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奋力打造各类人才向往的科创高地
2024-09-19 07:17:44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一流人才支撑一流城市建设。宁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委全会决策部署,聚焦打造人才发展“一城三地”,着眼人才引育用留全过程,不断提升党管人才统筹力、政策服务竞争力、创新生态支撑力、环境品质吸引力,从春华到秋实,人才工作硕果累累,为宁波“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汇聚强大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以“大人才观”,助力人人成才

  “谋发展必须谋人才,抓人才就是抓发展。”这是宁波的城市基因。

  今年省委“新春第一会”提出要全面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三支队伍”建设。我市牢固树立“大人才观”,以“三支队伍”建设为牵引,构建市县联动、多方协同的人才工作体系,推动人人成才、人尽其才。

  系统构建“三支队伍”“1+1+1+10”政策体系,建立“1+4”全生命周期督考体系,在12个重点部门专设人才工作处,强力推进10大专项行动、181条贯彻落实举措、62项关键指标。

  从顶层设计入手,宁波谋划推出了一系列真招、实招,在“三支队伍”建设上进行实践探索。

  锻强“三支队伍”,理念教育要先行。我市整合优质资源,创设干部“知行学堂”、民营经济人士“四明学堂”、创新型人才“前沿讲堂”、高素养劳动者“工匠学堂”,持续增强“三支队伍”适应变革、塑造变革、人才引领变革的能力本领。参加培训的中青二班学员、市委编办干部吴连林表示,通过这种“学界讲理论、政界讲政策、业界讲实践”组团式教学模式,“充电蓄能”的获得感更强了。

  练兵是为了能打仗、打胜仗,人才队伍建设亦是如此。通过引领性、牵动性的抓手载体和政策举措,让“三支队伍”在“创改开”第一线、“稳进立”主战场强本领、显担当、塑优势,形成人才出彩、城市精彩的生动局面——

  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方面,新当选发达国家院士2人,入选省级卓越工程师105人、居全省第一,全省首批科技型企业家入选数占总数1/5,“链主企业+民营研究院”创新联合体模式获省委组织部推广。

  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方面,宁波社工报考数、合格数均居全省首位。继今年5月澳大利亚全球技能挑战赛上,宁波选手斩获2金后,9月16日凌晨,又有好消息从法国传来,宁波3名小将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斩获2金1优胜奖。

  一次次突破,一项项荣誉,是我市“三支队伍”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更是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乘改革东风,激活一池春水

  破解人才培养、使用、评价等方面的难题,积蓄发展动能,关键在于体制顺、机制活。

  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人才,以需求和实效为导向,我市持续完善“通则+定制+专项”人才政策体系,新制定11个专项政策和4个定制政策,不断提升人才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

  锚定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我市首创设立人才科技委,加快教科人机制贯通、政策协同、要素整合,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改革入选省级党建制度改革试点、以科教产共同体支撑甬江科创区高质量发展入选首批省级创新深化点,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积蓄动能。

  今年,全市人才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4项、国家资助经费超1.34亿元,双双创新高;创新联合体攻关模式再度升级,“科创甬江2035”全面启动,支持产学研协同攻关,在数字创新、先进材料、机器人和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首批立项“关键技术突破计划”230个。

  “我很荣幸能够担任宁波耀峰节水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未来将会更紧密、更务实地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张育斌是宁波财经学院数字技术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也是宁波市农田建设专家库专家。今年,他又多了一个“科技副总”的新身份。

  为了提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广度和深度,我市创新实施“科技副总”“产业教授”专项行动,建立人才成果、论文、经历互认机制,推进校院企人才互聘共享,赋能高质量发展。

  既要做好政策支撑“加法”,也要做好松绑授权“减法”。我市以甬江科创区为核心区,纵深推进人才综合改革试点,深化甬江人才工程举荐认定制,优化重点企业人才举荐权,支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4家单位获省顶尖人才自主评审权,分别支持65家、810家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

  张弛有度,激活人才“一池春水”。宁波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激发用人主体动力和人才活力。特别是甬江科创区,越来越成为人才逐梦的首选地。目前,这里已集聚全市43%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43%国家级人才、90%顶尖人才。

