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样本统计时间:6月5日—12日
样本特点:一个星期内,“全球通知音心理咨询热线”共接到24个咨询电话,其中涉及情感困惑的占了33%,涉及婚姻问题的占了21%,反映子女教育问题的占了17%,反映对父母教育方式不满的占了8%,其他的占了21%。
典型案例:
电话是一个老父亲打进来的,言语间满是无奈,他的无奈源于28岁的儿子阿立(化名)。
算起来,阿立赋闲在家已经整整8年。8年前,阿立职高毕业后,顺利地在一家服装厂找了份服装设计的工作,工资不低,老两口算是松了口气。只是没想到,3个月后,阿立就辞职不干了,他口口声声说厂里有人排挤他,他咽不下这口气。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阿立每天赖在家里,跟个大姑娘似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老两口心疼儿子,以为他心里难受,就由他去了。只是让老两口没料到的是,阿立这一呆就呆了整整8年。
“刚开始几年他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2002年买了电脑以后就不得了了,他成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日夜颠倒,有时候连饭都可以不吃。”
“我68岁了,妻子也61岁了,我们两个退休金加起来也就2000元不到,还要养着这么大一个儿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对儿子,我骂也骂过,求也求过,就差点要下跪了,可有什么用呢?现在我跟他面对面说不上几句话,往往我刚一开口,他就扭身走进房间……我不求他来养活我们,只希望他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我们老了,他还年轻,路还长,我们又能管到什么时候呢?”
在半个多小时的咨询过程中,这位父亲说几句就忍不住叹口气。看得出,儿子的问题早已成了父亲心头的一个结。
“全球通知音心理咨询热线”督导、宁波教育学院科研处副教授陈国明说,像阿立这样的案例他碰到过好几例。这些人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点: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就依赖某种物质,比如电视、电脑,逃避现实。
专家建言:
陈教授认为,像阿立这样,在单位受挫,选择换个环境来摆脱受挫的情绪,在一段时间内对缓解心理压力是有用的。但问题在于,时间一长,他会对这种逃避现实的生活状态习以为常,而且慢慢地在他的潜意识里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沉浸于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就不足为奇了。
陈教授说,阿立要走出这个生活怪圈,自己迈出新生活的第一步非常重要。而这一步的迈出,就需要父母的帮助。作为父母,如果一味地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同样,单纯地唠叨也是没什么效果的———这样做只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越焦虑就越容易逃避现实。因此最重要的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找些他力所能及,同时又感兴趣的活动,让他走出家门,接触社会,而赚钱只是其次。最简单的方法是可以让他先从家务做起,如抹抹桌子扫扫地之类的活可以让他干。一个人如果连家里这些简单的家务都不愿意做,他就不可能肯在外面吃更大的苦。
陈教授说,有这么一个成功的案例,可能对阿立的父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案例的主角是一个29岁的年轻人,下岗后就成天呆在家里,睡到中午起床,然后就跟一帮朋友吃吃喝喝,就这样荒废了几年。后来,他的朋友开了一家手机店,父母就让他过去帮忙。刚开始他只能在店里呆上几个小时,后来越干越起劲,也越干越拿手,现在他早已走出了阴影,成了好几家手机店的老板。“所以做父母的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契机,让他去适应社会。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再不拉他一把,他这辈子就可能真的毁了。”(记者梅薇)
编辑: 王定焕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