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这位宁大教授从文献中辑录出4000多首宁波饮食诗
2023-02-15 06:50: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文化进万家

张如安教授。记者顾嘉懿摄

“人生何所事,口腹最相关”。记者获悉,由宁波大学教授张如安耗十年之功编注的《宁波历代饮食诗歌类编注释》(全五册),近日由宁波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宁波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作品系列的第一部,从历代文献中辑录出4000多首宁波饮食诗,分主食、禽畜虫兽、水产、蔬菜、瓜果、饮料等多个类目,分册出版,比2014年版的《宁波历代饮食诗歌选注》多出2000余首。

“宁波作为滨海城市,饮食习惯极具地域特色。”张如安表示,饮食虽然不是诗人惯常描写的对象,但若有意收集,汇总一处,体量也蔚为大观,“这些诗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食物原料、烹饪方法、餐饮器具的,也有体现味觉感受、饮食习惯的,读来令人口舌生津。希望这本书可以增进读者对宁波饮食文化的认识,研究人员也可从中收获线索。”

饮食诗反映宁波自古是一座海鲜之城

人们说起对宁波美食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海鲜。文献记载可为佐证。

据考,“海味”之称始见于《南齐书·虞悰传》:“悰治家富殖……海味无不毕致。”说的是余姚籍美食家虞悰特别擅长烹制海鲜,“善为滋味”。

唐代,元稹的《浙东论罢进海味状》和白居易的《寄明州于驸马使君三绝句》,也都将宁波与海味联系起来。南宋时,朱谦之总结宁波的治馔经验,撰写出《鲜谱》。及至明代,鄞县人屠本畯的《海味索隐》更是一册详考宁波海鲜的专书。“材料证明,早在明代,海产品已成为宁波最具代表性的物产,以腌制、咸鲜为特点。”张如安说。

鲜,是中国美食的一大特色。明代鄞县人吕时在《沈世君问宁波风土,应教五首》中有一句“香多吸老酒,鲜极破黄鱼”,读来特别令人会心。“黄鱼作为下酒菜,为人钟爱。”张如安猜测,吕时推荐的很可能是一道雪菜大黄鱼,“黄鱼在雪菜汤中释放鲜味,挑破鱼肉入口配酒实是‘鲜极’。”

在这套《宁波历代饮食诗歌类编注释》全五册中,水产类单独成册,内部细目又分贝壳类、节肢类、爬行类、海鱼、淡水鱼等多种,尤以描写虾蟹、黄鱼、鲈鱼、江珧柱等的诗居多。张如安举例:“宋代鄞县人高似孙特别喜欢食蟹,留下了大量吃蟹的诗,‘豆蔻雨分霁,翠蟳(xún)雪炊香’,翠蟳就是青蟹;还有‘笋早趋禽腹,橙香适蟹齑(jī)’,后半句写的是著名的蟹酿橙。”

文人创作饮食诗,不仅仅局限于白描,也擅长从细微的场景酿造出浓郁的情感。清代象山诗人倪象占有一首写牡蛎的诗,“好趁天寒沽酒去,满房风味嚼梅花”,把寒天品尝牡蛎,比喻成嚼梅雅事,大俗之事一下子变成大雅之品,体现了诗人的志趣。

雪菜大黄鱼。资料图

饮食诗中蕴含丰富的乡土文化

美食,还牵动着游子对故乡的回忆。

味蕾自带记忆功能,乡愁或许只是一盘不起眼的家乡菜。鄞县望族万家的后代万言曾在《江村》中写道:“江村魂梦乐齑盐,七载何期京国淹。”人在异乡,最牵挂的居然是一碟咸菜。

明代孙陞在京城最思念“万壑杨梅绚紫霞”,可是“每岁尝时不在家”,非常无奈;陆宝想念的是“黄鱼乌笋乡中味”,每每“梦见垂涎到枕边”;被誉为“台湾文献初祖”的沈光文在《思归》诗里回忆,“家乡昔日太平事,晚稻告我紫蟹肥”。晚稻初香正是品蟹时节,紫蟹乃河蟹珍品,蟹黄饱满肥腴,味道鲜美,但这种故乡风景,却难以在异乡重现。

除了寄寓乡愁,饮食诗中往往还蕴含多种情怀,比如悲悯农家困顿,或祈求风调雨顺,或表达孝子之感,或乐道乡土民俗。张如安表示,从饮食诗中,可以读出多样的“味外之旨”。

南宋丞相、宁波人郑清之写过一首意趣盎然的《茄子》诗:“青紫皮肤类宰官,光圆头脑作僧看。如何缁俗偏同嗜,入口元来总一般。”说茄子既像身穿公服的官员,也像光头圆脸的和尚,然而入口的味道是一样的,体现出凡圣本性相同的禅理。民国时人杨翰芳有一首《菜》:“与谷存民命,风霜已饱经。赴汤不改色,还向镬中青。”在作者笔下,普通的青菜,有关汉卿铜豌豆一般非凡的气节。