  集创新打法,赋能四链融合

  今年谷雨人才日,宁波聚焦“四链融合”,创新建立产业链出题机制,通过甬江人才工程公告面向全球发布产业紧缺人才需求,诚邀海内外英才加盟“城市合伙人”。

  9000余个产业紧缺人才需求,覆盖新能源汽车、化工材料、生物医疗、人形机器人等307个“强链补链延链”关键环节。求贤若渴的诚意和真金白银的支持已吸引1757个高端人才项目申报。

  转变“撒大网”的引才思维,赴港澳精准对接医药卫生、技术研发等高端人才,发动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宁波大学等重点平台赴外面对面招揽人才,已接洽490余名意向人才。

  支持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高校申报硕士博士学位点,制定实施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方案,分梯次组建首批10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产业工程师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启动实施数字经济人才发展行动,统筹推进医疗卫生、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系列产才融合、引育结合“组合拳”,将人才需求与平台资源链接,做实产业人才“基本盘”。

  青年人才是人才队伍的源头活水,是最富创新活力的“生力军”。我市把培育青年科技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有力部署、加压奋进,彰显的是一以贯之的决心和态度。制定专门政策对基础研究人才给予长期稳定支持,支持重大科创平台布局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博士后校企联合培养创新试点,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前不久,一份“城市自荐简历”让宁波在全网“出圈”,“反向操作”赢得正向能量,一个城市赤诚的慕才之心淋漓展现。

  启动“百万大学生奔甬工程”,在知名高校设立首批宁波未来之星奖学金,是宁波向广大学子发出的诚挚邀请;75场次“百校百场”全国巡回招聘、1189场次线上线下招聘活动,集中组织1100余名大学生暑期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实习,是宁波用心为青年人才“职”引未来。截至8月底,19.28万大学生奔甬而来,把这座城市确定为“落脚站”。

  产业链与人才链同频共振,青年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实景,昭示着宁波已成为越来越多人才大展拳脚、成就事业的理想城、首选地。

  兴尊才之风,擦亮城市名片

  “看到舞台上方‘与宁波·共成长’的标语,顿时就有一种共鸣情感涌上心头。”在2024宁波“人才之夜”专场交响音乐会上,海尔施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研发技术总监朱博士如此感慨。

  朱博士虽然来甬工作时间不长,但她深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人才的关怀与关心,“来到宁波之后发现这座城市处处有惊喜,处处有温暖,尊才爱才的氛围很浓厚”。

  金杯银杯不如人才的口碑。赞誉背后,是宁波多年来在做优人才服务、优化人才生态上的辛勤耕耘——聚焦人才全周期、全方位发展需求,倾力打造“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

  “宁波五优、人才无忧。”我市“双线联动”,线上优化提升宁波人才大脑功能模块,“人才码”已服务超373万人次,线下设立首个宁波人才综合服务中心,为人才“量身定制”十大服务功能。其中,人才服务专线上线以来,为各类人才提供了7000余次政策咨询、子女教育、生活安居等服务。

  小事不“小视”,要事当要办。我市修订出台专家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持续优化高层次人才子女分层分类入学保障,妥善解决663名人才子女入学需求,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7万套(间),开展5万套保租房进校园活动,让人才在宁波心无旁骛、安心事业,收获“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

  从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留甬体验,到助力公考的温馨“加油包”,从毕业季户外大屏的“深情告白”、地铁祝福式报站,再到开学季专为青年才俊准备的地铁出行优惠,以及实惠的消费大礼包,细微之处见真情,最是温暖触人心。

  此外,我市还注重打好“活动牌”,高质量举办宁波人才日,连续第二年举办“人才之夜”交响音乐会,承办首届中国科学院华东地区院士年度学习交流活动,接续举办人才“甬相约”系列暖心服务活动……把真诚置于行动,把行动置于活动,拉长人才服务链,拉近人才服务距离。

  向东是大海,逐梦创未来。2024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将于9月20日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启幕,以城市之名诚邀天下英才相聚甬城,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徐丽敏通讯员勇祖轩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奋力打造各类人才向往的科创高地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4-09-19 07:17:44

