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政务信息
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十五”时期成绩显著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稿源:   2006-02-17 08:34:54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宁波网讯毛光烈市长在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十五”时期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的重要历史时期。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446.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8733元,年均分别增长13.8%和9.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66.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2.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6.7%和27%;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81.7亿元,是前五年的2.7倍;宁波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2.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20.8万标箱,分别是“九五”末的2.3倍和5.8倍。三次产业比重由8.2:56.0:35.8调整到5.3:55.3:39.4,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

  产业联动发展取得成效,整体竞争力稳步增强。粮食生产和供应保持稳定,高效生态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一大批高素质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721.4亿元,实现利税428.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7%和21.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20.8%提高到32.3%,并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荣获中国优秀会展城市称号。三产增加值达到964.1亿元,年均增长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59.8亿元,年均增长11.8%。

  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基本完成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投资、财政、规划、国土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34.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222.3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34.7%和33.9%;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2.6亿美元,是前五年的3.1倍;完成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营业额20.5亿美元,年均增长26.7%。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修编完成了宁波城市总体规划,鄞州新城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副中心城市、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有序展开,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24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56%。全市财政支农资金年均增长20.9%,完成35个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比“九五”末提高3.5个、24.1个和6.8个百分点,城市人均公绿面积达到11.5平方米,先后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统筹发展力度逐年加大,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心城区发展层次不断提升,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余慈地区组团发展扎实起步,“大桥经济圈”加速形成,南部地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五县(市)全部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体制逐步理顺,欠发达地区帮扶力度加大,累计转移支付2.2亿元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下山搬迁农户6020户。

  文化大市建设扎实起步,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累计完成教育文化科技投入211.8亿元。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率先实施欠发达乡镇免费义务教育,初中升高中比例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4.2%和42%,分别比“九五”末提高11.8个和27.7个百分点。新增中高级人才近7万人,是前五年的2.2倍。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一大批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成投用,群众文化日益繁荣。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有序推进。累计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帮助25.3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市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资金年均增长30.4%。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1.3万人、106万人、75.8万人、90.5万人和43.8万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重点参保对象参保率达到76.2%,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2.2%。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4%和98.9%。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1.4%和8.5%。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7.8%和41%,人均居住面积分别提高到23.5和50.4平方米。

  依法行政逐步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及时向市政协常委会通报政务情况,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复市人大代表建议2810件、政协委员提案2523件。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依法行政纲要,清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定实施政府工作规则和政务公开等一系列规定,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加强,效能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2005年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毛光烈在回顾2005年市政府工作时说,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认真谋划“十一五”发展的承前启后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市第十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的重要一年。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和市委“三个突破”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六大联动”战略和“平安宁波”建设,在巩固深化前四年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强化要素和服务保障,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把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大力加强要素和服务保障工作。坚持有保有压,大力推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事关国计民生的项目建设,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强化资金、水、电、土地、能源等方面的协调,促进投资在优化结构基础上保持合理增长。适应城乡消费升级,扩大公共服务,改善消费环境,多次举办国家级大型会展活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同心协力抗击强台风等自然灾害,及时部署灾后基础设施重建和生产恢复工作,努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围绕增强经济运行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坚持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农业结构协调、工业结构改善、服务业升级加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构建服务型科教体系,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工作,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和研发园区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决淘汰重污染、高能耗项目,全市能源利用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升。

  (三)加大统筹联动力度,着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规划市域范围内产业、资源利用保护、就业社会保障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配套改革,深入实施“百千工程”和“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农村环境有效改善,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进程加快。完善规划、国土、财税和投融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保障。东部新城建设全面启动,鄞州新城区等重点区域建设继续加快。积极统筹余慈区域发展,把象山港区域保护与利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了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围绕消除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着手探索公用、垄断性行业改革。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扩大重点领域开发开放,建立慈溪出口加工区,实施区港联动,加强电子口岸建设,实现空港全面对外籍飞机开放。积极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大区域经济合作力度,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注重改善民生环境,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扎实推进文化、公益设施建设。加大“解难创优”力度,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加大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力度。深入实施安居工程,建成经济适用房50万平方米。大力开展以“三车”整治为重点的缓解中心城区出行难系列行动,促进交通秩序好转。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优化就学环境。启动十大医疗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不断健全。建立完善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政府工作中的不足

