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燕青全程保障陈妤颉。(宁波体育公众号图片)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全运会的赛场上,宁波健儿以211名运动员、35个项目的参赛规模,创历史新高。目前,这群代表宁波力量的运动员已斩获多枚奖牌。佳绩的背后,是宁波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坚实支撑,也是贯通选拔、训练、保障各环节的“甬”心守护。
赛场之上,运动健儿奋勇拼搏;赛场之外,关怀与保障从未缺席。比赛期间,宁波市政府组团专程前往运动员驻地和备赛现场,看望慰问汪顺、石智勇、余依婷等运动员,为他们送上祝贺与鼓励。
市体育局更是全员动员,主要负责人带队扎根比赛一线,不仅细致协调运动员、教练员等的吃住行保障,还在赛前为健儿们加油鼓劲。有关负责人则深入训练一线,实地观摩、详细了解运动队日常训练及生活保障情况,反复叮嘱“科学训练,安全第一”。宁波体育运动学校、宁波市体工大队、宁波市水上(游泳)运动学校、宁波市全民健身指导中心也在整个备战周期内,以“使命在肩 全力以赴”的姿态,全力做好保障工作。
运动员在“主战场”奋力拼搏,宁波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则深耕“第二赛场”,用专业与坚守为宁波健儿保驾护航。在本届全运会中,举重名将石智勇的谢幕之战尤为动人。在男子73公斤级决赛中,他以抓举161公斤、挺举185公斤、总成绩346公斤的稳定发挥,实现全运会三连冠,为22年的职业生涯画上圆满句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则是保障团队的“双保险”守护。市体科所副所长沈异凭借数十载大赛经验驻队统筹,精准制定康复方案应对突发状况;康复治疗师吴思捷化身“贴身管家”,每日监测石智勇的身体数据、开展针对性治疗。幕后,科医保障的接力也在悄然完成——从里约奥运周期的李居权,到东京、巴黎奥运周期的沈异,再到如今的吴思捷,三代科医人接力守护,让专业力量薪火相传。
这份守护也毫无保留地给予了新生代力量。16岁的田径新星陈妤颉“一战成名”,女子100米决赛中以11秒10的惊人成绩打破亚洲青年纪录,成为全运会最年轻女子百米冠军,随后又在200米决赛中强势夺金,包揽双冠。自2024年3月起,康复治疗师钱燕青便为陈妤颉量身打造保障方案。在跑道上,通过生物力学分析优化技术动作,提前规避运动损伤风险;在生活中,精准调配营养配餐,为高强度训练提供能量补给。从训练细节到生活点滴,系统化的保障体系让年轻小将得以心无旁骛,在成长路上全速奔跑。
宁波体育社团也积极选派精兵强将为赛事注入专业力量。中国桥牌协会副主席、宁波市桥牌协会主席徐建国担任群众比赛桥牌项目决赛技术申诉委员会主任,全程以严谨公正守护赛事公平;协会工作人员傅辰佳、郑敏通宵赶制每日公报,让赛事动态及时传递;宁波市排球协会的9名会员更是分赴香港、广州、深圳、江门等多个赛区,活跃在男子排球、女子U20/U18排球及沙滩排球等项目的执裁现场,用专业素养赢得各方点赞。
宁波运动员优异的表现,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东海银行等本地金融机构给有关运动员、教练员送去了关心和慰问。
从领导的亲切关怀到团队的专业保障,宁波用全方位的守护,让健儿们省却后顾之忧。这份“甬”心守护,正是宁波体育蓬勃发展的底气。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见习记者 冯姝涵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