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来了。图片由AI生成
“长风卷地驱炎暑,暴雨翻空送晚凉。”不知道南宋诗人陈渊在通州(今江苏南通)遭遇的这场大风暴雨,是否和我们眼下正经历的天气一样,也是台风带来的?
新的一周(7月21日到7月27日),我们不仅将遭遇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外围环流带来的风雨,或许还将面对更多台风的肆虐、咆哮。
1
台风“扎堆”
对我们来说,一路稳定向西的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本该只是“过客”,可它却凭借巨大的环流“怒刷存在感”,尤其是7月19日到7月20日,天空时不时甩下一波雨水,让人措手不及。
从中央气象台的预报看,“韦帕”于7月20日在广东登陆后,7月21日白天移入北部湾海面,预计会在7月22日下午到夜间在越南东北部沿海再次登陆。
“韦帕”本体带来的强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20日到7月21日,自东向西波及广东沿海、海南、广西南部等地;其外侧环流与副热带高压形成的东南风急流带来的大量水汽,则将波及其他地区。市气象台在7月20日发布的预报中提到,7月21日我市仍是多云到阴有时有阵雨,局部地区可能有短时暴雨。恰逢周一工作日,大家出门时记得关注最新的预警预报,尽量避开强降雨时段外出。
从目前的天气形势看,“韦帕”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中央气象台在7月20日发布的中期预报中提到,未来10天,西北太平洋还将有1-2个台风生成,并将从7月23日起影响我国东部和南部海域。
2
高温“休假”
台风或将接二连三生成,新的一周(7月21日到7月27日),雨水将成为我市天气舞台的“主角”。市气象台在7月20日发布的十天预报中提到——未来十天,我市都将是多云到阴,有时有阵雨,局部有雷雨的天气,而且不排除局部地区出现短时暴雨的可能性。
本是炎炎夏日,可一场接一场的雨水愣是下出了梅雨季的感觉。不过,好处是在雨水的冲刷下,气温难见起色。未来十天,我市最高气温在30℃-33℃,最低气温在26℃-27℃,有望暂别高温。
从7月20日起,我们正式进入号称“一年中最热”的三伏。今年的三伏共有30天,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从目前的预报看,至少今年的初伏“热情”不高。
其实,三伏热不热,主要还是取决于大气环流形势,尤其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因为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增温强烈,当它强度越强,盘踞时间越长,天气也就越热。而眼下,台风接踵而至,无疑是打破了副热带高压的“如意算盘”。
此外,值得大家留意的是,三伏的热不仅体现在白天,也体现在夜晚。当日均最低气温在26℃及以上时,即便在晚上,也还是会有那种热烘烘、黏糊糊的感觉。
3
大暑纳凉
不管天气热不热,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将于7月22日“如约而至”。
作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热”。此时恰逢三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通常是一年中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最集中的时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释名》中提到“暑,煑(同“煮”)也,如水煑物也”,都生动描述了大暑的酷热。
大暑来临,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正值伏旱期。过去宁波农民有伏天“拜龙王”求雨的习俗。现在江北慈城乍山一带还有龙王庙会,村民会将“龙王”抬出龙王庙,在各个村巡游,然后把“龙王”放在庙前空地上暴晒,直到下雨为止,这种做法也被称为“晒死龙王”。
面对大暑“上蒸下煮”的暑气,纳凉是必不可少的。晚饭餐桌上,那一碗不起眼的杨梅烧酒是最应景的选择。杨梅烧酒的做法很简单,将洗净晾干的杨梅放入瓶罐,注满高度烧酒,静置半月,待杨梅汁渗入酒中,酒色从桃红转为深红,便可饮用。一勺烧酒,两颗杨梅,便是简单有效的解乏、防中暑的方法。
面对“超长待机”的闷热,现在很多人会选择钻进空调房,而在过去,人们更习惯出门“乘风凉”。屋与屋之间的狭长弄堂,楼与楼之间的空地,还有靠近河边的位置,都是热门的乘凉地。特别是那种狭长的弄堂,空气对流带来的穿堂风,带来的凉意不比电风扇差。
夜幕降临,人们三五成群,拎着小椅子或小板凳,摇着扇子出来乘凉,顺便聊聊家长里短。估摸着晚饭消化得差不多,就会有热心邻居切一盆西瓜招待大家。
过去没有冰箱,人们用绳子拴着或竹篮装着西瓜等水果浸在井里。天气越热,井水越寒凉。傍晚时分浸下的西瓜,过两三个小时取出,自然就有了冰镇的口感。古人用“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描绘这种做法,后来还衍生出“沉李浮瓜”的成语。
等吃完西瓜,夜也已经越发深了。“乘风凉”的队伍心满意足地三三两两散去,暑气尽消,只留一身舒坦……
记者石承承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