  《报告》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中也有许多不足,主要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经济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市场约束、资源要素供给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转换发展模式任务十分艰巨;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社会管理相对薄弱,治安形势比较严峻,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宁波”的任务十分艰巨;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亟需加强,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行政执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政风建设、反腐倡廉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毛光烈强调,所有这些困难和问题,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毛光烈市长在报告我市“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时说,“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力争到“十一五”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0亿元,年均递增11%,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城市化加快推进,城市和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建成生态环境美、人文气息浓、生活品质高、人与人融洽友爱的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文化大市建设加快,先进文化凝聚力、公共文化服务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人才资源更加丰富,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力争保持全国文明城市荣誉;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要素配置市场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率先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全面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质量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继续提高,居民住房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高,城乡公共交通加快发展,居民就学、就医、就业、出行等方面条件明显改善,民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及公共安全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毛光烈在报告中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发展模式转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大支农政策力度,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提升,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强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科技兴农,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和重大动物疫情防控体系。实施“强龙工程”,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市场化和组织化水平。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致富能力。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方式有效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加快研发园区建设,完善服务型教育体系。把推进自主创新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和规模企业培育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临港工业,形成五大临港产业基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0%。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优势制造业,不断提高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工业园区集约化发展,建设一批重要产业基地。

  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扩大消费和增强城市功能的战略重点,扩大总量,优化结构。着力打造国际贸易平台,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知识型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增强港口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适应消费升级的趋势,壮大生活消费性服务业,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2%。加快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进程,力争宁波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3.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标箱。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重要资源保障体系,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开发,推进标准海塘维修加固和流域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区域外引水工程,提高供水能力。加强电网建设,优化电能结构,确保电力供应。适度开发滩涂资源,加大农地整理和农村宅基地整理力度,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和利用效益。建成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宁波段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形成公、铁、水、空等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1万亿元。

  (二)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促进城乡区域联动发展。认真组织实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城市集群式发展,中心城区规模达到267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超过65%。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积极推进城乡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等配套改革,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大力推进“百千工程”和农村新社区建设。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推动城市公交、自来水、垃圾污水处理、广电通信及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完善区域发展功能区划,形成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市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心城区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中心商贸商务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功能,推进东部新城开发。加快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大余慈地区统筹发展力度,初步形成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继续加快鄞州新城区、镇海新城区、北仑新城区建设,统筹建设重大基础设施,促进与城市核心区融合。加快南部区域统筹发展,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和生态经济。把象山港区域作为宁波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型港湾。加大区域统筹和调控力度,建立市域内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健全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机制。

  (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构筑宁波发展新优势。加快垄断性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营运体系,加强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确保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服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大力培育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财政体制、投资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政府决策机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深入实施外向带动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大力拓展市场,优化贸易结构,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扩大资源性产品、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全面建设国际贸易平台,着力打造华东地区大宗物资和战略资源的进口交易中心。全面实施“选商选资,选优选强”的招商策略,大力引进对产业升级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和企业,加大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在利用外资中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企业开展境外实业投资、跨国经营、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围绕建立互惠互利的区域合作机制,大力推进国内经济合作与交流。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资源循环综合利用,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力争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重点行业、企业和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生活污水回用率,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全面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继续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做好甬江口、奉化江流域和近岸海域的整治,推进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加强湿地保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和绿色经济考核指标体系,加快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监测和重大环境污染应急处理体系建设,实行生态环境补偿、公共环保工程设施有偿服务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继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五)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宣传和弘扬宁波精神,营造人人参与创造成果、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环境。大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的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逐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市两级和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增强人民健康素质。进一步加强双拥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着力改善民生,深入开展“解难创优”活动,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完善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水平。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发展社会福利、社会互助、社会慈善、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全面推进“法治宁波”建设。建立和完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促进干群政民关系和谐。

