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如何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2023-02-02 07:14:48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编者按】

  2022年4月,宁波提出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宏大目标。2022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为宁波实现这个目标指明了方向。宁波日报特邀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的两位专家,结合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实施海洋文化交流繁荣问题建言献策。

  提升宁波国际传播力影响力促进海洋文化交流繁荣

  辛红娟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浙东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设置独立二级标题阐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问题,并就此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去年初,宁波市委、市政府印发《宁波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1—2025年)》,通过十二项行动对海洋经济的中长期发展作出部署,力争尽快将宁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快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影响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章节为宁波实施海洋文化交流繁荣行动提供了纲领性指导,给我们的增强宁波文化国际传播力工作带来了三方面重要启示。

  擦亮宁波文化名片,打造多模态国际传播平台

  开发“海洋文化交流中心”城市功能,需要进一步擦亮宁波文化金名片。灿若繁星的文化遗迹和大量历史价值高、文化内涵深刻、地域特点鲜明的文化遗产,是展现宁波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将宁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海洋文化交流中心”的重要依托。我们不仅需要系统挖掘海洋文化遗址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文保单位等的海洋记忆要素,也需要厘清浙东唐诗、宋韵文化、浙东蒙学和明代心学等具有明显宁波辨识度的传统文化的概念、内涵和意义,切实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和中华文明宁波标识行动,凝练具有宁波特色的“精神标识”,打造具有宁波属性的叙事话语体系,通过“数说”和图解的生动方式,直观呈现宁波“海洋文化密码”。

  探索宁波文化国际传播“流量密码”,则需要用足、用好中外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资源,着力打造多模态国际传播平台。首先,需要宁波自有英文广播电视栏目积极参仿浙江国际频道、中国浙江、印象浙江英文网及中央媒体平台CGTN、新华网、央视频、国际在线等主流媒体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机制,需要主动寻求与BBC、PBS等国外在地媒体机构的合作机会,也需要与国外主流社交媒体Facebook、Instagram、Twitter、YouTube、Buzzfeed及各大博客网站的多元互动,搭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其次,要充分利用元宇宙、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建构基于多模态场景的话语与叙事表达,创新宁波故事讲述方式,开展智慧传播,全方位、多层次、“润物细无声”地呈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宁波形象,提升宁波国际传播能力。同时,也应倡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创建海外社交媒体账号进行宁波文化全球宣介活动,增加国外受众接触宁波文化、感知宁波精神的机会,以期最大限度拓宽宁波文化国际传播辐射面,提升宁波文化国际影响力。

  创新宁波文化叙事,拓宽“走出去”展示渠道

  以宁波市现有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省级智库平台为核心力量,成体系、持续性打造体现宁波“精神标识”,解码宁波海洋基因、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系列学术研究著作与普及性读物,与国外知名出版社开展长期战略合作。用融通中外的语言、优秀的翻译作品讲好宁波故事,构建宁波文化海外话语体系,引导更多外国读者读懂宁波的学术与历史文化,促进宁波和世界各国交流沟通。中国的国际传播是要在中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架设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先生呼吁,要在充分了解国际流行话语体系和了解外国受众的思维方式、阅读习惯的逻辑前提下,使用外语国家流行的鲜活用语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进行“解码”和创新性再叙事。

  作为中华海洋文明的源头之一、中国大运河最南端的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地和浙东学术文化的渊薮之地,宁波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丰富。为更直观地向全球讲好宁波故事、提升宁波城市影响力,我们应秉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推进“文化遗产+产业”模式,让遗产“活起来”“动起来”。在此基础上拓展“走出去”策展渠道,借助海外“宁波帮”人士的力量,举办宁波博物院文物藏品、宁波民间艺术、宁波书画作品、宁波文艺作品等系列文博展。一方面提升境外策展的全面性、交互性与服务性,另一方面打造面向全球受众的宁波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此外,我们还应在用好现有平台的基础上,开拓潜在国际展示空间,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和个人多方参与的外向型策展机制。不仅可以依托每年一度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互动式向来甬商务人士展现宁波,同时还可以借助浙江省举办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黄金机会,在杭甬两地策划宁波文化遗产展示,彰显宁波海洋中心城市的文化辨识度。

