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住酒店为什么不用刷脸了?
2024-05-07 09:05:15 稿源: 潮新闻  

“你好,请看这边摄像头,‘刷脸’办理入住!”先出示身份证件,再面对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几乎已成为入住酒店的标准流程。

不过,看似标准的流程正在悄然改变。这段时间,不少网友发现,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部分酒店办理入住时已取消“强制刷脸”。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近年来生活中需要刷脸的场景随处可见。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脸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是最敏感的个人信息之一,甚至关联着个人财产、家庭住址等隐私。

带来便利的同时,人们也在疑惑:“处处都要人脸识别,有必要吗?”

酒店刷脸,为何被关注

入住酒店,真的不用刷脸了吗?趁着火热的“五一”假期,记者进行了随机调查。

蒋先生假期在杭州千岛湖和富阳共入住三家酒店。“千岛湖的两家酒店都不用人脸识别,富阳的一家酒店还是需要。”蒋先生说,和之前相比刷脸频率确实降低了。

趁着春假,杭州家长周女士带孩子到北京旅行。“我们这次住的两家酒店分别在环球影城附近和北四环一带,都只需要登记身份证,办理入住效率提高了不少。”她说。

一位网友提供的上海某酒店前台提示牌显示,“严禁对已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的旅客进行‘强制刷脸’核验”,“严禁发生不‘刷脸’不能入住的问题”。如果要为忘带身份证件的旅客提供便民核验服务的,应当明确征得旅客本人的同意。

记者了解到,杭州部分酒店近几个月陆续接到相关通知,客人办理入住时不必强制刷脸。杭州绿城桃花源•黄龙度假酒店根据要求取消了人脸识别环节,酒店运营也有了明显变化。“以往需要刷脸登记的时候,入住高峰期前台经常会排长队,取消人脸识别后,酒店可以把更多时间放在提高服务水平上。”总经理林佳佳说。

林佳佳15年前进入酒店行业,对办理入住的流程变化非常熟悉。“大约七八年前,部分酒店开始使用人脸识别,这两年明显感受到住店客人越来越注重个人隐私,经常会询问人脸识别的照片储存在哪,会不会有泄露风险等等。”他告诉记者。

在不少专家看来,办理酒店入住是人脸识别技术过度使用的典型场景之一。近几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也多次呼吁加强人脸识别的安全监管。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提交《关于限制旅游场景过度使用“人脸识别”的提案》。他通过对云南、广东、北京等地的酒店企业、旅游和商务主管部门、基层派出所和地方公安厅局的调研发现,酒店加装人脸识别设备终端,没有明确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也没有正式成文的部门规章规定。

事实上,各个酒店使用的人脸识别设备也不尽相同。“虽然入住需要人脸识别是公安系统内部要求的,但酒店使用的设备标准却不一样,有些酒店预算充足,设备会好一些,有些小酒店为了节约成本用的是小厂家的设备,人脸信息的安全性确实让人担忧。”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取消酒店‘强制刷脸’,有利于切实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表示,即便目前只在部分城市推进,但仍是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重要进步。

无处不在的“刷脸”

上班打卡刷脸、进出小区刷脸、使用手机app刷脸……不知不觉间,人脸识别已经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钉!”每天上学放学,闫女士的手机都会收到一条来自学校的信息,弹出的是女儿进出学校的实时照片。

“初一开学时学校要求上传孩子照片用于人脸识别系统,主要目的是考勤打卡。”闫女士说,未成年人人脸信息很敏感,检查考勤不一定要通过这样的方式,但学校有统一要求,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只能上传照片。

去年夏天开始,“人、证、脸”三合一的强实名制已经成为部分热门歌手演唱会的标配。一位今年4月在杭州奥体中心观看周杰伦演唱会的观众告诉记者,当天进场时她过了两道关,先是人工核对身份证和票务信息是否一致,然后进入第二道闸机刷脸,人脸识别通过后方可入场。

五一期间,王先生带着家人到江西南昌旅行,其中一个行程是参观滕王阁。他打开预约门票页面,填写游客信息时系统要求上传证件照和人脸照片,他有些吃惊。“虽然最后没有上传照片也可以预订门票,但要不是留了一个心眼,肯定就上传了。”他告诉记者,这样的刷脸没必要,而且容易泄露隐私。

网上购买滕王阁门票时所显示的页面 受访者供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刷脸”,在“用隐私换便捷”的逻辑下,大多数人没有更多的在意。不过也有人出于无奈妥协,更有人选择了说“不”。

浙江理工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副院长郭兵长期研究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问题,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主诉人。2019年,他因不满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强制入园游客“刷脸”,将其告上法庭。

