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0日,天行书友会“走读大运河”活动
甬派客户端记者 周晓思
四月的宁波,春风裹挟着书香拂过三江口。宁波自去年创新推出“我陪孩子读经典”全民阅读品牌以来,今年迭代升级为2.0版,以经典育美好、以文化润人心,通过数字化、场景化、国际化的创新手段,打造一场覆盖全龄段、贯穿全年的阅读盛宴。天一阁的飞檐下,孩子们捧着绘本席地而坐;地铁车厢里,青年们沉浸于“阅读快闪”的静默时光;乡村文化礼堂中,古稀老人用方言吟诵经典……
这座“书藏古今”的城市,正以一场场全民共读的盛景,诠释着“阅读即生活”的深层内涵。宁波以立法先行之姿,构建起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阅读生态,全市近千个民间阅读组织,如同闪闪繁星,点亮城市的文化星空。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们走进宁波的阅读组织,探寻其如何以空间拓展、形式焕新和群体共融,构筑起一座“无界书香之城”。
阅读空间拓展:深入乡村、商圈与职场
当阅读空间从图书馆的穹顶下出走,渗入乡村老宅的屋檐下、商业广场的瓷器店、企业会议室的玻璃幕墙时,一场关于文化触角的“毛细血管革命”正在宁波悄然发生。
在慈溪横河镇彭桥村农家书屋,历史学者方向明与村民围坐共读《烽火热土》,窗外是六月金黄的稻田,蝉鸣阵阵,屋内翻书声沙沙作响;周巷镇万安庄村的夏夜,沈家萍老师举着手电筒,带孩子们在《肉桂色铺子》的奇幻故事里寻找萤火虫;在附海镇花塘村的绘本课上,悠悠老师翻开《它们一定是饿了》,书中小动物们焦急寻找食物的画面引得孩子们咯咯直笑。

2024年6月,稻读公社在慈溪市附海镇东海村农家书屋开展端午节系列活动。图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这是慈溪稻读公社“悦读四季”项目的寻常剪影,“稻读公社”取自“稻可果腹,读亦润身”。自2022年起,这支深耕乡村的阅读队伍带着“全季阅读、全景走读、全网领读、全域耕读”四把钥匙,走进慈溪18个乡镇(街道),解锁了36场农家书屋活动、100场乡村文化礼堂共读,搭建起群众“自洽式”的阅读普及新路径,助推乡村阅读迈入快车道。
2023年,这个“泥土里长出来的项目”入选中宣部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农家书屋创新示范案例,见证着阅读如何成为“精神共富”的活水。
而150公里外的宁海西子国际广场,另一种空间实验正在颠覆认知。“悦器读书会”所在的空间,本身是一家展览售卖瓷器的店铺,里面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与明代大儒方孝孺的《逊志斋集》并肩陈列。这个2021年由宁海县图书馆“拾获”的阅读组织,每周五晚上聚集着主妇、茶商、教师、店员等书友。他们在茶盏叮咚中共读,把读书笔记晒进“看宁海”客户端的交互平台“书友圈”里,分享参与感受和读书感想。
阅读的星火同样在民营企业燎原。如何让阅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读书人俱乐部理事长严国平一直在思考,这个2009年成立的阅读组织,从初创起就因成员身份带有企业基因。2024年,读书人俱乐部启动“百人百基百业”工程,将百家企业的会议室变为书房,让民宿、茶室化身文化驿站。“阅读不是风花雪月,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严国平说。
这类“毛细血管”式的阅读跨界空间,或许没有城市书房的恢弘,却像蒲公英种子般完成着更隐秘而重要的使命——在乡村,它是抵抗文化荒漠的蓄水池;在城市,它是治愈精神碎片化的黏合剂;而当二者在“云端”通过直播、共读打卡联结时,一个立体的全民阅读生态系统已然成型。
阅读形式焕新:从文本到多维的生命对话
宁波的阅读组织正将书本化为可触摸的时空。正如天行书友会在《风雨健行30年》中所印:“书不是用来供奉的,是要在行走中焐热的。”知识不应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流动的生命体验。
锈迹斑斑的杭钢高炉下,70名书友手持《大运河》,朗读声与钢铁回响共振。这是4月20日天行书友会“走读大运河”的一幕——在杭州钢铁厂遗址的工业奇景中,书页上的文字与铁轨的岁月纹路交织,参与者王女士触摸着冰凉的钢架感慨:“原来《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旋律,真能从钢铁缝隙里渗出来。”

天行书友会以往的走读活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国文人铭记在心的读书古训。为遵循这一传统,天行书友会倡导开门读书,组织书友们走出书斋,到田野山村去读“无字之书”。
作为宁波成立历史最久的阅读组织,2016 年,天行书友会开展第一期“书香宁波 人文之旅——带着一本书去旅行”活动,每人带一本《那些美丽的村庄》,由该书作者樵夫作“导游”,带着大家去奉化常照村和岩头村。
书越读越多,路越走越远,宁海许家山村、慈溪方家河头村、舟山新建村、金华诸葛八卦村、杭州桐庐环溪村……“天行”足迹踏遍了宁波及周边的山山水水。
天行书友会创始人之一、会长黄朝洋说,“读书+行走”的举措,是一面鲜艳之旗,当年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曾被编入《宁波年鉴》之中。
这支队伍30年发起300余次文化之旅,吸引超2.8万人次参与,其开创的“带一本书去旅行”模式,早已被全国百余家读书会效仿。天行书友会的微信公众号在宁波文人圈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这里除了发布书友会活动讯息以外,还推送会员们的读书随笔,2024年一共推了184期,平均两天一更。
当阅读的边界继续拓展,象山县将经典搬进了中国海影城的民国街景。12岁的奚语宸蜷缩在“渣滓洞”铁窗下,母亲扮演的江姐轻抚她枯黄的发梢,孩子脱口而出的不是剧本台词,而是《红岩》原文:“娘,他们为什么要把我们关在黑屋子里?”这场《红岩》沉浸式演读,让孩子和家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历史。
2024年,象山县举办了50余场这样的“情景演读”活动,是象山“见海·伴读——我陪孩子读经典”系列活动之一,家长和孩子们热情满满。这种新颖形式让经典“活”了起来,不再是冰冷文字,而是化作动人故事。孩子们不仅掌握诵读技巧,更学会思考、感悟,激发爱国情怀与责任感。
这些创新实践证明,阅读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可以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体验。宁波的阅读组织正以多元形式打破阅读的边界,将单向的知识接收转变为多维的生命对话,让文字真正“活”在人们的生活里,完成了阅读从信息获取到生命滋养的本质跃升。

