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今年5月3日“世界新闻日”的纪念活动上发表致辞,他的第一段话是这样的:“我们周围信息无所不在。随着所谓新媒体、新技术和新的内容传发途径的扩散,信息的获取已经容易多了。信息也日益多样。比如,博客等‘参与式媒体’正成为主流媒体报道的补充。”
安南的这段话道出了由于新的传播技术和新的媒体形式的出现及普及,以往的传播格局已经大为改观。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传媒业迈入计算机时代,90年起迈入互联网时代。20年多年来,中国传媒业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采用先进的传播技术装备自己、改造自己。
例如,中国媒体在互联网上的发展,从形态上说,经历了两个阶段:从1995年至1999年下半年,是网络版(或称电子版)阶段;2000年以后,进入至以新闻为主的综合性网站阶段。在目前8家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中,就有6家是媒体网站。目前39家报业集团的媒体结构大体是“N报N刊一网站”,一批报业集团的网站成为省、区或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重点新闻网站。这些网站在占领网上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阵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网站在当地已取得与党报、广播电台、电视台同等的地位。
新闻媒体网站不断紧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积极探索网络媒体的规律,在新闻和信息内容的数量质量及表现形态、各项服务功能的提供、基础设施和工作平台的改善、内部资源的整合与对外战略合作、自身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完善、经营领域的开拓等诸多方面,不断登上新台阶。随着新闻媒体自身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推进,报网互动、台网互动也不断出现新的进展。
新闻媒体还将自身的内容传播从互联网领域延伸到无线移动通信领域。如媒体网站与手机的结合,使报纸内容传播获得了一种新的途径。
至2006年4月,中国手机的拥有量已达4.16亿,是中国互联网用户的4倍。手机技术应用的发展,使其不仅是双向语音通话的工具,而且成为个性化的随时随地收发信息的媒体终端。新闻媒体在利用手机方面,一是可以将自己的内容可以通过这一大众化的终端进行传播及销售,二是可以成为媒体与受众间互动的中介(主要体现在广播、电视媒体)。
报纸内容进入手机终端,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新闻短信、手机报、WAP网站。
早在2000年6月19日,人民网(当时尚为人民日报网络版)日文版、英文版imode手机网站在日本正式开通,实现了人民日报无线上网,这是国内第一家实现手机上网的网站,而且是使用外文进入国外市场。在新闻短信方面,目前有影响有实力的报纸网站均提供这一服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在手机报方面,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网站首先开通,随后不少中央和地方报社也相继开通,这一热潮持续至今。在WAP网站方面,人民网于2005年2月“两会”期间,开通无线新闻网站。12月16日,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更联合创办了“掌上天下”手机网站,成为重点新闻网站在移动通信领域中的旗舰。在利用手机发送新闻方面,一些网站有不少创新之举。而音视频内容进入手机,则将随着3G时代的到来而兴盛起来。目前,一些具有实力的媒体也已在抢滩这一领域。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互联网上的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技术开始起步,经过10多年的发展,互联网视听传媒(Webcasting)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和分支。在电话拨号上网时代,音视频内容的传播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网上内容主要是文字和图片。随着宽带网络时代的到来及流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音视频内容所占比重与日俱增。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突破1亿。其中宽带上网人数首次超过了网民的一半,达到5300万人,增长率为23.8%。宽带用户持续高速增长取代了以往最被关注的网民数量增长,成为本次调查最突出的亮点。
随着宽带网络的迅速发展,近两三年来,各类网站纷纷加强音视频内容的建设,“网络电台”、“网络电视”也应运而生。这里所指的“网络电台”、“网络电视”,是仅从音视频内容提供者的角度界定,特指集纳各类音视频内容的专门网站或专门频道。对广播电视媒体网站而言,指专门制作的具有原创性的音视频内容以及运用网络新技术而产生的节目形态,而非广播电台、电视台常规制作播出的音视频节目上网。
2005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批示:“网络上的新事物层出不穷,互联网新媒体网络电台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增强。如何兴利抑弊,善加利用,需很好研究。”2005年7月13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国际在线”正式开通网络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站“中国广播网”2005年7月28日正式开通网络电台“银河台”。2005年8月8日,中央电视台网站“央视国际网络”开通网络电视新闻频道、娱乐频道。这标志着国家广播电视媒体紧跟网络传播新模式的发展和变化,在原有的音视频节目上网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原创音视频内容的服务,实现了观念、技术、运营的“升级”。这也反映出广播电视媒体对现行网络音频传播模式的反思,以及对网络应用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而带来的挑战的自省。当然,一批媒体网站,包括中国宁波网,或早或晚地已进入到这一领域。
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是互联网发展的动力。2005年,“ Web2.0”的概念在中国互联网界急剧升温。一批基于这一概念的网站纷纷获得风险投资,在很短的时间内超常发展。从技术的角度看,P2P、RSS、SNS、Tag、WiKi等与其有着密切关系;从应用的角度看,博客平台、多媒体杂志平台、播客平台、网络社区平台等构成了一道互联网的新景观。
在Web1.0时代,传播局限于通过浏览器浏览网页的层面,而Web2.0则向互动性、工具性、联系性更强的层面发展,尤其是各类数字终端、通信终端(如手机)与互联网的对接,使互联网信息传播更具灵活性和扩展性,从而使兼容、开放、共享的局面得到彻底的实现。
