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大自然。(任朝晖/摄)
博物馆里触摸历史、田野间感知耕耘、工坊中体验创造……宁波中小学的首个秋假,没有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
同学们走出传统课堂,暂别题海,研学旅行、亲近自然、放飞心灵,在多元场景中探索求知,用丰富多彩的经历书写各自的成长故事,让这个特别的假日成了难忘的记忆。

体验磨豆腐。(许天长/摄)
课堂“出走” 博物馆里触摸历史,田野间读耕耘
“课本里说故宫的琉璃瓦是黄色的,亲眼看到时才知道阳光下会泛着金光!”象山县文峰学校小陈同学的北京之行,被妈妈设计成“跟着课本读历史”的研学之旅。在故宫,他们跟着讲解员辨认太和殿的脊兽;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的青铜器让他对“鼎”的认知从文字变成具象。
这种“场景化学习”成为秋假亲子游的主流。携程数据显示,从浙江出发的亲子机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4%,北京、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成为首选目的地。“春秋假”的错峰属性,将亲子旅行从“摩肩接踵”拉回“从容舒适”。不少家长表示,“带孩子去研学,既增长见识又增进亲子关系”。
课堂不仅延伸到远方的博物馆,更扎根在身边的田野与工坊。奉化剡水田园智创农园里,10余户亲子家庭围着农技员,看无人机如何精准施肥;北仑春晓街道的活动现场,“液氮薯片”的仙气还未散去,孩子们又转到豆腐工坊,跟着老师转动石磨,看黄豆在水中变成豆浆,再凝结成豆腐。“以前觉得‘粒粒皆辛苦’是口号,现在磨完豆腐才知道,每样食物都来之不易。”参与活动的学生小周说。
独立必修课 “无陪娃”的第一次远行
“妈妈放心,我到沈阳姥姥家会第一时间给你打电话!”在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宁波大学附属学校的小林同学背着书包,跟着机场工作人员走向登机口。这个五年级的男孩,已是“无陪儿童”服务的“老用户”。秋假期间,像他这样独自出行的孩子明显增多,机场的“无陪儿童”服务量大幅上升。
据机场工作人员介绍,从值机、过安检到登机,他们会全程陪同孩子。“一开始会有点紧张,但看到工作人员很亲切,就不怕了。”独自旅行让小林学会了整理行李、保管证件,他感觉“自己长大了”。
除了独自探亲,“独立营”也成了热门选择。宁波一家旅行社推出的上海科技馆独立营,让孩子们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跟着导游探索宇宙奥秘、体验科学实验。参与独立营的小何同学说,这是她第一次独自出门,晚上和小伙伴住一个房间,自己洗衣服、叠被子,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长。

青少年借阅区几乎座无虚席。(周晓思/摄)
心灵“充电” 调整心态,享受假期
秋假的美好,还在于心灵的“充电”。宁波市荷花庄小学的心理讲座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洁的一句“你的假期心情是什么”,迅速点燃了现场气氛,同学们踊跃分享,用“兴奋”“期待”等词语描绘出丰富多样的内心世界。
张医生倡导“秋假是换个方式成长”的理念,鼓励学生“学业轻充电”,大胆发展一项新兴趣,如学做一道宁波特色菜、探寻家乡古迹等;强调秋假中的情感联结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假期时光,通过“家庭特别时光”“老朋友新聚会”等方式,用心陪伴家人,深化友谊;她还分享了简单情绪日记法和正念呼吸法,鼓励学生在假期中学会自我觉察,及时为心灵“充电”,妥善处理可能出现的孤独或亲子冲突。
这种“心灵充电”的理念,让不少孩子的秋假多了份从容。铁路宁波站,镇海赫威斯肯特学校的小黄同学在公共钢琴上即兴弹奏乐曲,吸引了不少旅客驻足。他表示,平时学习忙,很少这样放松。这次千岛湖之行,爸爸没有安排密集的行程,可以自己决定做什么。
宁波少年儿童图书馆也成了心灵放松的好去处。这里的开放时间延长至21时,秋假首日就接待了3075人次,11月12日秋假首日接待读者3075人次,较11月10日至11日的日均人次增长167%;图书借还册次同步高涨,当日达3500余册次,较此前日均增长125%。在青少年借阅区,有的孩子窝在沙发里读课外书,有的和家长一起翻看绘本,没有作业的催促,只有书香的陪伴。“假期就该这样子的。”带女儿来借书的陈女士说。
托管时光 不是“看孩子”,而是“育成长”
“神兽”放假,但家长仍需上班的难题如何破解?一些社区和学校推出免费托管服务,实现了“孩子有人管、活动有内容、家长可放心”。
“假如风是有颜色的……”鄞州区钟公庙街道泰康社区的“暖心托管班”里,退休语文教师江圣玲正带着孩子们诵读诗歌。隔壁房间,书法老师握着孩子的手,教他们写“秋”字的一撇一捺;宁波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护士则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心肺复苏急救课,“遇到有人倒地,先大声问‘你还好吗’,再找大人帮忙”。
鄞州区潘火街道尚诚社区的托管班更具特色,三天课程围绕“种子—科学—自然”展开:第一天用秋日种子做手作,第二天做“水主沉浮”实验,第三天构建生态瓶。“孩子回家后兴奋地给我讲浮力原理,还说要给生态瓶里的小鱼写观察日记。”邬女士说。
与此同时,宁波多所学校也推出了秋假托管服务,组织教师开展趣味课程与主题活动,帮助双职工家庭解决现实难题。
“秋假的意义,在于放松身心,为每个孩子提供多元成长的可能。”宁波有关教育专家表示,这不仅是假期扩容,更是打开成长新窗口的机会,让教育更好地回归“育人”的本质。
宁波日报 甬派客户端 记者沈莉萍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