  做好2006年工作,努力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毛光烈在报告中提出了2006年市政府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流通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科技兴农步伐,继续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启动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10个以上。实施“强龙兴农”工程,新培育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家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万户。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做好禽流感等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工作。加快培育现代海洋渔业,提高林特产业发展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深入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有序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20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大对山区、老区、海岛的帮扶力度,逐步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深入推进“百千工程”,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成示范村40个,整治村250个,改造城中村10个以上。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面实现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目标。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加快小流域治理,强化水库、沉降海塘等水利设施的修复加固和维护管理。全面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合理界定乡镇职能,理顺权责关系,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深化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做到事权、财权和管理权相一致。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要素流转机制,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探索实施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办法。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推进研发园区建设,创建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引进共建研发机构25家,引进、开发高新技术项目330项,力争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5%以上。提升临港工业素质。优化临港工业布局和结构,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出效益高的临港制造业。以新材料产业和集成装备业等为重点,积极推进临港工业后续产业发展。做好宁波光电产业基地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镇海炼化大乙烯、白纸板三期二阶段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北仑石化首期等项目建设进度。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企业管理创新,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抓紧编制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大力引导企业转变增长方式,集约利用资源,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启动循环经济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开展重点项目、试验园区等试点工作。积极推广适用技术和工艺,依法淘汰能耗大、污染重的产业和行业。争取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

  (三)拓展港口城市功能,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强化口岸服务功能。实施新一轮大通关建设,基本建成电子口岸平台。推进国际贸易平台建设,宁波进出口常年展示交易中心投入运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争取空港物流中心和明州现代物流园区开工建设,做好北仑主物流园区二期的前期工作,全面启动运输市场建设,积极引进第三方物流主体,推进区港联动、海港与空港联动。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力争宁波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30万标箱。加快特色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推进3G通信、数字电视等社会信息服务建设,促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进一步壮大会展服务业,继续办好浙洽会、消博会、服装节等重大会展活动。积极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加快重大商贸服务业项目建设,大力提升各类专业市场。加快培育采购、营销机构,发展知识型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休闲业。整合陆海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体系,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加快形成旅游发展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提升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加快宁波旅游中心建设,推进国家等级旅游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

  (四)深入贯彻扩大内需方针,确保消费和投资平稳增长。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以改善农村消费条件为抓手,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积极探索扩大农村住房需求,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发展与农民收入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服务消费产品,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扩大职业教育消费,引导文娱、休闲、保健消费,拓展社区服务和家政服务。加强消费服务,培育消费热点,完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促进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更好地发挥投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成栎社机场飞行区跑道扩建工程,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及连接线、甬台温铁路宁波段等项目建设,力争象山港大桥开工建设,推进北仑五期集装箱码头工程、穿山疏港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500千伏城市电网和国华宁海电厂、大唐乌沙山电厂建设,推进鄞州鹰龙山燃气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甬新河、白溪水库引水项目建设,基本建成周公宅、西溪等水库,实施标准海塘维护加固和镇海新泓口围垦等工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

  (五)推进内外联动发展,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调整优化外贸结构。坚持外贸出口多元化战略,巩固主要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推进外贸孵化器建设,壮大出口队伍,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升自主品牌商品、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促进加工贸易发展,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紧缺资源能源的进口。建立健全出口预警、产业损害预警和反技术壁垒工作机制,提高企业应对贸易壁垒的能力。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其中出口增长20%。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大力引进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资源消耗少的重大项目,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招商,争取服务业和城建、交通等基础设施引资有突破性增长。推进重点开发区域的规划建设,做好省级开发区的整合、扩容和提升工作。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扩大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到海外设立加工基地、重要资源开发和营销基地,提高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推进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20%。扩大对内开放,加大内资引进力度。加强与长三角区域的协作,扩大和港澳台地区的经贸交流,积极发挥“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的作用。继续做好“山海协作”和对口帮扶工作。

  (六)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健全落实科学发展的体制保障。

  加快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完善事业单位改制政策体系,稳步推进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大力推进行业协会社会化改革,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服务、行业协调、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扶持各类经济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发展。推进国有公共服务行业改革。推动垄断性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迈出新步伐。探索政府公共项目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管办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公示、招投标、后评价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全程监管。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财政体制,探索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国库统一收付制度,扩大政府服务采购范围。培育民营经济发展优势。推动民营企业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内外资并购、重组和合作,鼓励引进职业经理人,提升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建立完善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人才培训、金融支持、财政扶持等政策体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促进企业境内外上市,支持有条件企业发行债券,规范发展担保机构和创业投资公司,扩大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服务。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探索建立产权交易平台,推进各级产权市场联动发展。加快要素市场建设,加强“信用宁波”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品位。

