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三江口。资料图片
2024年初,纪录片《何以中国》播出,宁波余姚的井头山、河姆渡遗址融入中华远古文明摇篮的庞大叙事,东海岸边的小渔村,用一个个鲜活案例,演绎人与海进退之间,沧海桑田的故事。
2024年底,网络文化节目《闪耀吧!大运河》上新,“走运团”从宁波搭运河船北上,向广大观众提示,宁波作为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位于河海交汇点的地理指征。
地理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文化性格。这片土地上的人听着海潮声长大,洞悉自然的神秘力量。人与海相伴相生八千载,他们深知,只有利用海洋,乘潮而上,才能获得生机。
四通八达的水网,则为宁波开拓广袤腹地,河海转运、河海联运的漫长往事,充分打开人们的沟通视野……
当我们试图寻找“何以宁波”的答案,收获的回答千人千面,但有一条脉络一以贯之,那就是与浪搏击,勇立潮头,用自身的刚柔相济开辟闯荡远方的道路。
纪录片《何以中国》还原的宁波先民生活场景。
求生
在人与海的进退之间
当我们揭开宁波地面表层,下探2米,很容易看到灰蓝色的深厚淤泥,学名“海相沉积”。它们的出现提示我们,脚下的土地曾长期被海洋淹没。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领队孙国平根据井头山遗址的发现,勾勒出8000年前的“古宁波湾”。当年海岸线可以抵达今天的余姚三七市,而宁波可能只是露出东海洋面的若干岛屿。
在孙国平长期工作的井头山遗址,有一张世界地图,他精准地在上面找到,宁波位于诞育四大文明古国的神秘北纬30度纬线附近,同时,宁波又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海陆相衔,南北转运。在这一“十字交叉点”上诞生中国海洋文明的起源,偶然之中似有必然。
宁波地区的先秦考古发现中,如果把姚江谷地的井头山、河姆渡、田螺山、施岙遗址,镇海九龙湖附近的鱼山、乌龟山、汶溪、吕岙遗址,奉化江流域的下王渡、何家、顾家庄遗址联系起来看,不难发现,在距今八千年至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宁波,人进海退、海进人退的故事在地层上被演绎得格外清晰。
因为海平面的回落,河姆渡人获得了生存空间;也因为海平面的不稳定,良渚至晚商之间的宁波文化序列几乎属于空白。而距今五千年左右,环太湖流域崛起的文化接过河姆渡人创造的星火,长江下游早期文化的“核心区”完成迁移。
远航
通联运河与海洋
宁波,再次在中华文化版图上拥有姓名要等到唐宋之际。公元738年,唐王朝设立“明州”,将其从“越州”分离。
在宁波博物院院长张亮看来,唐代明州地位的抬升,与其作为运河出海口的海港地位提升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天宝之乱后,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节度使截留资源维持割据势力,使得中央政府不得不倚重当时尚未开发的江南地区,得益于隋唐运河的开凿,南方的资源得以输送到北方。”
三江口作为唐宋重要海港得到充分发展,与宁波作为东南沿岸一大港城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是同步的。
“特别是在南宋,庆元港直接成为首都(临安)的出海口,农商转运港的身份,使得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交汇,外人、僧侣、学者、官员在三江港城这一国际化舞台粉墨登场,奠定了嗣后一千年宁波的文教底蕴。”张亮表示,正是在国家需求和政府力量的驱动下,宁波依托一系列水利工程和市政基础建设,以当时“一府六县”赋税与劳动力规模,支撑起国家级港口在东海之滨的崛起。
在江南开发的大背景下,宁波自然禀赋的优势终于在统一帝国的模式下显露出来,并得到充分彰显,给港口与城市带来巨大变化。
文教
思潮碰撞共潮生
港城兴而文教兴。从宋代的庆历五先生、淳熙四先生,到明清之际的王阳明、黄宗羲、全祖望、万斯同,宁波历史上也曾书院林立、书楼遍布,书写“浙东邹鲁”的辉煌。
在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黄文杰看来,中国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合奏塑造了独特的宁波,两条沟通中外的大商路不仅给予宁波经营世界的宽广舞台,也孕育了“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实用主义思想的萌芽。
“宁波能够产生‘心学’,这种超越传统儒学、引领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构建不断提供新的支撑,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必然现象。”黄文杰说,这是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交汇、相碰撞的结果,长期以来,人们勇于开拓,探索创新,挑战世界,铺就了孕育心学的土壤。
更为难得的是,宁波作为对外贸易的城市,这两条商路的健全发展一直持续到今天,思想交汇,包容开放,面对新质生产力,依然能够提供强大的精神与文化支持,海定波宁,气定神闲,这就是“宁波”。
“今天我们讲何以为大运河,何以为海上丝绸之路,何以为海洋文化,何以为东方大港,何以有阳明心学,何以有书藏古今,何以有宁波商帮的长盛不衰,骨子里都有宁波地域文化基因的浸润。”黄文杰表示,“今天,我们推进宁波文化基因解码,也是在深挖城市记忆、厚植文化根基、塑造认同基础、追寻文明根源方面做出努力,以此增强地方人民的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宁波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汲取历史智慧、汇聚奋进力量。”
交响
何以宁波?
“稻”说古今、河海对话、锦绣非遗、墨韵流芳,在今年“何以宁波”系列报道中,我们通过四个切面,初步解读了宁波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样本城市的基因密码。与此同时,我们也采访了几位城市文化专家,就“何以宁波”向他们征询答案。
宁波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江伟表示,“何以宁波,读懂、读透宁波人就可明了。”井头山、河姆渡的宁波先人,穿梭在七八千年前的古文明丛林间;耕读传家、治国安邦的宁波才人,近2500位进士经历中华文明的潮起潮落;经世致用、低调务实的宁波商人,开创了近现代商帮唯一不断代传承的奇迹;百余位两院院士、近400位高校校长以及各领域的宁波名人,合力谱写新时代的乐章……正是这些宁波人,造就了宁波城。
宁波市甬城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友君表示,宁波有蓬勃的海港,连接着内地与世界的货运网络;宁波有坚韧的民企,塑造着专精特新的品牌丛林;宁波有千年的人文,闪动着美诗美景美食的时尚脉搏。古老与现代,在这座城市交融,并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
宁波资深文旅专家陈民宪则交来一篇“小作文”《何以宁波》——
“宁波 风平浪静海定波宁
宁波 物阜民丰四季繁花
宁波天赐良邑从来都是风水宝地
宁波有七千年河姆渡文化的长度
宁波有浙东学派书香文化的深度
宁波有港通天下海丝文化的宽度
宁波不疾不徐却有内敛中的涌动
宁波无惧浪潮拥有闯荡中的胆魄
宁波博纳理性总有深思中的定力
宁波似一幅画有江南风情也有滨海风度
宁波像一首诗有时婉约细腻有时豪放澎湃
宁波如一首歌融合五洲的音符汇聚世界的交响
……”
这是我们“何以宁波”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
家国一体、知行合一、勇立潮头、与时偕行,“何以宁波”的真正答案,或仍需今天的宁波人共同回答。
记者顾嘉懿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