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瞻岐发现上百株中华水韭 填补鄞州东南区域分布空白
2025-07-28 07:01:1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瞻岐镇的中华水韭分布在一条栽种茭白的水沟。林海伦摄

  时隔十年,宁波植物研究专家林海伦在鄞州区瞻岐镇深山一处茭白水沟,意外发现上百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华水韭。这一发现填补了鄞州东南区域(瞻岐镇、咸祥镇、塘溪镇)中华水韭分布空白。

  从石炭纪走来的“植物熊猫”

  中华水韭,这个名字里带“韭”的植物,与我们餐桌上的韭菜毫无亲缘关系。它最早出现于距今3亿年前的石炭纪岩层中,是古老的水生蕨类植物,属于典型的活化石,也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因其稀缺性和科研价值,被称为“植物熊猫”。

  中华水韭外形纤细,成熟植株地上部分高在20厘米以上,在光线阴暗的环境中甚至能长到30厘米以上。中华水韭的识别特征藏在细节里,比如它的植株基部有盘状根茎;根茎上的老须根呈棕色,新生的须根则是白色透明的;须根都呈两叉分枝。

  中华水韭的叶片横切面也藏着“生存智慧”,被分隔成四个纵向气道,配合根部单一气道,能高效输送氧气、适应水下环境;星芒状横隔细胞则增强机械强度,抵御水流冲击。“在野外,可以通过观察根系是否呈两叉分枝,以及叶片是否中空且有横隔来鉴别中华水韭。”林海伦说。

  此外,中华水韭菜叶片基部的大孢子囊也很有特色,直径约0.3毫米;其中半球有三条明显突出的棱线,与赤道面棱线汇合,另外半球则是一个扁平的半球。“在水面上时,大孢子就像一个橡皮筏子,变成一个不倒翁,利用表面突起的棱线,借助风力就可以漂到更远的地方去繁殖后代。”林海伦说。

生长在静水区域的中华水韭,这是最理想的生境,淤泥较厚,且杂草不多、光线良好。林海伦摄

  一场意料之外的发现

  林海伦说,自2014年在鄞州区(现海曙区)龙观乡首次发现中华水韭后,他一直持续追踪这一物种,已探明宁波是省内中华水韭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涵盖北仑区春晓街道、柴桥街道、白峰街道;鄞州区的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和东吴镇;海曙区的龙观乡和鄞江镇;奉化区的溪口镇和尚田镇以及宁海县岔路镇。

  从分布数量看,北仑区的中华水韭数量最多,生长环境和种群也相对稳定;鄞江镇和龙观乡的环境变化较大,中华水韭的种群分布不太稳定;奉化区的两个分布点则种群较小。“位于鄞州东南部的瞻岐镇生长环境与春晓街道、东钱湖等十分相似,可历时十年就是没有发现中华水韭的踪迹,太让人困惑了。”林海伦说。

中华水韭大孢子的北极面观,类似正四面体,有三条棱线,另外赤道面也有棱线。林海伦摄

  转机出现在今年7月19日。林海伦在瞻岐镇观察石蒜时,瞥见小路下方的茭白水沟里有熟悉的身影一闪而过。“凭借三十年野外经验,我当时有九成把握断定那是中华水韭。”他立即换上雨鞋踏入田间,眼前的景象印证了他的猜测——上百株中华水韭扎根在比较干净的淤泥中,部分幼苗尚小。此外,附近的芋艿田水沟里也散落着几株中华水韭。

  “这里太符合中华水韭的‘居住标准’了。”林海伦解释,山坡脚下的这片水田有多处渗水泉眼,确保水沟常年不干涸,是中华水韭喜欢的“沼泽生境”;农民种植的茭白,恰恰是中华水韭的“指示植物”;农民定期清理杂草让水沟保持整洁,反而避免了水韭被密集杂草“封杀”。

  “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中华水韭对环境有严格的要求,算得上是一个‘环境质检员’。”林海伦说。

中华水韭生长在泉眼处,这种地方终年有泉水渗出,能保证环境中有水分供应。林海伦摄

  生物多样性再添“活标本”

  这次中华水韭在瞻岐镇被发现,不仅丰富了宁波中华水韭的分布版图,也解开了“中华水韭在鄞州东南区域分布空白”的答案——并非生境不适,而是此前未被发现。

  “希望这次发现能推动当地保护。”林海伦呼吁,中华水韭虽然能耐受轻度人为清理,但过度清理或生长环境破坏仍会威胁其生存。作为3亿年演化而来的“活化石”,中华水韭不仅是植物界的“活标本”,更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晴雨表”。保护它,就是守护地球演化史的珍贵遗产,为宁波生物多样性写下更厚重的一笔。记者石承承

中华水韭大孢子的赤道面观,类似洋葱头的样子,“北半球”有三条棱线,“赤道面”也有棱线,但“南半球”没有棱线。林海伦摄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瞻岐发现上百株中华水韭 填补鄞州东南区域分布空白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07-28 07:01:10

