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劳动最美|汪琰斌:“城二代”的新“稻”路
2023-05-03 10:55: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宁网编前语

何为“美”呢?一千个人会给出一千种答案。但任谁都无法否认的是,我们普世意义上的“美”,大都是由劳动所创造的。

劳动创造美,同时,劳动本身也极美。无论是劳动者们坚毅的目光,还是劳动者们质朴的脸庞;无论是劳动者们勤劳的双手,还是劳动者们永不停歇的步伐……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那么动人。

那么,在这个五一,就让记者带你一起,走近劳动者们。去欣赏、去感受、去拥抱这份独一无二的“美”吧。

  中国宁波网见习记者 李睿清 实习生 俞佳一 通讯员 陈浩飞

  90后大学生,戴着黑框眼镜,身上还带着不少书卷气,初见汪琰斌,也许并不容易把他和“农民”这个名词联系起来,不过,他的确是,而且,如今的他甚至可以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农耕“老把式”。在这片丰茂的田地上,他一待就是11年,还成了当地的农业创富带头人。走近这位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起听听他的故事。

稻田里的汪琰斌。

  身为90后的“城二代”,2013年,汪琰斌在大学毕业后,成了同学们中的“逆行者”,一头扎进了农田。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汪琰斌的眼中满是“远方”:小时候在爷爷奶奶家生活,泥土的芬芳和稻谷的金黄成了他童年记忆里浓重的一笔。“我相信农田,相信脚下的土地,今天你洒下多少汗水,明天它就会给你多少回报。”

  然而,怀着满腔热血投入,现实却给汪琰斌泼了一头冷水。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刚开始时,汪琰斌的稻田产量比全镇的平均数低了100多斤。而当年的“菲特”台风,更是给他狠狠上了一课,稻田被淹成鱼塘,那一年里,汪琰斌交了10万元的“学费”。

  尽管如此,汪琰斌仍不愿背弃初心。说服父母后,他卖了婚房,为“二次出发”凑足了资金。这次,汪琰斌痛定思痛,不仅总结前一年的经验教训,还给自己找了一位师父——当地的种粮大户卢方兴。

汪琰斌在稻田中忙碌。

  在师父的指导下,汪琰斌进步很大,很快就掌握了农业生产的关键要领。但都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农业这条修行之路上,汪琰斌动了不少脑筋,将在大学中所接触到的新科技应用进了生产。

  2016年时,汪琰斌成为全市首批使用植保无人机的农户。在无人机投入生产前,每年稻飞虱泛滥的季节,给900亩稻田打药让汪琰斌头疼不已。“我们3人一组,从早忙到晚,也只能打5、60亩。往往是这边的虫才刚除完,那边的虫又起来了。”汪琰斌说,后来有了无人机,打药的速度就大不一样了,“现在只要两个人,一天下来能打完6、700亩。”

汪琰斌正在维修农机。

  在众多农业“黑科技”的帮助下,现在,汪琰斌不仅扩大了种植面积,还节省了不少人力成本,“过去900亩地要40个人,现在将近2900亩地,最忙的时候也不过30来人。”

  尝过了科技的“甜头”,汪琰斌惦记起了镇上的“农友”。凭借着购买农业器械时积累下的经验,汪琰斌将他的归本农场建成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他不仅向当地农户推荐好用的农用机械,还会帮助农户们争取更低的价格和更完善的售后保障。

  今年,汪琰斌又订购了32台烘干机,打算将农场作为镇上的集体烘干中心,为周围两万亩的农户提供烘干服务。“台风对农户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气象灾害,运气不好,一年的辛苦都打了水漂。我是吃过这方面亏的,所以才想要建设这个烘干中心,为农户们提供更安全的生产环境。”汪琰斌说。

  如今,位于鄞州区姜山镇的归本农场正一片青翠欲滴,这样一副春天的景象,让这位90后的新农人心潮澎拜,11年,这片土地没有辜负他,给了他丰硕的回报,如今,他的心愿是,能够用科技的力量,赋能新农业,带着更多的乡亲,一起走上共富的道路。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劳动最美|汪琰斌:“城二代”的新“稻”路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3-05-03 10:55:00

