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要素X”大赛现场。记者 施文 摄
当传统服装设计还在依赖版师手绘制版,成本居高不下却无法满足大规模定制需求; 当新能源汽车研发加速“内卷”,车辆检测却仍依赖加班来缩短周期……
面对传统工业制造“数据富矿,应用荒漠”的转型困局,宁波正依托“AI大脑”,解析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智密码”。
7月11日,“2025年‘数据要素X’大赛浙江赛区宁波站同业智造赛道决赛暨2025年宁波市首场数智场景应用路演及供需对接交流活动”顺利举办。从127支队伍中突围而出的15家企业代表,围绕企业数智化转型成果现场路演答辩,为广大工业制造企业提供更广、更深的应用数据及智能化解决方案。
运用好数据模型,赋能产业升级
当前,数据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要素,而“数据要素X”就是要将数据炼化为“生产力工具”,让数据价值以乘数效应翻倍放大,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运用好数据模型,我们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构建起消费者数字孪生体系,大大提升了转化率。”服装产业大脑(浙江云聚智铱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炜展示了基于DeepSeek大模型(深度求索)构建的“服装数字版房”系统,该项目曾入选“2024年浙江省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通过数据大模型,“服装数字版房”可实现流行趋势预测、智能配色、3D版型生成等功能,设计师可根据分析结果快速组合设计元素并渲染数字样衣。从设计到打版,再到客户确认,全流程开发周期至少可缩短20%,单打样效率提升约75%,订单逾期率及供应链管理成本显著降低。
同样的数据模型赋能产业升级的案例,在宁波制造业企业中不胜枚举——吉利汽车基于数字底座的虚拟制造平台,已在该集团的10多个基地全面应用,每年产生亿元级别成本收益;智昌科技融合AI大模型(LLM)、多智能体工作流、RPA自动化技术,为离散制造业提供“可计算、可流通、可决策”的数据智能范式……
近年来,围绕数据要素赋能新型工业化,宁波开展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取得阶段性结果——63家企业列入省级数据管理国家标准(DCCM)贯标试点,智能传感产品主数据标准成功纳入国家标准体系,10家企业入选领军型、成长性浙江数商,构建起“平台+机构”数据交易体系,宁波城市数据空间列入国家可信数据创新发展试点。同时,宁波4个案例入选工信部工业领域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典型实践案例。
打破信息孤岛,扩容数据生态“朋友圈”
如何更好地用数据赋值、赋智、赋能?不仅需要提升数据应用的意识和能力,更要打破“信息孤岛”,让“沉睡”的数据“活起来”,让更多封闭的数据“动起来”。
“作为全国主流车企的车辆检验平台,我们拥有行业内最全的产品测试及需求数据。但常年来这些‘数据富矿’却未能被充分利用。”中汽研宁波数字化小组负责人范振阳坦言,以往的服务对象局限于整车厂商,但下游零部件企业服务链断裂,无法形成信息闭环。而中汽研最新研发的基于大模型知识库的汽车检测行业可信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将数家主流汽车检测数据整合,实现了产业化数据融通。
“就像以前没有淘宝的时候,大家都要线下购物,而我们就是打造了汽车数据领域的‘淘宝平台’,吸纳上下游企业入驻,大家既可以是‘商家’——提供数据,也可以是‘消费者’——购买数据,将服务链充分延伸。”范振阳告诉记者,目前,中汽研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已有吉利、奇瑞、零跑等数十家企业参与搭建,未来计划拓展至上下游产业,将“朋友圈”扩容至数千家。
在此次参赛的队伍中,既有大优强的行业龙头企业,也有小而美的创业创新型企业;既有来自传统优势行业的制造业企业,也有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服务商代表。在以数据驱动产品研发和工艺创新、以数据应用推动科学决策、建设工业领域高质量数据集、探索数据可信流通共享等方面,它们都从不同的行业、领域、环节、场景出发,用数据赋值赋智赋能。
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宁波正全力推进“人工智能+”“数据要素X”行动,以主体培育为目标,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标准制度为保障,以数据供给为路径,以数据要素价值化夯实人工智能发展之基,以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赋能新型工业化。
宁波晚报记者 施文 殷聪 实习生 皮云霞 通讯员 金励君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