  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借“外嘴”讲好宁波故事

  依托在甬高校与政府部门,协力组建高端国际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联盟,加快打造一支具有跨学科背景、由中外籍人士构成的国际传播队伍。积极拓展外语、国际关系、传播学、国别与区域研究等学科专业与计算科学、数据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出一批有明确政治站位、出色双语能力、丰厚文化底蕴、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又谙熟国际传播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只有了解智能传播规律的人才,才能精准、高效开展国际传播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战略传播思维推动国际传播转型升级,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在明确传播定位、增强国外受众用户黏性的逻辑前提下,向世界阐释推荐更多具有宁波特色、体现宁波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宁波优秀文化,优质、高效地提升宁波文化亲和力。

  宁波文化国际传播实践,离不开在甬外籍人士的体验与言说,创造条件吸引外籍人士加入宁波国际传播队伍,打造“外国人眼中的宁波”国际传播工程,从第一人称视角向世界讲好宁波故事。精通国际传播对象国语言、熟悉对象国情况及受众心理,既是在甬外籍人士的优势,也是宁波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的重大需求,拥有一定外籍传播人士储备,能助推宁波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度、效度和信度。新时代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国际传播的核心是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通过沉浸式的体验,让外国友人观察宁波共同富裕实践、切身感受宁波的历史人文魅力,借助“外嘴”讲好宁波历史文化故事、宁波全面发展故事、宁波共同富裕故事和宁波生态文明建设故事。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纲领引导下,对标上海、广州、深圳、青岛等全球海洋中心先行城市,发动社会各界力量,通过擦亮宁波文化金名片、创新宁波文化叙事、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推动创新多模态国际传播平台、打造“走出去”展示机制和借“外嘴”讲好宁波故事,提高宁波城市国际影响力,相信一定能够助推宁波早日确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格局地位。

  加强宁波文化遗产保护创建全球海洋文化交流中心

  童杰宁波大学人文传媒学院教授、浙东文化研究院秘书长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脱胎于“The Leading Maritime Capital of the world”的英文意译,2012年由挪威海事展、奥斯陆海运等国际机构首次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报告》中提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迅速传播,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去年4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宁波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1—2025年)》,目标到2025年,将宁波建设成包容共享的海洋文化交流中心及景美质优的国际化滨海宜居城市。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色、宁波辨识度的重大标志性成果。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目标相契合,为宁波创建全球海洋文化交流中心提供了最高规格的理论指导与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仅一再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而且多次前往文化遗产积淀丰富的省份考察调研,并就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等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存丰富。据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统计,当前全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70处;各级文物保护点1080处,其中市级文物保护点147处,区(县、市)级文物保护点933处。又据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著录,当前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28项,入选省级非遗名录的有74项,入选市级非遗名录的有372项。进一步分类发掘、梳理、布局与保护宁波历史文化遗产,加快构建体现宁波特质的文化遗产体系,有助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实施与推进。

  史前文化遗产:井头山遗址于2020年5月发掘面世,距今8000余年,这是中国沿海迄今发现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贝丘遗址,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有重要意义,具有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此外,距今7000余年的河姆渡遗址,与良渚遗址被誉为浙江史前文化的“双璧”。宁波各地尚有鲻山遗址、塔山遗址、田螺山遗址、傅家山遗址、鱼山·乌龟山遗址、下王渡遗址、大榭遗址等,数量众多、分布广泛。随着井头山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宁波在拥有2500年港口发展史、1200年中心城市建设史的同时,还成为8000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的史前文化中心,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展现了海洋文化的历史脉络。

