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慈城文史爱好者 钱文华
若要问我对慈城有多熟悉,我想说,我几乎叩响过它的每一扇大门,走遍了它的每一条街巷。而当脚步无法抵达时,我便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继续探寻它。
四十多年了,从药商传奇到家族源流,从建筑考据到慈孝文化的传承,我一直在研究这座“江南第一古县城”的历史。这件事早已从热爱变成了习惯和本能。
经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答案很简单,生于斯长于斯,我想为慈城掘开被尘封的历史,想将这份厚重的文化真挚地奉献给每一个人。
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必须下功夫。早些年,我一边在公司做销售业务,一边挤时间做研究。为了查找与慈城有关的文献,我跑遍了宁波当地的图书馆、档案馆,也成了天一阁的常客。以前没有复印条件,遇见珍贵史料就逐字抄录。2000年,在良师益友戴松岳的帮助下,我完成了《慈城——中国国药业的摇篮》,这是宁波首篇系统研究药商的论文。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慈城,2004年12月,我开始参与《古镇慈城》(从第16期起)的编辑,至今已编发78期。这本杂志的编辑和投稿作者都是零报酬,令人感动的是,即便这样,还是来稿不断。大家的心愿纯粹且一致:只为把慈城的故事讲下去,让历史文化根脉不断延续。如今连慈城的三轮车师傅都会来取几本,说要把地道的慈城故事讲给天南地北的游客听。
在我多年的研究中,抱珠楼让我难忘。在绘制慈城宗族祠堂地图的过程中,我发现被认为已毁掉的百年藏书楼——抱珠楼,可能尚在人间。后续经过多方查证,终于证实了抱珠楼的主建筑还存世,并未被毁。这一发现在文化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今,抱珠楼已成为游客络绎不绝的文化地标,这正是宁波“书藏古今”人文精神的有力见证。
更让我欣慰的是,我的研究真能帮人找到归宿。2010年,几名从外省远道而来的冯姓朋友,在宁波寻根3天未果,临走前夜找到了我。经过仔细核对,我确认他们属慈城冯氏一脉。次日,我陪他们走遍慈城老城,站在祖辈生活过的地方,他们说:“找到根了,心就安了。”
这样的寻根故事还有不少。每一次见证游子眼中重燃归属的光芒,我就想,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沉的文化传承。
眼下,我正专注于慈城药商文化的研究,还想撰写一部《慈城清道观志》,更希望将来能写出一部《慈城传》。只要我还能动笔,就会一直记录下去。
走在路上,看着游客在古城聆听千年慈孝文化,看着老街坊们依然保持着66岁吃红烧肉祝寿的传统,我深深感到: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这些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中,这些看似微小的坚守,恰恰是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根基,每一次对传统的重温,都是对文明长河的有力接续。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见习记者 何丫 整理)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