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首页精彩图片
与君共赏!宁波国际会议中心上墙这4件民间工艺作品
2023-05-10 19:36: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宁网编前语

  坐落于东钱湖西岸的宁波国际会议中心,是我市“具有国际水准,富有江南韵味”的重大工程。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成立了宁波国际会议中心艺术品创作布置组委会和艺委会,由宁波市文联具体实施,协调联络国内头部艺术家担纲主创,这一项目是迄今我市历史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一次艺术创作工程,目前,这批艺术品已通过评审验收。

  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银凤 通讯员 王吉 俞荣群

  哲人言:“艺术全部的美和伟大,就在于非凡的形式,地方性的风格,各种各样的特征和细节。”

  骨木镶嵌《梁祝传说》挂屏、朱金漆木雕《龙舟竞渡》花板、金银彩绣《徐福东渡》挂屏、甬式家具《梅兰竹菊》四条屏,今天在东钱湖的宁波国际会议中心上墙的这4件民间工艺作品,出自陈明伟、陈盖洪、裘群珠、吴圣东这四位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得主之手,他们用传统老手艺,一刀一凿,一针一线,打造了最宁波的文化气韵。

骨木镶嵌《梁祝传说》。

  骨木镶嵌《梁祝传说》

  双国家级非遗加持

  “思入浩茫,心连广宇,熔金铸骨,巧嵌精雕。”这是著名学者赵朴初对宁波骨木镶嵌的盛赞。

  “骨木镶嵌是宁波特有的传统手工艺,用什么题材、怎么表现其独特的地方风格和精巧技艺呢?接到创作任务后,我想到了一个经典题材——‘梁祝传说’。”宁波骨木镶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明伟告诉记者。

  梁祝传说是与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白蛇传传说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被人们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时,“梁祝传说”还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

  当两项国家级非遗相互碰撞融合,会产生什么样奇妙的化学反应?

  记者现场看到,骨木镶嵌《梁祝传说》形状方正,宽2.6米,高3.5米,总面积达9.1平方米。分“别父求学”、“同窗三载”、“托母为媒”、“十八相送”、“楼台相会”等场景,再现了梁祝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整个画面十分丰富,200多个人物栩栩如生,建筑楼屋、亭台楼阁、假山园林等错落有致,空间布局疏密对比,既保持了宁波骨木镶嵌设计的章法,又不失文人雅士的高品位和大格局。

骨木镶嵌《梁祝传说》(局部)。

  这件骨木镶嵌《梁祝传说》用料十分讲究,陈明伟选用马达加斯进口的大叶紫檀作为镶板材料;边框采用缅甸进口的花梨木,两色对边漂亮和谐;镶嵌材料选用牦牛骨、小叶黄杨和新西兰进口的五彩螺钿,增强色彩丰富感和层次感;人物以骨片为主,建筑采用黄杨为主,荷叶、蝴蝶部分采用五彩螺钿,使整个画面既悦目又精致,在传统中显出新意。

  “骨木镶嵌历史到今天为止,在同一个平面、一件作品中,如此大工程我还是第一次制作。”

  陈明伟坦言,在实际创作中他也遇到了一些难题。

  “在这么大的板面上,做镶嵌难度很大,因为不论从宽度和高度上,人站着都够不着,因此在制作流程上,从凿槽、平底胶合等都遇到困难,特别是雕线(俗称拉刀筋),人都要爬上梯子去做,难度很高,并且很累。一天做下来常常筋疲力尽。”陈明伟感叹道。

陈明伟在创作中。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陈明伟带着七八个徒弟加班加点,日夜奋战,骨木镶嵌《梁祝传说》终于在上月完工,整个创作过程历时10个月,共耗费2800多个工时。

  朱金漆木雕《龙舟竞渡》

  再现千年前的酣畅一幕

  以“羽人竞渡”为主题,国家级非遗宁波朱金漆木雕传承人陈盖洪创作的朱金漆木雕《龙舟竞渡》大花板,长6米,高1.8米,重量达500公斤,呈现画面场面之宏大、气势之磅礴、形象之逼真,让人仿佛回到千年前宁波“龙舟竞渡”的酣畅淋漓的现场。