  一流人才支撑一流城市建设。宁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委全会决策部署,聚焦打造人才发展“一城三地”,着眼人才引育用留全过程,不断提升党管人才统筹力、政策服务竞争力、创新生态支撑力、环境品质吸引力,从春华到秋实,人才工作硕果累累,为宁波“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汇聚强大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以“大人才观”,助力人人成才

  “谋发展必须谋人才,抓人才就是抓发展。”这是宁波的城市基因。

  今年省委“新春第一会”提出要全面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三支队伍”建设。我市牢固树立“大人才观”,以“三支队伍”建设为牵引,构建市县联动、多方协同的人才工作体系,推动人人成才、人尽其才。

  系统构建“三支队伍”“1+1+1+10”政策体系,建立“1+4”全生命周期督考体系,在12个重点部门专设人才工作处,强力推进10大专项行动、181条贯彻落实举措、62项关键指标。

  从顶层设计入手,宁波谋划推出了一系列真招、实招,在“三支队伍”建设上进行实践探索。

  锻强“三支队伍”,理念教育要先行。我市整合优质资源,创设干部“知行学堂”、民营经济人士“四明学堂”、创新型人才“前沿讲堂”、高素养劳动者“工匠学堂”,持续增强“三支队伍”适应变革、塑造变革、人才引领变革的能力本领。参加培训的中青二班学员、市委编办干部吴连林表示,通过这种“学界讲理论、政界讲政策、业界讲实践”组团式教学模式,“充电蓄能”的获得感更强了。

  练兵是为了能打仗、打胜仗,人才队伍建设亦是如此。通过引领性、牵动性的抓手载体和政策举措,让“三支队伍”在“创改开”第一线、“稳进立”主战场强本领、显担当、塑优势,形成人才出彩、城市精彩的生动局面——

  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方面,新当选发达国家院士2人,入选省级卓越工程师105人、居全省第一,全省首批科技型企业家入选数占总数1/5,“链主企业+民营研究院”创新联合体模式获省委组织部推广。

  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方面,宁波社工报考数、合格数均居全省首位。继今年5月澳大利亚全球技能挑战赛上,宁波选手斩获2金后,9月16日凌晨,又有好消息从法国传来,宁波3名小将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斩获2金1优胜奖。

  一次次突破,一项项荣誉,是我市“三支队伍”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更是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乘改革东风,激活一池春水

  破解人才培养、使用、评价等方面的难题,积蓄发展动能,关键在于体制顺、机制活。

  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人才,以需求和实效为导向,我市持续完善“通则+定制+专项”人才政策体系,新制定11个专项政策和4个定制政策,不断提升人才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

  锚定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我市首创设立人才科技委,加快教科人机制贯通、政策协同、要素整合,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改革入选省级党建制度改革试点、以科教产共同体支撑甬江科创区高质量发展入选首批省级创新深化点,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积蓄动能。

  今年,全市人才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4项、国家资助经费超1.34亿元,双双创新高;创新联合体攻关模式再度升级,“科创甬江2035”全面启动,支持产学研协同攻关,在数字创新、先进材料、机器人和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首批立项“关键技术突破计划”230个。

  “我很荣幸能够担任宁波耀峰节水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未来将会更紧密、更务实地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张育斌是宁波财经学院数字技术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也是宁波市农田建设专家库专家。今年,他又多了一个“科技副总”的新身份。

  为了提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广度和深度,我市创新实施“科技副总”“产业教授”专项行动,建立人才成果、论文、经历互认机制,推进校院企人才互聘共享,赋能高质量发展。

  既要做好政策支撑“加法”,也要做好松绑授权“减法”。我市以甬江科创区为核心区,纵深推进人才综合改革试点,深化甬江人才工程举荐认定制,优化重点企业人才举荐权,支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4家单位获省顶尖人才自主评审权,分别支持65家、810家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

  张弛有度,激活人才“一池春水”。宁波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激发用人主体动力和人才活力。特别是甬江科创区,越来越成为人才逐梦的首选地。目前,这里已集聚全市43%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43%国家级人才、90%顶尖人才。

