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进入深秋时节,照理,来宁波的夏候鸟应该都已经离开,通常是飞回到南方越冬地了;要到明年春天,它们才会再次迁徙,来到宁波。比如说,家燕就是大家熟悉的夏候鸟。
不过,令我感到惊讶的是,最近几天,我接连在东钱湖一带见到3种夏候鸟,它们似乎还没有主动离开的意思。
水雉的亚成鸟,摄于今年10月19日。
10月19日,在东钱湖环湖东路附近的湖畔,我在拍摄鹭鸟的时候,无意中见到了两只水雉的亚成鸟(即还属于青少年)。它们在湖面的水生植物(以菱角为主)上不停行走觅食。这让我大吃一惊,心想:它们怎么还没飞往南方?
水雉的亚成鸟,摄于今年10月19日。
俗称“水凤凰”的水雉是本地少见的夏候鸟,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赖于东钱湖优良的生态环境,最近多年,水雉每年夏天都来东钱湖繁殖。去年和今年,连续两个夏天,我都在东钱湖拍到了水雉育雏的场景。
一般来说,最多到10月初,无论是水雉成鸟还是今年出生的亚成鸟,都应该往南迁徙了。
水雉育雏,摄于去年9月。
水雉育雏,摄于今年8月。
我估计,这回见到的这两只水雉亚成鸟,很可能是由于出生较晚(比如说在8月底9月初才破壳),导致在10月初的时候身体条件尚不能支持长距离迁徙,因此才没有跟大部队一起飞走。
当天,在同一个地方,我还见到了多只池鹭。池鹭在宁波也以夏候鸟为主,但近些年我每年都见到少量留在宁波越冬的池鹭。
在不同的季节,池鹭的羽色是不一样的。在春夏繁殖期,它们的头部棕红如雄狮,相当威武,背部呈蓝黑色,其余部分为白色;而到了秋冬时节,其身体以黄褐色为主。
今年8月摄于东钱湖的池鹭。
今年10月摄于东钱湖的池鹭。
10月24日下午,趁那天还有阳光(预报接下来几天都要下雨),我又去了一趟东钱湖。但刚到老地方,就惊讶地发现,几天前还成片的菱角已被清理干净,湖面上干干净净,水雉无以立足与觅食,自然不见了。但愿它们在东钱湖其他水域还能找到栖息之处。
返程时,老远见到,在湖畔的一块旱地里,有一辆大型履带车正在工作。不少白色鹭鸟紧随这辆车,在被翻起来的泥土里寻找食物。这很像春天的时候,鹭鸟跟随拖拉机觅食的场景。
中间那只嘴黄色的鹭鸟是牛背鹭,其余为白鹭。
我过去一看,发现这群鹭鸟中除了最常见的白鹭,居然还有好几只牛背鹭。在宁波,白鹭是四季可见的留鸟;而牛背鹭属于夏候鸟,我还是第一次在10月底的宁波见到它们。
跟池鹭一样,牛背鹭的羽色也会随季节而变化:春夏时节,牛背鹭头部是金黄的,故不会被认错;但一过繁殖期,到了秋天,其全身均为白色,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白鹭。
今年4月拍摄的牛背鹭。
但实际上,哪怕在秋冬时节,我们也不难区分牛背鹭与白鹭:牛背鹭的黄色的喙显得粗而短,而脚趾是黑色的;而白鹭刚好相反,黑色的喙显得尖而长,而脚趾是黄色的。
10月24日拍摄的牛背鹭。
最后介绍一下关于鸟类居留状态的背景知识。我们通常将鸟儿分为留鸟与候鸟两大类:留鸟是指某个地方四季常在的“土著居民”;而候鸟自然是指会迁徙的鸟类,它们每年春秋两季沿着相对固定的路线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
在不同的地域,根据候鸟出现的时间,可以将候鸟分为夏候鸟、冬候鸟、旅鸟。
对于某种鸟类来说,在其越冬地则视为冬候鸟,在其繁殖地(或避暑地)则为夏候鸟,在它往返于越冬地和繁殖地途中所经过的区域则为旅鸟。
作者简介
张海华,网名“大山雀”,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哲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媒体人、自然摄影师、博物作家。有近20年野外摄影经验,业余主要致力于野生鸟类、两栖爬行动物、野花、昆虫等方面的拍摄及自然文学创作,已著有10本自然博物类图书,分别为《云中的风铃:宁波野鸟传奇》《夜遇记》《东钱湖自然笔记》《诗经飞鸟》《神奇鸟类在哪里》《神奇鸟类在身边》《龙观自然漫步》《勐海观鸟笔记》《夜探大自然》《野花有约:宁波四季赏花之旅》。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