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佛山等地报告多例基孔肯雅热病例,一些计划外出旅行的市民不由忧心忡忡,“出门一趟,会不会一不小心就被传染了?”
外出旅行时该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记者就此采访了宁波市疾控中心相关专家。
据介绍,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热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发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了大规模流行。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播给人类。通常人被叮咬后3天至7天发病。
感染后主要症状有:发热,突然起病,体温可达39℃以上,一般为该病最先出现的症状;皮疹,80%的患者在发病后2天至5天出现,部位多为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伴有痒感;关节疼痛,累及的部位多为手指、手腕、脚踝和趾关节等小关节及膝盖和肩部等大关节,疼痛多游走性,随运动加剧,晨间较重,腕关节受压引起的剧烈疼痛是本病的特点,可能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
据了解,目前尚无可用的基孔肯雅热疫苗,也无特效药物治疗。防蚊灭蚊是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根本措施。
外出旅行该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宁波市疾控中心相关专家特别作出提醒:
出发前,旅行者需查阅目的国家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了解哪些地区正在暴发疫情或存在较高的基孔肯雅热感染风险。
出行时,宜携带含有避蚊胺、埃卡瑞丁、柠檬桉油、对薄荷烷二醇等活性成分的驱虫剂,并按照说明使用。尽可能选择配备纱窗纱门的住宿场所。
旅行归来后,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症状,请及时就医,并说明旅行时间和地点,以尽快得到诊治。旅行结束后2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确保旅行者不会因隐性感染,将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等病原体带回,导致本地传播。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陈敏 通讯员 蔡潇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