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安全行|趴倒VS挣扎 陷入淤泥怎么办?这场实验告诉你
2025-08-14 17:47: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甬派客户端记者 李睿清 通讯员 黄晶晶

  眼下正值暑期,赶海戏水成为不少市民的游玩首选。然而,看似平静的海滩,却暗藏着淤泥“陷阱”。若不慎陷入滩涂,该如何安全脱身?今天,象山县消防救援大队用一场实验揭秘自救之道。

  实验一:深陷淤泥,“趴平”还是“挣扎”?

实验对比。通讯员/供

  实验开始前,两名身型体重相近的测试人员将膝盖埋入淤泥,并以此作为统一初始深度标准。

  实验开始后,其中一名测试者立即做出快速交替拔腿、剧烈扭动身体和手臂等动作,并试图向岸边奔跑。反之,另一名测试者则保持冷静,停止一切主动移动,并张开双臂平趴于泥浆表面,保持头部稳定、呼吸平稳,安静等待。

  3分钟后,通过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可以看到,剧烈挣扎的测试者已被淤泥埋至腰部,而趴平等待救援的测试者则仅陷至大腿位置。

实验对比。通讯员/供

  “越挣扎陷得越快,感觉泥像吸盘一样往下拉我,腿完全使不上劲,很快就喘不上气了!”回忆起刚才的经历,模拟剧烈挣扎情况的测试者心有余悸。

  而模拟趴平等待救援的测试者感受截然相反:”停下动作后,陷落速度明显慢了。平趴在泥上,感觉身体被‘托’住了,能集中精神呼吸等待。”

  消防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胡乱挣扎会减少人体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最终导致加快下陷,而趴平等待则能有效分散压力,减缓下陷速度,“一旦陷入滩涂,应停止挣扎,并张开肢体增大接触面积,减缓下陷,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实验二:巧用身边物,智勇脱困?

  第二个实验则主要聚焦于如何利用身边物品自救。两名测试者将淤泥埋至腰部,并使用滩涂附近常见的空塑料桶、泡沫板、木板、长杆以及赶海时常见的小铲子等物品开展自救。

抱住塑料桶自救。通讯员/供

  实验开始后,一位测试者首先将空塑料桶抱在胸前,并压在身下。利用浮力托起身体后,他又借助身边的长竿分散重力,并最终从淤泥中脱身。

  与此同时,另一位测试者则将大块泡沫板平铺在身前的泥面上,然后缓慢俯身趴上,并尝试匍匐移动。同时,他还用小铲子清理身边的淤泥,最终成功脱困。

趴在泡沫板上自救。通讯员/供

  “陷入淤泥时,木板、硬质物品等能通过提供支撑、分散压强,帮助身体脱离淤泥束缚。不过,关键在于动作要缓慢、平稳。被困人员最好趴下后,再利用支撑物移动。”消防部门工作人员提醒。

  实验三:脱困后,哪种方式更安全离开?

  第三组实验主要展示从淤泥中抽身后,正确的离开方法。实验开始后,一名测试者选择直立奔跑,另一名人员则采用“奔跑+爬行”的方式。

奔跑容易下陷。通讯员/供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奔跑的测试者在较硬的地方速度稍快,可一旦进入软泥区,便出现再次下陷情况,移动速度也骤降。“硬一点的地面还能使得上力,一旦踩进软泥,脚就拔不出来了,像灌了铅似的,几秒就累到不行,差点又困住。”他说。

  而选择爬行的测试者虽速度稍慢,但下陷极浅,移动稳定且可控,在4分钟后顺利抵达安全区。“虽然看着慢,但整个身体重量分散开,手和脚都能找到着力点,移动很踏实,体力消耗也小。”他说。

爬行更加安全。通讯员/供

  “欲速则不达,在滩涂上移动时,切忌狂奔,不然可能二次下陷。正确的做法是匍匐爬行,在保持体力的情况下缓慢移动至安全地带。”消防部门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市民,海边游玩时,应学会正确的自救方法,并注意潮汐变化,不到非景点地区游玩,听从景区工作人员的提醒,不随意下水涉险。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安全行|趴倒VS挣扎 陷入淤泥怎么办?这场实验告诉你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8-14 17:47:00

  甬派客户端记者 李睿清 通讯员 黄晶晶

  眼下正值暑期,赶海戏水成为不少市民的游玩首选。然而,看似平静的海滩,却暗藏着淤泥“陷阱”。若不慎陷入滩涂,该如何安全脱身?今天,象山县消防救援大队用一场实验揭秘自救之道。

  实验一:深陷淤泥,“趴平”还是“挣扎”?