还有一些诗,只是单纯地描写乡土风景,读来也极美。如清代慈溪人叶元阶的《甬上渔词》:“灵桥门外水如烟,杏子黄时到海船。江面夕阳人影乱,一肩春雨卖冰鲜。”在水烟飘荡、杏子呈黄的时节,海船缓缓到港,江面夕照下,卖鱼者人影散乱,即便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仍不时传来卖冰鲜的市井之声,“这简直是一幅灵桥门外的速写,别样的渔港风情令人沉醉。”张如安说。

《宁波历代饮食诗歌类编注释》(全五册)

考证过程体现学术精神

“饮食诗存量巨大,但在文献中却是高度离散,往往通读一本文集才能找到一两首。”在编注该书的过程中,张如安在电脑上建了几十个文件夹,看到一首就往里面丢,如此“板凳甘坐十年冷”,才得到这琳琅满目的4000余首诗。

有些食物,因为时代、地域、称谓之别,并不容易考索源流。在注释过程中,张如安一一找寻线索,给每个食物词条都写了释名小序,单独拿出来看,也是一篇篇精巧的小文章。为了尽可能接近真相,他曾在友人陪伴下登上象山南田岛,也数次走进宁波的菜市场、饭馆,寻找俗语指称与文献记载的对应,“有些问题得到了答案,有些虽经梳理但未下断语,供读者进一步研究。”

张如安出生于大榭岛,家门口两三百米外就是大海。编注《宁波历代饮食诗歌类编注释》,对他来说是一场“特别有味道的精神会餐”,读到好诗,“舌头底下好像有种香味,读着读着也会饥肠辘辘”。

他个人格外喜欢明代象山散曲作家汤式的《沉醉东风·江村即事》:“拳来大黄皮嫩鸡,蜜般甜白水新醅。螯烹玉髓肥,脍切银丝细,是江乡几般滋味。醉了也疏狂竟不知,睡倒在葫芦架底。”自有一种文人的风流态度。

“长期以来,学界对宁波饮食诗的认识不足,使得宁波籍诗人在饮食文化上的贡献被大大忽视。这套书不仅是地方饮食史的一次文献汇编,还蕴藏着美学、地理、语言等多方面的信息。”张如安表示,纵观全国,如此大规模地汇编地方饮食诗的做法亦属首次,“希望这套书的出版能引起学界对宁波饮食文化的关注,也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吃货’。”

宁波晚报记者顾嘉懿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这位宁大教授从文献中辑录出4000多首宁波饮食诗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3-02-15 06:50:00

张如安教授。记者顾嘉懿摄

“人生何所事,口腹最相关”。记者获悉,由宁波大学教授张如安耗十年之功编注的《宁波历代饮食诗歌类编注释》(全五册),近日由宁波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宁波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作品系列的第一部,从历代文献中辑录出4000多首宁波饮食诗,分主食、禽畜虫兽、水产、蔬菜、瓜果、饮料等多个类目,分册出版,比2014年版的《宁波历代饮食诗歌选注》多出2000余首。

“宁波作为滨海城市,饮食习惯极具地域特色。”张如安表示,饮食虽然不是诗人惯常描写的对象,但若有意收集,汇总一处,体量也蔚为大观,“这些诗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食物原料、烹饪方法、餐饮器具的,也有体现味觉感受、饮食习惯的,读来令人口舌生津。希望这本书可以增进读者对宁波饮食文化的认识,研究人员也可从中收获线索。”

饮食诗反映宁波自古是一座海鲜之城

人们说起对宁波美食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海鲜。文献记载可为佐证。

据考,“海味”之称始见于《南齐书·虞悰传》:“悰治家富殖……海味无不毕致。”说的是余姚籍美食家虞悰特别擅长烹制海鲜,“善为滋味”。

唐代,元稹的《浙东论罢进海味状》和白居易的《寄明州于驸马使君三绝句》,也都将宁波与海味联系起来。南宋时,朱谦之总结宁波的治馔经验,撰写出《鲜谱》。及至明代,鄞县人屠本畯的《海味索隐》更是一册详考宁波海鲜的专书。“材料证明,早在明代,海产品已成为宁波最具代表性的物产,以腌制、咸鲜为特点。”张如安说。

鲜,是中国美食的一大特色。明代鄞县人吕时在《沈世君问宁波风土,应教五首》中有一句“香多吸老酒,鲜极破黄鱼”,读来特别令人会心。“黄鱼作为下酒菜,为人钟爱。”张如安猜测,吕时推荐的很可能是一道雪菜大黄鱼,“黄鱼在雪菜汤中释放鲜味,挑破鱼肉入口配酒实是‘鲜极’。”