  藏书文化遗产:宋代以降,浙江的藏书事业臻于鼎盛,其中尤以浙东为盛,宁波则是中心。宋代,楼钥的东楼、史守之的碧沚,坐落于月湖之畔,遥相对望,并称“南楼北史”。明代,丰坊的万卷楼、范钦的天一阁,平地而起,成一时“双璧”。历史上,可考的宁波籍藏书家有150多位,范钦的天一阁、黄澄量的五桂楼、徐时栋的水北阁、冯孟颛的伏跗室、冯本怀的抱珠楼等藏书楼至今犹存。以天一阁为代表的生生不息的藏书精神赋予了宁波“书藏古今”的城市文化名片,彰显宁波城市独特文化魅力与精神气质。

  佛寺文化遗产:宁波素来有“四明三佛地”的美称,佛寺众多,历史悠久。天童寺始建于西晋永康年间,是佛教禅宗五大名刹之一,还是日本佛教主要流派曹洞宗的祖庭,被誉为“东南佛国”。阿育王寺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寺内珍藏“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为中国佛教“五山第五”。保国寺始建于东汉时期,寺内的大雄宝殿(又称无梁殿)为北宋时期的建筑,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此外,尚有五磊寺、七塔禅寺、天宁寺、雪窦山资圣禅寺、佛教居士林、宝庆讲寺等享誉海内外。

  海丝文化遗产: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港口城市之一,是浙东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宁波等古港口是古丝绸之路的‘活化石’”。北宋楼异在明州建造“高丽使馆”,该遗址位于今宁波月湖附近。在宁波东门口有一条“波斯巷”,北宋当地官府专门在波斯商人聚居地设置了一个“波斯馆”,由此得名。南宋末,日本僧人明庵荣西资助天童寺建造了千佛阁,留存至今。明代市舶司遗址,位于现在宁波市海曙区中山公园九曲廊一带。明代接待日本使团的四明驿,在今宁波月湖之滨的柳汀街佛教居士林,迎宾馆则位于现在宁波中山公园东侧。浙海关创设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是清代中国的四大海关之一,遗址在现宁波市江北区中马路542号。此外,宁波考古发现的沉船包括和义路唐代龙舟、东门口北宋海船、和义路南宋古船、慈溪元代古商船、象山涂茨明代古船、象山渔山“小白礁1号”清代古船等,覆盖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殊为罕见。宁波与“海丝”相关的文化古迹还有很多,诸如三江口、渔浦门码头遗址、明州港海运码头、鼓楼、永丰库遗址、天封塔等。

  文化名人故居文化遗产: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便十分关注宁波历史文化,他说:“宁波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习近平同志还着意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黄宗羲是我国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是浙江历史上的文化伟人。他所具有的民主启蒙性质的民本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自古以来,宁波学术兴盛,文化名人辈出,涵盖经学、史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政治学、科学等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涌现出虞世南、王安石、王应麟、黄震、方孝孺、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万斯同、全祖望、蒋梦麟、杨贤江、童第周、潘天寿等文化名人。诸多名人故居,规模宏大,保存完整,不少还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宁波帮”文化遗产:明清至近现代,“宁波帮”在其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诸多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如手稿、文献、建筑、碑刻、口头传说、商业习惯、信仰习俗等。这些文化遗产是“宁波帮”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宁波地方传统和地域精神的重要载体。除了宁波帮博物馆、宁波帮名人故居与学堂如叶氏义庄(江南第一学堂)、严氏山庄、虞洽卿故居、邵逸夫故居、包玉刚故居、吴锦堂故居等之外,海外“宁波帮”文化遗存也理当纳入搜集、整理、研究的范畴。做好“宁波帮”文章,擦亮“宁波帮”金字招牌,提升宁波城市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增强宁波城市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对加快建设宁波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文化交流中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宁波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重要体现。挖掘宁波文化遗存的价值,厘清其中的脉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宁波的文脉永续传承、永无止境,无疑为创建宁波全球海洋文化交流中心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与丰富的文物资源。金鹭/文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如何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3-02-02 07:14:48