Web2.0时代同时是网络社会化、大众化的新阶段。它不仅推动了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促成了互联网新的应用模式的建立。web 2.0的本质是“参与式的架构”这个架构的目的,在于创造个人化与社会化的正向循环。例如,维基百科(wikipedia)是众人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协同创作,而博客则是各自创作,然后通过其他方式与他人交流共享。从个人化的角度来看,Web2.0的目的就在于提供许多创作的管道,降低使用者创作的门槛。
于是,互联网上“一人一媒体”及“所有人向所有人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简便,使“草根媒体”、“公民新闻”等概念成为更加可行的现实。在国际新闻传播界,有学者指出,由于博客等机制风起云涌,许多科技娴熟(Tech-Savvy)的阅听人,已经迫不及待却又自然而然的参与了新闻对话(Conversation),而成为整个新闻产制流程中重要且有影响力的一环,“We Media”将是未来重要的媒体形态。以往媒体机构由上至下传播新闻给阅听人的“广播”(Broadcast)模式,已经开始演变为新闻传播人与阅听人随时改变角色的点对点(Peer to Peer)传播模式,称之为“互播”(Intercast)。在Web2.0时代,互联网业者要努力的不仅仅是以使用者为中心,而是必须同时促进使用者间的互动。
Web2.0是从Web1.0阶段发展而来,尽管不应该将Web.2.0与Web1.0割裂与对立起来,但必须看到从技术到应用,从形态到市场,Web2.0都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步入Web2.0时代,媒体网站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尽快包容Web2.0的功能与服务,使自己的运营理念、技术平台、服务功能、市场开拓都上一个新的台阶。
当前,世界各国对“数字内容产业”的开发十分重视。国外有的对其定义为:“将文字、图像、语音、影像等资料加以数字化并整合运用之技术、产品或服务”。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内容产业范围将不断延伸至各个领域,产业特性也将从单纯产制过程进一步衍生至周边服务。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数字内容产业的分类有所不同,但数字音视频内容无一例外都被视为数字内容产业重要的独立构成分支。伴随全球数字内容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年至1010年)规划纲要》中也首次提出:“鼓励教育、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丰富中文数字内容资源”。同时明确指出,要根据数字化总体趋势,“重点培育数字化音视频”。
数字内容产业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所有信息内容均可以数字形态存储、处理、传输(播),并进入各种终端消费。数字内容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最重要部分,它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快速的增长速度,可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为高附加值产业,并且可以围绕创意,衍生大量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前景广阔。
数字化进程会在三个层面给予传媒业深刻的影响:①数字技术的发展会给传媒业格局及报业市场带来变化;②数字技术的发展会给媒体和传媒集团的运作经营带来变化;③数字技术的发展会给传媒业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带来变化。从传受的角度看,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长远冲击主要表现在:①网络媒体已不是早期另类媒体的概念,在短短几年内它已跻身与报刊、广播、电视平起平坐的地位,且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媒体形态,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已成为成熟的产业门类;②年轻受众尤其是未来完全成长在数字媒体环境下的一代,其接受信息的习惯和方式与老一代会完全不同,他们的消费会逐渐主导市场。传统新闻媒体拥有内容资源优势,同时拥有政策优势,尽管在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中不断有所进步,但必须看到传统新闻媒体往往不是数字时代、网络时代新传播模式或新传播潮流的引领者。
在今年一月举行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10周年研讨会上,有关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虽然已成为报纸出版大国,但还远未成为报纸出版强国。报业发展基本上还属于粗放型、外延型、数量型增长,千人日报拥用量还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出版质量有待提高,面向未来的“数字报业”战略尚未形成。
所谓媒体,就是专业人员从事新闻及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通过某种传播形态或传播平台将内容产品传播(销售)出去,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机构。说到底,报社最主要的角色是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提供者。在数字时代,报社的角色则成为“数字内容提供者”(Digital Content Provider,DCP),其内容产品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和渠道(如光盘、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进行传播及销售,而受众则可以通过多种终端(如计算机、数字电视机、数字收音机、eBook阅读器、PDA、手机等)进行接收和消费。在数字时代,报纸媒体内容生产者的本质并未改变,关键在于报纸自身是否具有川剧中“变脸”的能力,根据传播格局和媒介市场此消彼长的变化,以不同的内容产品形态(当然也包括纸介质印刷形态)产生效益。早些年,报业技术人员有一句常说的话“一次生成,多次使用”。这句话反映了当时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信息数字化。但是今天和未来高度数字化的时代,主要矛盾将主要是如何针对不同终端不同用户多次生成数字内容产品。
“内容为王,渠道为先”。随着传播渠道和终端的多样化,数字内容产业将继续以一路高歌猛进的势头,不断扩大市场,取得良好收益。这就是大趋势。数字技术改变了以往报纸仅提供单一形态信息的特点,使其具有了提供多媒体信息及产品的能力。因此,在数字时代,媒体尤其是传媒集团需要不断用先进的技术整备自己,从而提高报道时效性、扩大读者覆盖面、开拓新的经营领域、保持和提升自己的传播影响力。在各种传媒激烈的竞争中,包括在国际传媒市场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