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永远热泪盈眶 他把歌词写在天空与大地之间
2024-11-27 07:29:05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陈民宪

他是前往内蒙古的热血知青,凭一首《我爱祖国的边疆》诗歌,走上文艺创作的道路;

他是在文旅行业深耕多年的“排头兵”,见证并参与了包括早期宁波国际服装节在内的大量宁波历史性文化事件;

他是资深的文化现象观察者、内容策划者,虽已年近70岁,却依然忙忙碌碌,为宁波城市形象更好输出,贡献创意与智慧。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难能可贵的是,在过去的50多年里,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他用一首首歌词创作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想,对故乡的深情、对人群的关切、对事件的体悟,尽在词中。

他的笔下,《梦中的三江》“在浪花里流淌”,《天童 天童》的一寺一峰“仰望着苍穹”,《飘扬的导游旗》是“地动山摇的一片天”,台风天抱住小小生命的臂膀成就“风雨之抱”……心怀赤子之心,秉承古道热肠,不负本心、不负年华、不负追求,他把歌词写在天空与大地之间。

今年10月,收录其120首歌词、创作笔记、讲座笔谈的《此心歌处:陈民宪歌词集》由宁波出版社出版,一册蓝色封面的“小”书,承载他对城市、对生活的“大”爱。

从传统和经典中汲取养分

1971年夏天,17岁的陈民宪决定去内蒙古兵团当知青时,写下了其歌词创作生涯的开篇之作《胸怀朝阳赴边疆》。

在基建队,他一边劳动一边创作,《我爱祖国的边疆》的发表让他转至宣传队,任专职创作员。“青春的烈焰融化千里雪,豪情满怀笑迎大风沙”,一首《美丽的边疆我的家》是他当年的代表作。

知青岁月练就了陈民宪的乐观与豁达,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成为他战胜困苦的信念。

他喜欢宋词,在有限的条件下抄写着,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都曾滋养他的心田;他也读贺敬之、郭小川、李瑛,从他们的诗歌中汲取力量。

诗词同源,长期以来,他尤爱艾青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也成为他从事创作的根本动因。

7年塞外生活,归来仍是少年。

知青返城后,从1979年到2014年,陈民宪一直在宁波文化和旅游部门任职,经历、主导了许多有代表性的文化事件。故乡的风土人情不时勾动着他,使他不自觉地为之书写、抒情。

目前,他一共写下400多首歌词,其中300多首均以宁波为题材。

他写“雪白糯米晶莹透亮”的宁波汤团,写“土灶烧得热腾腾”的年糕,写“红里透着紫,甜里裹着酸”的杨梅,也写“四季常青总显蓬勃力量”的香樟;天一阁、灵桥、梁祝传说、《三字经》、大运河、天童、雪窦,甬剧代表的乡音,西林弥漫的书香,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陈民宪说,“宁波就是一口井”,三江奔涌,海纳百川,激发着他的创作灵感。

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停止学习。陈民宪长期热衷于看音乐节目,从早年的“青歌赛”“星光大道”,到而今的唱作人比赛。

陈民宪说,他至今保持着每天听歌两小时的习惯,从优秀创作中吸收养分,探索不同的写法,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种“与时俱进”的态度,也使他始终富有创作的激情和敏感。

因热爱而讴歌

2017年末,《此心歌处——陈民宪作品音乐会》在宁波大剧院唱响,演出的盛况至今令许多人难忘。这是浙江省首台由词作家举办的高规格个人作品音乐会,在全国音乐文学界也不多见。

一首首歌咏宁波、抒写生活情感的词作经演唱、朗诵直抵人心,拨动许多人的乡情。

陈民宪说,故乡、故土就是他情感的“软肋”,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但思乡、爱乡之情为人之共有,就像余光中在《乡愁》中所表达的,一位艺术家不管走得多远,他的根和魂都不会离开故土。

对陈民宪来说,将笔触对准宁波有几方面原因。

“我父亲祖上是地道的宁波人,我出生在上海,8岁那年回到宁波,住在海曙区广仁街孙家巷的一个老墙门里。”陈民宪说,少年时代,宁波的市井生活记忆“毫无阻挡地浸入骨子里,活色生香”。

当他“浪迹天涯”归来,是故乡为他抚平创伤,亲人相拥、同学相聚、老邻居相处,都让他感到无比温暖。此外,多年的工作机缘也给他提供了机会,无论出于工作需要还是委约创作,都推动着他的脚步不断向前。

截至目前,他创作的歌词经谱曲后,共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30多项。《阿拉村里的巧匠郎》《中华旗袍》等多首作品获全国“群星奖”,他为第十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和第五届宁波国际服装节开幕式文艺晚会写的主题歌《吉祥的港湾》被演绎不下100次。

