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两代花农的共同致富路
2006-08-21 19:04:00 稿源: 东南商报  

【专题】宁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专题】宁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青春解读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把村里的经济搞好,更要带动村里人搞好乡村文化,提高村民文化素质。老百姓不愁吃穿,每天在路上碰到都能笑脸相迎。”

  ———蒋家池头村主任 徐裕龙

  自家的小洋楼前,花农老王父子脸上写的全是笑意。

  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系二年级 屠巧娜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闻系二年级 李雅琴

  抬头时才发现两旁的高楼不知何时已被绿树代替了,迎面而来的除了绿还是绿。半个多小时并不算远的车程,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与城里氛围截然不同的小村———奉化市西坞蒋家池头村。

  父亲靠的是苦干和朋友帮忙

  这是一个并不大的村子,共365户农家,907口人。除了一亩地由一位70多岁的老伯用以种植水稻外,其余992亩地都由村民自己承包种植花木,其中种植茶花和桂花的超过600亩。王武朝是这个村子里一位很具代表性的花农。

  王武朝一家五口人,两夫妻和儿子、儿媳、孙女住在三间小洋楼里,年收入10余万元,是这个村子里的“中产阶级”。父亲和儿子都是花农,年龄相差24岁。

  我们走进老王家里时,老远就听到了他爽朗的笑声。这不,他一进门,还没闹明白怎么回事,大家都已经笑作一团了,原来是老王的衣服穿反了。

  王武朝今年53岁,干了26年的花木种植,如今也算得上是小有成就了。他的花木场占地近80亩,在市区还有一家名为恒立的园林公司。谈起自己的致富路,老王回答得很简单:苦干加朋友帮忙。至于如何走上花木种植这条路,这还得归功于一封来历不明的电报。

  20多年前,王武朝的生意还仅局限于挑着从山上挖来的野茶花运到无锡卖。有一天,王武朝的妻子马春娥在家收到一封来自无锡的没有署名的电报,说是有龙柏苗出售。马春娥立刻叫回了正在田里劳作的丈夫,商量是否做这笔生意。尽管这封电报来历不明,老王还是决定去无锡看看。没想到发电报的人始终没有出现,老王万般无奈,只好四处闯荡,这一闯,就闯进了一个龙柏苗基地。就这样,老王满载着龙柏苗回乡,再卖给村里的花农,一次下来,赚了不少,他也就真正做起了花木生意。

  那些年,老王坐渡轮、赶火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朋友也遍布天下,这给他的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多年来也就慢慢有了稳定的货源,销售渠道也渐渐宽了。

  儿子轻点鼠标接来生意

  老王说,我们这代人做生意靠的是朋友和人情,而年轻人就不一样了,在电脑上发一封什么“伊妹儿”(电子邮件),可比电报快得多了,还不怕找不到人。老王说的年轻人就是儿子王斌。

  王斌是家里的独子,初中毕业后进入技校学习,是二级厨师,头几年在大酒店里做厨师,现在也跑花木生意了。

  儿子的跑法与老爸可不太一样,他每天坐在电脑前,点点鼠标敲敲键盘,就能接到生意。在老王看来儿子有点“不务正业”,但让老爸惊奇的是,儿子真的在网上找到了销路。他在网上找到了一个花木老板,两人合作接到无锡的一个花木活。而那个老板,小王连面都没见过。这个事儿老王还有点意见:“这小子胆儿也有点大,他就不怕遭骗子吗?”儿子对老王说:“现在是信息时代,就兴电子商务了,就靠诚信和知识。”

  老王闲下来时,听着越剧自己哼上两句,而小王喜欢看看新闻、翻翻书。我们在小王的桌上看到了“法律基础练习题”和《现代文阅读》,这是他大专的功课,已经学了一年多,还有两年才毕业。