作为动物世界的年卡会员,郭兵填写资料时留下了指纹和人脸照片。一段时间后他收到群发短信,入园方式由指纹识别变更为人脸识别。郭兵认为,这一使用行为超过了之前收集信息的目的,即便提前告知了用户,也带有强制同意的意味。这场诉讼,也引发人们关于人脸识别技术反思的“蝴蝶翅膀”。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默认同意、强制同意等情况明显存在。郭兵表示,“同意”的基础是对风险有足够的了解,但是大部分民众对人脸识别的认知并不够。社会对人脸识别技术风险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

人脸识别,边界在哪?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有人脸识别相关企业近1.6万家,其中大约30%的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内。人脸识别使用的边界应该在哪?

事实上,为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国家网信办已划出“红线”。2023年8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使用人脸识别的三个限制条件——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且采取严格保护措施。

赵精武认为,国家并没有一刀切地禁止人脸识别技术,而是更强调人脸识别技术的合理使用。在他看来,人脸识别的边界在于,技术的应用与目的是否存在“充分必要”关系。

他举例,在一些重点公共场所,人脸识别技术有助于确保公共安全,是必要的。但是,景区、小区、校园等场景,如果存在能够实现相同技术效果的身份核验方式,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则缺乏充分必要性。

此外,“安全”是人脸识别应用中的另一个关键词。新规明确,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人脸识别技术服务的,相关技术系统要符合网络安全保护第三级以上的保护要求。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必须每年进行一次保护测评,检验其是否能抵御黑客攻击,防止数据泄露、窃取等。

一张人脸照片,再加上一小段音频,就可以惟妙惟肖地复刻一个人的数字形象。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更是让人脸识别的应用面临着新的挑战,放大了人脸数据泄露带来的风险。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人脸识别信息的安全,不少专家把关注点放在照片的存储期限上。“关于人脸信息的存储期限问题,建议根据不同场景的必要性,进一步细化法律要求的‘为实现处理目的所必要的最短时间’。”赵精武解释,此外,允许“无期限限制、不可撤销、可任意转授权人脸信息的”都属于无效约定。

技术本无善恶,用法却有好坏。当下,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如同飞驰的列车一般,除了技术支撑,更需要的,是规则和法律的约束。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住酒店为什么不用刷脸了?

稿源: 潮新闻 2024-05-07 09:05:15

“你好,请看这边摄像头,‘刷脸’办理入住!”先出示身份证件,再面对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几乎已成为入住酒店的标准流程。

不过,看似标准的流程正在悄然改变。这段时间,不少网友发现,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部分酒店办理入住时已取消“强制刷脸”。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近年来生活中需要刷脸的场景随处可见。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脸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是最敏感的个人信息之一,甚至关联着个人财产、家庭住址等隐私。

带来便利的同时,人们也在疑惑:“处处都要人脸识别,有必要吗?”

酒店刷脸,为何被关注

入住酒店,真的不用刷脸了吗?趁着火热的“五一”假期,记者进行了随机调查。

蒋先生假期在杭州千岛湖和富阳共入住三家酒店。“千岛湖的两家酒店都不用人脸识别,富阳的一家酒店还是需要。”蒋先生说,和之前相比刷脸频率确实降低了。

趁着春假,杭州家长周女士带孩子到北京旅行。“我们这次住的两家酒店分别在环球影城附近和北四环一带,都只需要登记身份证,办理入住效率提高了不少。”她说。

一位网友提供的上海某酒店前台提示牌显示,“严禁对已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的旅客进行‘强制刷脸’核验”,“严禁发生不‘刷脸’不能入住的问题”。如果要为忘带身份证件的旅客提供便民核验服务的,应当明确征得旅客本人的同意。

记者了解到,杭州部分酒店近几个月陆续接到相关通知,客人办理入住时不必强制刷脸。杭州绿城桃花源•黄龙度假酒店根据要求取消了人脸识别环节,酒店运营也有了明显变化。“以往需要刷脸登记的时候,入住高峰期前台经常会排长队,取消人脸识别后,酒店可以把更多时间放在提高服务水平上。”总经理林佳佳说。

林佳佳15年前进入酒店行业,对办理入住的流程变化非常熟悉。“大约七八年前,部分酒店开始使用人脸识别,这两年明显感受到住店客人越来越注重个人隐私,经常会询问人脸识别的照片储存在哪,会不会有泄露风险等等。”他告诉记者。

