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乐源:用AI讲述宁波故事
中国宁波网    2025年02月05日 06:57

  人物名片

  李乐源:“多个伙伴”AI社群发起人

  核心观点

  ■技术与文化碰撞,激发创新传播模式

  ■AI技术重构文化叙事,带来全新体验

  ■人机协作,是AI与文化融合的核心路径

宁波“多个伙伴”AI社群发起人李乐源。(吴冠夏 摄)

  蛇年正月初一晚上8点,首届宁波AI春晚登陆甬派App。

  不同于传统的歌舞串联,这台晚会从画面、台词到音乐,均由AI作为工具完成,为观众带来了别样的视听体验。它以温情、幽默、历史与公益为主题词,将宁波的传统和未来进行了无缝连接。

  首届宁波AI春晚背后,是李乐源和“多个伙伴”AI社群的努力付出。作为新宁波人的李乐源,希望用AI讲好宁波故事。

“灵秀横溪·我们的家园”乡镇美学AI创作赛作品巡回展。

  技术和文化碰撞,让AI成为“智能伙伴”

  记者:您是如何和AI结缘,并最终成立“多个伙伴”AI社群的?

  李乐源:我在大学期间主修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学习了很多和编码、AI相关的课程,因此对AI的逻辑和操作有了大致的理解。不过,当时我对AI技术其实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些恐惧,又有些向往。恐惧,是因为当时AI技术还处于早期阶段,我对它的未来发展有不确定感;向往,则是因为我看到了AI的潜力。

  毕业后,我选择了跨境电商行业。这段经历让我对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后来将AI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打下了基础。

  2022年11月,ChatGPT发布,我从中感受到AI的“理解力”——它能解析上下文,精准翻译指代词、定语等细节,几秒生成可直接使用的内容。这种质变让我意识到,AI不再是机械工具,而是能真正融入工作流的“智能伙伴”。ChatGPT只是起点,国内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如豆包、Kimi、文心一言、DeepSeek等,已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标配工具”。

  2023年初,我给自己定了个特别的年度目标——做一场公开演讲。当时ChatGPT刚进入公众视野,多数人对AI的认知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同年三四月份,随着国内掀起AI热潮,我突然想道:为什么不分享自己亲历的AI变革呢?于是我联系场地办了一次公益分享会。这场在某咖啡馆举办的活动成了转折点,越来越多人找到我探讨AI应用,我也想把公益分享做得更大,“多个伙伴”AI社群由此诞生。

  记者:因何契机,您想到将AI与宁波文化相结合?

  李乐源:对于宁波文化的热爱,其实源于一场“双重缘分”。

  我是个新宁波人,来到宁波之前,我对这座城市的理解非常浅显。后来遇到了我现在的未婚妻,我也因缘成为“宁波女婿”。

  真正触动我的,是偶然间在B站上看到以宁波为主题的历史视频。我第一次意识到,宁波的每一条小巷、每一座桥、每一栋楼背后,都有值得回味的故事。这些如珍宝般的城市记忆,若只用口述传播,就像黑白默片少了色彩。

  当时“多个伙伴”AI社群刚起步,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AI为历史叙事注入视觉生命力。首部作品《AI看宁波史·罗城篇》应运而生——罗城在数字世界“重生”。这部作品从宁波曾经的外围城墙出发,借助旧照片的还原,讲述了宁波的发展历史。当虚拟罗城与现实街景叠加的刹那,一场古今对话就此展开,我想这正是技术与文化碰撞的魅力所在。

  去年10月,我们和东钱湖韩岭景区合作,推出了一个AI线下展览,召集社群伙伴制作了和韩岭相关的AI作品。同一时间,“多个伙伴”AI社群作为合作方,推动了“灵秀横溪·我们的家园”乡镇美学AI创作赛的举办,从AI的视角展现横溪的全新发展。

李乐源与孤独症儿童互动,筹划以该群体为主题的AI作品。

  AI技术打开文化传播的全新思路

  记者:首届宁波AI春晚有哪些亮点,为什么想到准备这样一台晚会?

