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飞:“桃花歌”全球征曲 彰显城市文化自信
中国宁波网    2025年08月06日 07:28

人物名片

宋飞,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荣获国家表彰的“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首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二胡悠扬旋律的中国人,享有“中国二胡皇后”的美誉。

核心观点

■经典的生命力在于传承,《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全球征曲活动,既是用音乐串联起乡愁、时代变迁与大众共识,更是宁波以音乐联结世界、连接人心的城市文化自信的体现

■宁波兼具江南水乡的温婉与海港城市的开阔,音乐底蕴深厚且多元,从河姆渡出土的骨笛到现代交响乐、民乐传承及各类音乐节等,让这座城市的音乐未来有无限可能

■“音乐之城”的建设需多维发力,要打造“金字塔”式生态:构建专业院团(塔尖)、举办惠民活动(塔中)、普及全民音乐素养教育(塔基)

■本土音乐基因,是建设“音乐之城”的核心竞争力。要挖掘宁波独有的骨笛、琵琶、宁波籍音乐家等文化符号,将其转化为城市音乐标识,通过专业创作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打造音乐文化符号的辨识度

湖畔晚风青年音乐会。(徐婕供图)

“宁波给我的感觉,是南方城市特有的‘刚柔并济’。既有江南水乡的温婉灵秀,又有海港城市的开阔大气,我能感受到这座城市骨子里的活力与闯劲。”

日前,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飞在宁波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着她眼中的宁波。

作为音乐领域的专家,宋飞对宁波的“音乐气息”尤为敏感:“我来宁波参加过几次活动,走在街头巷子里,能听见从窗户里飘出的琵琶声,经过‘公共钢琴’,会有市民上前即兴弹奏……这种‘不经意’最动人。”

宋飞说,“一座城市的音乐氛围,不应该只有舞台上的‘表演’,而应该深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像镇海被称为‘琵琶之乡’,很多孩童从小会弹奏琵琶,社区的文化站里退休老先生们会凑在一起弹琵琶……大家弹琵琶,像过日子一样自然。”

A

“桃花歌”全球征曲以音乐联结世界

记者:宁波籍词作家邬大为在92岁高龄又为家乡创作《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宁波也正为这首歌推出全球征曲活动,音乐界、文艺界反响热烈。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对城市音乐文化建设有何意义?

宋飞:这件事让我特别感动,也由衷钦佩。邬大为先生是德高望重的前辈,92岁还在为家乡、为时代提笔创作,这份对音乐的执着和对故土的深情,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而宁波积极发起歌曲征集活动,面向全球汇聚创作力量,既体现对老艺术家的尊重,更展现城市对音乐创作的重视、对城市文化的自信。

大家对《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很熟悉,旋律动听,歌词深情,唱出了人们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是能引发集体共鸣的经典。我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桃花源”,是心灵家园,既有记忆中的模样,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当这首歌的旋律响起,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追寻心底的家园,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它能启迪心灵,让人们对美好事物产生超越平凡生活的想象和追求,让生活更有滋味,对明天更有期待。就像文字能记录美好,音乐也能传递生活希望,这就是音乐的价值所在。

邬大为先生的新作《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让我想到谷建芬老师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和《年轻的朋友再相会》,这些作品都是艺术家伴随着社会发展,发自内心的创作,极具时代价值。我特别期待这次全球征曲能诞生美妙旋律,像《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一样广为传唱。

经典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生长。《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传唱几十年,是因为它唱出了几代人的集体情感;如今《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作为续作,承载的不仅是邬老个人的情感延续,更是一个时代对“故乡”“成长”“变迁”的新注解。

宁波通过全球征曲让更多人参与,是用音乐串联起乡愁、时代变迁与大众共识,让大家用音符对话历史、对话当下。这种“集体创作”,本身就是对经典的最好致敬——大家对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这些会化作独特的音符,融入作品。

这次征曲得到了音乐界的热烈响应,我想,这就是一座城市的音乐氛围,它从不是靠几个院团或几场演出“撑起来”的,而是看有没有让大众“参与其中”的热情和渠道。宁波能让一场征曲成为焦点,背后是大家对这座城市音乐文化的认同——认同它的包容,认同它对音乐的真诚,认同在这里,音乐真的能走进生活、连接人心。

琵琶演奏。(通讯员供图)

B

宁波音乐领域“家底”厚实

记者:宋院长,您多次到访宁波,也深度参与过不少本地音乐活动。在您眼中,宁波是一座怎样的城市?音乐氛围如何?