  集创新打法,赋能四链融合

  今年谷雨人才日,宁波聚焦“四链融合”,创新建立产业链出题机制,通过甬江人才工程公告面向全球发布产业紧缺人才需求,诚邀海内外英才加盟“城市合伙人”。

  9000余个产业紧缺人才需求,覆盖新能源汽车、化工材料、生物医疗、人形机器人等307个“强链补链延链”关键环节。求贤若渴的诚意和真金白银的支持已吸引1757个高端人才项目申报。

  转变“撒大网”的引才思维,赴港澳精准对接医药卫生、技术研发等高端人才,发动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宁波大学等重点平台赴外面对面招揽人才,已接洽490余名意向人才。

  支持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高校申报硕士博士学位点,制定实施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方案,分梯次组建首批10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产业工程师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启动实施数字经济人才发展行动,统筹推进医疗卫生、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系列产才融合、引育结合“组合拳”,将人才需求与平台资源链接,做实产业人才“基本盘”。

  青年人才是人才队伍的源头活水,是最富创新活力的“生力军”。我市把培育青年科技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有力部署、加压奋进,彰显的是一以贯之的决心和态度。制定专门政策对基础研究人才给予长期稳定支持,支持重大科创平台布局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博士后校企联合培养创新试点,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前不久,一份“城市自荐简历”让宁波在全网“出圈”,“反向操作”赢得正向能量,一个城市赤诚的慕才之心淋漓展现。

  启动“百万大学生奔甬工程”,在知名高校设立首批宁波未来之星奖学金,是宁波向广大学子发出的诚挚邀请;75场次“百校百场”全国巡回招聘、1189场次线上线下招聘活动,集中组织1100余名大学生暑期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实习,是宁波用心为青年人才“职”引未来。截至8月底,19.28万大学生奔甬而来,把这座城市确定为“落脚站”。

  产业链与人才链同频共振,青年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实景,昭示着宁波已成为越来越多人才大展拳脚、成就事业的理想城、首选地。

  兴尊才之风,擦亮城市名片

  “看到舞台上方‘与宁波·共成长’的标语,顿时就有一种共鸣情感涌上心头。”在2024宁波“人才之夜”专场交响音乐会上,海尔施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研发技术总监朱博士如此感慨。

  朱博士虽然来甬工作时间不长,但她深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人才的关怀与关心,“来到宁波之后发现这座城市处处有惊喜,处处有温暖,尊才爱才的氛围很浓厚”。

  金杯银杯不如人才的口碑。赞誉背后,是宁波多年来在做优人才服务、优化人才生态上的辛勤耕耘——聚焦人才全周期、全方位发展需求,倾力打造“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

  “宁波五优、人才无忧。”我市“双线联动”,线上优化提升宁波人才大脑功能模块,“人才码”已服务超373万人次,线下设立首个宁波人才综合服务中心,为人才“量身定制”十大服务功能。其中,人才服务专线上线以来,为各类人才提供了7000余次政策咨询、子女教育、生活安居等服务。

  小事不“小视”,要事当要办。我市修订出台专家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持续优化高层次人才子女分层分类入学保障,妥善解决663名人才子女入学需求,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7万套(间),开展5万套保租房进校园活动,让人才在宁波心无旁骛、安心事业,收获“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

  从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留甬体验,到助力公考的温馨“加油包”,从毕业季户外大屏的“深情告白”、地铁祝福式报站,再到开学季专为青年才俊准备的地铁出行优惠,以及实惠的消费大礼包,细微之处见真情,最是温暖触人心。

  此外,我市还注重打好“活动牌”,高质量举办宁波人才日,连续第二年举办“人才之夜”交响音乐会,承办首届中国科学院华东地区院士年度学习交流活动,接续举办人才“甬相约”系列暖心服务活动……把真诚置于行动,把行动置于活动,拉长人才服务链,拉近人才服务距离。

  向东是大海,逐梦创未来。2024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将于9月20日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启幕,以城市之名诚邀天下英才相聚甬城,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徐丽敏通讯员勇祖轩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