  老王总是觉得小王做生意时心眼太实,在这个到处讲关系的世道里有点吃不开:“有一次,我叫他去收钱,他空手而回,他不知道要先扔包烟过去,话就好说了啊!”但有一点还是很服儿子的。老王文化程度不高,读到小学四年级后,就再没有机会读书。他说,没读够书可让他吃了不少苦头,人家要求做绿化工程时看不懂图纸,生意也只有泡汤。后来,儿子经过慢慢的琢磨和研究,都能看懂,还手把手把老王教会了。现在老王碰到难题,还得向儿子请教。老王说儿子是新农民,这点当然要比他强得多。

  小王虽然是个花农,但他几乎手不沾泥土,种植、修剪花木等地里活,他一窍不通。老王总是很乐意地拿来大剪子亲自向院里的灌木“开刀”,给儿子作示范。看着父亲熟练的动作,儿子真是打心眼里佩服,但他也知道正如父亲接受不了电子商务一样,自己也学不会父亲的这套手艺。

  小弄堂传出绣娘欢笑声

  从老王家出来,我们走着走着,就隐约听到不远的小弄堂里传出的欢声笑语。再走近时,才发现原来是四五个阿婆坐在一起一边绣花,一边聊着家常。

  外面的太阳很毒,而小弄堂里却凉风阵阵。我们驻足与阿婆们闲聊了一会。“这里很凉快,大家坐在一起绣绣花,聊聊天挺好的。”一个阿婆一边娴熟地绣着花,一边笑着向我们介绍,“现在天气太热,又是花木的淡季,我们也不能闲着,绣绣花,不累又能挣点钱。”阿婆的手艺真的很不错,绣出的花样精致又漂亮。当我们举起相机准备拍摄时,她们却都委婉地拒绝:“不要拍我,我老了,拍屋里的那些吧,那里还有好多人在绣花呢,她们的手艺更好。”跟阿婆们闲聊了一会,我们就进屋去探个究竟。果真里面有更多的绣花娘,个个都埋着头认真地绣花。走出小屋,走在村子的小路上,整个村显得很安静。

  燎原大会堂改建文体中心

  蒋家池头村是一个十分整洁、干净的村庄。平坦的水泥路上看不到一点儿垃圾,在午后烈日的照耀下,路也显得特别的白,特别的亮。记忆中农民是干粗活的,他们不会太在意身边环境是否很干净,然而蒋家池头村的村民却很在意,他们不会随地丢一个小塑料袋。村妇女主任杨亚凤说,“这么大的村子保持干净当然需要大家自觉,我们门前门后都三包,因为大家都在付出努力,才有我们整洁、干净的蒋家池头村。”

  村务公开栏橱窗内大红的光荣榜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公布的是蒋家池头村第二届育才奖名单:第十三届省运会双人皮划艇4000米金牌得主徐炳杰获特殊育才奖,被奖励5000元;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胡潭高、宁波大学一本新生董旭东获最高育才奖,各奖励2000元。村里设立育才奖,是希望其他孩子能向他们学习,村主任徐裕龙说,“村里设立这个奖意义并不在钱本身,而是想通过这个奖,让那些优秀的孩子在几年以后,仍然记得村里当年的鼓励对他们是多么的重要。”

  路边的一个大会堂已经有些年头了,“燎原大会堂”几个字也显得有些斑驳。徐裕龙介绍说,今年11月份,大会堂将改建成文体中心,到时村民们可以在里面打乒乓球、台球,唱卡拉OK,或到图书馆看书。“文体中心”建成之前,村民的娱乐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新建成的篮球场上,经常能看到外村球队和村里球队举行的友谊赛;清晨5点,小公园里总会按时响起健身音乐,村里的女大学生在那里教大家跳健美操;路边的健身器材总能在早晨和傍晚吸引村民。

  -采访感言

  乡间的小路上,没有左右转向的标识,没有公里数的宣示牌,更没有高速公路的出口提示。但它有乡村的宁静,有整洁的农房和开在墙角美丽的紫荆花和凤仙花。抬头能看见装在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村头的护村河上,村民正砌着新的河堤,耳边传来燎原大会堂那里的施工队的机器轰鸣声。

  这正是我们看到的发展中的农村,再过几年,当我们再来时,蒋家池头村肯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我们希望那些生活在城里久违了泥土芬芳或从未踩过乡村土地的人们,真的该来看看美丽的新农村了。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两代花农的共同致富路