宋飞:宁波有南方城市的灵动,又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每次来参加活动,我都会去大剧院、美术馆、艺术基地等文化场所看一看,不过每次都比较匆忙,没机会住上一阵,深度体验。这些“未完成”,让宁波在我心里像一首没听完的曲子,总惦念着,包括那一碗香甜软糯的宁波汤圆。

宁波音乐基础很好,“家底”厚实。这里有能代表城市文化名片、开展全球巡演的宁波交响乐团;在民乐领域,中国音乐小金钟琵琶全国展演等活动常年在镇海举办,我也多次受邀参与,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民乐底蕴,许多琴童正积极加入传承队伍。此外,宁波还拥有国际声乐比赛这样的专业赛事,并通过“宁波文艺大师”计划引进了中国音协主席叶小钢、琵琶演奏家吴玉霞等业界顶尖人才。值得一提的是,我的琵琶老师王范地先生和著名琵琶演奏家王惠然先生都是宁波镇海人,这里也因此被誉为“琵琶之乡”。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宁波深厚的音乐根基。

我觉得宁波的音乐魅力在于“多元共生”。七千年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笛,证明这里的音乐基因早已有之;建成多个琵琶艺术传承基地、举办全国性琵琶活动,是民乐的深厚积淀;跻身国内第一阶梯的宁波交响乐团以及年轻人热衷的Livehouse、音乐节等,又透着现代朝气,这也让这座城市的音乐未来有无限可能。

宋飞。(受访者供图)

C

城市需要一座音乐历史博物馆

记者:宁波交响乐团与哈尔滨交响乐团互访密切,哈尔滨在建设城市“音乐之城”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宁波借鉴?

宋飞:宁波和哈尔滨其实有相似的底色,都是音乐基因融入血脉的城市。从河姆渡的陶埙、骨笛,到应尚能、马友友等近现代音乐名家辈出,宁波音乐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近年来,从交响乐团的成长,到小金钟琵琶展演的落地,再到全民艺术普及的“一人一艺”工程……你能看到它在搭建一个“金字塔”:塔尖有专业院团撑得起门面,塔中有各类活动聚得起人气,塔基有无数普通人愿意靠近音乐、热爱音乐。这种“自上而下”的引领与“自下而上”的生长结合,把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惠民演出这些“基础工程”做扎实,才是音乐之城能走远、走稳的底气。

哈尔滨一方面既融合了中俄地缘音乐文化,又拥有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包括少数民族音乐、非遗音乐以及红色音乐等;另一方面,哈尔滨建有音乐博物馆,大众能在馆内了解音乐历史、欣赏乐器、认识音乐名人,这是对音乐历史的“可视化”传承。在院团建设上,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等不断输出多元演出,让市民得到持续的艺术滋养。

特别是哈尔滨通过举办“哈尔滨之夏”等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城市音乐氛围,提高了各行业、各年龄层人群的音乐参与度。在持续数月的“哈尔滨之夏”中,汇聚了各类演出、比赛、培训等,既有专业的高雅艺术表演,也有群众参与的文艺活动,还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团体和艺术家的演出。

因此一座城市拥有音乐历史博物馆很有必要,能让大众知晓这座城市的音乐历史。其次,要持续支持各类院团建设,包括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等,让它们能不断创作、演出,丰富市民生活。再者,要大力开展普及性、惠民演出,让音乐浸润城市的每个角落。

“音乐之城”的建设,关键要把本土文化符号挖深做透。有的城市靠民歌,有的靠戏曲,有的靠红色音乐,宁波的骨笛、琵琶、宁波籍音乐家等,都是独有的标识,这些自带辨识度的音乐基因,才是最持久的竞争力。音乐不只是艺术,也是美育,更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座城市的音乐担当,不在于口号多响,而在于让这里的人因音乐更懂美、更爱生活。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廖惠兰 张芯蕊