实验对比。通讯员/供

  实验开始前,两名身型体重相近的测试人员将膝盖埋入淤泥,并以此作为统一初始深度标准。

  实验开始后,其中一名测试者立即做出快速交替拔腿、剧烈扭动身体和手臂等动作,并试图向岸边奔跑。反之,另一名测试者则保持冷静,停止一切主动移动,并张开双臂平趴于泥浆表面,保持头部稳定、呼吸平稳,安静等待。

  3分钟后,通过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可以看到,剧烈挣扎的测试者已被淤泥埋至腰部,而趴平等待救援的测试者则仅陷至大腿位置。

实验对比。通讯员/供

  “越挣扎陷得越快,感觉泥像吸盘一样往下拉我,腿完全使不上劲,很快就喘不上气了!”回忆起刚才的经历,模拟剧烈挣扎情况的测试者心有余悸。

  而模拟趴平等待救援的测试者感受截然相反:”停下动作后,陷落速度明显慢了。平趴在泥上,感觉身体被‘托’住了,能集中精神呼吸等待。”

  消防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胡乱挣扎会减少人体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最终导致加快下陷,而趴平等待则能有效分散压力,减缓下陷速度,“一旦陷入滩涂,应停止挣扎,并张开肢体增大接触面积,减缓下陷,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实验二:巧用身边物,智勇脱困?

  第二个实验则主要聚焦于如何利用身边物品自救。两名测试者将淤泥埋至腰部,并使用滩涂附近常见的空塑料桶、泡沫板、木板、长杆以及赶海时常见的小铲子等物品开展自救。

抱住塑料桶自救。通讯员/供

  实验开始后,一位测试者首先将空塑料桶抱在胸前,并压在身下。利用浮力托起身体后,他又借助身边的长竿分散重力,并最终从淤泥中脱身。

  与此同时,另一位测试者则将大块泡沫板平铺在身前的泥面上,然后缓慢俯身趴上,并尝试匍匐移动。同时,他还用小铲子清理身边的淤泥,最终成功脱困。

趴在泡沫板上自救。通讯员/供

  “陷入淤泥时,木板、硬质物品等能通过提供支撑、分散压强,帮助身体脱离淤泥束缚。不过,关键在于动作要缓慢、平稳。被困人员最好趴下后,再利用支撑物移动。”消防部门工作人员提醒。

  实验三:脱困后,哪种方式更安全离开?

  第三组实验主要展示从淤泥中抽身后,正确的离开方法。实验开始后,一名测试者选择直立奔跑,另一名人员则采用“奔跑+爬行”的方式。

奔跑容易下陷。通讯员/供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奔跑的测试者在较硬的地方速度稍快,可一旦进入软泥区,便出现再次下陷情况,移动速度也骤降。“硬一点的地面还能使得上力,一旦踩进软泥,脚就拔不出来了,像灌了铅似的,几秒就累到不行,差点又困住。”他说。

  而选择爬行的测试者虽速度稍慢,但下陷极浅,移动稳定且可控,在4分钟后顺利抵达安全区。“虽然看着慢,但整个身体重量分散开,手和脚都能找到着力点,移动很踏实,体力消耗也小。”他说。

爬行更加安全。通讯员/供

  “欲速则不达,在滩涂上移动时,切忌狂奔,不然可能二次下陷。正确的做法是匍匐爬行,在保持体力的情况下缓慢移动至安全地带。”消防部门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市民,海边游玩时,应学会正确的自救方法,并注意潮汐变化,不到非景点地区游玩,听从景区工作人员的提醒,不随意下水涉险。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