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口。本文图片均为甬派资料图
中国宁波网记者 沈莉 冯瑄 通讯员 杨晓琴
2035年,宁波会是怎样的宁波?
答案,可以从《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总规》)中找到。
本次获批的《总规》是宁波历史上第四版总体规划,内容丰富、亮点颇多。
在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戴涛看来,“全域全要素全流程”是本版《总规》相较于前三版最大的不同。
简单来说,“全域”指《总规》规划范围扩大了不少,除了覆盖宁波所有陆域,还首次将海域纳入规划范围;
“全要素”指《总规》覆盖了规划范围内的山水林田湖草海湾等要素;
“全流程”指在《总规》实施中,宁波创新构建了包括规划统筹、传导、监督在内的全流程规划管控机制,来确保规划的落地实施。
作为宁波第一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总规》奠定了宁波新一轮大发展的空间基础。
宁波的想象力,由此打开。
底气何来
“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这是国务院批复中,给出的宁波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一座城市最本质的特征,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回看《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修订)》,其中提到宁波的城市性质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从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到现代海洋城市,从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不难发现,宁波这座城的重要性、“含金量”,不断跃升——
宁波舟山港前9个月完成货物吞吐量超过10亿吨,稳居“世界第一”;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104家,成为全国首个“冠军”数量破百的城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五位,近三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宁波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奋斗史。它以港口为依托,以开放为引擎,以创新为动力,实现了从区域性城市向中心城市的跨越。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则为首次提出。
鄞州大道快速路二期。王嘉彬/摄
交通运输是连接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血脉”。然而除了港口优势,宁波在其他交通设施的辐射力方面,逊于长三角其他发达城市。
交通,可以说是制约宁波发展的短板。未来10年,如何补齐?
批复提出,要提升宁波舟山港国际枢纽港功能,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具体来看——
以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目标,保障港口岸线与用地,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客货分离的集疏运网络,优化港口后方物流用地布局,进一步提升宁波舟山港国际枢纽港功能;
以宁波枢纽为核心,对外融入区域高速网络,对内构建全域一体快速网络,实现宁波都市圈1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航空3小时、高铁5小时通达的“全国1235出行交通圈”;
实现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与世界共舞
不久前,《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一个月内,浙江“双子星”接连迎来国家赋予的新定位。唱好“双城记”刻不容缓。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张佳表示,在《总规》的实施中,宁波要与杭州协同错位发展。提升宁波城市核心能级,增强宁波对舟山、台州、绍兴的发展带动,发挥宁波港航贸易和智造创新优势,共同发挥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作用,共同集聚高端要素,参与全球竞争。
谈到区域协同,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不妨把宁波放到更大空间、更高站位、更广视野里考量。
诚如,国务院批复指出,宁波要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全国航运物流中心、“一带一路”港航合作重要节点城市等功能。
宁波的舞台,在长三角、在中国、在世界。
宁波舟山港。
如宁波要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加强与上海临港新片区、舟山自贸区、上海港的功能联动,共同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和国际油气资源配置中心,融入国内国际开放贸易网,共建世界级开放枢纽群;加快推进通苏嘉甬高铁、甬舟铁路建设,融入长三角轨道网;强化沪甬、杭甬等创新走廊建设,推动宁波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建设区域智造协同发展桥头堡,融入长三角创新网;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和生态共保共治共美,全面保障高质量发展。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
连续15年货物吞吐量居全球第一,连续6年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三,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跃居全球第八……
今年10月,《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得交通运输部、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世界第一大港”有了新蓝图。在已有19个港区基础上,新增杭州湾港区为第20个港区,到2035年,宁波舟山港货物总吞吐量规划18亿吨。
来到“一带一路”倡议下港航合作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宁波责无旁贷扛起国际互联互通的使命,提升自己作为国际互联互通枢纽的地位。
人民至上
“人民城市人民建”。倘若用一个词来形容2035年的宁波,一定是“现代化滨海大都市”。
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励志纲表示,“现代化”是对发展方式的要求,“滨海”是宁波区位优势,“大都市”是宁波城市的新定位。
到2035年,宁波的创新引领力、枢纽辐射力、贸易驱动力、文化影响力、供应链保障力、现代化治理能力全面增强,基本建成城市与自然生态和谐相融、海洋特色全面彰显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
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最终要落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
于是,在《总规》中,我们能看到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建设全民友好型城市——
住房方面,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对居住用地的保障力度;
文化设施方面,以打造港城文化样板为目标,高水平建设一批市级文化设施;
在教育设施方面,面向全年龄段补足优质教育设施,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完善基础教育均衡化布局,多渠道增加普惠托育供给;
体育设施方面,在完善大型体育场馆布局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满足全民健身需求;
医疗设施方面,推进优质医疗卫生设施均衡布局,实现每个区(县、市)内至少1所三级综合医院,大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社会福利设施方面,建立与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健康状况相适应的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小型社区嵌入式福利设施……
大美宁波。
我们能看到,完善全域公园体系、提供舒适宜人的休闲空间——
依托山海湖田等生态景观资源,建设小浃江湿地公园等一批郊野公园,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
提升一批综合公园,完善儿童、体育、文化、植物园等专类公园体系;
持续推进三江、六塘河等滨水公园建设,构建串联绿地和开敞空间的绿道网体系;
见缝插针建设一批口袋公园,实现300米见绿、400米见水、500米见园……
我们能看到,打造高效低碳的交通出行网络,大幅提升绿色出行比例——
构建覆盖全市域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与常规公交共同组成高标准、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为居民出行提供便捷低碳的绿色出行方式;
加快建设宁波大道、东海大道,形成由市域贯通的快速路、城区内快速路组成的骨架干道网络,实现各重点发展区域与交通枢纽直连直通;
打造友好公平的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网络,保障步行和自行车路权,做好与公共交通站点的换乘衔接,为绿色出行最后一公里提供便利。
“纸上”的规划编制完成,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如何确保提出的目标蓝图得到有效实施,更为关键。
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王寅星表示,下一步将加强规划的全流程管控,创新规划实施路径,将“目标蓝图”逐步转变为“实景图”。
规划统筹机制方面,建立市县两级规划委员会制度,统一领导协调全市规划工作,落实“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推进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有机融合;
规划传导机制方面,构建纵向逐级深化、横向融合贯通、实施刚弹结合的多向立体传导机制,全面覆盖并有效指导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
规划监督机制方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试点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动态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预警,将规划实施情况及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的实时更新。
扭住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这个“牛鼻子”,也是宁波实施《总规》的新路径。
2022年,自然资源部批复同意宁波市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方案,宁波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城市。
宁波将通过空间布局局部优化、资源要素高效流动、政策工具集成应用等举措,推动以整促治、以治促进,全力巩固全市经济稳进向好态势。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
城市发展,“甬”无止境。
2035年,一起“预”见更好的宁波。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