宋飞:“桃花歌”全球征曲 彰显城市文化自信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5-08-06 07:28:00

人物名片

宋飞,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荣获国家表彰的“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首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二胡悠扬旋律的中国人,享有“中国二胡皇后”的美誉。

核心观点

■经典的生命力在于传承,《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全球征曲活动,既是用音乐串联起乡愁、时代变迁与大众共识,更是宁波以音乐联结世界、连接人心的城市文化自信的体现

■宁波兼具江南水乡的温婉与海港城市的开阔,音乐底蕴深厚且多元,从河姆渡出土的骨笛到现代交响乐、民乐传承及各类音乐节等,让这座城市的音乐未来有无限可能

■“音乐之城”的建设需多维发力,要打造“金字塔”式生态:构建专业院团(塔尖)、举办惠民活动(塔中)、普及全民音乐素养教育(塔基)

■本土音乐基因,是建设“音乐之城”的核心竞争力。要挖掘宁波独有的骨笛、琵琶、宁波籍音乐家等文化符号,将其转化为城市音乐标识,通过专业创作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打造音乐文化符号的辨识度

湖畔晚风青年音乐会。(徐婕供图)

“宁波给我的感觉,是南方城市特有的‘刚柔并济’。既有江南水乡的温婉灵秀,又有海港城市的开阔大气,我能感受到这座城市骨子里的活力与闯劲。”

日前,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飞在宁波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着她眼中的宁波。

作为音乐领域的专家,宋飞对宁波的“音乐气息”尤为敏感:“我来宁波参加过几次活动,走在街头巷子里,能听见从窗户里飘出的琵琶声,经过‘公共钢琴’,会有市民上前即兴弹奏……这种‘不经意’最动人。”

宋飞说,“一座城市的音乐氛围,不应该只有舞台上的‘表演’,而应该深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像镇海被称为‘琵琶之乡’,很多孩童从小会弹奏琵琶,社区的文化站里退休老先生们会凑在一起弹琵琶……大家弹琵琶,像过日子一样自然。”

A

“桃花歌”全球征曲以音乐联结世界

记者:宁波籍词作家邬大为在92岁高龄又为家乡创作《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宁波也正为这首歌推出全球征曲活动,音乐界、文艺界反响热烈。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对城市音乐文化建设有何意义?

宋飞:这件事让我特别感动,也由衷钦佩。邬大为先生是德高望重的前辈,92岁还在为家乡、为时代提笔创作,这份对音乐的执着和对故土的深情,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而宁波积极发起歌曲征集活动,面向全球汇聚创作力量,既体现对老艺术家的尊重,更展现城市对音乐创作的重视、对城市文化的自信。

大家对《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很熟悉,旋律动听,歌词深情,唱出了人们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是能引发集体共鸣的经典。我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桃花源”,是心灵家园,既有记忆中的模样,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当这首歌的旋律响起,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追寻心底的家园,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它能启迪心灵,让人们对美好事物产生超越平凡生活的想象和追求,让生活更有滋味,对明天更有期待。就像文字能记录美好,音乐也能传递生活希望,这就是音乐的价值所在。

邬大为先生的新作《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让我想到谷建芬老师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和《年轻的朋友再相会》,这些作品都是艺术家伴随着社会发展,发自内心的创作,极具时代价值。我特别期待这次全球征曲能诞生美妙旋律,像《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一样广为传唱。

经典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生长。《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传唱几十年,是因为它唱出了几代人的集体情感;如今《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作为续作,承载的不仅是邬老个人的情感延续,更是一个时代对“故乡”“成长”“变迁”的新注解。

宁波通过全球征曲让更多人参与,是用音乐串联起乡愁、时代变迁与大众共识,让大家用音符对话历史、对话当下。这种“集体创作”,本身就是对经典的最好致敬——大家对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这些会化作独特的音符,融入作品。

这次征曲得到了音乐界的热烈响应,我想,这就是一座城市的音乐氛围,它从不是靠几个院团或几场演出“撑起来”的,而是看有没有让大众“参与其中”的热情和渠道。宁波能让一场征曲成为焦点,背后是大家对这座城市音乐文化的认同——认同它的包容,认同它对音乐的真诚,认同在这里,音乐真的能走进生活、连接人心。

琵琶演奏。(通讯员供图)

B

宁波音乐领域“家底”厚实

记者:宋院长,您多次到访宁波,也深度参与过不少本地音乐活动。在您眼中,宁波是一座怎样的城市?音乐氛围如何?