稿源: 东南商报 2006-08-21 19:04:00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把村里的经济搞好,更要带动村里人搞好乡村文化,提高村民文化素质。老百姓不愁吃穿,每天在路上碰到都能笑脸相迎。”

  ———蒋家池头村主任 徐裕龙

  自家的小洋楼前,花农老王父子脸上写的全是笑意。

  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系二年级 屠巧娜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闻系二年级 李雅琴

  抬头时才发现两旁的高楼不知何时已被绿树代替了,迎面而来的除了绿还是绿。半个多小时并不算远的车程,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与城里氛围截然不同的小村———奉化市西坞蒋家池头村。

  父亲靠的是苦干和朋友帮忙

  这是一个并不大的村子,共365户农家,907口人。除了一亩地由一位70多岁的老伯用以种植水稻外,其余992亩地都由村民自己承包种植花木,其中种植茶花和桂花的超过600亩。王武朝是这个村子里一位很具代表性的花农。

  王武朝一家五口人,两夫妻和儿子、儿媳、孙女住在三间小洋楼里,年收入10余万元,是这个村子里的“中产阶级”。父亲和儿子都是花农,年龄相差24岁。

  我们走进老王家里时,老远就听到了他爽朗的笑声。这不,他一进门,还没闹明白怎么回事,大家都已经笑作一团了,原来是老王的衣服穿反了。

  王武朝今年53岁,干了26年的花木种植,如今也算得上是小有成就了。他的花木场占地近80亩,在市区还有一家名为恒立的园林公司。谈起自己的致富路,老王回答得很简单:苦干加朋友帮忙。至于如何走上花木种植这条路,这还得归功于一封来历不明的电报。

  20多年前,王武朝的生意还仅局限于挑着从山上挖来的野茶花运到无锡卖。有一天,王武朝的妻子马春娥在家收到一封来自无锡的没有署名的电报,说是有龙柏苗出售。马春娥立刻叫回了正在田里劳作的丈夫,商量是否做这笔生意。尽管这封电报来历不明,老王还是决定去无锡看看。没想到发电报的人始终没有出现,老王万般无奈,只好四处闯荡,这一闯,就闯进了一个龙柏苗基地。就这样,老王满载着龙柏苗回乡,再卖给村里的花农,一次下来,赚了不少,他也就真正做起了花木生意。

  那些年,老王坐渡轮、赶火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朋友也遍布天下,这给他的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多年来也就慢慢有了稳定的货源,销售渠道也渐渐宽了。

  儿子轻点鼠标接来生意

  老王说,我们这代人做生意靠的是朋友和人情,而年轻人就不一样了,在电脑上发一封什么“伊妹儿”(电子邮件),可比电报快得多了,还不怕找不到人。老王说的年轻人就是儿子王斌。

  王斌是家里的独子,初中毕业后进入技校学习,是二级厨师,头几年在大酒店里做厨师,现在也跑花木生意了。

  儿子的跑法与老爸可不太一样,他每天坐在电脑前,点点鼠标敲敲键盘,就能接到生意。在老王看来儿子有点“不务正业”,但让老爸惊奇的是,儿子真的在网上找到了销路。他在网上找到了一个花木老板,两人合作接到无锡的一个花木活。而那个老板,小王连面都没见过。这个事儿老王还有点意见:“这小子胆儿也有点大,他就不怕遭骗子吗?”儿子对老王说:“现在是信息时代,就兴电子商务了,就靠诚信和知识。”

  老王闲下来时,听着越剧自己哼上两句,而小王喜欢看看新闻、翻翻书。我们在小王的桌上看到了“法律基础练习题”和《现代文阅读》,这是他大专的功课,已经学了一年多,还有两年才毕业。

  老王总是觉得小王做生意时心眼太实,在这个到处讲关系的世道里有点吃不开:“有一次,我叫他去收钱,他空手而回,他不知道要先扔包烟过去,话就好说了啊!”但有一点还是很服儿子的。老王文化程度不高,读到小学四年级后,就再没有机会读书。他说,没读够书可让他吃了不少苦头,人家要求做绿化工程时看不懂图纸,生意也只有泡汤。后来,儿子经过慢慢的琢磨和研究,都能看懂,还手把手把老王教会了。现在老王碰到难题,还得向儿子请教。老王说儿子是新农民,这点当然要比他强得多。

