旬,发热门诊城乡就诊人数较峰值均下降90%以上。

全国在院患者达峰比感染达峰稍晚,于1月5日达峰,达到162.5万人;其中阳性重症患者也在当日达到峰值,为12.8万人,其后在1月23日回落至3.6万人。在院死亡病例数于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人,1月23日回落至896人。

去年12月下旬全国感染达峰,各省达峰时间不一,城乡基本同步

《概述》报告了全国感染监测数据,既有核酸检测数据,也有抗原检测数据,还有哨点社区人群感染监测情况。其中,核酸检测阳性率在2022年12月25日达高峰(29.2%),抗原检测阳性率在12月22日达高峰(21.3%),并均于2023年1月下旬降至6%以下。

2022年12月8日以后,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实行愿检尽检,同时部分地区对重点人群开展定期核酸检测。受居民检测意愿影响,各省核酸检测量不断减少,如12月9日检测量达1.5亿,2023年1月1日降至754万,23日降至最低28万人。

2022年12月9日后,各省份报告人群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逐步下降,2023年1月23日降至最低1.5万;检测阳性率2022年12月25日(29.2%)达高峰后逐步下降,2023年1月23日降低到5.5%。

各省核酸检测阳性率达峰时间不一,其中北京和天津分别在2022年12月14日和19日达峰;四川、重庆、湖北等15省份在12月21-24日期间达峰;湖南、浙江、广西等15省份在12月26-28日期间达峰。各省达峰后下降速度不一,目前均已降至较低水平,超过七成省份降至10%以下。

本文图片均为《概述》附图。

就抗原检测情况来看。2022年12月以来,部分省份建立居民抗原检测信息收集应用程序(APP),居民可自愿上传抗原检测结果。各省份报告抗原检测量较低,并逐渐减少,从2022年12月19日的最高189万下降到2023年1月23日的最低10.5万。

报告省份的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年12月9日后快速上升,12月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2023年1月23日降至最低,分别为4773和4.5%。

近日少数省份核酸和抗原检测阳性率略有上升,可能受有症状人群、有暴露风险人群检测意愿更高,社区人群检测量不断降低有关,同时春节假期人群流动性增加,也可能造成部分未感染人群感染风险加大。

自2022年12月16日,在各省设立社区人群哨点开展感染情况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各省各选取省会城市、一个大城市和一个县,每个省会城市至少抽样2000户(不少于5000人),每个大城市至少抽样1500户(不少于3000人),每个县至少抽样1000户(不少于2500人)。最小抽样单位为家庭,所有选定家庭的家庭成员都作为监测对象,共约42万人,主要了解核酸和抗原检测情况。

从2022年12月16日至2023年1月12日,对哨点社区人群每周进行两次调查(共开展8轮),1月13日起,每周一次调查。日均新增阳性率(指本轮调查期间平均每日的新增核酸和抗原检测阳性率),从第一轮(2022年12月16日至19日)的4.13%下降到第9轮(2023年1月13日至20日)的0.13%,第二轮(2022年12月20日至22日)最高为6.30%。其中城市地区日均新增阳性率从第2轮最高的6.89%下降到第9轮的0.13%。农村地区日均新增阳性率从第2轮最高的4.79%下降到第9轮的0.12%。结果显示,目前全国疫情社区人群感染水平已降至较低水平,城乡疫情走势基本同步。

全国发热门诊去年12月下旬达到就诊高峰,次月下旬大幅回落

《概述》显示,全国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诊室)及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门诊(诊室)的就诊人数均在2022年12月下旬达峰,其后于2023年1月下旬大幅回落,较峰值下降90%以上。

全国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之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回落至11.0万人次,较峰值下降96.2%。

全国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其后波动下降。2023年1月23日回落至5.0万人次,较峰值下降94.6%。

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之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回落至5.9万人次,较峰值下降97.0%。各省城市发热门诊诊疗量趋势基本相近,除北京、天津、河北等省份达峰时间稍早外,其他省份均在2022年12月下旬达峰。

《概述》还提供了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检测数据,流感样病例在2022年12月19日-25日这一周达到高峰12.1%,其后在2023年1月16日-1月22日这一周回落至2.0%。

2022年12月12日起,在我国已建立的流感监测网络哨点医院(共824家哨点医院,包括国家级哨点医院546家、非国家级哨点医院278家)和国家级网络实验室(402家)开展了新冠病毒感染监测。