朱金漆木雕《龙舟竞渡》。

  作品创作题材基于1976年鄞县云龙镇出土的一件战国时期的羽人竞渡纹铜钺,上面清晰刻有远古时代宁波先人乘舟竞渡的图案,这是目前为止关于中国龙舟运动最早的实物例证,体现了龙舟竞渡习俗盛行于浙东地区历史之悠久。

  创作这件作品,光是工笔细描打磨设计图稿,陈盖洪就花了二个多月。最后定稿的设计稿,陈盖洪以宁波的传统工艺朱金漆木雕进行创作,在创作理念上吸取中国民间绘画的优点,造型古典生动,具有浓烈的地方风格。画面主体部分通刻画龙舟竞赛场面,展现了宁波先民龙腾虎跃、劈波飞渡的奋发进取精神。而画面中姿态各异的人群与鳞次栉比依河畔而建的房屋是浙东地方特色的诗意表达。

陈盖洪在创作中。

  作为国家级非遗宁波朱金漆木雕传承人,陈盖洪选用上等柚木为板材,运用铺朱贴金、铺青铺绿铺螺钿、雕刻雕漆等工艺,他的朱金木雕比别人的还多了一项金上彩工艺,使作品色泽更加鲜艳,整体画面精美细腻无与伦比,一眼望去,金碧辉煌,豪华气派。

  在雕刻上,陈盖洪下了极深的工夫,而这也是最费工时的活计。

  “板上雕了200多个人物,还有龙舟竞渡场景。其中,每个人物造型不一,神态各异,大小高低不同,对此要有区分,就连人物衣饰褶皱、龙舟过处荡起的一圈圈水纹,这些细节都要考虑到,整体要雕出层次感和韵味来,这是很考验雕刻师傅的功底的。”陈盖洪说道。

  这个庞然大物,由几百个不同的小花板拼组而成。这些小板块由他带领徒弟们分工雕刻,期间要结合木头收缩的特性,每小块木板的比例、缝隙都要考虑好,这样拼组后的成品才能严丝合缝,品相完美。

朱金漆木雕《龙舟竞渡》(局部)。

  这块朱金漆木雕大花板,陈盖洪他们实实在在地做了近一年,费去3000多个工时。作品完工后往东钱湖国际会议中心墙上一挂,神了!这哪里仅仅是一件工艺品呀,感觉像欣赏一部巨幕3D电影,富有立体感,一个个场景像电影蒙太奇镜头一样层层推进,左边是人,右边是人,是堤是桥,是肆是河,是石径是龙舟是旗幡。争渡,争渡,桥显拥挤,河更闹热,更有层层叠叠的人群,无不传递着创作者的匠心真情,以及震撼人心的的艺术张力,作品视觉冲击力极强。

  评审会专家看了后连连惊叹:“这么好的东西还从来没看到过!”

  金银彩绣《徐福东渡》

  针尖下展大乾坤

  裘群珠这周刚刚完成的金银彩绣《徐福东渡》,是这四件民间工艺作品中,设计酝酿时间最久,也是费时最长的一幅作品。

  裘群珠,国家级非遗宁波金银彩绣传承人。在她看来,“徐福东渡”对于宁波来说,是个很好的艺术表现主题。

  徐福东渡传说内容丰富,为民间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不仅留下了象山、慈溪的海洋、海岛文化的相关记载,还反映了我们祖先寻求海外世界、探索海洋秘密的愿望,以及面对茫茫大海智勇果敢、无畏艰险的信心。

金银彩绣《徐福东渡》。

  但是,这样宏大的历史叙事,要浓缩于一幅尺寸规格为6.6X2.2米的金银彩绣作品中,实非易事。

  确定创作主题后,裘群珠组织成立项目组,展开多轮论证,并多次到象山、达蓬山、宁波舟山港等与徐福东渡传说相关的点位实地考察、考证。

  “今年距徐福东渡2232年,我们画作最终选取徐福第三次东渡南线为背景线,以其中起航地之一象山作为发生地进行创作。”

