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黄剑跃徐文燕摄影王勇
第一站:十六户村
-村镇名片
黄家埠镇位于余姚市西北,北濒杭州湾,南临牟山镇,东靠临山镇,西北与绍兴上虞市接壤,是宁波的西大门。329国道、沪杭高速公路穿镇而过,距离宁波港和萧山国际机场不足80公里,是余姚连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前沿阵地。全镇面积41.08平方公里,地貌以平原为主,常住人口4.2万。
在工业方面,黄家埠镇工业以消防器材、轻纺印染、表面处理为主,塑料制品、休闲用具、电子电器为辅;农业以淡水养殖、蜜梨、榨菜为三大产业,涌现出“备得福”、“成林”榨菜和“明凤”甲鱼。去年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今年预计财政收入将超过1.2亿元。
十六户村位于黄家埠镇西北部,由2001年以前的诸丁丘村、崔佳丘村和十六户村合并而成,目前常住人口为4825人,总面积49平方公里,地处上虞和余姚、绍兴和宁波交界处,其地理形状呈“7”字形。目前,十六户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近20万元,村民收入主要依靠榨菜和水产养殖。
-乡村逸事
憋足气造出一条水泥路
十六户村通往上虞有段900米长、宽为6米的平坦水泥路,而上虞界内的水泥路却是坑坑洼洼。事实上,2002年之前,十六户村的路况更差,实实在在是一条“水泥路”,每逢下雨汽车就必须蹚着水和泥夹杂的路行驶,从上虞经过十六户村的汽车司机都颇有微词。
当时,人们憋足了气。大伙齐心协力筹集了一大笔资金。2002年年底,一条崭新的水泥大路就建好了。如今,在黄家埠镇所有村庄中,十六户村水泥路最长,总计1.1万米。十六户村名来源
一说,很早以前这里非常偏僻,很少有人来此。后来,有个绍兴地主专门招了16户人家帮他在此种地,当时有人就将此地命名为“十六户村”。
另一种说法是以前这里有16个湖泊,也就是“十六湖”,后来谐音又改为了“十六户”。
-乡村聚焦
5月13日上午10点,在十六户村姚宣欢老汉家中,老汉正忙着和老伴一起准备午饭,“别看我现在还住这么差的房子,明后年你再来这里,也许就住宽敞的新房了。”事实上,绝大部分十六户村村民都有这样的希冀———由于浙东引水工程,十六户村的旧房将改造成整齐划一的一个个小区。“我们将喝到引水工程宁波第一口水!”
“浙东引水工程宁波段起点就在我们村,我们村村民都能喝到第一口水呢!”坐在略显简陋的村委会办公室里,身材魁梧、脸庞黝黑的村委会主任王建锋说起浙东引水工程话语间充满自豪感。
王建锋告诉记者,浙东引水工程宁波段主要是从绍兴的曹娥江引水供应给慈溪,将从村庄中央穿过,约摸3.8公里长,涉及土地近22公顷,需要拆迁房子的村民家庭有120多户。这项工程今年下半年就可以动工,2008年将全线贯通。
由于浙东引水工程即将动工,王建锋感觉自己的工作变得前所未有的充实。4月30日全村动员大会一结束,王建锋就和村干部一起将引水工程的沟渠界线一一标注清楚。随后,他们还要将村里的公共设施、村民的住房面积和玉米、花生等农作物一一登记,以备浙东引水工程指挥部赔付拆迁款项。同时,十六户村每一户村民都接到了通知:从现在开始,村里已经停止新的宅地基审批,2007年开始,原有住宅原拆原建也将停掉。
王建锋很中意最新出炉的一个新型小区规划图。规划图上,一排排整齐有序的别墅,一幢幢之间都有绿化,小区中间是一个公园。能容纳住户80户,预计于今年9月开始动工。小区内的住宅别墅采用统一的外围房子结构、统一的颜色,这些两层楼的别墅占地面积在110平方米左右,预计造价在15万-20万元左右。今后,村里还将规划建设四五个类似的小区。“浙东引水工程是个不错的图变机遇”
从矮小平房住进宽敞明亮的别墅,对于十六户村的村民来说自然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一家三代挤在3间两层楼房子的单海镇早就想重新建造一套房子了。按拆迁规定,单海镇两个已成家立业的儿子有望各分到一套别墅。
“长期以来村容村貌没有得到很好改造,浙东引水工程是个不错的图变机遇。自然,图变的远不止村容村貌。至于村里还有一些贫困户和五保户,我们会考虑另外找一块土地,专门供这些家庭建造平房居住。”王建锋坦言。
目前,十六户村村子北面一个5.3公顷的工业园区正在紧张地施工,明年下半年,相关企业就可以入驻了。到那时候,十六户村道路还可以和杭州湾大桥连接线贯通,无论是去杭州还是上海都将非常便捷。“村集体经济搞不上去,骂娘的人会更多”