在不少专家看来,办理酒店入住是人脸识别技术过度使用的典型场景之一。近几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也多次呼吁加强人脸识别的安全监管。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提交《关于限制旅游场景过度使用“人脸识别”的提案》。他通过对云南、广东、北京等地的酒店企业、旅游和商务主管部门、基层派出所和地方公安厅局的调研发现,酒店加装人脸识别设备终端,没有明确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也没有正式成文的部门规章规定。

事实上,各个酒店使用的人脸识别设备也不尽相同。“虽然入住需要人脸识别是公安系统内部要求的,但酒店使用的设备标准却不一样,有些酒店预算充足,设备会好一些,有些小酒店为了节约成本用的是小厂家的设备,人脸信息的安全性确实让人担忧。”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取消酒店‘强制刷脸’,有利于切实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表示,即便目前只在部分城市推进,但仍是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重要进步。

无处不在的“刷脸”

上班打卡刷脸、进出小区刷脸、使用手机app刷脸……不知不觉间,人脸识别已经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钉!”每天上学放学,闫女士的手机都会收到一条来自学校的信息,弹出的是女儿进出学校的实时照片。

“初一开学时学校要求上传孩子照片用于人脸识别系统,主要目的是考勤打卡。”闫女士说,未成年人人脸信息很敏感,检查考勤不一定要通过这样的方式,但学校有统一要求,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只能上传照片。

去年夏天开始,“人、证、脸”三合一的强实名制已经成为部分热门歌手演唱会的标配。一位今年4月在杭州奥体中心观看周杰伦演唱会的观众告诉记者,当天进场时她过了两道关,先是人工核对身份证和票务信息是否一致,然后进入第二道闸机刷脸,人脸识别通过后方可入场。

五一期间,王先生带着家人到江西南昌旅行,其中一个行程是参观滕王阁。他打开预约门票页面,填写游客信息时系统要求上传证件照和人脸照片,他有些吃惊。“虽然最后没有上传照片也可以预订门票,但要不是留了一个心眼,肯定就上传了。”他告诉记者,这样的刷脸没必要,而且容易泄露隐私。

网上购买滕王阁门票时所显示的页面 受访者供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刷脸”,在“用隐私换便捷”的逻辑下,大多数人没有更多的在意。不过也有人出于无奈妥协,更有人选择了说“不”。

浙江理工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副院长郭兵长期研究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问题,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主诉人。2019年,他因不满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强制入园游客“刷脸”,将其告上法庭。

作为动物世界的年卡会员,郭兵填写资料时留下了指纹和人脸照片。一段时间后他收到群发短信,入园方式由指纹识别变更为人脸识别。郭兵认为,这一使用行为超过了之前收集信息的目的,即便提前告知了用户,也带有强制同意的意味。这场诉讼,也引发人们关于人脸识别技术反思的“蝴蝶翅膀”。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默认同意、强制同意等情况明显存在。郭兵表示,“同意”的基础是对风险有足够的了解,但是大部分民众对人脸识别的认知并不够。社会对人脸识别技术风险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

人脸识别,边界在哪?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有人脸识别相关企业近1.6万家,其中大约30%的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内。人脸识别使用的边界应该在哪?

事实上,为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国家网信办已划出“红线”。2023年8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使用人脸识别的三个限制条件——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且采取严格保护措施。

赵精武认为,国家并没有一刀切地禁止人脸识别技术,而是更强调人脸识别技术的合理使用。在他看来,人脸识别的边界在于,技术的应用与目的是否存在“充分必要”关系。

他举例,在一些重点公共场所,人脸识别技术有助于确保公共安全,是必要的。但是,景区、小区、校园等场景,如果存在能够实现相同技术效果的身份核验方式,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则缺乏充分必要性。

此外,“安全”是人脸识别应用中的另一个关键词。新规明确,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人脸识别技术服务的,相关技术系统要符合网络安全保护第三级以上的保护要求。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必须每年进行一次保护测评,检验其是否能抵御黑客攻击,防止数据泄露、窃取等。

一张人脸照片,再加上一小段音频,就可以惟妙惟肖地复刻一个人的数字形象。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更是让人脸识别的应用面临着新的挑战,放大了人脸数据泄露带来的风险。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人脸识别信息的安全,不少专家把关注点放在照片的存储期限上。“关于人脸信息的存储期限问题,建议根据不同场景的必要性,进一步细化法律要求的‘为实现处理目的所必要的最短时间’。”赵精武解释,此外,允许“无期限限制、不可撤销、可任意转授权人脸信息的”都属于无效约定。

技术本无善恶,用法却有好坏。当下,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如同飞驰的列车一般,除了技术支撑,更需要的,是规则和法律的约束。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