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不是马上改变紧缩政策
⊙建银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郄永忠 博士
展望未来一段时间的通胀形势,以前累积的通胀压力何时能够释放完毕,从而使高企的通胀转变为温和通胀。也就是说,通胀拐点何时会出现?我们认为:这个时间的长短和管理当局的政策选择有关,同时要看国际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果当前政策出现大幅调整,包括人民币贬值或者出口退税率大幅提高,那么新的问题(如企业利润受挤压)暂时得到缓解,但老的问题(如外贸失衡、经济过热和通胀)又可能重新抬头,今后一段时间包括明年的通胀压力会比较大。如果继续坚持现在的紧缩政策,并努力减少价格扭曲,则通胀压力会小一点并继续放缓。另外,现在国际原油价格、农产品价格纷纷回落,这对中国降低通胀也是好消息。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在最近两、三个月内仍将会维持现有货币政策的紧缩力度,并坚持进行价格改革,减少价格扭曲。
另外一个问题是,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出现拐点,紧缩的货币政策应该立即停止。在紧缩货币政策下,数量型控制和窗口管理使大型商业银行更加倾向于向大型企业和政府立项项目贷款,这进一步挤压了中小企业的贷款空间。中小企业处境变得更加艰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到底有多难,是否必须调整紧缩政策?我们认为,现在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拐点,但并不能全用负面眼光去看待它。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好的、积极的拐点,也就是中国经济在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中出现的企业正常的优胜劣汰现象。只不过天公不作美,中国经济的内部转型恰好碰上了美国等外围经济出现了较大问题,转型与升级压力和外围经济不景气所带来的压力相叠加,使我国中小企业处境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延缓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步伐,却不应成为否定和停止转型的理由。转型的步子可以慢一点,但决不能因为中国经济出现拐点而完全停顿下来。
这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现在企业所遇到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所必须承受的阵痛。在通胀仍然处于高位情况下,为此大幅调整现有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几乎没有。关键不是马上改变紧缩的货币政策,而是理顺要素价格或投入品价格,用价格信号去引导企业完成产业升级。
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势在必行
⊙浙商证券研究所所长 闻岳春
从需求角度划分,投资和贸易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经济周期的源泉。1978年以来,消费(含政府消费)占GDP的比例一直超过投资和净出口,但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作用并不总是首要的。2007年消费、投资、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4.7、4.6、2.6个百分点,近七年来消费第一次超过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而投资和净出口的波动性较大,一直是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主要诱因。进一步分析净出口,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加工贸易一直是贸易出口的主要构成。虽然加工贸易占贸易比重总体呈现降低趋势,但是仍然占据40%以上。国内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扭曲压低的能源、原材料成本导致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而加工贸易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是它对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贡献。
但是,目前它已经成为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尤其是国际资源的重要因素。这种两头在外的贸易生产模式导致国际上对我国资源消耗和“中国概念”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指责不断。由于国际经济不景气,今年中国出口总体上增速大幅降低已成必然。而大宗商品价格高居不下导致进口快速增长,共同导致净出口的负增长,从而拉低经济增长。同时,需求降低和企业利润下滑导致投资增速下降,也带动经济增长下行。正是对于投资和外需的依赖,使得我国经济面临较为严峻的下滑风险。
因此,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升级势在必行。第一,应推进资源环境价格体系改革,实现资源环境价格的市场化。资源环境价格正常化将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施以革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压力和动力,迫使经济走向清洁化、节约化,实现经济增长的高效率。第二,稳步推进工资价格体系改革,逐步实现汇率市场化。通过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工资改革、汇率机制改革,逐步降低加工贸易的比重。第三,为保持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稳定,需要切实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这要求发挥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社会分配的不平等和收入差距过大局面。
在转型过程中,经济增长出现减速是不可避免的,但从长远看也是积极的。切不可因为恐惧转型痛苦而一再拖延经济改革与转型,否则我国经济永远也不能摆脱低层次、粗放增长的现状,经济增长的成果也难以转化为社会福利。