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竹编新语,甬脉通洋》青年学子用镜头讲述非遗故事
2024-08-24 07:45: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专题】文化进万家

万里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同学拜访竹编艺人郑米华(中)。

近日,一部由浙江万里学院中德品牌学部暑期社会实践团拍摄的纪录片《竹编新语,甬脉通洋》在网络上引发热烈反响,成功登上宁波本地热搜榜第三位。这部纪录片以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为核心,通过一系列深度访谈与实地考察,展现了竹编这一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暑假期间,实践团成员们走访了多个竹编生产地及文化场所,包括塘溪镇东山村竹制品厂、浙东大竹海、北仑竹器老店以及台州椒江区章安老街的竹编工作室等。在这些地方,他们深入了解了竹编技艺的历史与现状,并采访到了叶良康、陈祖光、郑米华和杨维炉等著名的竹编传承人。通过与这些大师的交流,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了“守竹人”的那份坚守与情怀。

此外,实践团的支教组还走进鄞州区安居社区和鄞州区非遗馆,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为期三天的“竹编新语——行走的英语课”品牌建立系列课程。此次课程不仅教授了孩子们有关品牌的知识,还融入了英语学习,增强了课程的国际化色彩。在课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竹编技艺,还设计了自己的品牌标识和口号,亲手制作了竹编工艺品。

经过十多天的体验、探访与交流活动,实践团成员们根据一路行走采访与拍摄的内容,精心制作了系列纪录片《竹编新语,甬脉通洋》。纪录片一经发布便迅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不仅登上了宁波热搜榜第三位,还成功推广了以竹代塑的环保理念。

通过这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活动,实践团不仅为竹编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进了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他们展现了年轻一代在推动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方面的积极态度与行动力,相信在未来,竹编文化将在更多人的努力下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宁波晚报通讯员 元腾辉 夏瑜谦 厉晟祺 文/摄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竹编新语,甬脉通洋》青年学子用镜头讲述非遗故事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4-08-24 07:45:00

万里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同学拜访竹编艺人郑米华(中)。

近日,一部由浙江万里学院中德品牌学部暑期社会实践团拍摄的纪录片《竹编新语,甬脉通洋》在网络上引发热烈反响,成功登上宁波本地热搜榜第三位。这部纪录片以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为核心,通过一系列深度访谈与实地考察,展现了竹编这一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暑假期间,实践团成员们走访了多个竹编生产地及文化场所,包括塘溪镇东山村竹制品厂、浙东大竹海、北仑竹器老店以及台州椒江区章安老街的竹编工作室等。在这些地方,他们深入了解了竹编技艺的历史与现状,并采访到了叶良康、陈祖光、郑米华和杨维炉等著名的竹编传承人。通过与这些大师的交流,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了“守竹人”的那份坚守与情怀。

此外,实践团的支教组还走进鄞州区安居社区和鄞州区非遗馆,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为期三天的“竹编新语——行走的英语课”品牌建立系列课程。此次课程不仅教授了孩子们有关品牌的知识,还融入了英语学习,增强了课程的国际化色彩。在课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竹编技艺,还设计了自己的品牌标识和口号,亲手制作了竹编工艺品。

经过十多天的体验、探访与交流活动,实践团成员们根据一路行走采访与拍摄的内容,精心制作了系列纪录片《竹编新语,甬脉通洋》。纪录片一经发布便迅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不仅登上了宁波热搜榜第三位,还成功推广了以竹代塑的环保理念。

通过这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活动,实践团不仅为竹编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进了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他们展现了年轻一代在推动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方面的积极态度与行动力,相信在未来,竹编文化将在更多人的努力下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宁波晚报通讯员 元腾辉 夏瑜谦 厉晟祺 文/摄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