“故乡是我永恒的创作题材,也是我艺术的宿命。”陈民宪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学和音乐,让宁波的本土文化和母语文化薪火相传,如果能让宁波人在歌声里更爱自己的故乡,我会感到无比自豪。”

创作不止,“笔墨当随时代”

陈民宪喜欢一句话:“内心充盈,胜过繁华万千。”2014年退休后,他的创作没有止步,反而别样生花。

他开始尝试更多题材,与先哲对话、与大自然对话、与天地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还有了更强烈的艺术使命与责任感,为时代发声,讴歌祖国、讴歌英雄,用音乐描绘这个时代精神图谱,用创作照亮人心。

借助媒体传播,陈民宪这几年写过好几首传播度很广的“时事歌曲”。

2017年8月,四川九寨沟地震,他在一个视频上看到导游举着旗帜疏散游客,含泪创作了《飘扬的导游旗》;

2019年3月,奉化“90后”女孩崔译文为保护同学挺身挡刀,当时也在住院的陈民宪一手输液,一手在手机上打字,写下歌词《美丽的勇敢》;

2019年8月,台风“利奇马”袭击甬城,他看到鄞州区东吴镇一个基层干部将还没满月的宝宝送至避灾点的照片,写下《风雨之抱》,“这是一个生命呵护一个生命,一个生命感动更多的生命,我要用我的笔为生命礼赞!”这首歌经市级、省级、国家级媒体推广,最终收获上千万次的阅读量。

边防战士、快递小哥、社区工作人员……近年来,陈民宪还用歌词塑造了一组组平凡英雄的群像,“为人民画像、为人民立传、为人民放歌”,展现出文艺工作者的担当。

他说,“无真情,不写词”“诗词的抒情须来自内心的真诚”“不需要过多的华丽辞藻,不必故弄玄虚虚造似是而非的‘意境’”“故事里蕴藏哲理,平实中饱含力量”,就是他的追求的美学。

《此心歌处:陈民宪歌词集》的出版既是他对自己50多年歌词写作之路的回望,也是他对未来新的创作之旅的眺望。

生命不息,创作不止。陈民宪说,自己还要再写上10年,让新的创造力在一行行词章间迸发,“用心、用情歌唱滋养我生长的这片热土,歌唱每一个平凡生命的真善美,将依然是我笔下滚烫的主题曲”。

宁波晚报记者 顾嘉懿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永远热泪盈眶 他把歌词写在天空与大地之间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4-11-27 07:29:05

陈民宪

他是前往内蒙古的热血知青,凭一首《我爱祖国的边疆》诗歌,走上文艺创作的道路;

他是在文旅行业深耕多年的“排头兵”,见证并参与了包括早期宁波国际服装节在内的大量宁波历史性文化事件;

他是资深的文化现象观察者、内容策划者,虽已年近70岁,却依然忙忙碌碌,为宁波城市形象更好输出,贡献创意与智慧。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难能可贵的是,在过去的50多年里,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他用一首首歌词创作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想,对故乡的深情、对人群的关切、对事件的体悟,尽在词中。

他的笔下,《梦中的三江》“在浪花里流淌”,《天童 天童》的一寺一峰“仰望着苍穹”,《飘扬的导游旗》是“地动山摇的一片天”,台风天抱住小小生命的臂膀成就“风雨之抱”……心怀赤子之心,秉承古道热肠,不负本心、不负年华、不负追求,他把歌词写在天空与大地之间。

今年10月,收录其120首歌词、创作笔记、讲座笔谈的《此心歌处:陈民宪歌词集》由宁波出版社出版,一册蓝色封面的“小”书,承载他对城市、对生活的“大”爱。

从传统和经典中汲取养分

1971年夏天,17岁的陈民宪决定去内蒙古兵团当知青时,写下了其歌词创作生涯的开篇之作《胸怀朝阳赴边疆》。

在基建队,他一边劳动一边创作,《我爱祖国的边疆》的发表让他转至宣传队,任专职创作员。“青春的烈焰融化千里雪,豪情满怀笑迎大风沙”,一首《美丽的边疆我的家》是他当年的代表作。

知青岁月练就了陈民宪的乐观与豁达,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成为他战胜困苦的信念。

他喜欢宋词,在有限的条件下抄写着,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都曾滋养他的心田;他也读贺敬之、郭小川、李瑛,从他们的诗歌中汲取力量。

诗词同源,长期以来,他尤爱艾青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也成为他从事创作的根本动因。

7年塞外生活,归来仍是少年。

知青返城后,从1979年到2014年,陈民宪一直在宁波文化和旅游部门任职,经历、主导了许多有代表性的文化事件。故乡的风土人情不时勾动着他,使他不自觉地为之书写、抒情。