  裘群珠将整幅作品分成三个时间节点进行构图设计,布景以“隐居象山”、“起航探险”“成功东渡”三大场景为主,呈现近景、中景、远景的多层次视觉效果。

  画面左下角,是徐福隐居象山的情景,彼时,徐福掘丹井,与安期生论道,筑蓬莱观,游船倒山等。

  裘群珠将绣品长卷的中正之位给了徐福一行起航探险的情景,徐福辞行秦始皇,集结龙船千帆,在茫茫大海乘风破浪,期间还经历与鲛鱼的激烈搏斗。

  画面的中远景,描绘徐福成功东渡,从被云雾缭绕的远景,隐隐可看到徐福东渡的终点日本富士山,和西归处韩国的汉拿山。徐福渡海抵达日本后,在当地传授种桑养蚕、百工纺丝、织布刺绣技艺。

裘群珠率领绣娘制作金银彩绣《徐福东渡》。

  很难想象,这样一幅鸿篇巨制,全是靠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金银彩绣,中国优秀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与苏绣、湘绣、蜀绣等其它剌绣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其金银线是以黄金、白银等主要原料制成的纱线。

  这幅金银彩绣《徐福东渡》可不简单,从设计图稿起,经过戳花稿、置布、图纹套准、刷样、固定绷架、金银彩绣等多道工序,历时整整一年多时间才终于完工。

金银彩绣《徐福东渡》(局部)。

  裘群珠每天率领十余位绣娘,分两排端坐于长条固定绷架旁,大家相互搭配,用金线银线、彩色蚕丝线等在青绿色绸缎上剌绣,在她们的神笔妙针下,在绸缎上绣出20多艘大龙船、近百个人物、花鸟虫兽难以计数,还有各种场景,均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画面线条粗犷豪放,给人以古色古香、富丽堂皇之感。

  整体呈现出来的作品,让人仿佛穿越到2000多年前,沉浸在那场大规模的探险活动中,身临其境感受徐福东渡大勇无畏、敢于冒险的精神。

  甬式家具《梅兰竹菊》

  精雕木作的文人逸趣

  梅兰竹菊,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象征,被人称为“四君子”,一直是中国文人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

  以此为题材,吴圣东创作的甬式家具《梅兰竹菊》四条屏,雕工细腻精湛,造型天圆地方,构图简洁灵动,清雅又富有现代感,自然流露出一股萧散冲澹的文人逸趣。

甬式家具《梅兰竹菊》。

  吴圣东,浙江省非遗甬式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谈起创作心得,他说,《梅兰竹菊》四条屏的创作,在设计上让他费尽心思。

  甬式家具元素和特色很多,怎么选?选什么元素最合适?把哪几样最经典的元素放上去又不违和?

  在宁波收藏界,吴圣东小有名气。受家庭环境影响的吴圣东从小练就了一双发现美的眼晴,他深知甬式老家具之美,他决定向老祖宗要智慧。

  甬式家具在中国家具历史中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7000年前河姆渡出土的榫卯,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反映了宁波先民们的高度文明,也从侧面印证了甬式家具的源远流长。

  吴圣超另辟蹊径,在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流传至今的榫卯结构上,和被称为甬式家具的“眼睛”的吉子上,以及最中国最传统的君子文化(梅兰竹菊)挖掘上,苦心孤诣、殚精竭虑,以达到独领风骚的境界。

  经纬已定,吴圣东着手创作。材料上选用了五种名贵木材:花梨木,大叶紫檀,榉木,黄杨木,花枝。四幅条屏中央,用大叶紫檀做的骨木镶嵌形成一个个圆形的平面,分别雕上“梅兰竹菊”图,十分雅致,仿若一幅幅水墨画的画芯。四旁镶以大量的卯榫结构,巧妙合围成四方条形,诠释了天圆地方的东方美学理念。