“兜里钱多了,办事情就不会捉襟见肘了。”王建锋意识到,关键还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我相信不用几年时间,这里的资金短缺问题能很好地解决。”作为一个局外人,邻村的宁波市明凤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岳明自有自己的看法。
浙江省名牌产品“明凤甲鱼”在十六户有近13公顷的养殖场地,每年在此育种150万只甲鱼。2000年以前,这个养殖场由十六户村一村民承包使用,但是养殖场的地租费用都无法正常支付给村里。此后,“明凤甲鱼”接手这块场地。
村书记阮金灿告诉记者,因为村里可以用的资金不足,村干部统一意见:当年发的工资都延迟到下一年,争取让村里资金短缺得到缓解。
长期以来,十六户村的土地承包款无法按时足量收回。去年6月,新领导班子痛下决心,对村里长期拖欠承包款的村民强制清欠,目前绝大部分已进入村集体账户上。“强制清欠也许会得罪150户居民,但钱要是长期收不回来,村集体经济得不到发展,我们会被1500户村民骂娘。”王建锋说。
-晚报行动
义诊十六户村
为了尽早赶到十六户村,东郊医院的7位医生13日凌晨5点钟便起床,早早地在医院门口集合。6点钟,装载着医疗设备和药箱的汽车正式上路,经过近2个小时的行程,“晚报义诊团”到达十六户村村委会办公所在地。
义诊地点设在村委会前一个露天场地,义诊团赶到时已经聚集了近50位村民。还没等医生坐下,桌子对面的长凳全部坐满了人,“这里是测血压的吗?给我腾个地方啊!”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大爷生怕人多轮不到自己,边挤边嚷嚷。“大爷,慢慢来,先排队,我们肯定不会落下你的!”量血压的陈医生说。
“现在是160吗?去年我在镇上量时血压有180!”得知现在的血压后,钱大妈知道大半年的治疗有明显效果,脸上顿时笑开了花。“但要注意,一定得按时吃药,多吃清淡食物,还要经常锻炼身体。”为了让年迈的钱大妈听清,蔡医生放慢了速度,还时不时用手势示范,“一会儿,别忘了去领免费发放的降血压的药!”钱大妈起身时,蔡医生又叮嘱了一句。
义诊开始没多久,一个近60岁的老汉骑着一辆三轮车吃力地驶进了村委会。车上载着媳妇潘茶珍和左半身已瘫痪的儿子袁培军。今年39岁的袁培军原是个木工,去年12月骑摩托车时发生意外事故,造成左半身瘫痪。为了照顾丈夫,妻子潘茶珍也辞去了工作。目前,袁培军举债看病已花去了8万元钱,一边还要提供14岁儿子的上学费用。
“这个病由内伤所致,今天只能尝试针灸。”东郊医院院长王松鹤了解到情况后,决定实施针灸。
“疼不疼?”韩医生一边轻摇着针一边问袁培军,看他摇头示意没感觉时,她又加重了针,“疼不疼,疼不疼?”“疼!”终于,袁培军用含糊的声音吐出了这个字。“有知觉就好,这说明病情在慢慢恢复。”韩医生又对潘茶珍说,“每天针灸对你们来说不现实,你每天可以给他伸展手臂和腿,长期坚持肯定有效果,一会儿,你在去发药处领取药物,结合治疗。”潘茶珍和公公连声说谢谢。
一拨又一拨的人涌进村委会,11时多了,还有人匆忙地从家赶来。“上午,我老伴下田去了没赶上,下午你们还在吗?”60岁的丁大娘拉住王松鹤院长,着急地询问。“下午还有,保证给你们每个人都检查完。”
义诊结束后,王松鹤院长盘点一下,发现义诊带去的50多种价值1500多元的药品全部免费发放给当地村民,医生共为近250人接诊治疗。
-乡村致富经
会飞的鸭子和会游的鱼一块养
在黄家埠镇高桥村一片空旷的田地上,有很多个大小不一的池塘,池塘上面都建有竹屋。竹屋是野鸭的休息场所,池塘则是它们的活动场所,池塘下面养着鱼和虾。十六户养殖户陈宝财骑着货运三轮车,忙着将一包包的饲料输送到仓库里。
陈宝财7年前瞄准了野鸭养殖,开初只是在自家门前小打小闹,后来在附近建起了0.6公顷左右的养殖场,随着客户订单的增多,养殖场便显得有点局促。去年,陈宝财在高桥村建起了4公顷的养殖场,池塘上面养殖野鸭,野鸭粪便直接排入池塘作为鱼虾的饲料,这样既省了人工费、饲料费,也省了地。
野鸭除供应附近的宾馆、饭店外,三分之二都销往广州,老陈每星期往广州发货700只左右。老陈养的野鸭主要有两种,价格最高的1公斤左右的野鸭一只能卖到200元左右,最便宜的一只也能卖100元左右,而一般市场上的鸭花20来元钱就能买到。是什么让老陈养的鸭子身价见涨?原来,这些鸭子能够在养殖场内自由飞翔锻炼。一般的鸭子胸肉只有打火机那么大,但老陈的鸭子胸肌有5厘米厚,除了皮剩下基本上都是瘦肉,吃起来肉质鲜美,味清香,不会感觉油腻。
让陈宝财自豪的还有池塘里的鱼虾,“现在很多宾馆、饭店点名要我们的鱼虾,都是无污染的,卖鱼虾每天的收入在200元以上。”
编辑: 庄伊岚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