宋飞:宁波有南方城市的灵动,又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每次来参加活动,我都会去大剧院、美术馆、艺术基地等文化场所看一看,不过每次都比较匆忙,没机会住上一阵,深度体验。这些“未完成”,让宁波在我心里像一首没听完的曲子,总惦念着,包括那一碗香甜软糯的宁波汤圆。

宁波音乐基础很好,“家底”厚实。这里有能代表城市文化名片、开展全球巡演的宁波交响乐团;在民乐领域,中国音乐小金钟琵琶全国展演等活动常年在镇海举办,我也多次受邀参与,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民乐底蕴,许多琴童正积极加入传承队伍。此外,宁波还拥有国际声乐比赛这样的专业赛事,并通过“宁波文艺大师”计划引进了中国音协主席叶小钢、琵琶演奏家吴玉霞等业界顶尖人才。值得一提的是,我的琵琶老师王范地先生和著名琵琶演奏家王惠然先生都是宁波镇海人,这里也因此被誉为“琵琶之乡”。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宁波深厚的音乐根基。

我觉得宁波的音乐魅力在于“多元共生”。七千年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笛,证明这里的音乐基因早已有之;建成多个琵琶艺术传承基地、举办全国性琵琶活动,是民乐的深厚积淀;跻身国内第一阶梯的宁波交响乐团以及年轻人热衷的Livehouse、音乐节等,又透着现代朝气,这也让这座城市的音乐未来有无限可能。

宋飞。(受访者供图)

C

城市需要一座音乐历史博物馆

记者:宁波交响乐团与哈尔滨交响乐团互访密切,哈尔滨在建设城市“音乐之城”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宁波借鉴?

宋飞:宁波和哈尔滨其实有相似的底色,都是音乐基因融入血脉的城市。从河姆渡的陶埙、骨笛,到应尚能、马友友等近现代音乐名家辈出,宁波音乐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近年来,从交响乐团的成长,到小金钟琵琶展演的落地,再到全民艺术普及的“一人一艺”工程……你能看到它在搭建一个“金字塔”:塔尖有专业院团撑得起门面,塔中有各类活动聚得起人气,塔基有无数普通人愿意靠近音乐、热爱音乐。这种“自上而下”的引领与“自下而上”的生长结合,把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惠民演出这些“基础工程”做扎实,才是音乐之城能走远、走稳的底气。

哈尔滨一方面既融合了中俄地缘音乐文化,又拥有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包括少数民族音乐、非遗音乐以及红色音乐等;另一方面,哈尔滨建有音乐博物馆,大众能在馆内了解音乐历史、欣赏乐器、认识音乐名人,这是对音乐历史的“可视化”传承。在院团建设上,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等不断输出多元演出,让市民得到持续的艺术滋养。

特别是哈尔滨通过举办“哈尔滨之夏”等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城市音乐氛围,提高了各行业、各年龄层人群的音乐参与度。在持续数月的“哈尔滨之夏”中,汇聚了各类演出、比赛、培训等,既有专业的高雅艺术表演,也有群众参与的文艺活动,还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团体和艺术家的演出。

因此一座城市拥有音乐历史博物馆很有必要,能让大众知晓这座城市的音乐历史。其次,要持续支持各类院团建设,包括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等,让它们能不断创作、演出,丰富市民生活。再者,要大力开展普及性、惠民演出,让音乐浸润城市的每个角落。

“音乐之城”的建设,关键要把本土文化符号挖深做透。有的城市靠民歌,有的靠戏曲,有的靠红色音乐,宁波的骨笛、琵琶、宁波籍音乐家等,都是独有的标识,这些自带辨识度的音乐基因,才是最持久的竞争力。音乐不只是艺术,也是美育,更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座城市的音乐担当,不在于口号多响,而在于让这里的人因音乐更懂美、更爱生活。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记者 廖惠兰 张芯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