“双鱼吉庆”吉子。

  点缀其间的吉子是作品的一大特色。材料选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的“千年难长黄杨木”,所刻是一些表现喜庆、长寿、多福的吉祥图案,诸如“福从天降”、“双鱼吉庆”等。其中八块吉子别出心裁,雕刻了“暗八仙”——葫芦、团扇、宝剑、莲花、花篮、渔鼓、横笛及玉板,都是八仙手里拿的器物。一个个雕工精美的吉子,方寸之间融合古今、包罗万象,可谓将木雕艺术和江南人的细腻心思发挥到了极致。

  作品样稿出来后,评审会专家都连声叫好。宁波市文联原副主席周静书在点赞的同时,本着精益求精的要求,对骨木镶嵌“梅兰竹菊”图细节部分提出了专业意见。

  吴圣东虚心接受专家意见,进一步进行调整。比如,在菊、梅图案里,菊变成多枝呈现,绕菊而飞的鸟改成蜜蜂。梅,主杆不应断裂,造型以曲为美,喜鹊造型改为嘴巴张开,更显生动。

  而兰、竹图案上的兰、石不再遮挡,并突出兰,也不让旁边树枝喧宾夺主。竹这幅图在保留整体意境上进行微调,删掉了枯枝、断枝和竹叶,旁边的鸟改成了蝶。

  就这样,气韵生动、富有文人逸趣的《梅兰竹菊》四条屏大功告成了。

吴圣东在创作中。

  “将这些最能代表宁波底蕴的非遗串在一起,作为一张整体的名片对外推出,这可太好了!”看到四件民间工艺作品一一落位后,评审会专家满意地说道。

  民间工艺源自于人民的生活的创造,成为中华文化的根脉和源泉,成为炎黄子孙的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如今,有了陈明伟、陈盖洪、裘群珠、吴圣东他们这批当代工艺美术师的守望和坚持,才有了当代版 “千工床”“万工轿”的民间工艺力作问世,它们见证着宁波灿烂而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将生生不息而惠泽千秋。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与君共赏!宁波国际会议中心上墙这4件民间工艺作品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3-05-10 19:36:00

  宁网编前语

  坐落于东钱湖西岸的宁波国际会议中心,是我市“具有国际水准,富有江南韵味”的重大工程。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成立了宁波国际会议中心艺术品创作布置组委会和艺委会,由宁波市文联具体实施,协调联络国内头部艺术家担纲主创,这一项目是迄今我市历史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一次艺术创作工程,目前,这批艺术品已通过评审验收。

  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银凤 通讯员 王吉 俞荣群

  哲人言:“艺术全部的美和伟大,就在于非凡的形式,地方性的风格,各种各样的特征和细节。”

  骨木镶嵌《梁祝传说》挂屏、朱金漆木雕《龙舟竞渡》花板、金银彩绣《徐福东渡》挂屏、甬式家具《梅兰竹菊》四条屏,今天在东钱湖的宁波国际会议中心上墙的这4件民间工艺作品,出自陈明伟、陈盖洪、裘群珠、吴圣东这四位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得主之手,他们用传统老手艺,一刀一凿,一针一线,打造了最宁波的文化气韵。

骨木镶嵌《梁祝传说》。

  骨木镶嵌《梁祝传说》

  双国家级非遗加持

  “思入浩茫,心连广宇,熔金铸骨,巧嵌精雕。”这是著名学者赵朴初对宁波骨木镶嵌的盛赞。

  “骨木镶嵌是宁波特有的传统手工艺,用什么题材、怎么表现其独特的地方风格和精巧技艺呢?接到创作任务后,我想到了一个经典题材——‘梁祝传说’。”宁波骨木镶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明伟告诉记者。

  梁祝传说是与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白蛇传传说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被人们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时,“梁祝传说”还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

  当两项国家级非遗相互碰撞融合,会产生什么样奇妙的化学反应?