目前,他一共写下400多首歌词,其中300多首均以宁波为题材。

他写“雪白糯米晶莹透亮”的宁波汤团,写“土灶烧得热腾腾”的年糕,写“红里透着紫,甜里裹着酸”的杨梅,也写“四季常青总显蓬勃力量”的香樟;天一阁、灵桥、梁祝传说、《三字经》、大运河、天童、雪窦,甬剧代表的乡音,西林弥漫的书香,都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陈民宪说,“宁波就是一口井”,三江奔涌,海纳百川,激发着他的创作灵感。

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停止学习。陈民宪长期热衷于看音乐节目,从早年的“青歌赛”“星光大道”,到而今的唱作人比赛。

陈民宪说,他至今保持着每天听歌两小时的习惯,从优秀创作中吸收养分,探索不同的写法,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种“与时俱进”的态度,也使他始终富有创作的激情和敏感。

因热爱而讴歌

2017年末,《此心歌处——陈民宪作品音乐会》在宁波大剧院唱响,演出的盛况至今令许多人难忘。这是浙江省首台由词作家举办的高规格个人作品音乐会,在全国音乐文学界也不多见。

一首首歌咏宁波、抒写生活情感的词作经演唱、朗诵直抵人心,拨动许多人的乡情。

陈民宪说,故乡、故土就是他情感的“软肋”,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但思乡、爱乡之情为人之共有,就像余光中在《乡愁》中所表达的,一位艺术家不管走得多远,他的根和魂都不会离开故土。

对陈民宪来说,将笔触对准宁波有几方面原因。

“我父亲祖上是地道的宁波人,我出生在上海,8岁那年回到宁波,住在海曙区广仁街孙家巷的一个老墙门里。”陈民宪说,少年时代,宁波的市井生活记忆“毫无阻挡地浸入骨子里,活色生香”。

当他“浪迹天涯”归来,是故乡为他抚平创伤,亲人相拥、同学相聚、老邻居相处,都让他感到无比温暖。此外,多年的工作机缘也给他提供了机会,无论出于工作需要还是委约创作,都推动着他的脚步不断向前。

截至目前,他创作的歌词经谱曲后,共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30多项。《阿拉村里的巧匠郎》《中华旗袍》等多首作品获全国“群星奖”,他为第十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和第五届宁波国际服装节开幕式文艺晚会写的主题歌《吉祥的港湾》被演绎不下100次。

“故乡是我永恒的创作题材,也是我艺术的宿命。”陈民宪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学和音乐,让宁波的本土文化和母语文化薪火相传,如果能让宁波人在歌声里更爱自己的故乡,我会感到无比自豪。”

创作不止,“笔墨当随时代”

陈民宪喜欢一句话:“内心充盈,胜过繁华万千。”2014年退休后,他的创作没有止步,反而别样生花。

他开始尝试更多题材,与先哲对话、与大自然对话、与天地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还有了更强烈的艺术使命与责任感,为时代发声,讴歌祖国、讴歌英雄,用音乐描绘这个时代精神图谱,用创作照亮人心。

借助媒体传播,陈民宪这几年写过好几首传播度很广的“时事歌曲”。

2017年8月,四川九寨沟地震,他在一个视频上看到导游举着旗帜疏散游客,含泪创作了《飘扬的导游旗》;

2019年3月,奉化“90后”女孩崔译文为保护同学挺身挡刀,当时也在住院的陈民宪一手输液,一手在手机上打字,写下歌词《美丽的勇敢》;

2019年8月,台风“利奇马”袭击甬城,他看到鄞州区东吴镇一个基层干部将还没满月的宝宝送至避灾点的照片,写下《风雨之抱》,“这是一个生命呵护一个生命,一个生命感动更多的生命,我要用我的笔为生命礼赞!”这首歌经市级、省级、国家级媒体推广,最终收获上千万次的阅读量。

边防战士、快递小哥、社区工作人员……近年来,陈民宪还用歌词塑造了一组组平凡英雄的群像,“为人民画像、为人民立传、为人民放歌”,展现出文艺工作者的担当。

他说,“无真情,不写词”“诗词的抒情须来自内心的真诚”“不需要过多的华丽辞藻,不必故弄玄虚虚造似是而非的‘意境’”“故事里蕴藏哲理,平实中饱含力量”,就是他的追求的美学。

《此心歌处:陈民宪歌词集》的出版既是他对自己50多年歌词写作之路的回望,也是他对未来新的创作之旅的眺望。

生命不息,创作不止。陈民宪说,自己还要再写上10年,让新的创造力在一行行词章间迸发,“用心、用情歌唱滋养我生长的这片热土,歌唱每一个平凡生命的真善美,将依然是我笔下滚烫的主题曲”。

宁波晚报记者 顾嘉懿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