  【编者按】

  2022年4月,宁波提出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宏大目标。2022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为宁波实现这个目标指明了方向。宁波日报特邀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浙东文化研究院的两位专家,结合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实施海洋文化交流繁荣问题建言献策。

  提升宁波国际传播力影响力促进海洋文化交流繁荣

  辛红娟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浙东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设置独立二级标题阐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问题,并就此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去年初,宁波市委、市政府印发《宁波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1—2025年)》,通过十二项行动对海洋经济的中长期发展作出部署,力争尽快将宁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加快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影响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章节为宁波实施海洋文化交流繁荣行动提供了纲领性指导,给我们的增强宁波文化国际传播力工作带来了三方面重要启示。

  擦亮宁波文化名片,打造多模态国际传播平台

  开发“海洋文化交流中心”城市功能,需要进一步擦亮宁波文化金名片。灿若繁星的文化遗迹和大量历史价值高、文化内涵深刻、地域特点鲜明的文化遗产,是展现宁波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将宁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海洋文化交流中心”的重要依托。我们不仅需要系统挖掘海洋文化遗址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文保单位等的海洋记忆要素,也需要厘清浙东唐诗、宋韵文化、浙东蒙学和明代心学等具有明显宁波辨识度的传统文化的概念、内涵和意义,切实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和中华文明宁波标识行动,凝练具有宁波特色的“精神标识”,打造具有宁波属性的叙事话语体系,通过“数说”和图解的生动方式,直观呈现宁波“海洋文化密码”。

  探索宁波文化国际传播“流量密码”,则需要用足、用好中外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资源,着力打造多模态国际传播平台。首先,需要宁波自有英文广播电视栏目积极参仿浙江国际频道、中国浙江、印象浙江英文网及中央媒体平台CGTN、新华网、央视频、国际在线等主流媒体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机制,需要主动寻求与BBC、PBS等国外在地媒体机构的合作机会,也需要与国外主流社交媒体Facebook、Instagram、Twitter、YouTube、Buzzfeed及各大博客网站的多元互动,搭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其次,要充分利用元宇宙、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建构基于多模态场景的话语与叙事表达,创新宁波故事讲述方式,开展智慧传播,全方位、多层次、“润物细无声”地呈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宁波形象,提升宁波国际传播能力。同时,也应倡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创建海外社交媒体账号进行宁波文化全球宣介活动,增加国外受众接触宁波文化、感知宁波精神的机会,以期最大限度拓宽宁波文化国际传播辐射面,提升宁波文化国际影响力。

  创新宁波文化叙事,拓宽“走出去”展示渠道

  以宁波市现有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省级智库平台为核心力量,成体系、持续性打造体现宁波“精神标识”,解码宁波海洋基因、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系列学术研究著作与普及性读物,与国外知名出版社开展长期战略合作。用融通中外的语言、优秀的翻译作品讲好宁波故事,构建宁波文化海外话语体系,引导更多外国读者读懂宁波的学术与历史文化,促进宁波和世界各国交流沟通。中国的国际传播是要在中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架设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先生呼吁,要在充分了解国际流行话语体系和了解外国受众的思维方式、阅读习惯的逻辑前提下,使用外语国家流行的鲜活用语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进行“解码”和创新性再叙事。

  作为中华海洋文明的源头之一、中国大运河最南端的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地和浙东学术文化的渊薮之地,宁波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丰富。为更直观地向全球讲好宁波故事、提升宁波城市影响力,我们应秉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推进“文化遗产+产业”模式,让遗产“活起来”“动起来”。在此基础上拓展“走出去”策展渠道,借助海外“宁波帮”人士的力量,举办宁波博物院文物藏品、宁波民间艺术、宁波书画作品、宁波文艺作品等系列文博展。一方面提升境外策展的全面性、交互性与服务性,另一方面打造面向全球受众的宁波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此外,我们还应在用好现有平台的基础上,开拓潜在国际展示空间,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和个人多方参与的外向型策展机制。不仅可以依托每年一度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互动式向来甬商务人士展现宁波,同时还可以借助浙江省举办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黄金机会,在杭甬两地策划宁波文化遗产展示,彰显宁波海洋中心城市的文化辨识度。