  记者现场看到,骨木镶嵌《梁祝传说》形状方正,宽2.6米,高3.5米,总面积达9.1平方米。分“别父求学”、“同窗三载”、“托母为媒”、“十八相送”、“楼台相会”等场景,再现了梁祝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整个画面十分丰富,200多个人物栩栩如生,建筑楼屋、亭台楼阁、假山园林等错落有致,空间布局疏密对比,既保持了宁波骨木镶嵌设计的章法,又不失文人雅士的高品位和大格局。

骨木镶嵌《梁祝传说》(局部)。

  这件骨木镶嵌《梁祝传说》用料十分讲究,陈明伟选用马达加斯进口的大叶紫檀作为镶板材料;边框采用缅甸进口的花梨木,两色对边漂亮和谐;镶嵌材料选用牦牛骨、小叶黄杨和新西兰进口的五彩螺钿,增强色彩丰富感和层次感;人物以骨片为主,建筑采用黄杨为主,荷叶、蝴蝶部分采用五彩螺钿,使整个画面既悦目又精致,在传统中显出新意。

  “骨木镶嵌历史到今天为止,在同一个平面、一件作品中,如此大工程我还是第一次制作。”

  陈明伟坦言,在实际创作中他也遇到了一些难题。

  “在这么大的板面上,做镶嵌难度很大,因为不论从宽度和高度上,人站着都够不着,因此在制作流程上,从凿槽、平底胶合等都遇到困难,特别是雕线(俗称拉刀筋),人都要爬上梯子去做,难度很高,并且很累。一天做下来常常筋疲力尽。”陈明伟感叹道。

陈明伟在创作中。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陈明伟带着七八个徒弟加班加点,日夜奋战,骨木镶嵌《梁祝传说》终于在上月完工,整个创作过程历时10个月,共耗费2800多个工时。

  朱金漆木雕《龙舟竞渡》

  再现千年前的酣畅一幕

  以“羽人竞渡”为主题,国家级非遗宁波朱金漆木雕传承人陈盖洪创作的朱金漆木雕《龙舟竞渡》大花板,长6米,高1.8米,重量达500公斤,呈现画面场面之宏大、气势之磅礴、形象之逼真,让人仿佛回到千年前宁波“龙舟竞渡”的酣畅淋漓的现场。

朱金漆木雕《龙舟竞渡》。

  作品创作题材基于1976年鄞县云龙镇出土的一件战国时期的羽人竞渡纹铜钺,上面清晰刻有远古时代宁波先人乘舟竞渡的图案,这是目前为止关于中国龙舟运动最早的实物例证,体现了龙舟竞渡习俗盛行于浙东地区历史之悠久。

  创作这件作品,光是工笔细描打磨设计图稿,陈盖洪就花了二个多月。最后定稿的设计稿,陈盖洪以宁波的传统工艺朱金漆木雕进行创作,在创作理念上吸取中国民间绘画的优点,造型古典生动,具有浓烈的地方风格。画面主体部分通刻画龙舟竞赛场面,展现了宁波先民龙腾虎跃、劈波飞渡的奋发进取精神。而画面中姿态各异的人群与鳞次栉比依河畔而建的房屋是浙东地方特色的诗意表达。

陈盖洪在创作中。

  作为国家级非遗宁波朱金漆木雕传承人,陈盖洪选用上等柚木为板材,运用铺朱贴金、铺青铺绿铺螺钿、雕刻雕漆等工艺,他的朱金木雕比别人的还多了一项金上彩工艺,使作品色泽更加鲜艳,整体画面精美细腻无与伦比,一眼望去,金碧辉煌,豪华气派。

  在雕刻上,陈盖洪下了极深的工夫,而这也是最费工时的活计。

  “板上雕了200多个人物,还有龙舟竞渡场景。其中,每个人物造型不一,神态各异,大小高低不同,对此要有区分,就连人物衣饰褶皱、龙舟过处荡起的一圈圈水纹,这些细节都要考虑到,整体要雕出层次感和韵味来,这是很考验雕刻师傅的功底的。”陈盖洪说道。