在这套《宁波历代饮食诗歌类编注释》全五册中,水产类单独成册,内部细目又分贝壳类、节肢类、爬行类、海鱼、淡水鱼等多种,尤以描写虾蟹、黄鱼、鲈鱼、江珧柱等的诗居多。张如安举例:“宋代鄞县人高似孙特别喜欢食蟹,留下了大量吃蟹的诗,‘豆蔻雨分霁,翠蟳(xún)雪炊香’,翠蟳就是青蟹;还有‘笋早趋禽腹,橙香适蟹齑(jī)’,后半句写的是著名的蟹酿橙。”

文人创作饮食诗,不仅仅局限于白描,也擅长从细微的场景酿造出浓郁的情感。清代象山诗人倪象占有一首写牡蛎的诗,“好趁天寒沽酒去,满房风味嚼梅花”,把寒天品尝牡蛎,比喻成嚼梅雅事,大俗之事一下子变成大雅之品,体现了诗人的志趣。

雪菜大黄鱼。资料图

饮食诗中蕴含丰富的乡土文化

美食,还牵动着游子对故乡的回忆。

味蕾自带记忆功能,乡愁或许只是一盘不起眼的家乡菜。鄞县望族万家的后代万言曾在《江村》中写道:“江村魂梦乐齑盐,七载何期京国淹。”人在异乡,最牵挂的居然是一碟咸菜。

明代孙陞在京城最思念“万壑杨梅绚紫霞”,可是“每岁尝时不在家”,非常无奈;陆宝想念的是“黄鱼乌笋乡中味”,每每“梦见垂涎到枕边”;被誉为“台湾文献初祖”的沈光文在《思归》诗里回忆,“家乡昔日太平事,晚稻告我紫蟹肥”。晚稻初香正是品蟹时节,紫蟹乃河蟹珍品,蟹黄饱满肥腴,味道鲜美,但这种故乡风景,却难以在异乡重现。

除了寄寓乡愁,饮食诗中往往还蕴含多种情怀,比如悲悯农家困顿,或祈求风调雨顺,或表达孝子之感,或乐道乡土民俗。张如安表示,从饮食诗中,可以读出多样的“味外之旨”。

南宋丞相、宁波人郑清之写过一首意趣盎然的《茄子》诗:“青紫皮肤类宰官,光圆头脑作僧看。如何缁俗偏同嗜,入口元来总一般。”说茄子既像身穿公服的官员,也像光头圆脸的和尚,然而入口的味道是一样的,体现出凡圣本性相同的禅理。民国时人杨翰芳有一首《菜》:“与谷存民命,风霜已饱经。赴汤不改色,还向镬中青。”在作者笔下,普通的青菜,有关汉卿铜豌豆一般非凡的气节。

还有一些诗,只是单纯地描写乡土风景,读来也极美。如清代慈溪人叶元阶的《甬上渔词》:“灵桥门外水如烟,杏子黄时到海船。江面夕阳人影乱,一肩春雨卖冰鲜。”在水烟飘荡、杏子呈黄的时节,海船缓缓到港,江面夕照下,卖鱼者人影散乱,即便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仍不时传来卖冰鲜的市井之声,“这简直是一幅灵桥门外的速写,别样的渔港风情令人沉醉。”张如安说。

《宁波历代饮食诗歌类编注释》(全五册)

考证过程体现学术精神

“饮食诗存量巨大,但在文献中却是高度离散,往往通读一本文集才能找到一两首。”在编注该书的过程中,张如安在电脑上建了几十个文件夹,看到一首就往里面丢,如此“板凳甘坐十年冷”,才得到这琳琅满目的4000余首诗。

有些食物,因为时代、地域、称谓之别,并不容易考索源流。在注释过程中,张如安一一找寻线索,给每个食物词条都写了释名小序,单独拿出来看,也是一篇篇精巧的小文章。为了尽可能接近真相,他曾在友人陪伴下登上象山南田岛,也数次走进宁波的菜市场、饭馆,寻找俗语指称与文献记载的对应,“有些问题得到了答案,有些虽经梳理但未下断语,供读者进一步研究。”

张如安出生于大榭岛,家门口两三百米外就是大海。编注《宁波历代饮食诗歌类编注释》,对他来说是一场“特别有味道的精神会餐”,读到好诗,“舌头底下好像有种香味,读着读着也会饥肠辘辘”。

他个人格外喜欢明代象山散曲作家汤式的《沉醉东风·江村即事》:“拳来大黄皮嫩鸡,蜜般甜白水新醅。螯烹玉髓肥,脍切银丝细,是江乡几般滋味。醉了也疏狂竟不知,睡倒在葫芦架底。”自有一种文人的风流态度。

“长期以来,学界对宁波饮食诗的认识不足,使得宁波籍诗人在饮食文化上的贡献被大大忽视。这套书不仅是地方饮食史的一次文献汇编,还蕴藏着美学、地理、语言等多方面的信息。”张如安表示,纵观全国,如此大规模地汇编地方饮食诗的做法亦属首次,“希望这套书的出版能引起学界对宁波饮食文化的关注,也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吃货’。”

宁波晚报记者顾嘉懿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