情景演读红色经典。(资料图)
阅读人群扩面:当书籍照亮普通人的生活
在宁波的阅读版图上,一场静默的变革正在发生——书籍不再是知识分子的专属,而是成为照亮普通人精神世界的明灯。
4月19日中午,在北仑区大碶街道灵峰工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走廊尽头,陈利娟蹲在地上清点书籍,《工匠之歌》封面上桥吊司机竺士杰的人像被穿过窗棂的阳光镀上一层金边。这位初中辍学、曾蜷缩在服装厂角落用手机听书的来自河南的女工,屡次在写作比赛中获奖后被评为2023年全国总工会玫瑰书香?阅读学习成才女职工,此刻正将一摞摞新书整理上桌——两小时后,30名产业工人将聚集于此,讨论书中“大国工匠”的成长密码。
当天的读书会议程丰富,邀请了《工匠之歌》作者彭素虹老师分享创作心得,现场播放了提前录制的竺士杰老师对于职工读友的寄语,还发布了2025年“书香同行”阅读书单,颁发了“书香同行阅读推广大使”的证书,其中5位是普通职工,5位是各行业榜样。

陈利娟在朋友圈发布读书活动预告后,15分钟报满
4月19日活动现场,一线工人陈敏江攥着证书的手微微发抖——这位内向的车间物料员刚获评“书香同行阅读推广大使”,他说:“我相信人是经验的产物,只要自己一直在行动和思考,就一定会有所改变。”另一位是宝妈闫晓斐,之前当过服务员和食堂帮厨,参加读书会贯穿了她从怀孕到现在孩子一岁的全过程。读书会结束,她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发出千余字的感言:“有幸拿到‘阅读推广大使’的聘书,突然有了一种使命感。我本是一个思想闭塞、自卑的农村女孩,阅读带给我不一样的阅历和宽广的精神世界。”
“流水线同样需要诗和远方。产业工人阅读的特征,就是需要人带领。”陈利娟坦言,“我对阅读推广大使的要求只有一个,不用推广得特别远,把自己周边亲友同事推广好就行。”
她的阅读版图正在扩张:2022年发起的“潮甬领读”读书会,去年52期活动吸引超1800人次参与;2025年新增的“同心领读”计划,要把读书会送进大碶街道每个社区。

4月19日,潮甬领读·同心领读第12期读书会活动
九龙湖畔,“萤火之光读书社”则以更自由的姿态汇聚着176名读者,书社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工人、农民、个体户、自由职业者、退休人员,也有科学家、作家、书画家、摄影家、音乐人士、企业家等,学历从小学到博士不一。作为一个永久免会费制的公益读书组织,入社几乎没门槛:喜欢阅读和即将喜欢阅读。
阅读正在重塑普通人的生命轨迹。“加入书社后,很多人说我有书香气了,有一次去镇海中学门口接孩子放学,有学生过来向我鞠躬,认真地喊了一声:‘老师,好!’我也认真地回复了那位学生:‘小朋友,好!’”从事餐饮业几十年的王吕丽分享道。“以前家里连书柜都没有,这次新房子装修,特别搞了一间书房,现在整面墙都是我的‘精神货架’。”自由职业者夏月娥抚摸着定制书柜,凝望的眼神像极了主厨审视珍藏的调料罐。
这些故事折射出宁波阅读推广的独特路径:不是居高临下的文化施舍,而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书籍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正如萤火之光读书社创始人之一吴鲁言所说:“阅读应该是自由的,我们不强求每个会员必须读什么书,也不规定每个会员必须发言,我们只希望每个人都能在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成长。”

萤火之光读书社阅读分享会
读书是“积跬步以至千里”的过程,就像“萤火之光”这个名字。萤火再微小,也能在黑暗中发出光亮,照亮前行的路。
在这里,书籍成为最平等的媒介,打破了职业、学历、阶层的界限,让产业工人、家庭主妇、小店主与专家学者在同一盏灯下对话,每个普通人都是文化破壁的持灯者。当阅读突破社会阶层的隐形壁垒,这座城市便拥有了最动人的文化风景——不是高墙里的精英沙龙,而是流动在市井街巷的文明之光。
向未来:文脉为锚,民间力量为帆
从天一阁藏书楼到现代城市书房,从《三字经》的童声诵读到AI时代的深度阅读,宁波用千年文脉为锚,以民间力量为帆,驶向全民阅读的深水区。这里的每一场读书会、每一次走读、每一本漂流书,都是文明基因的重组实验,都在编织一张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社会的文化网络。
宁波的阅读生态亦如奔涌之江,既承载着传统之舟,又激荡着创新浪花。当书香成为城市呼吸的节拍,阅读便不再是简单的行为,而是一种浸润灵魂的生活方式——这或许正是宁波献给时代的最美答案。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