宁网编前语

何为“美”呢?一千个人会给出一千种答案。但任谁都无法否认的是,我们普世意义上的“美”,大都是由劳动所创造的。

劳动创造美,同时,劳动本身也极美。无论是劳动者们坚毅的目光,还是劳动者们质朴的脸庞;无论是劳动者们勤劳的双手,还是劳动者们永不停歇的步伐……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那么动人。

那么,在这个五一,就让记者带你一起,走近劳动者们。去欣赏、去感受、去拥抱这份独一无二的“美”吧。

  中国宁波网见习记者 李睿清 实习生 俞佳一 通讯员 陈浩飞

  90后大学生,戴着黑框眼镜,身上还带着不少书卷气,初见汪琰斌,也许并不容易把他和“农民”这个名词联系起来,不过,他的确是,而且,如今的他甚至可以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农耕“老把式”。在这片丰茂的田地上,他一待就是11年,还成了当地的农业创富带头人。走近这位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起听听他的故事。

稻田里的汪琰斌。

  身为90后的“城二代”,2013年,汪琰斌在大学毕业后,成了同学们中的“逆行者”,一头扎进了农田。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汪琰斌的眼中满是“远方”:小时候在爷爷奶奶家生活,泥土的芬芳和稻谷的金黄成了他童年记忆里浓重的一笔。“我相信农田,相信脚下的土地,今天你洒下多少汗水,明天它就会给你多少回报。”

  然而,怀着满腔热血投入,现实却给汪琰斌泼了一头冷水。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刚开始时,汪琰斌的稻田产量比全镇的平均数低了100多斤。而当年的“菲特”台风,更是给他狠狠上了一课,稻田被淹成鱼塘,那一年里,汪琰斌交了10万元的“学费”。

  尽管如此,汪琰斌仍不愿背弃初心。说服父母后,他卖了婚房,为“二次出发”凑足了资金。这次,汪琰斌痛定思痛,不仅总结前一年的经验教训,还给自己找了一位师父——当地的种粮大户卢方兴。

汪琰斌在稻田中忙碌。

  在师父的指导下,汪琰斌进步很大,很快就掌握了农业生产的关键要领。但都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农业这条修行之路上,汪琰斌动了不少脑筋,将在大学中所接触到的新科技应用进了生产。

  2016年时,汪琰斌成为全市首批使用植保无人机的农户。在无人机投入生产前,每年稻飞虱泛滥的季节,给900亩稻田打药让汪琰斌头疼不已。“我们3人一组,从早忙到晚,也只能打5、60亩。往往是这边的虫才刚除完,那边的虫又起来了。”汪琰斌说,后来有了无人机,打药的速度就大不一样了,“现在只要两个人,一天下来能打完6、700亩。”

汪琰斌正在维修农机。

  在众多农业“黑科技”的帮助下,现在,汪琰斌不仅扩大了种植面积,还节省了不少人力成本,“过去900亩地要40个人,现在将近2900亩地,最忙的时候也不过30来人。”

  尝过了科技的“甜头”,汪琰斌惦记起了镇上的“农友”。凭借着购买农业器械时积累下的经验,汪琰斌将他的归本农场建成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他不仅向当地农户推荐好用的农用机械,还会帮助农户们争取更低的价格和更完善的售后保障。

  今年,汪琰斌又订购了32台烘干机,打算将农场作为镇上的集体烘干中心,为周围两万亩的农户提供烘干服务。“台风对农户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气象灾害,运气不好,一年的辛苦都打了水漂。我是吃过这方面亏的,所以才想要建设这个烘干中心,为农户们提供更安全的生产环境。”汪琰斌说。

  如今,位于鄞州区姜山镇的归本农场正一片青翠欲滴,这样一副春天的景象,让这位90后的新农人心潮澎拜,11年,这片土地没有辜负他,给了他丰硕的回报,如今,他的心愿是,能够用科技的力量,赋能新农业,带着更多的乡亲,一起走上共富的道路。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