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兵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宁波补短板的突破口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4-03-14 06:44:00
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杨兵杰。(受访者供图)
全国两会刚刚落幕,一个词火遍全国——新质生产力。具体到宁波,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到底应该怎么看、怎么干?即日起,宁波日报报网端推出专题策划,邀请智库、学者、专家就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昨日,记者对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杨兵杰进行了专访。
1
记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是备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您看来,站在当下,应该如何理解和实践这一共识?
杨兵杰:很高兴能与大家分享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些看法。新质生产力,可以说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紧密相连,是中国构筑双循环发展格局、推动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新质生产力,顾名思义,就是具有新特征、新内涵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将其与新旧动能转换相结合,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的共同作用。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又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实践意义。
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指的是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质”,指的是高质量、多质性、双质效。与传统的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创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内容不仅涵盖新技术、新制造、新服务,涉及新的知识产品、新的劳动者、新的劳动资料、新的劳动对象,还涉及新的生产关系。
换句话说,创新驱动成为“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必然要告别传统技术体系、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高新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具有含“新”量、含“质”量、含“绿”量。
对于宁波而言,解读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密码,还得回到实践中去。概括地说,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宁波需要加快培育专业性强、产业集聚度高的标杆性孵化器,布局建设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构建全链条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立“定向转化”“先用后转”“沿途下蛋”“拨转股、股转债”等新机制、新模式,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建立效能导向的科技治理机制,这对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创新生态至关重要。
康龙化成。(市经信局供图)
同时,要培育打造高能级新型实验室,甬江实验室要瞄准打造特色鲜明的世界级研究机构目标加快建设,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要高质量推进,前瞻谋划布局深海材料科学装置,并力争列入国家“十五五”规划布局,支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牵头创建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创建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机构一集群”的实验室经济圈,加快提升宁波原始创新能力。
针对新质生产力的人才需求,支持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高校探索“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争取国家工程硕士、博士培养改革试点。把“开放最大优势”发挥到极致,争取国家层面的国际开放创新生态改革试点,在财政科研经费跨境(省)使用、科技项目国际揭榜挂帅、海外高层次人才个税优惠、外籍人才出入境与居留便利化、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设立等方面率先试点探索。
2
记者:近年来,全球化遭遇挑战,关于“脱钩”的议论一直不绝于耳。宁波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杨兵杰: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结合当下的内外环境,宁波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
一是应对国际复杂局势的迫切要求。大家都知道宁波经济两头在外,对外依存度很高。所以在“三驾马车”中,贸易和我们宁波的经济相关性是最强的,其中民营企业发挥了外贸“主力军”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民营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提振信心。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有直面市场竞争和善于应用转化等优势,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
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形势要求。过去听到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感觉好像距离普通人很遥远,但“未来已来”,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不断涌现,我们必须去拥抱未来,适应新发展态势,树立新发展理念,创新新发展模式,寻找新增长点,培育新潜在动能。
三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实体经济之基,强化创新驱动之本,激发经营主体之力,迫切需要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四是区域格局激烈竞争的发展要求。现在看周边城市,尤其这几年发展比较好的城市,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城市,这是各地争先进位的一个重要的新动能沉淀。如北京以创新创造创业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海以科技创新为中心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圳以“20+8”产业集群发展新质生产力,杭州以“数字之城”打造新质生产力活跃之都,成都以新经济优势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合肥以科技攻“尖”优势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五是宁波“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的使命要求。目前,宁波发展正处在新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提出的五方面新要求)、新的发展阶段(GDP正处于从1万亿元向2万亿元迈进、人均GDP处于从2万美元向3万美元提升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的发展背景(面临着高起点上经济总量再突破、高质量发展上硬核特质再塑造、竞合态势下城市能级再提升、新时期改革开放优势再巩固等方面的新跨越)。目前宁波GDP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十二位,2022年人均GDP已经达到2.4万美元,世界排名三十多位,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我们未来要实现“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的使命要求,就必须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所以,就弥补宁波的一些短板和弱项而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重点突破口。
综上所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宁波必须有紧迫感,要起大早,更要赶大集,需要未雨绸缪去加强,倍道兼程去推进。
容百科技公司外景。(市经信局供图)
3
记者:时间往前推,在宁波“新春第一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指出,甬江实验室发展超乎了他的预期,称“这就是满满的新质生产力”。在您看来,宁波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转变,需要哪些准备工作?
杨兵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跃升式的新逻辑,最关键的是各领域、各层面的思想解放。具体可以从五大转变来探讨。
第一大转变就是宁波如何从“繁星点点”转变为“众星捧月”。宁波在不少领域优势明显,但都很散、不聚力,主打的产业、品牌、园区等不够强、不够大,如何进行创新性管理、整体性推进、专业性服务?需要各方合力答题。
第二大转变是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这是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坚持创新强市战略不动摇,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为主线,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强化城市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建设,推进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等全方位创新,以创新带动增量价值,发现新机遇、开辟新赛道。
第三大转变是从“孤军奋战”到“协同作战”。宁波的城市发展,一定要有大局思维,要跳出“一地一域一部门”的固有概念,加强市县联动、部门协同、政策衔接和改革集成,加快健全关于唱好杭甬“双城记”、宁波都市圈建设和沪甬协作的体制机制,搭建政府与企业、智库、高校院所等主体间的高效互动机制,形成聚智聚力聚才的制度环境、舆论氛围和协同工作体系。我们要站在城市群、站在都市圈、站在长江边、站在东海畔思考宁波的发展。
第四大转变是从“有为政府”到“创新政府”。这需要宁波更进一步解放思想,如何在思想上、在发展理念上,或者在政府管理上,多一些敢想敢干、敢破敢立、敢打敢拼、敢闯敢试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如何更加专业、更加人性化地提供政府服务,在民生体验中更有温度、在制度建设中更为宽容?
第五大转变就是从“硬件支撑”到系统性的“软硬兼施”。其实,宁波本身城市文化底蕴是很深厚的,而我们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也需要有温度、有活力的文化来支撑。以“软实力”作为突破口,带动宁波城市能级全方位、更高层次、更可持续的提升,打造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的城市样板。所以,我认为,在宁波成为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之际,更应该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样一个新使命,立足新的发展起点,做好“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融合,实现开放再出发。
记者手记
新质生产力很火。火到时下,随便打开一个新闻App、公众号、短视频,首页置顶的篇目中必定有它。既有数据,又有分析,还有很多一针见血的点评。在一片“热辣滚烫”中,人们期待着所在的城市以新促质、向新而行。
发展新质生产力很难。具体怎么干?工作“千头万绪”,困难繁多,任务艰巨。如何破难?各界众说纷纭。于是,更多的人回到文本,来对比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逐一拆解何谓“新”、何谓“质”、何谓“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很“燃”。攻坚克难、奋发有为、迎难而上、事不避难……这一连串词,读来就令人豪气冲天。在时代赋予的机遇前,人们深知只有走出“舒适区”,敢蹚“深水区”,凭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信心,正面迎接挑战;坚定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主动拥抱变革,才有机会赢得未来。(首席记者单玉紫枫 易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