  小王虽然是个花农,但他几乎手不沾泥土,种植、修剪花木等地里活,他一窍不通。老王总是很乐意地拿来大剪子亲自向院里的灌木“开刀”,给儿子作示范。看着父亲熟练的动作,儿子真是打心眼里佩服,但他也知道正如父亲接受不了电子商务一样,自己也学不会父亲的这套手艺。

  小弄堂传出绣娘欢笑声

  从老王家出来,我们走着走着,就隐约听到不远的小弄堂里传出的欢声笑语。再走近时,才发现原来是四五个阿婆坐在一起一边绣花,一边聊着家常。

  外面的太阳很毒,而小弄堂里却凉风阵阵。我们驻足与阿婆们闲聊了一会。“这里很凉快,大家坐在一起绣绣花,聊聊天挺好的。”一个阿婆一边娴熟地绣着花,一边笑着向我们介绍,“现在天气太热,又是花木的淡季,我们也不能闲着,绣绣花,不累又能挣点钱。”阿婆的手艺真的很不错,绣出的花样精致又漂亮。当我们举起相机准备拍摄时,她们却都委婉地拒绝:“不要拍我,我老了,拍屋里的那些吧,那里还有好多人在绣花呢,她们的手艺更好。”跟阿婆们闲聊了一会,我们就进屋去探个究竟。果真里面有更多的绣花娘,个个都埋着头认真地绣花。走出小屋,走在村子的小路上,整个村显得很安静。

  燎原大会堂改建文体中心

  蒋家池头村是一个十分整洁、干净的村庄。平坦的水泥路上看不到一点儿垃圾,在午后烈日的照耀下,路也显得特别的白,特别的亮。记忆中农民是干粗活的,他们不会太在意身边环境是否很干净,然而蒋家池头村的村民却很在意,他们不会随地丢一个小塑料袋。村妇女主任杨亚凤说,“这么大的村子保持干净当然需要大家自觉,我们门前门后都三包,因为大家都在付出努力,才有我们整洁、干净的蒋家池头村。”

  村务公开栏橱窗内大红的光荣榜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公布的是蒋家池头村第二届育才奖名单:第十三届省运会双人皮划艇4000米金牌得主徐炳杰获特殊育才奖,被奖励5000元;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胡潭高、宁波大学一本新生董旭东获最高育才奖,各奖励2000元。村里设立育才奖,是希望其他孩子能向他们学习,村主任徐裕龙说,“村里设立这个奖意义并不在钱本身,而是想通过这个奖,让那些优秀的孩子在几年以后,仍然记得村里当年的鼓励对他们是多么的重要。”

  路边的一个大会堂已经有些年头了,“燎原大会堂”几个字也显得有些斑驳。徐裕龙介绍说,今年11月份,大会堂将改建成文体中心,到时村民们可以在里面打乒乓球、台球,唱卡拉OK,或到图书馆看书。“文体中心”建成之前,村民的娱乐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新建成的篮球场上,经常能看到外村球队和村里球队举行的友谊赛;清晨5点,小公园里总会按时响起健身音乐,村里的女大学生在那里教大家跳健美操;路边的健身器材总能在早晨和傍晚吸引村民。

  -采访感言

  乡间的小路上,没有左右转向的标识,没有公里数的宣示牌,更没有高速公路的出口提示。但它有乡村的宁静,有整洁的农房和开在墙角美丽的紫荆花和凤仙花。抬头能看见装在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村头的护村河上,村民正砌着新的河堤,耳边传来燎原大会堂那里的施工队的机器轰鸣声。

  这正是我们看到的发展中的农村,再过几年,当我们再来时,蒋家池头村肯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我们希望那些生活在城里久违了泥土芬芳或从未踩过乡村土地的人们,真的该来看看美丽的新农村了。

编辑: 赖小惠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