  这个庞然大物,由几百个不同的小花板拼组而成。这些小板块由他带领徒弟们分工雕刻,期间要结合木头收缩的特性,每小块木板的比例、缝隙都要考虑好,这样拼组后的成品才能严丝合缝,品相完美。

朱金漆木雕《龙舟竞渡》(局部)。

  这块朱金漆木雕大花板,陈盖洪他们实实在在地做了近一年,费去3000多个工时。作品完工后往东钱湖国际会议中心墙上一挂,神了!这哪里仅仅是一件工艺品呀,感觉像欣赏一部巨幕3D电影,富有立体感,一个个场景像电影蒙太奇镜头一样层层推进,左边是人,右边是人,是堤是桥,是肆是河,是石径是龙舟是旗幡。争渡,争渡,桥显拥挤,河更闹热,更有层层叠叠的人群,无不传递着创作者的匠心真情,以及震撼人心的的艺术张力,作品视觉冲击力极强。

  评审会专家看了后连连惊叹:“这么好的东西还从来没看到过!”

  金银彩绣《徐福东渡》

  针尖下展大乾坤

  裘群珠这周刚刚完成的金银彩绣《徐福东渡》,是这四件民间工艺作品中,设计酝酿时间最久,也是费时最长的一幅作品。

  裘群珠,国家级非遗宁波金银彩绣传承人。在她看来,“徐福东渡”对于宁波来说,是个很好的艺术表现主题。

  徐福东渡传说内容丰富,为民间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不仅留下了象山、慈溪的海洋、海岛文化的相关记载,还反映了我们祖先寻求海外世界、探索海洋秘密的愿望,以及面对茫茫大海智勇果敢、无畏艰险的信心。

金银彩绣《徐福东渡》。

  但是,这样宏大的历史叙事,要浓缩于一幅尺寸规格为6.6X2.2米的金银彩绣作品中,实非易事。

  确定创作主题后,裘群珠组织成立项目组,展开多轮论证,并多次到象山、达蓬山、宁波舟山港等与徐福东渡传说相关的点位实地考察、考证。

  “今年距徐福东渡2232年,我们画作最终选取徐福第三次东渡南线为背景线,以其中起航地之一象山作为发生地进行创作。”

  裘群珠将整幅作品分成三个时间节点进行构图设计,布景以“隐居象山”、“起航探险”“成功东渡”三大场景为主,呈现近景、中景、远景的多层次视觉效果。

  画面左下角,是徐福隐居象山的情景,彼时,徐福掘丹井,与安期生论道,筑蓬莱观,游船倒山等。

  裘群珠将绣品长卷的中正之位给了徐福一行起航探险的情景,徐福辞行秦始皇,集结龙船千帆,在茫茫大海乘风破浪,期间还经历与鲛鱼的激烈搏斗。

  画面的中远景,描绘徐福成功东渡,从被云雾缭绕的远景,隐隐可看到徐福东渡的终点日本富士山,和西归处韩国的汉拿山。徐福渡海抵达日本后,在当地传授种桑养蚕、百工纺丝、织布刺绣技艺。

裘群珠率领绣娘制作金银彩绣《徐福东渡》。

  很难想象,这样一幅鸿篇巨制,全是靠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金银彩绣,中国优秀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与苏绣、湘绣、蜀绣等其它剌绣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其金银线是以黄金、白银等主要原料制成的纱线。

  这幅金银彩绣《徐福东渡》可不简单,从设计图稿起,经过戳花稿、置布、图纹套准、刷样、固定绷架、金银彩绣等多道工序,历时整整一年多时间才终于完工。

金银彩绣《徐福东渡》(局部)。

  裘群珠每天率领十余位绣娘,分两排端坐于长条固定绷架旁,大家相互搭配,用金线银线、彩色蚕丝线等在青绿色绸缎上剌绣,在她们的神笔妙针下,在绸缎上绣出20多艘大龙船、近百个人物、花鸟虫兽难以计数,还有各种场景,均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画面线条粗犷豪放,给人以古色古香、富丽堂皇之感。