  李乐源:首届宁波AI春晚的每一个节目,都是从宁波的历史中抽取某个点进行发展,用AI技术赋予传统新的表达维度。

  比如,其中有一个关于王阳明的AI音乐MV作品,就是从“王阳明返回宁波途中病逝”这一史实出发,创作了王阳明穿越到现代宁波和年轻人互动的故事。当时王阳明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我们借助AI技术构建了穿越时空的对话,这种跨越五百年的精神共鸣,正是科技赋能文化的生动实践。

  在传统故事创新方面,我们在AI反诈宣传片《梅花》中重构了经典的梁祝传说,并且大胆地将梁祝传说和反诈题材结合,以两只蝴蝶的视角为切入点,演绎金融诈骗案的全过程;AI歌舞剧《霓裳七彩绘明州》则是将宁波的主要景点串联起来,让观众通过节目感受到宁波的独特魅力。

  我们打造首届宁波AI春晚的初衷,就是要为宁波文化搭建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宁波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但是这座城市稍显低调,AI技术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文化传播思路。

  另一方面,AI技术能让一些流传在宁波民间的传说故事从文本当中“活”过来,当那些只存在于方志里的故事有了具象化的呈现,文化传承就真正完成了从“听说过”到“体验过”的质变。

  记者:在AI和文化结合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技术难题和挑战?

  李乐源:AI视频创作,就像在数字迷宫里追逐灵感,我们享受着技术赋予的创造性,随之而来的还有不稳定性。业内关于AI视频创作有个关键名词“抽卡”——即使每次输入同样的文本、图像,输出的结果仍是千差万别。如果想要达到你所期待的状态,就需要不停地尝试,每次都要在一段时间的等待后“开盲盒”。

  AI视频领域有各种画风,如何找到既能准确传达宁波文化内核,又能被大众广泛接受的表现形式,需要我们不断试错和迭代。在确定人物形象之前,我们先要决定画风和表现形式。

  更本质的挑战在于创意。虽然现在的AI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创意思路,但这些创意必须结合我们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知识水平,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AI固然是个很好的工具,可如何将它提供的创意与我们对本土文化的理解深度融合,这是个棘手的问题,也是我们在AI创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攻克的难点。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产生出真正优质、独特且能完美展现宁波文化的创意。

“多个伙伴”AI社群以鼓楼为主题制作的AI作品。

  将AI的特点和人的特点有机结合

  记者:AI技术和文化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

  李乐源:我觉得AI技术和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以互联网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借助互联网获得了极大的扩散空间。以前要是想了解某个历史故事或者历史人物的事迹,我们得去图书馆借书来读。有了互联网,大家都能通过这种更高效快捷的方式获取信息,这就是技术对文化的一个巨大促进。

  虽然AI仍然在不断地迭代更新,但已经能够像互联网一样,给文化搭建一个新的平台。如今我们可以依靠AI视频和AI图片来呈现文化,未来还会有更新的表现形式。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让宁波文化以更丰富多样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在将AI和文化结合的过程中,需要把AI的特点和人的特点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值得传播和弘扬的作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合作模式,让创作者深入理解AI的特性,同时也让AI更好地学习和融入人类的思维、情感,这样才能应对未来文化与AI融合过程中的挑战。

  记者:未来还有哪些将AI和文化结合的计划,“多个伙伴”AI社群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向?

  李乐源:宁波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竹根雕、金银彩绣等,我们想把这些非遗用AI的方式进行呈现,从中再加入一些现代创意和流行元素,让年轻人能够和非遗更加亲近。

  “多个伙伴”AI社群扎根宁波,目前的核心目标是打造一个专属宁波的AI品牌。这个品牌成型后,会衍生出一系列相关内容。比如我们会构建独特的品牌文化,塑造专属IP,探索多元化的展示途径。“多个伙伴”AI社群会继续坚持公益传播的使命,通过举办各类免费的AI知识讲座与分享会,让更多宁波市民能够接触并了解AI技术的魅力与潜力。

  当下我们正在积极布局社交媒体领域,随着社交媒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大家对品牌的认知度也会逐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形象化的载体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会着重发展文创IP,通过将宁波文化与AI深度融合,把这个文创IP逐步打造成与AI结合的宁波代表性品牌。同时,拓展向外输出产品的渠道,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AI价值。

  希望未来人们谈起宁波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时,可以想到“多个伙伴”AI社群。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龚旭琪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李乐源:用AI讲述宁波故事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2-05 06:57:00