  做好区域发展规划工作。编制市域总体规划和余慈地区、北仑分区、江北中心区、象山港区域规划,深化三江片、鄞州新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完善城乡基础设施规划,推进城乡道路、公交、供水、排污等资源共建共享。深化县(市)村庄布局规划,加强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重点区域建设步伐。加大东部新城建设力度,建成“四横三纵”骨干道路、国际进出口交易中心等项目。完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推进鄞奉路、箕漕街和湾头地块开发,加快慈城古县城保护与新城开发进度。促进余慈地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统筹发展,加快鄞州新城区、镇海新城区、北仑新城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步伐。扎实推进象山港生态经济型港湾建设,加快南部区域发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理顺建设管理执法体制和机制,探索行政执法“县镇联管”模式,实现建设管理职能前移。培育城建项目代建主体企业,推行行政区域内城建项目建设属地化、跨行政区域城建项目代建制。优化交通组织,联通路网骨架,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常态管理,加强城乡接合部环境治理。深入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快实施生态市规划建设,抓好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北仑电厂机组脱硫、镇海电厂油改气等项目。倡导有利节约资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加快饮用水源保护、水清地绿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工程建设,抓好废弃矿山整治和复绿。深入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推进陆海生态环保和同步监督管理,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交易权制度和污水处理按质收费制度。中心城区新增公绿100公顷。

  (八)加快文化大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整合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精品创作,加大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的发掘保护力度。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国防教育,重视军事设施保护,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启动教育强市建设。实施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工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启动10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加快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健全覆盖城乡的文化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网络。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免收杂费制度,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帮困助学力度。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继续办好各类引才活动,拓宽人才资源开发与交流合作渠道,着力培育和引进各类创新人才。启动“千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推进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加快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紧缺性人才培养。优化高素质人才创业就业环境,加快构筑区域性人才高地。

  (九)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进一步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引导工作。整合城乡培训资源,完成城乡劳动力培训26万人次。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努力帮助就业困难的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职工低标准养老保险和灵活就业人员、低收入人员医疗保险,扩大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建立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长效机制。加强劳动用工监察和劳动争议调处,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发展慈善、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救灾工作响应制度。着力改善住房和出行条件。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扩大普通商品房供给,加快城中村和非成套房改造,加大老小区整修力度。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完善廉租房制度,改善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条件,新增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35万平方米。积极实行公交优先,加快公交场站和专用道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布局,新增公交线路5条、晚间运行线路6条。疏解道路卡口20个,新建公共停车位600个。努力提高健康保障水平。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加强突发公共卫生预警及应急体系建设,抓好职业病、重大传染病、人畜共患疫病防治和卫生保健工作。落实分级办医体制,抓紧实施市妇儿医院扩建和市中医院、市急救中心迁建,加快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医疗市场监管。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争创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市。全面深化“平安宁波”建设。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管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抓好重点领域的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政策,维护被征地人员和拆迁户的合法权益。加强法制教育,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做好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

  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推行政务和信息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健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精简会议和文件。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理顺县、镇、村三级管理关系,建立健全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系统、高效的公共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推进依法行政。坚决贯彻依法治市方针,积极配合人大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行政许可设定、实施、监督检查和行政许可事项评估等制度。强化对政府部门、行政执法机构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执行程序的监督检查,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完善行政复议和过错追究制度,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设民主政治。自觉接受中共宁波市委的领导,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健全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制度,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作用,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加强调查研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效果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加强廉政建设。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廉政责任制和绩效评估制,落实重大项目、重大决策、重点部门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的保廉制度。完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探索建立领导干部亲属从业回避制度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警示制度。坚持从严治政,深入开展纠风工作,严肃查处各种腐败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编辑: 王巍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十五”时期成绩显著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稿源: 2006-02-17 08:34:54