  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借“外嘴”讲好宁波故事

  依托在甬高校与政府部门,协力组建高端国际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联盟,加快打造一支具有跨学科背景、由中外籍人士构成的国际传播队伍。积极拓展外语、国际关系、传播学、国别与区域研究等学科专业与计算科学、数据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出一批有明确政治站位、出色双语能力、丰厚文化底蕴、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又谙熟国际传播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只有了解智能传播规律的人才,才能精准、高效开展国际传播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战略传播思维推动国际传播转型升级,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在明确传播定位、增强国外受众用户黏性的逻辑前提下,向世界阐释推荐更多具有宁波特色、体现宁波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宁波优秀文化,优质、高效地提升宁波文化亲和力。

  宁波文化国际传播实践,离不开在甬外籍人士的体验与言说,创造条件吸引外籍人士加入宁波国际传播队伍,打造“外国人眼中的宁波”国际传播工程,从第一人称视角向世界讲好宁波故事。精通国际传播对象国语言、熟悉对象国情况及受众心理,既是在甬外籍人士的优势,也是宁波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的重大需求,拥有一定外籍传播人士储备,能助推宁波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度、效度和信度。新时代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国际传播的核心是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通过沉浸式的体验,让外国友人观察宁波共同富裕实践、切身感受宁波的历史人文魅力,借助“外嘴”讲好宁波历史文化故事、宁波全面发展故事、宁波共同富裕故事和宁波生态文明建设故事。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纲领引导下,对标上海、广州、深圳、青岛等全球海洋中心先行城市,发动社会各界力量,通过擦亮宁波文化金名片、创新宁波文化叙事、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推动创新多模态国际传播平台、打造“走出去”展示机制和借“外嘴”讲好宁波故事,提高宁波城市国际影响力,相信一定能够助推宁波早日确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格局地位。

  加强宁波文化遗产保护创建全球海洋文化交流中心

  童杰宁波大学人文传媒学院教授、浙东文化研究院秘书长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脱胎于“The Leading Maritime Capital of the world”的英文意译,2012年由挪威海事展、奥斯陆海运等国际机构首次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报告》中提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迅速传播,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去年4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宁波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1—2025年)》,目标到2025年,将宁波建设成包容共享的海洋文化交流中心及景美质优的国际化滨海宜居城市。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色、宁波辨识度的重大标志性成果。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目标相契合,为宁波创建全球海洋文化交流中心提供了最高规格的理论指导与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仅一再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而且多次前往文化遗产积淀丰富的省份考察调研,并就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等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存丰富。据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统计,当前全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70处;各级文物保护点1080处,其中市级文物保护点147处,区(县、市)级文物保护点933处。又据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著录,当前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28项,入选省级非遗名录的有74项,入选市级非遗名录的有372项。进一步分类发掘、梳理、布局与保护宁波历史文化遗产,加快构建体现宁波特质的文化遗产体系,有助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实施与推进。

  史前文化遗产:井头山遗址于2020年5月发掘面世,距今8000余年,这是中国沿海迄今发现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贝丘遗址,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有重要意义,具有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此外,距今7000余年的河姆渡遗址,与良渚遗址被誉为浙江史前文化的“双璧”。宁波各地尚有鲻山遗址、塔山遗址、田螺山遗址、傅家山遗址、鱼山·乌龟山遗址、下王渡遗址、大榭遗址等,数量众多、分布广泛。随着井头山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宁波在拥有2500年港口发展史、1200年中心城市建设史的同时,还成为8000年以前就有人类活动的史前文化中心,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展现了海洋文化的历史脉络。