  人物名片

  李乐源:“多个伙伴”AI社群发起人

  核心观点

  ■技术与文化碰撞,激发创新传播模式

  ■AI技术重构文化叙事,带来全新体验

  ■人机协作,是AI与文化融合的核心路径

宁波“多个伙伴”AI社群发起人李乐源。(吴冠夏 摄)

  蛇年正月初一晚上8点,首届宁波AI春晚登陆甬派App。

  不同于传统的歌舞串联,这台晚会从画面、台词到音乐,均由AI作为工具完成,为观众带来了别样的视听体验。它以温情、幽默、历史与公益为主题词,将宁波的传统和未来进行了无缝连接。

  首届宁波AI春晚背后,是李乐源和“多个伙伴”AI社群的努力付出。作为新宁波人的李乐源,希望用AI讲好宁波故事。

“灵秀横溪·我们的家园”乡镇美学AI创作赛作品巡回展。

  技术和文化碰撞,让AI成为“智能伙伴”

  记者:您是如何和AI结缘,并最终成立“多个伙伴”AI社群的?

  李乐源:我在大学期间主修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学习了很多和编码、AI相关的课程,因此对AI的逻辑和操作有了大致的理解。不过,当时我对AI技术其实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些恐惧,又有些向往。恐惧,是因为当时AI技术还处于早期阶段,我对它的未来发展有不确定感;向往,则是因为我看到了AI的潜力。

  毕业后,我选择了跨境电商行业。这段经历让我对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后来将AI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打下了基础。

  2022年11月,ChatGPT发布,我从中感受到AI的“理解力”——它能解析上下文,精准翻译指代词、定语等细节,几秒生成可直接使用的内容。这种质变让我意识到,AI不再是机械工具,而是能真正融入工作流的“智能伙伴”。ChatGPT只是起点,国内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如豆包、Kimi、文心一言、DeepSeek等,已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标配工具”。

  2023年初,我给自己定了个特别的年度目标——做一场公开演讲。当时ChatGPT刚进入公众视野,多数人对AI的认知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同年三四月份,随着国内掀起AI热潮,我突然想道:为什么不分享自己亲历的AI变革呢?于是我联系场地办了一次公益分享会。这场在某咖啡馆举办的活动成了转折点,越来越多人找到我探讨AI应用,我也想把公益分享做得更大,“多个伙伴”AI社群由此诞生。

  记者:因何契机,您想到将AI与宁波文化相结合?

  李乐源:对于宁波文化的热爱,其实源于一场“双重缘分”。

  我是个新宁波人,来到宁波之前,我对这座城市的理解非常浅显。后来遇到了我现在的未婚妻,我也因缘成为“宁波女婿”。

  真正触动我的,是偶然间在B站上看到以宁波为主题的历史视频。我第一次意识到,宁波的每一条小巷、每一座桥、每一栋楼背后,都有值得回味的故事。这些如珍宝般的城市记忆,若只用口述传播,就像黑白默片少了色彩。

  当时“多个伙伴”AI社群刚起步,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AI为历史叙事注入视觉生命力。首部作品《AI看宁波史·罗城篇》应运而生——罗城在数字世界“重生”。这部作品从宁波曾经的外围城墙出发,借助旧照片的还原,讲述了宁波的发展历史。当虚拟罗城与现实街景叠加的刹那,一场古今对话就此展开,我想这正是技术与文化碰撞的魅力所在。

  去年10月,我们和东钱湖韩岭景区合作,推出了一个AI线下展览,召集社群伙伴制作了和韩岭相关的AI作品。同一时间,“多个伙伴”AI社群作为合作方,推动了“灵秀横溪·我们的家园”乡镇美学AI创作赛的举办,从AI的视角展现横溪的全新发展。

李乐源与孤独症儿童互动,筹划以该群体为主题的AI作品。

  AI技术打开文化传播的全新思路

  记者:首届宁波AI春晚有哪些亮点,为什么想到准备这样一台晚会?