2022年9月-12月上旬,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ILI,Influenza-like Illness,体温≥38°C,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稳定在10万左右,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ILI%)在2.7%~3.6%区间波动。ILI第50周快速上升,第51周(12月19日-25日)ILI达到最高60万。

ILI%从50周开始快速上升(8.5%),51周达到最高12.1%,从52周起快速下降,至2023年第3周(1月16日-1月22日),已回落至2.0%(图2-5)。

从不同片区看,各片区ILI%到达峰值的时间接近,其中西南和华中地区在2022年第50周达到高峰(分别为 11.8%,9.2%);西北、华南、华东、华北地区和东北在51周达到高峰(分别为11.3%,15.3%,13.7%,5.6%,11.2%),随后持续下降(图2-6)。目前各地ILI%均回落至本轮疫情之前水平,甚至更低。

网络实验室对流感样病例标本同时进行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检测,从2022年第49周(12月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全国整体在第51和52周期间到达高峰后开始波动下降;同期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至12月下旬降至极低水平(图2-7)。从不同地区来看,各地区流感样病例标本中新冠病毒阳性率达峰时间接近,其中华中、西南、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在51周达到高峰(分别为:73.2%、72.5%、58.3%、44.4%、38.4%);华东、华南地区在52周达到高峰(分别为:73.0%、68.4%),随后下降(图2-8)。

全国在院患者1月5日达峰,当月下旬明显回落

《概述》显示,全国在院新冠患者于2023年1月5日达峰,达到162.5万人;其中阳性重症患者也在当日达到峰值,为12.8万人,1月23日回落至3.6万人。在院死亡病例数于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人,1月23日回落至896人。

全国在院新冠感染者于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之后持续下降,1月23日回落至24.8万人,较峰值数量减少84.8%。

全国在院阳性重症患者数于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3日期间每日增量接近1万,1月4日增量明显下降,1月5日达到峰值12.8万人,之后持续下降,1月23日回落至3.6万人,较峰值下降72.0%。

目前,各省在院新冠感染者和阳性重症患者均仍处于持续下降过程。在院阳性重症数,除广东、山东、广西、福建4个省份略超2000例以外,其余28个省份均已下降至2000例以下。

在院死亡病例数于2023年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人,之后持续下降,1月23日回落至896人,较峰值下降79.0%。

此轮流行株为BF.7和BA.5.2,未发现新变异株

《概述》显示,我国持续开展新冠病毒变异监测,就病毒变异监测情况来看,2022年12月12日后,各省又在3个不同地区各选择一家医院作为病毒变异监测哨点医院,采集门诊和在院病例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并进行序列测定。同时,在全国陆路、水路和空港口岸开展入境人员病毒变异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此轮疫情流行株为BF.7和BA.5.2,未发现新的变异株。

监测显示,我国本土病例中,BF.7.14占BF.7的96.7%;BA.5.2.48占BA.5.2的60%。《概述》总结了BF.7.14及BA.5.2.48变异株的流行情况。

2022年9月26日至2023年1月23日,全国共报送18906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69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70.8%)和BF.7(23.4%),BA.2.76等13种进化分支构成比在0.1%~1.3%之间,54种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共占1.1%)。

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23日,全国共报送10165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2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BA.5.2(70.2%)和BF.7(28.3%)。共发现重点关注变异株11例,其中,1例XBB.1,1例 BQ.1.1.17,4例BQ.1.1,3例BQ.1.2,2例BQ.1.8。

就各省份情况而言,总体来看,北京和天津以BF.7为优势株;江苏和内蒙古BF.7和BA.5.2基本持平;其他省份均以BA.5.2为优势株。

《概述》还总结了BF.7.14及BA.5.2.48变异株的流行情况。

根据Pango命名法的最新数据,BF.7含有4个特征氨基酸突变位点:ORF7a:H47Y、ORF1b:L238F、S:C1243F、ORF1a:V274L和一个特征核苷酸突变位点C29632T被命名为BF.7.14。测序结果表明,输入病例中,BF.7.14占BF.7的37.4%,主要集中在2022年12月,最早报告时间为2022年9月25日。本土病例中,BF.7.14占BF.7的96.7%,最早报告时间为2022年9月27日。

根据Pango命名法最新数据,BA.5.2含有4个特征性核苷酸突变位点:C2710T、C8626T、C16887T和T17208C的变异株被命名为BA.5.2.48。测序结果表明,输入病例中,BA.5.2.48占BA.5.2的6.2%,最早报告时间为2022年8月15日。本土病例中,BA.5.2.48占BA.5.2的60%,最早报告时间为2022年7月13日。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