  藏书文化遗产:宋代以降,浙江的藏书事业臻于鼎盛,其中尤以浙东为盛,宁波则是中心。宋代,楼钥的东楼、史守之的碧沚,坐落于月湖之畔,遥相对望,并称“南楼北史”。明代,丰坊的万卷楼、范钦的天一阁,平地而起,成一时“双璧”。历史上,可考的宁波籍藏书家有150多位,范钦的天一阁、黄澄量的五桂楼、徐时栋的水北阁、冯孟颛的伏跗室、冯本怀的抱珠楼等藏书楼至今犹存。以天一阁为代表的生生不息的藏书精神赋予了宁波“书藏古今”的城市文化名片,彰显宁波城市独特文化魅力与精神气质。

  佛寺文化遗产:宁波素来有“四明三佛地”的美称,佛寺众多,历史悠久。天童寺始建于西晋永康年间,是佛教禅宗五大名刹之一,还是日本佛教主要流派曹洞宗的祖庭,被誉为“东南佛国”。阿育王寺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寺内珍藏“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为中国佛教“五山第五”。保国寺始建于东汉时期,寺内的大雄宝殿(又称无梁殿)为北宋时期的建筑,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此外,尚有五磊寺、七塔禅寺、天宁寺、雪窦山资圣禅寺、佛教居士林、宝庆讲寺等享誉海内外。

  海丝文化遗产: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港口城市之一,是浙东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宁波等古港口是古丝绸之路的‘活化石’”。北宋楼异在明州建造“高丽使馆”,该遗址位于今宁波月湖附近。在宁波东门口有一条“波斯巷”,北宋当地官府专门在波斯商人聚居地设置了一个“波斯馆”,由此得名。南宋末,日本僧人明庵荣西资助天童寺建造了千佛阁,留存至今。明代市舶司遗址,位于现在宁波市海曙区中山公园九曲廊一带。明代接待日本使团的四明驿,在今宁波月湖之滨的柳汀街佛教居士林,迎宾馆则位于现在宁波中山公园东侧。浙海关创设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是清代中国的四大海关之一,遗址在现宁波市江北区中马路542号。此外,宁波考古发现的沉船包括和义路唐代龙舟、东门口北宋海船、和义路南宋古船、慈溪元代古商船、象山涂茨明代古船、象山渔山“小白礁1号”清代古船等,覆盖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殊为罕见。宁波与“海丝”相关的文化古迹还有很多,诸如三江口、渔浦门码头遗址、明州港海运码头、鼓楼、永丰库遗址、天封塔等。

  文化名人故居文化遗产: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便十分关注宁波历史文化,他说:“宁波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习近平同志还着意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黄宗羲是我国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是浙江历史上的文化伟人。他所具有的民主启蒙性质的民本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自古以来,宁波学术兴盛,文化名人辈出,涵盖经学、史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政治学、科学等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涌现出虞世南、王安石、王应麟、黄震、方孝孺、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万斯同、全祖望、蒋梦麟、杨贤江、童第周、潘天寿等文化名人。诸多名人故居,规模宏大,保存完整,不少还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宁波帮”文化遗产:明清至近现代,“宁波帮”在其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诸多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如手稿、文献、建筑、碑刻、口头传说、商业习惯、信仰习俗等。这些文化遗产是“宁波帮”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宁波地方传统和地域精神的重要载体。除了宁波帮博物馆、宁波帮名人故居与学堂如叶氏义庄(江南第一学堂)、严氏山庄、虞洽卿故居、邵逸夫故居、包玉刚故居、吴锦堂故居等之外,海外“宁波帮”文化遗存也理当纳入搜集、整理、研究的范畴。做好“宁波帮”文章,擦亮“宁波帮”金字招牌,提升宁波城市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增强宁波城市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对加快建设宁波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文化交流中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宁波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重要体现。挖掘宁波文化遗存的价值,厘清其中的脉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宁波的文脉永续传承、永无止境,无疑为创建宁波全球海洋文化交流中心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与丰富的文物资源。金鹭/文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