  整体呈现出来的作品,让人仿佛穿越到2000多年前,沉浸在那场大规模的探险活动中,身临其境感受徐福东渡大勇无畏、敢于冒险的精神。

  甬式家具《梅兰竹菊》

  精雕木作的文人逸趣

  梅兰竹菊,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象征,被人称为“四君子”,一直是中国文人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

  以此为题材,吴圣东创作的甬式家具《梅兰竹菊》四条屏,雕工细腻精湛,造型天圆地方,构图简洁灵动,清雅又富有现代感,自然流露出一股萧散冲澹的文人逸趣。

甬式家具《梅兰竹菊》。

  吴圣东,浙江省非遗甬式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谈起创作心得,他说,《梅兰竹菊》四条屏的创作,在设计上让他费尽心思。

  甬式家具元素和特色很多,怎么选?选什么元素最合适?把哪几样最经典的元素放上去又不违和?

  在宁波收藏界,吴圣东小有名气。受家庭环境影响的吴圣东从小练就了一双发现美的眼晴,他深知甬式老家具之美,他决定向老祖宗要智慧。

  甬式家具在中国家具历史中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7000年前河姆渡出土的榫卯,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反映了宁波先民们的高度文明,也从侧面印证了甬式家具的源远流长。

  吴圣超另辟蹊径,在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流传至今的榫卯结构上,和被称为甬式家具的“眼睛”的吉子上,以及最中国最传统的君子文化(梅兰竹菊)挖掘上,苦心孤诣、殚精竭虑,以达到独领风骚的境界。

  经纬已定,吴圣东着手创作。材料上选用了五种名贵木材:花梨木,大叶紫檀,榉木,黄杨木,花枝。四幅条屏中央,用大叶紫檀做的骨木镶嵌形成一个个圆形的平面,分别雕上“梅兰竹菊”图,十分雅致,仿若一幅幅水墨画的画芯。四旁镶以大量的卯榫结构,巧妙合围成四方条形,诠释了天圆地方的东方美学理念。

“双鱼吉庆”吉子。

  点缀其间的吉子是作品的一大特色。材料选用“每岁一寸,不溢分毫”的“千年难长黄杨木”,所刻是一些表现喜庆、长寿、多福的吉祥图案,诸如“福从天降”、“双鱼吉庆”等。其中八块吉子别出心裁,雕刻了“暗八仙”——葫芦、团扇、宝剑、莲花、花篮、渔鼓、横笛及玉板,都是八仙手里拿的器物。一个个雕工精美的吉子,方寸之间融合古今、包罗万象,可谓将木雕艺术和江南人的细腻心思发挥到了极致。

  作品样稿出来后,评审会专家都连声叫好。宁波市文联原副主席周静书在点赞的同时,本着精益求精的要求,对骨木镶嵌“梅兰竹菊”图细节部分提出了专业意见。

  吴圣东虚心接受专家意见,进一步进行调整。比如,在菊、梅图案里,菊变成多枝呈现,绕菊而飞的鸟改成蜜蜂。梅,主杆不应断裂,造型以曲为美,喜鹊造型改为嘴巴张开,更显生动。

  而兰、竹图案上的兰、石不再遮挡,并突出兰,也不让旁边树枝喧宾夺主。竹这幅图在保留整体意境上进行微调,删掉了枯枝、断枝和竹叶,旁边的鸟改成了蝶。

  就这样,气韵生动、富有文人逸趣的《梅兰竹菊》四条屏大功告成了。

吴圣东在创作中。

  “将这些最能代表宁波底蕴的非遗串在一起,作为一张整体的名片对外推出,这可太好了!”看到四件民间工艺作品一一落位后,评审会专家满意地说道。

  民间工艺源自于人民的生活的创造,成为中华文化的根脉和源泉,成为炎黄子孙的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如今,有了陈明伟、陈盖洪、裘群珠、吴圣东他们这批当代工艺美术师的守望和坚持,才有了当代版 “千工床”“万工轿”的民间工艺力作问世,它们见证着宁波灿烂而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将生生不息而惠泽千秋。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