  中国宁波网讯毛光烈市长在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十五”时期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的重要历史时期。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446.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8733元,年均分别增长13.8%和9.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66.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2.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6.7%和27%;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81.7亿元,是前五年的2.7倍;宁波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2.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20.8万标箱,分别是“九五”末的2.3倍和5.8倍。三次产业比重由8.2:56.0:35.8调整到5.3:55.3:39.4,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

  产业联动发展取得成效,整体竞争力稳步增强。粮食生产和供应保持稳定,高效生态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一大批高素质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721.4亿元,实现利税428.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7%和21.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20.8%提高到32.3%,并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荣获中国优秀会展城市称号。三产增加值达到964.1亿元,年均增长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59.8亿元,年均增长11.8%。

  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基本完成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投资、财政、规划、国土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34.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222.3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34.7%和33.9%;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2.6亿美元,是前五年的3.1倍;完成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营业额20.5亿美元,年均增长26.7%。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修编完成了宁波城市总体规划,鄞州新城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副中心城市、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有序展开,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24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56%。全市财政支农资金年均增长20.9%,完成35个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比“九五”末提高3.5个、24.1个和6.8个百分点,城市人均公绿面积达到11.5平方米,先后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统筹发展力度逐年加大,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心城区发展层次不断提升,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余慈地区组团发展扎实起步,“大桥经济圈”加速形成,南部地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五县(市)全部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体制逐步理顺,欠发达地区帮扶力度加大,累计转移支付2.2亿元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下山搬迁农户6020户。

  文化大市建设扎实起步,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累计完成教育文化科技投入211.8亿元。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率先实施欠发达乡镇免费义务教育,初中升高中比例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4.2%和42%,分别比“九五”末提高11.8个和27.7个百分点。新增中高级人才近7万人,是前五年的2.2倍。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一大批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成投用,群众文化日益繁荣。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有序推进。累计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帮助25.3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市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资金年均增长30.4%。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1.3万人、106万人、75.8万人、90.5万人和43.8万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重点参保对象参保率达到76.2%,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2.2%。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4%和98.9%。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1.4%和8.5%。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7.8%和41%,人均居住面积分别提高到23.5和50.4平方米。

  依法行政逐步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及时向市政协常委会通报政务情况,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复市人大代表建议2810件、政协委员提案2523件。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依法行政纲要,清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定实施政府工作规则和政务公开等一系列规定,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加强,效能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2005年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毛光烈在回顾2005年市政府工作时说,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认真谋划“十一五”发展的承前启后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市第十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的重要一年。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和市委“三个突破”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六大联动”战略和“平安宁波”建设,在巩固深化前四年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强化要素和服务保障,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把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大力加强要素和服务保障工作。坚持有保有压,大力推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事关国计民生的项目建设,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强化资金、水、电、土地、能源等方面的协调,促进投资在优化结构基础上保持合理增长。适应城乡消费升级,扩大公共服务,改善消费环境,多次举办国家级大型会展活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同心协力抗击强台风等自然灾害,及时部署灾后基础设施重建和生产恢复工作,努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围绕增强经济运行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坚持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农业结构协调、工业结构改善、服务业升级加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构建服务型科教体系,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工作,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和研发园区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决淘汰重污染、高能耗项目,全市能源利用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升。

  (三)加大统筹联动力度,着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规划市域范围内产业、资源利用保护、就业社会保障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配套改革,深入实施“百千工程”和“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农村环境有效改善,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进程加快。完善规划、国土、财税和投融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保障。东部新城建设全面启动,鄞州新城区等重点区域建设继续加快。积极统筹余慈区域发展,把象山港区域保护与利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了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围绕消除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着手探索公用、垄断性行业改革。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扩大重点领域开发开放,建立慈溪出口加工区,实施区港联动,加强电子口岸建设,实现空港全面对外籍飞机开放。积极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大区域经济合作力度,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注重改善民生环境,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扎实推进文化、公益设施建设。加大“解难创优”力度,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加大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力度。深入实施安居工程,建成经济适用房50万平方米。大力开展以“三车”整治为重点的缓解中心城区出行难系列行动,促进交通秩序好转。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优化就学环境。启动十大医疗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不断健全。建立完善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政府工作中的不足