瞻岐镇的中华水韭分布在一条栽种茭白的水沟。林海伦摄

  时隔十年,宁波植物研究专家林海伦在鄞州区瞻岐镇深山一处茭白水沟,意外发现上百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华水韭。这一发现填补了鄞州东南区域(瞻岐镇、咸祥镇、塘溪镇)中华水韭分布空白。

  从石炭纪走来的“植物熊猫”

  中华水韭,这个名字里带“韭”的植物,与我们餐桌上的韭菜毫无亲缘关系。它最早出现于距今3亿年前的石炭纪岩层中,是古老的水生蕨类植物,属于典型的活化石,也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因其稀缺性和科研价值,被称为“植物熊猫”。

  中华水韭外形纤细,成熟植株地上部分高在20厘米以上,在光线阴暗的环境中甚至能长到30厘米以上。中华水韭的识别特征藏在细节里,比如它的植株基部有盘状根茎;根茎上的老须根呈棕色,新生的须根则是白色透明的;须根都呈两叉分枝。

  中华水韭的叶片横切面也藏着“生存智慧”,被分隔成四个纵向气道,配合根部单一气道,能高效输送氧气、适应水下环境;星芒状横隔细胞则增强机械强度,抵御水流冲击。“在野外,可以通过观察根系是否呈两叉分枝,以及叶片是否中空且有横隔来鉴别中华水韭。”林海伦说。

  此外,中华水韭菜叶片基部的大孢子囊也很有特色,直径约0.3毫米;其中半球有三条明显突出的棱线,与赤道面棱线汇合,另外半球则是一个扁平的半球。“在水面上时,大孢子就像一个橡皮筏子,变成一个不倒翁,利用表面突起的棱线,借助风力就可以漂到更远的地方去繁殖后代。”林海伦说。

生长在静水区域的中华水韭,这是最理想的生境,淤泥较厚,且杂草不多、光线良好。林海伦摄

  一场意料之外的发现

  林海伦说,自2014年在鄞州区(现海曙区)龙观乡首次发现中华水韭后,他一直持续追踪这一物种,已探明宁波是省内中华水韭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涵盖北仑区春晓街道、柴桥街道、白峰街道;鄞州区的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和东吴镇;海曙区的龙观乡和鄞江镇;奉化区的溪口镇和尚田镇以及宁海县岔路镇。

  从分布数量看,北仑区的中华水韭数量最多,生长环境和种群也相对稳定;鄞江镇和龙观乡的环境变化较大,中华水韭的种群分布不太稳定;奉化区的两个分布点则种群较小。“位于鄞州东南部的瞻岐镇生长环境与春晓街道、东钱湖等十分相似,可历时十年就是没有发现中华水韭的踪迹,太让人困惑了。”林海伦说。

中华水韭大孢子的北极面观,类似正四面体,有三条棱线,另外赤道面也有棱线。林海伦摄

  转机出现在今年7月19日。林海伦在瞻岐镇观察石蒜时,瞥见小路下方的茭白水沟里有熟悉的身影一闪而过。“凭借三十年野外经验,我当时有九成把握断定那是中华水韭。”他立即换上雨鞋踏入田间,眼前的景象印证了他的猜测——上百株中华水韭扎根在比较干净的淤泥中,部分幼苗尚小。此外,附近的芋艿田水沟里也散落着几株中华水韭。

  “这里太符合中华水韭的‘居住标准’了。”林海伦解释,山坡脚下的这片水田有多处渗水泉眼,确保水沟常年不干涸,是中华水韭喜欢的“沼泽生境”;农民种植的茭白,恰恰是中华水韭的“指示植物”;农民定期清理杂草让水沟保持整洁,反而避免了水韭被密集杂草“封杀”。

  “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中华水韭对环境有严格的要求,算得上是一个‘环境质检员’。”林海伦说。

中华水韭生长在泉眼处,这种地方终年有泉水渗出,能保证环境中有水分供应。林海伦摄

  生物多样性再添“活标本”

  这次中华水韭在瞻岐镇被发现,不仅丰富了宁波中华水韭的分布版图,也解开了“中华水韭在鄞州东南区域分布空白”的答案——并非生境不适,而是此前未被发现。

  “希望这次发现能推动当地保护。”林海伦呼吁,中华水韭虽然能耐受轻度人为清理,但过度清理或生长环境破坏仍会威胁其生存。作为3亿年演化而来的“活化石”,中华水韭不仅是植物界的“活标本”,更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晴雨表”。保护它,就是守护地球演化史的珍贵遗产,为宁波生物多样性写下更厚重的一笔。记者石承承

中华水韭大孢子的赤道面观,类似洋葱头的样子,“北半球”有三条棱线,“赤道面”也有棱线,但“南半球”没有棱线。林海伦摄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