  李乐源:首届宁波AI春晚的每一个节目,都是从宁波的历史中抽取某个点进行发展,用AI技术赋予传统新的表达维度。

  比如,其中有一个关于王阳明的AI音乐MV作品,就是从“王阳明返回宁波途中病逝”这一史实出发,创作了王阳明穿越到现代宁波和年轻人互动的故事。当时王阳明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我们借助AI技术构建了穿越时空的对话,这种跨越五百年的精神共鸣,正是科技赋能文化的生动实践。

  在传统故事创新方面,我们在AI反诈宣传片《梅花》中重构了经典的梁祝传说,并且大胆地将梁祝传说和反诈题材结合,以两只蝴蝶的视角为切入点,演绎金融诈骗案的全过程;AI歌舞剧《霓裳七彩绘明州》则是将宁波的主要景点串联起来,让观众通过节目感受到宁波的独特魅力。

  我们打造首届宁波AI春晚的初衷,就是要为宁波文化搭建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宁波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但是这座城市稍显低调,AI技术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文化传播思路。

  另一方面,AI技术能让一些流传在宁波民间的传说故事从文本当中“活”过来,当那些只存在于方志里的故事有了具象化的呈现,文化传承就真正完成了从“听说过”到“体验过”的质变。

  记者:在AI和文化结合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技术难题和挑战?

  李乐源:AI视频创作,就像在数字迷宫里追逐灵感,我们享受着技术赋予的创造性,随之而来的还有不稳定性。业内关于AI视频创作有个关键名词“抽卡”——即使每次输入同样的文本、图像,输出的结果仍是千差万别。如果想要达到你所期待的状态,就需要不停地尝试,每次都要在一段时间的等待后“开盲盒”。

  AI视频领域有各种画风,如何找到既能准确传达宁波文化内核,又能被大众广泛接受的表现形式,需要我们不断试错和迭代。在确定人物形象之前,我们先要决定画风和表现形式。

  更本质的挑战在于创意。虽然现在的AI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创意思路,但这些创意必须结合我们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知识水平,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AI固然是个很好的工具,可如何将它提供的创意与我们对本土文化的理解深度融合,这是个棘手的问题,也是我们在AI创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攻克的难点。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产生出真正优质、独特且能完美展现宁波文化的创意。

“多个伙伴”AI社群以鼓楼为主题制作的AI作品。

  将AI的特点和人的特点有机结合

  记者:AI技术和文化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

  李乐源:我觉得AI技术和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以互联网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借助互联网获得了极大的扩散空间。以前要是想了解某个历史故事或者历史人物的事迹,我们得去图书馆借书来读。有了互联网,大家都能通过这种更高效快捷的方式获取信息,这就是技术对文化的一个巨大促进。

  虽然AI仍然在不断地迭代更新,但已经能够像互联网一样,给文化搭建一个新的平台。如今我们可以依靠AI视频和AI图片来呈现文化,未来还会有更新的表现形式。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让宁波文化以更丰富多样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在将AI和文化结合的过程中,需要把AI的特点和人的特点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值得传播和弘扬的作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合作模式,让创作者深入理解AI的特性,同时也让AI更好地学习和融入人类的思维、情感,这样才能应对未来文化与AI融合过程中的挑战。

  记者:未来还有哪些将AI和文化结合的计划,“多个伙伴”AI社群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向?

  李乐源:宁波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竹根雕、金银彩绣等,我们想把这些非遗用AI的方式进行呈现,从中再加入一些现代创意和流行元素,让年轻人能够和非遗更加亲近。

  “多个伙伴”AI社群扎根宁波,目前的核心目标是打造一个专属宁波的AI品牌。这个品牌成型后,会衍生出一系列相关内容。比如我们会构建独特的品牌文化,塑造专属IP,探索多元化的展示途径。“多个伙伴”AI社群会继续坚持公益传播的使命,通过举办各类免费的AI知识讲座与分享会,让更多宁波市民能够接触并了解AI技术的魅力与潜力。

  当下我们正在积极布局社交媒体领域,随着社交媒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大家对品牌的认知度也会逐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形象化的载体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会着重发展文创IP,通过将宁波文化与AI深度融合,把这个文创IP逐步打造成与AI结合的宁波代表性品牌。同时,拓展向外输出产品的渠道,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AI价值。

  希望未来人们谈起宁波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时,可以想到“多个伙伴”AI社群。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龚旭琪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