  《报告》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中也有许多不足,主要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经济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市场约束、资源要素供给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转换发展模式任务十分艰巨;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社会管理相对薄弱,治安形势比较严峻,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宁波”的任务十分艰巨;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亟需加强,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行政执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政风建设、反腐倡廉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毛光烈强调,所有这些困难和问题,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毛光烈市长在报告我市“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时说,“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力争到“十一五”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0亿元,年均递增11%,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城市化加快推进,城市和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建成生态环境美、人文气息浓、生活品质高、人与人融洽友爱的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文化大市建设加快,先进文化凝聚力、公共文化服务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人才资源更加丰富,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力争保持全国文明城市荣誉;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要素配置市场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率先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全面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质量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继续提高,居民住房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教育、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高,城乡公共交通加快发展,居民就学、就医、就业、出行等方面条件明显改善,民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及公共安全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毛光烈在报告中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发展模式转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大支农政策力度,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提升,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强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科技兴农,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和重大动物疫情防控体系。实施“强龙工程”,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市场化和组织化水平。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致富能力。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方式有效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加快研发园区建设,完善服务型教育体系。把推进自主创新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和规模企业培育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临港工业,形成五大临港产业基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0%。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优势制造业,不断提高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工业园区集约化发展,建设一批重要产业基地。

  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扩大消费和增强城市功能的战略重点,扩大总量,优化结构。着力打造国际贸易平台,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知识型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增强港口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适应消费升级的趋势,壮大生活消费性服务业,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2%。加快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进程,力争宁波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3.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标箱。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重要资源保障体系,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开发,推进标准海塘维修加固和流域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区域外引水工程,提高供水能力。加强电网建设,优化电能结构,确保电力供应。适度开发滩涂资源,加大农地整理和农村宅基地整理力度,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和利用效益。建成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宁波段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形成公、铁、水、空等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1万亿元。

  (二)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促进城乡区域联动发展。认真组织实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城市集群式发展,中心城区规模达到267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超过65%。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积极推进城乡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等配套改革,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大力推进“百千工程”和农村新社区建设。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推动城市公交、自来水、垃圾污水处理、广电通信及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充分发挥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完善区域发展功能区划,形成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市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心城区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中心商贸商务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功能,推进东部新城开发。加快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大余慈地区统筹发展力度,初步形成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继续加快鄞州新城区、镇海新城区、北仑新城区建设,统筹建设重大基础设施,促进与城市核心区融合。加快南部区域统筹发展,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和生态经济。把象山港区域作为宁波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型港湾。加大区域统筹和调控力度,建立市域内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健全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机制。

  (三)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构筑宁波发展新优势。加快垄断性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营运体系,加强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确保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服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大力培育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财政体制、投资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政府决策机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深入实施外向带动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大力拓展市场,优化贸易结构,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扩大资源性产品、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全面建设国际贸易平台,着力打造华东地区大宗物资和战略资源的进口交易中心。全面实施“选商选资,选优选强”的招商策略,大力引进对产业升级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和企业,加大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在利用外资中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企业开展境外实业投资、跨国经营、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围绕建立互惠互利的区域合作机制,大力推进国内经济合作与交流。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资源循环综合利用,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力争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重点行业、企业和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生活污水回用率,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全面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继续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做好甬江口、奉化江流域和近岸海域的整治,推进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加强湿地保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和绿色经济考核指标体系,加快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监测和重大环境污染应急处理体系建设,实行生态环境补偿、公共环保工程设施有偿服务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继续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五)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力宣传和弘扬宁波精神,营造人人参与创造成果、共享发展成果的社会环境。大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的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逐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市两级和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体育强市,增强人民健康素质。进一步加强双拥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着力改善民生,深入开展“解难创优”活动,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完善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水平。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发展社会福利、社会互助、社会慈善、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全面推进“法治宁波”建设。建立和完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促进干群政民关系和谐。

  做好2006年工作,努力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毛光烈在报告中提出了2006年市政府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流通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科技兴农步伐,继续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启动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10个以上。实施“强龙兴农”工程,新培育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家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万户。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做好禽流感等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工作。加快培育现代海洋渔业,提高林特产业发展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深入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有序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20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大对山区、老区、海岛的帮扶力度,逐步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深入推进“百千工程”,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成示范村40个,整治村250个,改造城中村10个以上。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面实现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目标。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加快小流域治理,强化水库、沉降海塘等水利设施的修复加固和维护管理。全面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合理界定乡镇职能,理顺权责关系,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深化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做到事权、财权和管理权相一致。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要素流转机制,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探索实施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办法。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推进研发园区建设,创建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引进共建研发机构25家,引进、开发高新技术项目330项,力争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5%以上。提升临港工业素质。优化临港工业布局和结构,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出效益高的临港制造业。以新材料产业和集成装备业等为重点,积极推进临港工业后续产业发展。做好宁波光电产业基地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镇海炼化大乙烯、白纸板三期二阶段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北仑石化首期等项目建设进度。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企业管理创新,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信息化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抓紧编制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大力引导企业转变增长方式,集约利用资源,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启动循环经济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开展重点项目、试验园区等试点工作。积极推广适用技术和工艺,依法淘汰能耗大、污染重的产业和行业。争取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

  (三)拓展港口城市功能,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强化口岸服务功能。实施新一轮大通关建设,基本建成电子口岸平台。推进国际贸易平台建设,宁波进出口常年展示交易中心投入运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争取空港物流中心和明州现代物流园区开工建设,做好北仑主物流园区二期的前期工作,全面启动运输市场建设,积极引进第三方物流主体,推进区港联动、海港与空港联动。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力争宁波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30万标箱。加快特色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推进3G通信、数字电视等社会信息服务建设,促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进一步壮大会展服务业,继续办好浙洽会、消博会、服装节等重大会展活动。积极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加快重大商贸服务业项目建设,大力提升各类专业市场。加快培育采购、营销机构,发展知识型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休闲业。整合陆海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体系,培育旅游市场主体,加快形成旅游发展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提升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加快宁波旅游中心建设,推进国家等级旅游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

  (四)深入贯彻扩大内需方针,确保消费和投资平稳增长。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以改善农村消费条件为抓手,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积极探索扩大农村住房需求,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发展与农民收入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服务消费产品,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扩大职业教育消费,引导文娱、休闲、保健消费,拓展社区服务和家政服务。加强消费服务,培育消费热点,完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促进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更好地发挥投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成栎社机场飞行区跑道扩建工程,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及连接线、甬台温铁路宁波段等项目建设,力争象山港大桥开工建设,推进北仑五期集装箱码头工程、穿山疏港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500千伏城市电网和国华宁海电厂、大唐乌沙山电厂建设,推进鄞州鹰龙山燃气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甬新河、白溪水库引水项目建设,基本建成周公宅、西溪等水库,实施标准海塘维护加固和镇海新泓口围垦等工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

  (五)推进内外联动发展,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调整优化外贸结构。坚持外贸出口多元化战略,巩固主要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推进外贸孵化器建设,壮大出口队伍,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升自主品牌商品、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促进加工贸易发展,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紧缺资源能源的进口。建立健全出口预警、产业损害预警和反技术壁垒工作机制,提高企业应对贸易壁垒的能力。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其中出口增长20%。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大力引进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资源消耗少的重大项目,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招商,争取服务业和城建、交通等基础设施引资有突破性增长。推进重点开发区域的规划建设,做好省级开发区的整合、扩容和提升工作。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扩大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到海外设立加工基地、重要资源开发和营销基地,提高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推进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20%。扩大对内开放,加大内资引进力度。加强与长三角区域的协作,扩大和港澳台地区的经贸交流,积极发挥“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的作用。继续做好“山海协作”和对口帮扶工作。

  (六)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健全落实科学发展的体制保障。

  加快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完善事业单位改制政策体系,稳步推进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大力推进行业协会社会化改革,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服务、行业协调、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扶持各类经济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发展。推进国有公共服务行业改革。推动垄断性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迈出新步伐。探索政府公共项目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管办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公示、招投标、后评价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全程监管。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财政体制,探索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国库统一收付制度,扩大政府服务采购范围。培育民营经济发展优势。推动民营企业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内外资并购、重组和合作,鼓励引进职业经理人,提升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建立完善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人才培训、金融支持、财政扶持等政策体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促进企业境内外上市,支持有条件企业发行债券,规范发展担保机构和创业投资公司,扩大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服务。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探索建立产权交易平台,推进各级产权市场联动发展。加快要素市场建设,加强“信用宁波”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品位。

  做好区域发展规划工作。编制市域总体规划和余慈地区、北仑分区、江北中心区、象山港区域规划,深化三江片、鄞州新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完善城乡基础设施规划,推进城乡道路、公交、供水、排污等资源共建共享。深化县(市)村庄布局规划,加强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重点区域建设步伐。加大东部新城建设力度,建成“四横三纵”骨干道路、国际进出口交易中心等项目。完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推进鄞奉路、箕漕街和湾头地块开发,加快慈城古县城保护与新城开发进度。促进余慈地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统筹发展,加快鄞州新城区、镇海新城区、北仑新城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步伐。扎实推进象山港生态经济型港湾建设,加快南部区域发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理顺建设管理执法体制和机制,探索行政执法“县镇联管”模式,实现建设管理职能前移。培育城建项目代建主体企业,推行行政区域内城建项目建设属地化、跨行政区域城建项目代建制。优化交通组织,联通路网骨架,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常态管理,加强城乡接合部环境治理。深入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快实施生态市规划建设,抓好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北仑电厂机组脱硫、镇海电厂油改气等项目。倡导有利节约资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加快饮用水源保护、水清地绿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工程建设,抓好废弃矿山整治和复绿。深入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推进陆海生态环保和同步监督管理,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交易权制度和污水处理按质收费制度。中心城区新增公绿100公顷。

  (八)加快文化大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整合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精品创作,加大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的发掘保护力度。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国防教育,重视军事设施保护,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启动教育强市建设。实施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工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启动10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加快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健全覆盖城乡的文化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网络。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免收杂费制度,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帮困助学力度。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继续办好各类引才活动,拓宽人才资源开发与交流合作渠道,着力培育和引进各类创新人才。启动“千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推进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加快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紧缺性人才培养。优化高素质人才创业就业环境,加快构筑区域性人才高地。

  (九)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进一步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引导工作。整合城乡培训资源,完成城乡劳动力培训26万人次。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努力帮助就业困难的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职工低标准养老保险和灵活就业人员、低收入人员医疗保险,扩大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建立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长效机制。加强劳动用工监察和劳动争议调处,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发展慈善、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救灾工作响应制度。着力改善住房和出行条件。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扩大普通商品房供给,加快城中村和非成套房改造,加大老小区整修力度。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完善廉租房制度,改善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条件,新增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35万平方米。积极实行公交优先,加快公交场站和专用道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布局,新增公交线路5条、晚间运行线路6条。疏解道路卡口20个,新建公共停车位600个。努力提高健康保障水平。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加强突发公共卫生预警及应急体系建设,抓好职业病、重大传染病、人畜共患疫病防治和卫生保健工作。落实分级办医体制,抓紧实施市妇儿医院扩建和市中医院、市急救中心迁建,加快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医疗市场监管。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争创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市。全面深化“平安宁波”建设。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管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抓好重点领域的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政策,维护被征地人员和拆迁户的合法权益。加强法制教育,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做好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

  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推行政务和信息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健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精简会议和文件。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理顺县、镇、村三级管理关系,建立健全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系统、高效的公共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推进依法行政。坚决贯彻依法治市方针,积极配合人大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行政许可设定、实施、监督检查和行政许可事项评估等制度。强化对政府部门、行政执法机构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执行程序的监督检查,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完善行政复议和过错追究制度,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设民主政治。自觉接受中共宁波市委的领导,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健全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制度,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作用,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加强调查研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效果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加强廉政建设。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廉政责任制和绩效评估制,落实重大项目、重大决策、重点部门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的保廉制度。完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探索建立领导干部亲属从业回避制度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警示制度。坚持从严治政,深入开展纠风工作,严肃查处各种腐败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